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ye-Movement While Generating a Trajectory Using the Upper Limb
1
作者 Nozomi Toyoda Ryohei Yamamoto Tetsuro Yabuta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2年第11期1733-1744,共12页
关键词 人体上肢 眼动 运动模式 绘图速度 实验分析 目标图像 中心点 子目标
下载PDF
Effect of Physical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ng Upp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of Patients with PICC: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被引量:2
2
作者 Chunmei Li Xin Liang +2 位作者 Shulong Shulong Cao Hong Zhou Haiyuan Zhang 《Yangtze Medicine》 2020年第4期241-253,共13页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methods o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strong>Methods:</stro...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methods o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strong>Methods:</stro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eting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following databases: Cochrane library,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Ovid, CBM, CNKI, Wanfang, VIP, then Review Manage (RevMan) 5.3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strong>Results:</strong> A total of 24 RCTs including 3496 patients were analyzed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various forms of upper limb movements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PICC [<em>RR</em> = 0.23, 95% <em>CI</em> (0.16, 0.33), <em>P</em> < 0.01], upper limb movements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of basilic vein [<em>MD</em> = 1.65, 95% <em>CI</em> (1.19, 2.11), <em>P</em> < 0.01]. <strong>Conclusion:</strong> Upper limb movement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phlebothrombosis and improve the mean flow velocity of basilic vein i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PICC. Other forms of physical prevention method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due to insufficient sample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upper limb movements Venous Thrombosis Blood Flow Velocity META-ANALYSIS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3
作者 董观记 马慧 +1 位作者 李昌欣 梁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关节活动情况(评价指标为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与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的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进行评估]、平衡功能[应用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进行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及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结果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可提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康复效果 关节活动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从洋洋 陈威 +2 位作者 蒋留军 邱晓 白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9-96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并通过分析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MEP),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 目的:本研究探讨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并通过分析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MEP),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n=21)和对照组(n=23),试验组进行固定轨迹(肘关节屈曲伸直、肩关节内收外展的分离运动)的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进行随意运动轨迹(够取物品的复合动作)的上肢机器人训练。两组的机器人训练均1次/天,20min/次,5次/周,连续3周;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的评定。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P的潜伏期以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结果: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MEP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的分离运动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这可能与增强了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重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机器人 分离运动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杰安 程少玲 李小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收治的84例老年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42)和联合组(n=4...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收治的84例老年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42)和联合组(n=42),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新Bobath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联合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表、改良Barthel指数、简式Fugl-Meyer评分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的得分。结果干预后联合组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表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更能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新Bobath技术 脑卒中 上肢
下载PDF
羽毛球运动员表面肌电信号采集与提取仿真
6
作者 刘晶晶 李峰 《信息技术》 2024年第1期128-133,140,共7页
为更精确地分析羽毛球运动员上肢运动细节,提出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与提取方法。采集不同的肌电信号反映动作状态,提取上肢局部动作特征向量,利用小波变换结合自适应滤波的方法对采集的不同动作对应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预处理,获得纯... 为更精确地分析羽毛球运动员上肢运动细节,提出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与提取方法。采集不同的肌电信号反映动作状态,提取上肢局部动作特征向量,利用小波变换结合自适应滤波的方法对采集的不同动作对应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预处理,获得纯净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比较表面肌电信号时域特征、频域特征以及时频特征对羽毛球运动员上肢运动的影响。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上肢运动模拟模型合理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采集羽毛球运动员上肢运动的规律,识别正确率高,动作执行完整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运动 表面肌电信号 上肢局部动作 小波变换 神经网络算法
下载PDF
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效果
7
作者 黄崧华 凌骏麒 +2 位作者 高天昊 黄仪佳 白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健侧上肢佩戴约束手套4 h;试验组同时患侧上肢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4 h;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握力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估动作使用量(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变化,采用表面肌电图观察训练前后患/健侧腕背伸肌均方根值(RMS)比。结果治疗后,两组WMFT、ARAT、MAL-QOM、HAMA评分和患/健侧腕背伸肌RMS比均改善(|t|>2.179,P<0.05),试验组WMFT和握力的进步值优于对照组(|t|>2.343,P<0.05);试验组握力、MAL-AOU和HAMD评分均改善(|t|>2.819,P<0.05)。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mCIMT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腕手矫形器 上肢 运动功能 康复
下载PDF
基于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患者运动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奥杰 郭帅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3年第10期68-70,共3页
针对上肢训练康复过程中患者的上肢运动表现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患者上肢空间运动能力评价方法。该方法提出了三个评价特征:运动控制特征MC、运动稳定特征MA、运动参与特征DE,最后通过对三个评价特征加... 针对上肢训练康复过程中患者的上肢运动表现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患者上肢空间运动能力评价方法。该方法提出了三个评价特征:运动控制特征MC、运动稳定特征MA、运动参与特征DE,最后通过对三个评价特征加权得出上肢综合运动能力评价指标MPI。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一种上肢康复评价系统,并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实现康复机器人运动辅助训练过程中的患者空间运动能力评价。该系统可以快速、客观评价患者上肢空间运动能力。研究招募六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出受试者惯用手与非惯用手之间运动能力的差异,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虚拟现实 运动功能评价 上肢运动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手套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及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顾赛勇 邵圣茜 杨煜 《中外医疗》 2023年第9期9-13,共5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行康复机器人手套结合镜像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收治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康复训练)和研讨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机器人手套结合镜像疗...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行康复机器人手套结合镜像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收治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康复训练)和研讨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机器人手套结合镜像疗法),各30例,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研讨组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Barthel指数(BI)、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健康问卷简表(SF-36)评分更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常规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康复机器人手套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上肢功能、手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缓神经缺损程度,促进疗效、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手套 镜像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 手功能 阶段性疗效
下载PDF
巨刺疗法联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手功能主动运动诱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青 马奎军 +3 位作者 王虹 王艳 董海彦 陈琦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8期1436-1440,共5页
目的探讨巨刺疗法联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手功能主动运动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予对症药物(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等及二级预防治疗)及常规康... 目的探讨巨刺疗法联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手功能主动运动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予对症药物(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等及二级预防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上肢智能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巨刺疗法。患者入院后在第1次治疗前进行双上肢功能量表(UEF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定-上肢部分(FMA-U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上肢三角肌及胸大肌表面肌电值测定腕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关节活动度评定,疗程结束后再次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UEFI评分和FMA-UE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治疗组干预后UEFI评分和FMA-U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侧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不同方式干预后,治疗组患者患侧半球MEP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最大振幅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ADL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治疗组干预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疗法可通过刺激大脑半球皮层运动区的兴奋性,从而有效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上肢功能与手腕关节活动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及巨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性期 巨刺疗法 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手功能 主动运动
下载PDF
上肢运动方案在神经外科病人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昌盛 肖婵娟 王羡科 《全科护理》 2023年第33期4716-4718,共3页
目的:探讨上肢运动方案在神经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医院治疗的110例神经外科PICC置管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 目的:探讨上肢运动方案在神经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医院治疗的110例神经外科PICC置管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制订上肢运动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腋静脉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血管直径、最大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后14、28 d腋静脉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55%,低于对照组的34.55%(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血管直径大于对照组、最大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握力运动、运动监测、主动求助、运动注意依从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运动方案可提高神经外科PICC置管病人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效促进上肢静脉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 并发症 神经外科
下载PDF
用于人体上肢运动姿态监测的聚吡咯导电织物的机电性能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晓峰 李国豪 +2 位作者 胡吉永 杨旭东 丁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0-676,共7页
针对当前可穿戴电子产品对柔性可拉伸纤维基传感元件的需求,探讨导电弹力机织物用于监测人体上肢复杂运动姿态的可行性。为此,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3种不同类型的聚吡咯导电织物(棉/氨斜纹、棉/氨平纹和涤/氨平纹织物),采用扫描电镜(SEM)... 针对当前可穿戴电子产品对柔性可拉伸纤维基传感元件的需求,探讨导电弹力机织物用于监测人体上肢复杂运动姿态的可行性。为此,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3种不同类型的聚吡咯导电织物(棉/氨斜纹、棉/氨平纹和涤/氨平纹织物),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聚合之后聚吡咯在织物中的分布状态;分别以这3种导电织物为传感元件,制作姿态监测织物传感器,进行上肢运动状态的准静态测试。扫描电镜图显示,聚吡咯不仅吸附在织物表面,且被吸附在织物内部的每一根纤维表面,可反映所制备导电织物作为传感器敏感材料的稳定性。准静态运动的测试结果表明,导电织物拉伸变形时,电阻变化的方向性差异能用于表征人体上肢的不同运动姿态,且表征过程中3种织物的电阻变化无明显差异。随后的棉/氨平纹导电织物弯曲运动实时测试表明,聚吡咯导电织物能够实时呈现人体关节的运动幅度及运动次数。通过观测聚吡咯导电织物的拉伸电阻变化及其方向性差异,可准确反映上肢的弯曲、旋转及其复合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织物 电阻 上肢运动 弯曲 旋转
下载PDF
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雷迈 卢斌 +3 位作者 吴旻 吴圣婕 杨清程 罗仲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2期1167-1168,共2页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业疗法 运动疗法 老年人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35
14
作者 张超 刘璇 +5 位作者 侯增广 彭龙 杨昊 彭亮 张皓 洪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5-1370,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验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肩、肘关节肌张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患者每次训练的运动轨迹。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032,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723,P〉0.05),实验组评分略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及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P〈0.05);对照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Z〉2.000,P〈0.05),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Z〈1.890,P〉0.05),但评分略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各项MAS评分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Z〈1.734,P〉0.05),但评分略低于对照组。系统记录的患者进行直线触点运动时的运动轨迹,由最开始的杂乱无章逐渐变得有规律性,运动控制能力有所提高。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与重复性运动训练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机器人 重复性运动训练 康复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基于三维加速度信息的上肢动作质量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先军 王昌喜 +2 位作者 潘磊 马祖长 孙怡宁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09-1712,共4页
利用主成份分析对基于加速度信息的上肢动作质量进行评价,并利用评价结果驱动人机交互游戏中球的线路、旋转或者球速。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套系统内影响上肢动作质量主要有爆发力和耐力两个因素。
关键词 加速度 上肢动作质量 主成份分析 人机交互游戏
下载PDF
上肢鞭打运动链肌力诊断与评价新方法的初步研究——以网球正手抽击动作测试分析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满迎 闫琪 刘颖 《山东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6-90,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上肢鞭打运动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从"弱链接"的角度开发和设计上肢鞭打运动链的肌力诊断与评价新方法的思路;采用逻辑推理法,通过运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对上肢鞭打运动链肌力测试的测试动作和测试...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上肢鞭打运动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从"弱链接"的角度开发和设计上肢鞭打运动链的肌力诊断与评价新方法的思路;采用逻辑推理法,通过运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对上肢鞭打运动链肌力测试的测试动作和测试指标进行了初步确定,并提出了测试分析思路;通过测试应用研究,对测试与评价新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认为不同运动项目都有其上肢鞭打运动链专项性肌力特征,为更准确地对运动员进行上肢鞭打运动链的肌力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建立上肢鞭打运动链的项目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利用EXCLE2007初步搭建了"上肢鞭打运动链测试结果数据库"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鞭打运动链 测试与评价 新方法 BTE Primus
下载PDF
人体上肢运动的Kane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卉 高云峰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6,共4页
建立了人体上肢3刚体7自由度的多刚体模型,并应用Kane方法建立了上肢鞭打动作的物理模 型,计算出上肢各环节在鞭打动作过程中的肌肉力矩和关节反作用力.实践证明,Kane方法在描述和计算上 肢运动的形式和力矩时具有列解方程规范简洁、编... 建立了人体上肢3刚体7自由度的多刚体模型,并应用Kane方法建立了上肢鞭打动作的物理模 型,计算出上肢各环节在鞭打动作过程中的肌肉力矩和关节反作用力.实践证明,Kane方法在描述和计算上 肢运动的形式和力矩时具有列解方程规范简洁、编程计算方便高效的特点,计算结果能够反映动作实际.通过 对棒球投掷动作上肢三个环节力和力矩进行计算与分析,初步了解了上肢各环节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力矩和关 节反作用力与动作技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上肢 动力学模型 KANE方法 反作用力 刚体模型 物理模型 动作过程 编程计算 计算结果 运动过程 力矩 自由度 环节 解方程 关节 肌肉
下载PDF
龙门式上肢偏瘫康复训练机器人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宇 孙容磊 王晓红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6-188,共3页
介绍一种龙门式上肢偏瘫康复训练机器人,包括:水平左右运动机构、水平前后运动机构和竖直上下运动机构。可以带动患者手部作水平左右、水平前后和竖直上下三个方向的直线运动,同时,手柄组件具有三个旋转轴正交的被动旋转自由度,通过三... 介绍一种龙门式上肢偏瘫康复训练机器人,包括:水平左右运动机构、水平前后运动机构和竖直上下运动机构。可以带动患者手部作水平左右、水平前后和竖直上下三个方向的直线运动,同时,手柄组件具有三个旋转轴正交的被动旋转自由度,通过三个方向的直线运动和三个旋转轴正交的旋转运动可以合成出任意复杂的上肢动作,从而使患者上肢各关节、运动肌肉群以及运动功能神经系统群得到有效的物理刺激,达到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目的。本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特点在于采用龙门直角坐标的结构形式,扩大了患者上肢的运动范围,同时三个方向的直线自由度不存在运动耦合,便于实现复杂的轨迹规划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式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 上肢偏瘫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一种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俊敏 史海文 袁修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11-1013,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人上肢点取前方不同目标点的定位运动规律,探讨评价上肢运动障碍者运动功能的新方法,尝试为肢体运动障碍者的康复训练和检测提供对照和比较。方法:选择21名健康男性自愿者,设计并进行了人体上肢定位实验,得到了拾取时...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人上肢点取前方不同目标点的定位运动规律,探讨评价上肢运动障碍者运动功能的新方法,尝试为肢体运动障碍者的康复训练和检测提供对照和比较。方法:选择21名健康男性自愿者,设计并进行了人体上肢定位实验,得到了拾取时间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人体上肢拾取不同位置目标点的运动时间特性,以此为参考可以对肢体运动障碍者的上肢定位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在人体上肢定位运动中,点取前方不同位置目标点时食指尖运动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结论:以健康人的上肢定位运动规律为比照,用食指尖运动持续时间来评价肢体运动障碍者的上肢定位运动功能,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上肢 定位运动 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上肢运动缺陷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梅 耿迪 +1 位作者 杨艳平 王文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上肢运动缺陷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2~5月北京市4所学校30名7~13岁孤独症儿童和30名7~8岁的普通儿童,依据儿童运动发展自编测试表对其上肢运动能力进行测试。结果孤独症儿童除右上肢肌张力(P〉0.05)外,其他上肢...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上肢运动缺陷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2~5月北京市4所学校30名7~13岁孤独症儿童和30名7~8岁的普通儿童,依据儿童运动发展自编测试表对其上肢运动能力进行测试。结果孤独症儿童除右上肢肌张力(P〉0.05)外,其他上肢运动明显落后于普通儿童(P〈0.01)。孤独症男生的左、右上肢运动耐力均好于女生(P=0.020),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孤独症上肢运动多型与肩井穴不通呈中高相关(r=0.515,P=0.013),与上肢运动少型显著性差异(χ2=8.533,P=0.003)。结论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比较,上肢关节活动相对灵活、力量不足、持久性差、左右手发展不均衡,要结合他们的运动特点和经络通畅情况进行相应的运动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运动能力 上肢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