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per-ocean 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from moor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被引量:3
1
作者 Fang Wendong, Shi Ping, Mao Qingwen, Gan Zijun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5-35,共11页
CTD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ADCP current data, which were observed by R/V Shiyan No. 3 during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period (IO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 (SCSMEX), have been analyzed. Some st... CTD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ADCP current data, which were observed by R/V Shiyan No. 3 during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period (IO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 (SCSMEX), have been analyzed. Some study results from observations at a mooring station located at the vicinity of continental slope off the south of Dongsha Islands are shown.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 namic structures as wall as their changes are analyzed to describe the upper-ocean 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and maintaining periods. The response of near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current to local sea surface winds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upper-ocean variation summer monsoo$
下载PDF
A REGIONAL COUPLED AIR-SEA-WAVE MODEL: SIMULATION OF UPPER-OCEAN RESPONSES TO AN IDEALIZED TROPICAL CYCLONE 被引量:4
2
作者 郑运霞 黄伟 于润玲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5年第3期232-245,共14页
In this study a coupled air-sea-wave model system, containing the model components of GRAPES-TCM, ECOM-si and WAVEWATCH III,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n air-sea coupled model. The changes of wave state and the effects ... In this study a coupled air-sea-wave model system, containing the model components of GRAPES-TCM, ECOM-si and WAVEWATCH III,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n air-sea coupled model. The changes of wave state and the effects of sea spray are both considered. Using the complex air-sea-wave model, a set of idealized simulation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ir-sea-wave interaction in the upper ocean. Results show that air-wave coupling can strengthen tropical cyclones while air-sea coupling can weaken them; and air-sea-wave coupling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air-sea coupling, as the intensity is almost unchanged with the wave model coupled to the air-sea coupled model.The mixing by vertical advection is strengthened if the wave effect is considered, and causes much more obvio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decreases in the upper ocean in the air-sea coupled model. Air-wave coupling strengthens the air-sea heat exchange, while the thermodynamic coupling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weakens the air-sea heat exchange: the air-sea-wave coupling is the result of their balance. The wave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is determined by the wind field. Experiments are also conducted to simulate ocean responses to different mixed layer depths.With increasing depth of the initial mixed layer, the decrease of SST weakens, bu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deeper layers is enhanced and the loss of heat in the upper ocean is increased.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is larger when the initial mixed layer depth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sea-wave coupled model tropical cyclone upper ocean response mixed layer depth
下载PDF
Salinity effect-induced ENSO amplitude modul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
3
作者 Hai ZHI Xiaokun WANG +2 位作者 Rong-Hua ZHANG Pengfei LIN Jifeng Q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019-1036,共18页
A 110-year ensemble simulation of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GCM)was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modulation of salinity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n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amplitude in the tropica... A 110-year ensemble simulation of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GCM)was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modulation of salinity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n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amplitude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during 1901-2010.The simulating results show that sea surface salinity(SSS)variation in the region exhibits notable and coherent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signal,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As salinity increases or reduces,the SSS modulations on ENSO amplitude during its warm/cold events vary asymmetrically with positive/negative IPO phases.Physically,salinity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can enhance or reduce ENSO-related conditions in upper-ocean stratification,contributing noticeably to ENSO variability.Salinity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mixed layer depth and barrier layer thickness can modulate ENSO amplitude dur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IPO phases,resulting in the asymmetr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y in the tropical Pacific.During positive IPO phases,SS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contributes positively to El Niño amplitude but negatively to La Niña amplitude by enhancing or reducing SS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and vice versa during negative IPO phases.Quantita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dulation of the ENSO amplitude by the SS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s 15%-28%during negative IPO phases and 30%-20%during positive IPO phases,respectively.Evidently,the SS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IPO and its modulation on ENSO amplitude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re among factors essentially contributing ENSO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amplitud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 ocean salinity variability tropical Pacific upper-ocean stratification
下载PDF
上扬子北缘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重建
4
作者 雍茹男 孙诗 +7 位作者 陈安清 侯明才 李夔洲 李乾 黄光辉 李雯 解昊 陈洪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6-2078,共13页
【目的】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在晚二叠世开始逐步恢复增长,进一步确定晚二叠世浅海氧化还原状态和演化规律,有助于厘清该时期生物复苏与海洋氧化还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扬子北缘具高分辨率时间框架约束的... 【目的】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在晚二叠世开始逐步恢复增长,进一步确定晚二叠世浅海氧化还原状态和演化规律,有助于厘清该时期生物复苏与海洋氧化还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扬子北缘具高分辨率时间框架约束的上寺剖面吴家坪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结果】碳酸盐岩铈异常指标和碳同位素在吴家坪期均呈现显著变化,其中碳同位素的正偏和负偏分别对应于晚古生代P4冰期的形成与消融。吴家坪早期生物逐渐复苏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和光合作用增强,同时凉爽气候利于洋流循环和氧气交换,该时期整体处于贫氧—氧化环境;吴家坪中期开始,随着气候转暖和晚古生代冰期消亡,海洋通风减弱和海平面上升共同驱动最小含氧带的显著扩张,海洋转变为缺氧环境。【结论】研究重建了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浅海环境的氧化还原结构,揭示了晚二叠世海洋缺氧与同期气候—构造事件的深层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Ce异常 海洋缺氧 生物复苏 上扬子
下载PDF
不同路径台风对中国近海海温的影响特征统计分析
5
作者 孙泽铭 韩树宗 +1 位作者 王明杰 苏翰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共15页
文章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002年至2021年由西太暖池进入中国近海的台风分为3类,并依据台风路径特征将3类台风分别命名为西行路径台风、西北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并使用遥感系统(remote sensi... 文章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002年至2021年由西太暖池进入中国近海的台风分为3类,并依据台风路径特征将3类台风分别命名为西行路径台风、西北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并使用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systems,REMSS)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最优插值日产品和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型(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wav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的模拟结果,对这3类台风造成的上层海洋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3种台风对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影响特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SST的冷却幅度和作用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对SST的冷却幅度最大并且作用时间最长,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而西行路径台风冷却幅度最小且作用时间最短;3种台风对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thickness,MLT)与温跃层厚度(thermocline thickness,TT)影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LT和TT的变化幅度和恢复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的MLT和TT变化幅度最大,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西行路径台风最小。对于MLT与TT的恢复速度,西北路径台风整体上要明显快于西行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台风路径 西太暖池 中国海 上层海洋 海表面温度 混合层厚度 温跃层厚度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巴威”(2008)的响应分析
6
作者 王琼群 刘金卿 +2 位作者 陈莅佳 鄢珅 彭永茂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39-51,共13页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Argo浮标数据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再分析数据,分析上层海洋对2020年第8号北上强台风“巴威”的温盐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台风中心附近埃克曼(Ekman)抽吸引起上升流,表层以下海水辐合高盐冷...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Argo浮标数据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再分析数据,分析上层海洋对2020年第8号北上强台风“巴威”的温盐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台风中心附近埃克曼(Ekman)抽吸引起上升流,表层以下海水辐合高盐冷水上翻,Ekman输运方向由台风路径指向路径两侧沿岸,海水在黄海两侧沿岸堆积引起下降流。由此导致台风路径附近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与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下降,海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上升,路径两侧沿岸SSH上升,次表层海水温度增加和盐度降低。(2)由于台风前进方向右侧的风速更大,右侧Ekman输运强度比左侧大。台风更靠近右侧陆地,地形阻挡导致风速减小,在济州岛西南侧的海域上空10 m风呈现反气旋旋转,出现负Ekman抽吸速率(Ekman pumping velocity, EPV),为下降流,所以在台风和济州岛之间的海域存在着由强烈上升流到下降流的转变。这会让原本台风前进方向右侧强的夹卷和垂直混合进一步加强。这就导致了SST下降和SSS上升在台风前进方向右侧更为显著。(3)除了夹卷和垂直混合,台风前进方向右侧SSS的增加还与表层海水由南向北的水平流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上层海洋响应 台风“巴威” EKMAN抽吸
下载PDF
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Argo)与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大可 许建平 +7 位作者 马继瑞 陈显尧 王桂华 王伟 韩桂军 张启龙 袁耀初 周伟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首先介绍Argo这一新型全球海洋观测网给海洋和大气科学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接着阐述项目重点研究区域西北...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首先介绍Argo这一新型全球海洋观测网给海洋和大气科学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接着阐述项目重点研究区域西北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国内外进展,最后给出了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 上层海洋 短期气候 海洋与气候预测
下载PDF
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与反馈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韩林生 高佳 +2 位作者 郭俊如 李希彬 魏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3-239,共7页
对60年来有关上层海洋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响应与反馈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通过观测手段的完善和改进模式的应用,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TC直接激发的近惯性流最大可达1 m/s,其导致的强烈的剪切造成混合层对下层冷水的夹卷是引... 对60年来有关上层海洋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响应与反馈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通过观测手段的完善和改进模式的应用,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TC直接激发的近惯性流最大可达1 m/s,其导致的强烈的剪切造成混合层对下层冷水的夹卷是引起混合层降温的主要原因,并往往伴随着混合层深度的增加,这一影响在TC右侧更为最著,并可延续几天到几十天不等。TC导致的混合层降温会使得海洋输出的热通量减少,反过来削弱TC的强度,形成一个负反馈,而海洋特殊的热力和环流结构(如暖涡、洋流等)则对TC有正反馈。所以了解TC经过前的海洋初始场对研究TC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预测,TC的强度、路径变化等尤其重要;通过准确的初始场结合越来越完善的模式可以对TC进行更真实的模拟和预测,使得对TC准确的预报和预警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飓风 台风 上层海洋 数值模式
下载PDF
2013年北极最小海冰范围比2012年增加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崔红艳 乔方利 舒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3-32,共10页
北极海冰范围从1979年有卫星观测资料以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9月份。2012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而2013年9月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60%。增加的区域主要在东西伯利亚海区、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区。本文应用距平... 北极海冰范围从1979年有卫星观测资料以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9月份。2012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而2013年9月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60%。增加的区域主要在东西伯利亚海区、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区。本文应用距平和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北极海冰卫星数据、欧洲预报中心的夏季底层大气环流数据和上层海洋的温度,指出2013年北极最小海冰范围比2012年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增加的原因,是由于表面气温(SAT)降低、海平面气压(SLP)升高、气旋式风场异常、表面空气中水汽含量(SH)降低以及海表面温度(SST)降低5个条件形成的冰-SAT、冰-SST和冰-汽(SH)3个正反馈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范围 大气环流 上层海洋 反馈机制
下载PDF
越南岸外上升流区45万年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被引量:9
10
作者 苏翔 刘传联 李建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76,共6页
对位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的MD05-2901柱状样45万年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分析,通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利用Beaufort等的经验公式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5万年以来越南岸外上升... 对位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的MD05-2901柱状样45万年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分析,通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利用Beaufort等的经验公式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5万年以来越南岸外上升流区海水营养跃层深度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4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阶段。频谱分析表明该区F.profunda百分含量和初级生产力都受到岁差和半岁差周期的控制。与南海南部ODP1143站研究资料对比表明,两地区上层海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受到东亚夏季风和地球轨道岁差和半岁差周期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藻 上层海水 上升流 晚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500m深度拖曳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岩峰 易杏甫 +2 位作者 官晟 何志强 郭心顺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共4页
针对500 m波浪式拖曳系统的技术要求,介绍了拖体、流线型拖缆、电控绞车和总控程序4个关键部分的设计;根据海上的试验情况,分析了拖体的缆深比和定深拖曳等数据,表明本系统达到预期要求,可以为上层海洋学的调查与观测提供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 拖曳系统 波浪式运动 上层海洋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变化的定点观测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方文东 施平 +1 位作者 毛庆文 甘子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3-30,共8页
对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加密观测期(IOP)“实验3”号船在南海北部获得的CTD温盐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海流等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东沙群岛西南部大陆坡附近IOP两个阶段定点观测的海洋分量部分结果... 对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加密观测期(IOP)“实验3”号船在南海北部获得的CTD温盐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海流等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东沙群岛西南部大陆坡附近IOP两个阶段定点观测的海洋分量部分结果.通过分析海水的动力、热力学结构,描述夏季风暴发、维持期间该测站上层海洋的变化,讨论近表面水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对海面风场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上层海洋变化 夏季风 定点观测
下载PDF
ENSO事件中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于卫东 乔方利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6-453,共8页
利用1955-2001年海洋上400m层的热含量资料,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部ElNi no/LaNi na事件期间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传播特性,发现如下3个重要观测事实:(1)在ENSO循环期间存在着关于赤道对称的南北2个热含量异常信号的... 利用1955-2001年海洋上400m层的热含量资料,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部ElNi no/LaNi na事件期间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传播特性,发现如下3个重要观测事实:(1)在ENSO循环期间存在着关于赤道对称的南北2个热含量异常信号的闭合传播路径;(2)北半球的信号闭合回路非常清晰,而南半球回路较为混乱;(3)这种闭合回路在ElNi no/LaNi na年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其它年份可能由于海洋或大气的条件不匹配而中途夭折。上述观测事实对于ENSO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物理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洋热含量 EL Nino/La Nina事件 Kelvin波和Rossby波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印度尼西亚穿越流对东印度洋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黎明 翦知湣 +1 位作者 金海燕 成鑫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8-464,共7页
海洋上部水体垂向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热带海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出口处东印度洋帝汶海区SO18480-3孔中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 海洋上部水体垂向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热带海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出口处东印度洋帝汶海区SO18480-3孔中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并借助12个AMS14C测年数据重建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该区温跃层深度和营养盐水平的演化序列。壳体氧同位素(δ18O)记录表明温跃层古海洋学特征的变化幅度要大于表层海水,其差值(Δδ18O(P-G))有效地反映了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即冰消期和晚全新世温跃层较浅,LGM和早中全新世温跃层较深;并揭示出与全新世相比,LGM期间ITF总流量未显著减小,ITF对该区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受到了东西太平洋之间不对称性的调节。碳同位素(δ13C)记录则表明该区的古海洋学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南大洋的影响,并受本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控制,其差值(Δδ13C(G-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上部水体营养盐水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 上部水体结构 温跃层 营养盐水平
下载PDF
阿尔卑斯—喀尔巴阡上白垩统大洋红层特征与对比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1 位作者 李祥辉 胡修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8,共8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时代、岩性、古生物、沉积速率、沉积环境等方面对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地区的上白垩统大洋红层进行了详细对比,发现研究区内上白垩统大洋红层最早出露于Cenomanian期,最晚可延续至古近纪,且在Campanian期出露最为广...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时代、岩性、古生物、沉积速率、沉积环境等方面对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地区的上白垩统大洋红层进行了详细对比,发现研究区内上白垩统大洋红层最早出露于Cenomanian期,最晚可延续至古近纪,且在Campanian期出露最为广泛,其岩性以灰岩、泥灰岩和含泥灰岩为主,生物化石以浮游有孔虫为主,沉积速率较低且在各地不尽相似,在CCD面上、下均可以出现,沉积环境一般是大陆边缘盆地、斜坡和大洋盆地等远洋、半远洋环境。通过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上白垩统大洋红层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卑斯 喀尔巴阡 上白垩统 大洋红层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上层环流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邱云 李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3-603,共11页
综述了孟加拉湾上层环流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指出,研究海区环流与季风转换不完全同步。在西南季风期间,南、北海区各有一气旋式环流;在秋季季风过渡期间,出现海湾尺度的气旋式环流;在东北季风期间,气旋式环流减弱北移,南部则为一反气旋式... 综述了孟加拉湾上层环流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指出,研究海区环流与季风转换不完全同步。在西南季风期间,南、北海区各有一气旋式环流;在秋季季风过渡期间,出现海湾尺度的气旋式环流;在东北季风期间,气旋式环流减弱北移,南部则为一反气旋式环流控制;春季与秋季的情形相反,整个湾出现一海湾尺度的反气旋式环流。研究海区环流的变异主要受季风、赤道远地作用和浮力通量等复杂外源作用的影响。东印度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与季风转换也不同步,局地风、内部Ekman抽吸、远地沿岸风及赤道远地作用的影响对沿岸流周年变化有重要作用。孟加拉湾上层环流年际变化显著,此年际变化主要受赤道风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上层环流 季风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上层海水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褚智慧 翦知泯 +2 位作者 乔培军 成鑫荣 边叶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64,共9页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跃层深度变化及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苏拉威西海区,海表温度存在明显降温,较现代海表温度下降了2.9℃,但缺乏对快速气候波动明显响应。MD98-2178站位盐度、生产力以及温跃层深度等记录,则明显响应快速气候波动,在H1,YD等变冷事件期间,盐度变高、生产力上升、温跃层深度变浅,指示东亚冬季风加强,热带辐合带(TCZ)南移以及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减弱。末次盛冰期以来,MD98-2178站位属种组合、生产力、盐度以及温跃层深度在11 ks b.P.左右存在明显的突变,且在南海、印尼海区普遍存在,指示了该海域在11kaB.P.左右存在重要的气候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威西海区 上层海水 快速气候变化响应 11kaB.P.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钦燕 周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4,共7页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表现为高值,在1970—1980年表现为低值,在1985—1995年又表现为高值;并且在1958—1968年这一时段台风的年生成数要多于1985—1995年期间的台风生成数。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提供的同期上400m热含量和11个标准层海温数据分析发现,台风活动与海洋热力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就年代际变化而言,海温变化对台风数量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引导因素。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与中太平洋的热含量相联系,两者表现为正相关。通过赤道垂直温度剖面可以看出,相对于1970—1980年而言,1958—1968年和1985—1995年的中太平洋热含量明显增加。中太平洋的热含量增加在1958—1968年主要体现在温跃层的海温增暖,而在1985—1995年主要体现在海温表层增暖。这意味着在次表层出现的温度暖异常可能是导致在1958—1968这个时间段内台风年生成数多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年代际 热含量 次表层温度
下载PDF
初夏孟加拉湾东部降水异常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桂发银 谭言科 +2 位作者 李崇银 黎鑫 陈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9-599,共11页
基于1982—2013年逐月NCEP资料及GODAS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以及2.5层简化海洋模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的大气和海洋过程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Indian Ocean Dipole)东极(IODE,IOD East pole)海温异常的影响。... 基于1982—2013年逐月NCEP资料及GODAS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以及2.5层简化海洋模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的大气和海洋过程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Indian Ocean Dipole)东极(IODE,IOD East pole)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IODE海温异常的演变超前IOD西极(IODW,IOD West pole)海温异常的演变,并对IOD事件的生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初夏,来自阿拉伯海、中南半岛地区以及孟加拉湾西南部的水汽输送,导致孟加拉湾东部出现强降水。降水释放的潜热在热带东印度形成了一个跨越赤道的经向环流,有利于加强赤道东印度洋的过赤道气流,并在苏门答腊沿岸形成偏南风异常。该异常偏南风通过影响混合层垂向夹卷混合过程和纬向平流过程,导致IODE海温迅速下降。随后赤道东南印度洋异常东南风迅速增强以及赤道中印度洋东风异常的出现,增强了自东南印度洋向西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削弱了向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使西南印度洋的降水增强,孟加拉湾东部的降水减弱。因此,IOD达到盛期前孟加拉湾东部的降水通过局地经向环流在苏门答腊沿岸形成偏南风异常,导致苏门答腊沿岸迅速的降温,并最终导致IOD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东部 降水 印度洋偶极子 东极降温 2.5层简化海洋 模式
下载PDF
豆荚状铬铁矿豆状结构成因机制探讨——以遵化地区豆荚状铬铁矿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征 李江海 +1 位作者 黄雄南 程素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15-223,共9页
豆荚状铬铁矿是蛇绿岩套地幔构造岩中特征的矿产 ,其矿石发育丰富的岩浆 -变形结构构造类型 ,对认识大洋上地幔成因及其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遵化新太古代豆荚状铬铁矿的深入研究 ,发现它们发育了丰富的岩浆结构 (豆状结构、豆壳状... 豆荚状铬铁矿是蛇绿岩套地幔构造岩中特征的矿产 ,其矿石发育丰富的岩浆 -变形结构构造类型 ,对认识大洋上地幔成因及其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遵化新太古代豆荚状铬铁矿的深入研究 ,发现它们发育了丰富的岩浆结构 (豆状结构、豆壳状结构等 ) ,还保留了大量凝缩标志和旋转特征。对比分析其各种特征结构发现豆状结构是由浸染状结构逐步演化形成的 ,并且旋转和凝缩是形成豆状结构的主要机理。豆荚状铬铁矿以其独特而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 ,记录了大洋地幔深部岩浆活动(特别是扩张中心原始岩浆活动 )以及大洋岩石圈运动过程。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荚状铬铁矿 豆状结构 豆壳状结构 大洋上地幔 遵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