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ng the extraordinary palaeoflood events during 3200-2800 a BP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Valley,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ZHA Xiaochun HUANG Chunchang PANG Jiangli ZHOU Ya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446-456,共11页
Palaeoflood hydrology study is a leading subject in global change stud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SWD) were found in the bedrock gorges of ... Palaeoflood hydrology study is a leading subject in global change stud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SWD) were found in the bedrock gorges of the Yunxi reach. The results of field observation, laboratory analysis including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com- parison with modern flood deposits, the SWD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ost typical Holocene palaeoflood deposits of the Hanjiang River. By using stratig;aphic correlation and OSL dating method, the palaeoflood event was dated to be 3200-2800 a BP at the turn from the middle to late Holocene. According to the palaeoflood peak stage and hydraulic parameters, the peak discharges of the palaeoflood were reconstructed as 48,830-51,710 m3/s by using the slope-area method. At same time, the flood peak discharges of 1983, 2005 and 2010 severe flood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the same method and hydraulic parameters in the same cross section. The error between the reconstructed and gauged discharges was 1.99%-4.21%. This showed that the reconstructed palaeoflood peak discharges were reliable. The flood peak discharge-frequency relationship at 10,000-year time scale was established by a com- bination of the gauged flood, historical flood and palaeoflood hydrological data. These result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flood mitigation on the Hanjiang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slackwater deposit extraordinary palaeoflood HOLOCENE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2
作者 Lijun Song Shujun Tian +1 位作者 Lan Yang Na Fan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3年第11期1967-1981,共15页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typical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s and topography, rivers and transporta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such as the aggregation and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s, have been studied. The main conclusions include: 1) The settlement dens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vation, slope, and distance from rivers and roads;76.25% and 63.17% of the settlemen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elevation 1500 - 3000 m and slope 6° - 25°,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are mostly alpine valley terrain, the bottom of the river has a low altitude, the landscape is undulating. 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is suitable for farming, conduciv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n ideal living environment for mountain residents. 2) The nuclear density of the settlement is distributed in strips along the axis of the river, and the closer to the river, the greater the nuclear density value. 3)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of the coupling of settlement and river direction.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ic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watersheds on the coupling degree of settlement extension and river flow direction was revealed. The slope of the fitted straight line between the settlement and river direction was 0.897, and the two directions were consistent. Except for the mainstream of the Min River, the larger value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flattening of settlements in each basin appear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bay, and the overall trend showed a gradual decrease from the upstream to the downstream,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opograph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tle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AGGLOMERATION Alpine valleys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蔡新玲 孙娴 +2 位作者 乔秋文 姜创业 毛明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20-224,共5页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近45a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90年代以后减少更为显著。2)在过去45a中,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大体经历了两个丰水段和两个枯水段;1985年发生跃变,以前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3)径流量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量 影响 汉江上游
下载PDF
汉江上游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建芳 查小春 +4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张玉柱 卢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94,149,共6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实地调查,在郧县尚家河一级阶地前沿发现了含有4个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磁化率、粒度和烧失量等沉积特征分析,并与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比较,判定该剖面中的洪水沉积物为典... 通过对汉江上游实地调查,在郧县尚家河一级阶地前沿发现了含有4个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磁化率、粒度和烧失量等沉积特征分析,并与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比较,判定该剖面中的洪水沉积物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汉江上游全新世4期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对比和OSL测年,确定这4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600-12400aB.P.,11600-11400aB.P.,5500-5000aB.P.和1000-900aB.P.。在确定了古洪水洪峰水位和相关水文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比降法恢复了这4期古洪水最大洪峰流量在46 280~63 720m3/s之间,符合流域面积与洪水洪峰流量关系;同时采用相同的河流断面和水文参数,计算了剖面附近的2010年7月18日洪痕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为1.74%,说明古洪水水文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郧县 全新世 古洪水事件 水文学研究
下载PDF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维英 殷淑燕 +2 位作者 朱永超 鲍小娟 任利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220a间,汉江上游...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220a间,汉江上游共发生洪涝灾害336次,平均6.6a发生1次,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份)。该区域洪涝灾害划分为轻度洪灾、中度洪灾、重度洪灾和特大洪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4.7%,29.5%,40.5%和5.3%。小波分析显示各级洪灾分别存在2~5a,38~40a,120a,160a的周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清代道光年间前期、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后期至20世纪末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安康盆地为中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递减,存在两个高频中心和两个低频中心。大气环流异常,特殊地形条件,河流本身的水系特征,河道的弯曲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洪涝灾害 历史时期 小波分析
下载PDF
秦岭南北河流不同尺度特大洪水对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科 查小春 +3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薛小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4-501,共8页
以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为例,对比分析了万年以来洪水发生的时间、流量的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洪水发生的联系。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均有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汉江上游的洪水流量远大于渭河流域... 以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为例,对比分析了万年以来洪水发生的时间、流量的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洪水发生的联系。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均有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汉江上游的洪水流量远大于渭河流域的洪水流量,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这两个时间段内;对季风气候变化分析表明,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是季风突变气候恶化的两个转折期,气候突变使得秦岭南北河流在这个时间段均有古洪水事件记录,但因测年分辨率的限制,似乎秦岭南北洪水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在短时间尺度上,对秦岭南北实测洪水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年份秦岭南北没有洪水同时发生,但在个别年份内秦岭南北还是有洪水同时发生情况;从华西秋雨角度分析表明,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处于华西秋雨核心区,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秦岭南北洪水发生的时间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水文学角度在长时间尺度上揭示秦岭南北地区主要河流洪水发生规律,深化特大洪水事件与季风气候的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对秦岭地理分界作用的认识,对秦岭南北因地制宜的进行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开发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渭河 时间尺度 洪水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58
7
作者 沈泽昊 张全发 +4 位作者 岳超 赵俊 胡志伟 吕楠 唐园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3-64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M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森林覆盖率为50.97%,灌丛25.58%;农田约占15%,其中旱地与水田的比例约10:3;石砾裸地等强烈退化类型合占5.66%;水域约占1%。②区内秦岭南坡、汉—丹平原丘陵、巴山北坡三部分的LULC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退化土地类型主要分布在汉—丹平原丘陵地区;秦岭南坡耕地的水分条件较巴山北坡好,但局部土地退化现象也更严重。③地形对LULC具有明显影响。海拔高度控制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异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利用强度的分布;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分布显示了坡度对土地开发强度的限制作用;坡向对局部LULC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区域尺度上可能对秦岭南坡与巴山北坡的LULC结构差异具有贡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当前的LULC结构和空间格局显示,总体上植被状况良好,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于海拔1000m以下的平缓地区,而退化土地类型也主要存在于这一区域,是流域水质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源区 LULC 空间格局 汉江中上游地区
下载PDF
1960-2011年汉江上游降水量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 被引量:18
8
作者 任利利 殷淑燕 靳俊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5-372,共8页
依据1960-2011年汉江上游31个气象站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空间插值法及Matlab软件小波分析法对汉江上游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区域内4个典型亚区(汉中、安康、商州和十堰)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依据1960-2011年汉江上游31个气象站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空间插值法及Matlab软件小波分析法对汉江上游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区域内4个典型亚区(汉中、安康、商州和十堰)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汉江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南多北少分布特点,且汉中最大,商州最小;各亚区间差异趋于减小。受季风气候与地貌形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春、冬季降水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点,夏、秋季降水量呈西南多、东北少的特点;且各区域内部也略有不同。(2)全区与各区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全区春季降水量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其中商州、十堰对其贡献率最大。(3)全区和各区的年降水量突变均不显著。全区春秋季,商州、十堰春季和安康秋季降水量均发生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4)全区和各区的年降水量及春、秋季降水量的第一主周期均为30a左右;而局部夏、冬季降水量的周期与此不一致。汉江上游降水量的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常运行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M-K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空间插值 汉江上游
下载PDF
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概率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3 位作者 张特 彭涛 常文娟 林青霞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151,共9页
为揭示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关系,分别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径流指数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采用线性、非线性函数模型构建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模型,进而构建了基于Copula函数耦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的气象水... 为揭示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关系,分别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径流指数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采用线性、非线性函数模型构建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模型,进而构建了基于Copula函数耦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的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概率曲线。结果表明:气象水文干旱历时和烈度的最优响应模型分别为线性函数模型和基于Gumbel Copula函数的非线性模型;干旱历时和烈度的最优联合分布函数分别为Frank Copula函数和Gumbel Copula函数;水文干旱历时、烈度的响应概率随对应的气象干旱特征变量的增加而增加,水文干旱历时响应概率变化速率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缓,水文干旱烈度响应概率变化速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响应关系 COPULA函数 贝叶斯网络概率棋型 汉江上游
下载PDF
汉江上游郧县庹家洲河段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白开霞 查小春 +3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顾洪亮 赵英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5-301,共7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实地调查,在湖北省郧县庹家洲段发现了含有4期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等指标的测定,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汉江上游4期古洪水...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实地调查,在湖北省郧县庹家洲段发现了含有4期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等指标的测定,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汉江上游4期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对比、OSL断代等方法,确定这4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600-12400aB.P.,4200—4000aB.P.,3200-2800aB.P.和东汉时期1900-1800aB.P.。然后利用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了洪峰水位,并选择合适的水文参数,采用比降法水文模型推算出了这4期特大古洪水洪峰流量。同时。根据相同的方法,推算了剖面附近1983,2005和2010年洪痕对应的洪峰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在1.99%~4.21%,说明计算古洪水洪峰流量的水文参数选择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而且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也符合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全新世 郧县 洪水事件
下载PDF
基于CFS的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月入库径流预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甜 梁忠民 +3 位作者 邱辉 金路熠 王军 黄一昕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17,10,共5页
将天气预报产品引入水文模型是提高长期径流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但引入方法仍存在难度。为此,以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为例,引入智能算法及相似典型放缩,构建基于分预见期校正的CFS与SWAT耦合径流预测模型,首先甄选智能算法校正CFS降雨,... 将天气预报产品引入水文模型是提高长期径流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但引入方法仍存在难度。为此,以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为例,引入智能算法及相似典型放缩,构建基于分预见期校正的CFS与SWAT耦合径流预测模型,首先甄选智能算法校正CFS降雨,然后基于相似典型放缩对其进行时空展布,最终将其输入分区率定的梯级水库SWAT模型,从而实现月径流预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更适合于CFS预测校正且不受预见期影响,基于相似典型时空分布的耦合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为梯级水库系统提供更为可靠的径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 梯级水库 月入库径流 预测 汉江上游
下载PDF
汉江上游近50a来降水变化与暴雨洪水发生规律 被引量:22
12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5,共7页
使用EOF分解、滑动平均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对汉江上游流域1960—2009年逐月及全年降水量变化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近50a来,年降水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各月份降水量变化以4月和9月降水量减幅最大,而6月和8月降水... 使用EOF分解、滑动平均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对汉江上游流域1960—2009年逐月及全年降水量变化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近50a来,年降水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各月份降水量变化以4月和9月降水量减幅最大,而6月和8月降水量则有所增加。1980—1988年是汉江上游流域气候转型期。由于大气环流形势发生变化,春季和秋季西南季风环流减弱,夏季东南季风环流增强。西南季风在6—7月中旬和9月通常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该阶段降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洪水发生几率减小。东南季风在7月下旬和8月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此期间季风的增强,可能会使该阶段暴雨洪水的发生几率增大。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汉江上游水资源水能源开发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降水量 暴雨 洪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531年长江上中游与汉江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月华 王海军 高贤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44-749,共6页
利用中国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及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10个代表站1953--2000年5~9月降水总量资料,建立了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近531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分析了两江旱涝变化特征及汉江流域旱涝等级与水量的关系。使用x^2检验分析两江旱涝... 利用中国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及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10个代表站1953--2000年5~9月降水总量资料,建立了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近531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分析了两江旱涝变化特征及汉江流域旱涝等级与水量的关系。使用x^2检验分析两江旱涝一致性,得出汉江为大旱或长江为大涝时,两江一致性最好。通过年代水资源的丰枯指数分析表明,两江同时出现丰水年的几率较大,汉江干旱具有相对集中且持续时间长的特征。长江上中游和汉江水资源分别是18和19世纪最丰沛,17和20世纪相应短缺,两江水资源的世纪变化具有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中游与汉江流域 旱涝等级 丰枯频率 水资源评估
下载PDF
汉江上游弥陀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学佳 庞奖励 +4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卞鸿雁 张玉柱 高鹏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1-1198,共8页
对汉江上游谷地弥陀寺黄土剖面的地层序列和常量元素进行了研究,用光释光测年法(OSL)对地层进行了断代。结果显示:剖面中Na2O、Mg O、Ca O表现淋失,Fe2O3、K2O和Al2O3则相对富集,其中在古土壤中这些元素表现淋失或富集程度更为强烈;... 对汉江上游谷地弥陀寺黄土剖面的地层序列和常量元素进行了研究,用光释光测年法(OSL)对地层进行了断代。结果显示:剖面中Na2O、Mg O、Ca O表现淋失,Fe2O3、K2O和Al2O3则相对富集,其中在古土壤中这些元素表现淋失或富集程度更为强烈;剖面具有斜长石风化为主的初级化学风化程度,以Ca、Na流失严重为特征;从马兰黄土L1→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风化由弱变强再变弱。这些信息揭示了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规律:18 000~11 500 a BP气候以干冷为主,进入全新世后逐渐转暖,8 500~3 100 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湿,3 100 a BP后气候又转凉,呈现出由"冷干→转暖→暖湿→干凉"的演变过程,同时弥陀寺黄土对6 000~5 000 a BP期间发生的气候波动冷事件也有记录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化学风化 气候变化 弥陀寺 汉江上游
下载PDF
湖北弥陀寺汉江段北宋时期古洪水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树伟 庞奖励 +3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查小春 卞鸿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对湖北汉江郧县弥陀寺河段的地貌进行了考察,在该河段一级阶地上发现了黄土-古土壤剖面。对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记录了一期古洪水事件。通过OSL断代及地层对比,确定此期古洪水事件发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00-1... 对湖北汉江郧县弥陀寺河段的地貌进行了考察,在该河段一级阶地上发现了黄土-古土壤剖面。对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记录了一期古洪水事件。通过OSL断代及地层对比,确定此期古洪水事件发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00-1000年)。用两种方法确定了古洪水的水位高程,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这次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在58620~64270 m3/s之间。研究结果可供汉江上游的防洪工程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古洪水事件 北宋时期 湖北弥陀寺
下载PDF
基于GIS的汉江上游文川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志杰 苏嫄 王志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9-205,共7页
土壤侵蚀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汉江上游文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分析了文川河流域2011年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川河流域土壤侵... 土壤侵蚀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汉江上游文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分析了文川河流域2011年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川河流域土壤侵蚀程度为21.62%,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低山丘陵区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占流域面积35%的低山丘陵区,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65%;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15°以上的区域,且呈现出随坡度增大,侵蚀越严重的特征;坡耕地、草地和低山丘陵区的林地土壤侵蚀严重。仅占流域面积6%的坡耕地,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30%。研究结果说明汉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侵蚀不容忽视,应作为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加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加快植被恢复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汉江上游 文川河流域 GIS
下载PDF
汉江旬阳至白河段万年尺度洪水流量恢复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张玉柱 王龙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0,共10页
对汉江上游旬阳至白河段基岩峡谷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在全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了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综合野外宏观特征和粒度分析,并与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对比,判定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全新世地层关系对比和光释光(OSL)测... 对汉江上游旬阳至白河段基岩峡谷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在全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了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综合野外宏观特征和粒度分析,并与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对比,判定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全新世地层关系对比和光释光(OSL)测年表明,古洪水事件发生年代距今为1800~1700 a(A.D.200-300)。汉江上游旬阳至白河段万年尺度流量恢复比较发现,由古洪水SWD厚度与含沙量关系法恢复的洪水水位和流量更为合理。这些成果为汉江上游水资源开发与重大水利工程的安全校核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 古洪水水文学 汉江上游
下载PDF
历史时期汉江上游旱灾统计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利利 殷淑燕 彭维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3,145,共6页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汉江上游193BC—2000AD近2 200a干旱灾害的等级、发生频率、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193BC—2000AD,共发生旱灾431次,平均每5.09a发生1次。其中,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汉江上游193BC—2000AD近2 200a干旱灾害的等级、发生频率、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193BC—2000AD,共发生旱灾431次,平均每5.09a发生1次。其中,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42.5%;其次是轻度旱灾,占旱灾总数的35.0%;特大旱灾和大旱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数的12.3%和10.2%。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清代后期到现代,是汉江上游旱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气侯变化、降水、地形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汉江上游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干旱灾害 汉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SEBAL模型在流域蒸散发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志民 张翔 罗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9,共4页
地表蒸散发是地气水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准确地估算蒸散发对了解大尺度流域内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汉江上游为例,利用MODIS遥感数据,选用马里兰大学UMD分类机制对2001年土地覆盖进行分类,并采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 地表蒸散发是地气水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准确地估算蒸散发对了解大尺度流域内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汉江上游为例,利用MODIS遥感数据,选用马里兰大学UMD分类机制对2001年土地覆盖进行分类,并采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的SEBAL模型对日蒸散发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林地的平均日蒸散发量最大,草地、耕地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MODIS 土地覆盖 SEBAL 蒸散发
下载PDF
陕南汉江上游气温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任利利 殷淑燕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2-277,共6页
以陕南汉江上游汉中、石泉、安康观测站1960-2010年的逐日、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区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季节气温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自... 以陕南汉江上游汉中、石泉、安康观测站1960-2010年的逐日、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区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季节气温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0年以来,陕南汉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递增速率分别为0.107℃/10a(P<0.01)、0.16℃/10a(P<0.01),而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不显著递增趋势,三者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1、2000和2001年;各季节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增温速率最高(P<0.01),对年平均气温增加的贡献最大;夏季气温变幅较小,变化趋势不显著;春、秋季气温分别呈极显著、显著上升趋势,但日波动性较大;倒春寒天气发生时间推迟,发生频率、强度增大;秋封(冷害)发生频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对该区的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深入了解汉江上游气候变化规律及成因,对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汉江上游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倒春寒 秋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