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期刊收录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e-ring-based 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1445–2011) fo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Yamin FENG Qi KANG Xingch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60-76,共17页
Long-term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unoff into the upper reaches of inland river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tree-ring chronology of Qilian juniper (Sabina przewalskii Kom.) from the upper tree-... Long-term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unoff into the upper reaches of inland river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tree-ring chronology of Qilian juniper (Sabina przewalskii Kom.) from the upper tree-line of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s with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for a long-term 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at the study site. In this paper, tree-ring chronology was used to examine climate-growth associations considering local climate data obtained from Qili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mperatures correlated extremely well with standardized growth indices of trees (r=0.564, P<0.001). Tree-ring chronology was highest correlated with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r=0.641, P<0.0001).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hich spans the period of 1445–2011 was reconstructed and explained 57.8% of the inter-annual to decadal temperature variance at the regional scale for the period 1961–2011. Spatial correlation patterns revealed that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data and gridded temperature data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n a regional scale, indicating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represents climatic variations for an extended area surrounding the sampling sites.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indicated that major cold period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1450s–1480s, 1590s–1770s, 1810s–1890s, 1920s–1940s, and 1960s–1970s. Warm intervals occurred during 1490s–1580s, 1780s–1800s, 1900s–1910s, 1950s, and 1980s to present. The coldest 100-year and decadal periods occurred from 1490s–1580s and 1780s–1800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warmest 100 years within the studied time period was the 20<sup>th</sup> century. Colder events and intervals coincided with wet or moist conditions in and near the study region. Th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greed well with other temperature series reconstructed across the surrounding areas,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Compared to the tree-ring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from nearby regions and records of glacier fluctuations from the surrounding high mountains, this reconstruction was reliable, and could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limate variability. Spectral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reconstructe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variation may be related to large-scale atmospheric–oceanic variability such as the solar activity,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nd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RING climatic respons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Erlian Mudflow Fans, Eastern Guide Basi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被引量:2
2
作者 ZHAO Wuji YIN Zhiqiang +1 位作者 XU Qiang QIN Xiaogu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78-589,共12页
Several argillaceous platforms lie along the Yellow River(YR) of the eastern Guid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compositions,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remain debated. Using fie... Several argillaceous platforms lie along the Yellow River(YR) of the eastern Guid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compositions,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remain debated. Using field survey data, sample testing, and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rlian mudflow fans are analyzed. The data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ans on either side of the YR. On the right bank, fans are dilute debris flows consisting of sand and gravel. On the left bank, fans are viscosity mudflows consisting of red clay.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left bank platforms indicate a rainfall-induced pluvial landscape. Fan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early-stage fans pre-date 16 ka B.P., and formed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late-stage fans post-date 8 ka B.P.. Both stages were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xperienced a cold and humid climat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ainfall. From 16–8 ka, the YR cut through the Erlian early mudflow fan, resulting in extensive erosion. Since 8 ka, the river channel has migrated south by at least 1.25 km, and late stage mudflow fan formation has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Guide basin mud-flow fan forming mechanism geomorphic evolution
下载PDF
新安江模型敏感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石朋 丁松 +5 位作者 司伟 瞿思敏 吴洪石 肖豪 陆美霞 戈晓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用于未来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参数KC和SM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域的降水、气温和植被条件变化,而参数CS的动态变化仅反映了年降水总量变化;相较于静态参数,动态参数的模拟结果精度显著提高,径流深相对误差均值从21.3%降低到9.1%,纳什效率系数均值从0.75提高到0.81,动态参数比静态参数更适用于当前变化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变化环境 动态参数 相关性分析 大坡岭流域 淮河上游
下载PDF
浑河清原流域地表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宋雪英 张慧钰 +4 位作者 庞琳 侯永侠 李玉双 赵晓旭 魏建兵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192-197,F0002,共7页
以浑河清原流域为对象,研究了16种多环芳烃(PAHs)化合物的质量浓度、组成、分布等污染特性,并利用特征比值法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浑河上游清原段地表水中总PAHs质量浓度为176.49~4899.83 ng·L^(-1),总PAHs质量浓... 以浑河清原流域为对象,研究了16种多环芳烃(PAHs)化合物的质量浓度、组成、分布等污染特性,并利用特征比值法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浑河上游清原段地表水中总PAHs质量浓度为176.49~4899.83 ng·L^(-1),总PAHs质量浓度平均值为953.51 ng·L^(-1);3环和4环PAHs为各采样点PAHs的主要组分;该流域PAHs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生物质和煤的燃烧,这一结果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 源解析 清原流域 浑河上游
下载PDF
2013-2022年黑河流域上游碳水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5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3 位作者 车涛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4套涡动相关仪和9套自动气象站和1组闪烁仪观测获取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蒸散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廓线、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可用于高寒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耦合机制等研究,并为生态水文过程建模等提供必要的驱动和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上游 高寒区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闪烁仪
下载PDF
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前缘次级滑坡特征及其复活机理分析
6
作者 王溢禧 赵俊彦 +2 位作者 朱兴华 于美冬 陈彩虹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黄河上游地区位于构造活动剧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孕育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文章以青海省贵德县尕让乡江拉新村北席芨滩巨型滑坡前缘次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测、InSAR地表位移监测、现场调查和室内... 黄河上游地区位于构造活动剧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孕育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文章以青海省贵德县尕让乡江拉新村北席芨滩巨型滑坡前缘次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测、InSAR地表位移监测、现场调查和室内力学试验等手段,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地质背景、发育特征和复活机制。现场调查发现:滑坡区岩体结构破碎疏松,主要出露地层岩性为新近系泥岩和全新统坡积物;次级滑坡后缘发育多条大型裂缝和张拉带,地表变形明显,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密集发育的结构面对次级滑坡的复活起到控制作用,集中降雨导致的泥岩软化是诱发滑坡复活的关键因素,二者的互馈作用会持续降低滑坡区岩体的完整度和强度,导致次级滑坡的变形复活。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泥岩滑坡 贵德盆地 发育特征 复活机制
下载PDF
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7
作者 王如岩 赵龙 +4 位作者 宋庆健 赵辰瑞 赵井辉 郑志国 张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199,209,共7页
[目的]研究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防洪减灾与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上游徂徕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小流域降雨数据及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线... [目的]研究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防洪减灾与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上游徂徕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小流域降雨数据及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域降雨雨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流域降雨可分为4种类型:Ⅰ类为小雨量小雨强降雨;Ⅱ类为中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为大雨量大雨强降雨;Ⅳ类为超大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降雨与Ⅳ类降雨为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来源。[结论]徂徕山流域以小雨量小雨强降雨为主,但暴雨频次仍然较高。受山区地形影响,Ⅳ类降雨是区域洪灾和泥石流的重要来源;降雨量是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河上游流域 统计分析法 降雨类型 产流产沙量
下载PDF
淮河流域颍河上游河谷沉积物物源分析
8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查小春 庞奖励 尚瑞清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28,共9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淮河流域颍河上游的河谷地段见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剖面,进一步对其进行野外宏观分层描述并每隔2 cm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采用粒度端元分析手段,分析了地层剖面的物源问题。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淮河流域颍河上游的河谷地段见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剖面,进一步对其进行野外宏观分层描述并每隔2 cm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采用粒度端元分析手段,分析了地层剖面的物源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黄土物源和黄土高原典型黄土有所不同,区域东北风作用下近源的风沙流沉积物占了相当份额;依据粒度端元分析,沉积动力组分主要由3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了风化成壤改造作用下的产物、东亚冬季风作用下从西北荒漠搬运而来的粉尘物质以及东北风作用下从近源搬运而来的黄泛沉积物;在不同的时期,沉积作用动力强弱有明显的变化,表明了全新世以来区域季风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对淮河流域颍河上游局部河谷沉积物物源组成特点进行了量化分析,这对于深入理解淮河上游沉积物物源及全新世以来其季风作用下的地表过程演变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颍河上游 黄土古土壤 全新世 物源分析
下载PDF
新丰江上游流域最大初损值及其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9
作者 林伟平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4期40-42,共3页
流域最大初损值是流域产流前损失的最大降水量,包括了填洼、下渗、截留等,流域最大初损值在蓄满产流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关系着产流过程的前损值,进而影响径流过程。本文通过挑选符合条件的降水径流场次,计算出新丰江上游的流域最大初损... 流域最大初损值是流域产流前损失的最大降水量,包括了填洼、下渗、截留等,流域最大初损值在蓄满产流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关系着产流过程的前损值,进而影响径流过程。本文通过挑选符合条件的降水径流场次,计算出新丰江上游的流域最大初损值,并将计算结果应用于新安江模型、综合单位线法进行洪水预报,与实际发生洪水拟合,以验证流域最大初损值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中上游 流域最大初损值 预报应用
下载PDF
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降水量变化对泾河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淑兰 王彦辉 +2 位作者 于澎涛 张海军 屠新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基于泾河上游(泾川水文站以上)52年(1954-2005年)的径流和气象年数据,研究了上游地区的气候和径流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器皿年蒸发量有微弱下降趋势,而年径流量却呈明显降低趋势。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的双累积曲线,... 基于泾河上游(泾川水文站以上)52年(1954-2005年)的径流和气象年数据,研究了上游地区的气候和径流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器皿年蒸发量有微弱下降趋势,而年径流量却呈明显降低趋势。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的双累积曲线,划分出了径流变化的5个阶段分别为1954-1960年、1961-1971年、1972-1980年、1981-1997年和1998-2005年。并以1954-1960年段作为基准期,定量估算了其他年段内人类活动和年降水量变化对年径流深变化的贡献,发现除1991-1997年段降水量偏低对径流减少起很大作用以外,在其它年段径流的变化更多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961-1971年、1972-1980年和1981-1990年3个年段,人类活动对径流增加的贡献量分别为52.71,9.22,3.42 mm;而降水仅在1961-1971年对径流具有增加的贡献量为5.38 mm,在其它两个年段对径流具有减少的贡献量,分别为2.85 mm和2.93 mm;在1998-2005年,相对于降水量对径流的增加贡献量为1.73 mm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减少具有较大的贡献量为24.87 mm。最后,探讨了进一步定量区分气候变暖和具体人类活动对蒸散和径流变化贡献的研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人类活动 降水 径流 泾河上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时瑶 秦延文 +4 位作者 马迎群 赵艳民 温泉 曹伟 乔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83-2289,共7页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总磷污染成因主要包括:磷矿资源丰富,长期开采对上游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围绕磷矿开采的磷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管理薄弱导致总磷超标排放;存量磷石膏临河不当处置与堆存,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大.针对总磷污染成因,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原则,以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集中片区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①重点加强沱江上游德阳段绵远河、石亭江,乌江上游贵州段瓮安河、洋水河和清水江,湖北省宜昌-兴山-神农架一线和钟祥-南漳一线三个片区的磷矿治理;②推动绵远河、石亭江、乌江、香溪河流域等涉磷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技术改造升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③加强四川省(沱江)、贵州省(乌江)、湖北省(香溪河)等磷石膏堆场密集分布区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④以法规和标准为准绳,加快完善涉磷污染源监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 “三磷” 污染成因 控制对策
下载PDF
江汉盆地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与长江上游水系拓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袁胜元 李长安 +2 位作者 张玉芬 邵磊 王节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2-1048,共7页
江汉盆地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大型卸载区,近2.77 Ma以来堆积了近300 m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相和湖沼相组成,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展开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研究了新近纪以来江汉盆地沉积... 江汉盆地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大型卸载区,近2.77 Ma以来堆积了近300 m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相和湖沼相组成,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展开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研究了新近纪以来江汉盆地沉积物物源的变化。结果表明,上新世以来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的离散程度逐渐减小,且趋近上部陆壳平均值,可能反映了物源供应区范围的扩展过程。1.25 Ma B.P.以来,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及Th/Sc、Co/Th、La/Sc、Cr/Cu等比值变化很小,显示长江可能形成于1.25 Ma B.P.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水系拓展 物源 江汉盆地 长江上游
下载PDF
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80
13
作者 刘瑞民 沈珍瑶 +2 位作者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682,共6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就负荷强度而言,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应是今后重点治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被引量:69
14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3 位作者 丁晓雯 沈珍瑶 伍星 刘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07-2414,共8页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0年的116万t,基本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土地利用造成的TP的变化趋势与TN基本相同,从70年代的3.7万t下降到2000年的3.5万t左右.就省份、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系而言,四川省、种植用地和草地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在非点源污染负荷强度上,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负荷最高,是今后应重点治理的地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对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尺度空间的非点源污染进行较好的空间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非点源污染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主要河流鱼类多样性与流域特征关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军 曹文宣 常剑波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42-47,共6页
对长江上游12条主要河流鱼类种类数与流域特征进行了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有种类数目与全部种类数目呈极显著正相关;全部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比降呈显著负相关... 对长江上游12条主要河流鱼类种类数与流域特征进行了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有种类数目与全部种类数目呈极显著正相关;全部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比降呈显著负相关;单位流域面积(或单位干流长度)全部种类数与干流长度(或流域面积)、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有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位流域面积特有种类数与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单位干流长度特有种类数与流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别综合反映了河流鱼类的相对种类数和绝对种类数与流域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流域特征 河流 长江上游 统计分析 多样性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 被引量:99
16
作者 杨晓燕 夏正楷 崔之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官亭盆地 平流沉积全新世特大洪水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被引量:42
17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3 位作者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8,T0001,共8页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 数字高程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 被引量:26
18
作者 马广文 王业耀 +2 位作者 香宝 王金生 胡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1-797,共7页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2000—2006年,长江上游流域耕地面积减少约1.10×104km2,林地面积增加约1.10×104km2,其他土地利用变化很小,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效果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造成的TN和TP负荷量2000年分别为114.14×104t和3.39×104t,2006年分别为111.21×104t和3.31×104t。四川省西北部雅砻江中游流域、大渡河上游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贵州省北部乌江中游流域,2000—2006年面源TN和TP负荷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长江上游流域 面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水文水质资料的非点源输出系数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9
19
作者 丁晓雯 刘瑞民 沈珍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4-538,共5页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目前开展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手段.针对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输出系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水文水质资料的参数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中筛选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原则,得到各营养源的输出系数.该方...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目前开展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手段.针对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输出系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水文水质资料的参数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中筛选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原则,得到各营养源的输出系数.该方法对长江上游2000年的总氮(TN)负荷模拟值为156.19万t,其与实际监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1.90%,这对于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流域而言,模拟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提出的参数确定方法简便可行,对参数要求低,且精度较好,适合于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监测资料缺乏地区以及大中尺度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因此具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长江上游 总氮负荷
下载PDF
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丁晓雯 沈珍瑶 刘瑞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36-841,共6页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t。就省份和水系而言,四川一直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贡献率为53.3%;1960—1990年的金沙江水系,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4%和27.5%。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强度也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31t·km-2上升到2003年的1.30t·km-2。就省份和水系而言,重庆一直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强度为1.58t·km-2;1960—1990年的上游干流区间,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46和1.49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氮素 输出系数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