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tu Chemical Age of th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 in Ningdong Area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North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Feifei LIU Chiyang +5 位作者 NIU Haiqing ZHOU Ningchao LI Xiuhua LUO Wei ZHANG Dongdong ZHAO 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06-407,共2页
Objective The Ordos Basin located in the westem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bears various energy resources such as oil, gas, coal and uranium. It is one of the richest uranium-bearing basins in China. Since the di... Objective The Ordos Basin located in the westem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bears various energy resources such as oil, gas, coal and uranium. It is one of the richest uranium-bearing basins in China.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large-scale Dongsheng, Hangjinqi and Daying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north of the Ordos Basin, a new breakthrough of uranium exploration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Ningdong area (eastern Ningxia)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WMOB) in the past two years (Wang Feifei et al., 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Chemical Age North China th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2
作者 王旺章 张筑凤 +1 位作者 汪云亮 孙书勤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5年第2期152-159,共8页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geochemical charederistics of thesandstone-type urboum deposits in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Favoable and un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nrichment of uranium are explored o...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geochemical charederistics of thesandstone-type urboum deposits in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Favoable and un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nrichment of uranium are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the elementalabundances and ratios of U, Th and K determined by gamma-ray spectroscopy Gamma-ray spectroscopic (U, Th and K) and XRF analyses (As, Ba) are helpful to distinguishU-bearing light-colorea sandstones from U-barren light-colored ones and red sandstones(red claystone) from light-colored sandstones. Therefore, the favorable target area forprospecting th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can be defined in northern Sichuan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砂岩型铀矿床 元素 地球化学 X射线荧光分析
下载PDF
Biomineralization of Uranium: A Simulated Experi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被引量:4
3
作者 MINMaozhong HuifangXU +3 位作者 L.L.BARTON WANGJinping PENGXinjian H.WIATROWSK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4-138,共5页
A simulated experimental reduction of and the synthesis of uraninite by a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DSM 642, are first reported. The simulated physicochemic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A simulated experimental reduction of and the synthesis of uraninite by a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DSM 642, are first reported. The simulated physicochemic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35°C, pH=7.0-7.4, corresponding to the environments of formation of the sandstone-hosted interlayer oxidation-z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Xinjiang, NW China. Uraninite wa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host bacteria after a one-week's incubation. Therefore,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which existed extensively in Jurassic sandstone-producing environments, might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biomineralization of this uranium deposit. There is an important difference in the order- disorder of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aninite produced by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uraninite. Long time and slow precipitation and growth of uraninite i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ight have resulted in larger uraninite crystals, with uraninite nanocrystals arranged in order, whereas the experimentally produced uraninite is composed of unordered uraninite nanocrystals which, in contrast, result from the short time span of formation and rapid precipitation and growth of uraninite. The discover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genetic significance in mineralogy, and also indicates that in-situ bioremediation of U-contaminated environments and use of bio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radioactive liquid waste is being contemp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biomineralization URANinITE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 simulated experiment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特拉敖包矿产地铀矿石物质组成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字龙 贺锋 +7 位作者 李子颖 刘鑫扬 李华明 王龙辉 刘持恒 李西得 张艳 罗腾 《铀矿地质》 CSCD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是近期新发现的铀矿找矿“新层位”,文章对特拉敖包矿产地下白垩统环河组赋矿砂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旨在为阐明该地区铀成矿机理及拓展区域找矿空间提供较全面、详实的基础地质信息。通...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是近期新发现的铀矿找矿“新层位”,文章对特拉敖包矿产地下白垩统环河组赋矿砂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旨在为阐明该地区铀成矿机理及拓展区域找矿空间提供较全面、详实的基础地质信息。通过钻孔岩心观察赋矿岩石岩性、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及偏光显微镜对不同颜色赋矿岩石中的铀矿物、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黏土矿物及有机质等物质成分进行系统观察和鉴定,发现不同颜色赋矿砂岩中铀矿物主要为铀石,有机质主要为少量炭屑和流动态有机质,但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黏土矿物在各色矿石中种类多样且差异明显。认为特拉敖包矿产地及周边地区沉积环境为非典型、高含砂率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铀成矿过程具有多种成矿流体来源,成矿过程复杂,灰绿色砂岩至少经历过还原→氧化→再还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成分 砂岩型铀矿 成矿作用 下白垩统环河组 特拉敖包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赋矿砂岩中有机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5
作者 邱林飞 李子颖 +4 位作者 张字龙 王龙辉 李振成 韩美芝 王婷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1-296,共16页
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在特拉敖包及其外围发现了多个产于环河组下段的厚大铀矿孔。有机质是砂岩型铀矿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环河组下段赋矿砂岩中缺乏肉眼可见的有机质,在铀矿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机质... 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在特拉敖包及其外围发现了多个产于环河组下段的厚大铀矿孔。有机质是砂岩型铀矿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环河组下段赋矿砂岩中缺乏肉眼可见的有机质,在铀矿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机质类型目前还缺乏研究,铀成矿作用过程还不清楚。本文以特拉敖包铀矿产地赋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与室内研究,厘定了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类型,探讨了有机质的来源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赋矿砂岩中几乎不含炭屑有机质,有机质主要为顺层沿砂岩孔隙充填、具有流动特征的浸染状有机质,它是一种具有与沥青相似的复杂结构、低演化程度的大分子物质,具有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合来源的特点。铀矿化与固体炭屑有机质关系不大,主要与浸染状有机质密切相关,特拉敖包铀矿产地的成矿特征契合“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的特点,深灰色、灰褐色铀矿石的形成可能主要与深部渗出的有机流体有关。成矿元素可能主要以有机质络合物的胶体形式迁移,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成矿流体发生分解并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铀成矿作用 下白垩统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铀矿化砂岩中有机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6
作者 邱林飞 李子颖 +4 位作者 贺锋 武正乾 刘坤鹏 毛宁 李孟华 《铀矿地质》 CSCD 2024年第1期41-56,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铀矿找矿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镇原、彭阳等地区发现了新的铀矿产地,白垩系铀矿化主要赋存于洛河组与环河组,少部分赋存于泾川组和罗汉洞组,这些赋矿层位原生沉积均处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其中缺乏肉眼可...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铀矿找矿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镇原、彭阳等地区发现了新的铀矿产地,白垩系铀矿化主要赋存于洛河组与环河组,少部分赋存于泾川组和罗汉洞组,这些赋矿层位原生沉积均处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其中缺乏肉眼可见的有机质。但在钻孔岩心中,铀矿化砂岩中往往富含浸染状的有机质,这类有机质的性质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铀矿化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与室内研究,厘定了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类型,探讨了有机质的来源及其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赋矿砂岩中的原生沉积炭屑有机质十分稀少,有机质主要为充填于砂岩微孔隙中、具有流动特征、低演化程度的大分子有机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延7”段烃源岩。铀矿化与固体炭屑有机质关系不大,而主要与“可溶性”流动状有机质密切相关。研究区白垩系铀成矿特征具有“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状有机质 风成砂 下白垩统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地质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
7
作者 陈虹 杨彦波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59-670,共12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自燕山晚期以来构造相对稳定,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为一套厚层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下部(a、b段)在夏子街-德仑山地段发育较为连续的厚层砂体,近年来发现了层间氧化带,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文章梳理和分析了准噶...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自燕山晚期以来构造相对稳定,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为一套厚层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下部(a、b段)在夏子街-德仑山地段发育较为连续的厚层砂体,近年来发现了层间氧化带,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文章梳理和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岩性-岩相及后生蚀变等地质条件,认为德仑山地段为西北缘寻找砂岩型铀矿的首选地段,主攻层位为吐谷鲁群,层间氧化带尖灭部位或氧化带内有机质(或黄铁矿)富集部位为铀富集成矿和有利找矿突破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铀找矿方向 下白垩统吐谷鲁群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烃源岩作为铀源岩的可能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刘超 付晓飞 +9 位作者 李扬成 王海学 孙冰 郝炎 胡慧婷 杨子成 李依霖 谷社峰 周爱红 马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8,共15页
烃源岩与砂岩型铀矿通常同盆共生,除了提供矿化剂之外,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探范围向盆地纵深部位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所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即“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如何随地层流体... 烃源岩与砂岩型铀矿通常同盆共生,除了提供矿化剂之外,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探范围向盆地纵深部位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所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即“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如何随地层流体运移、在何种条件下沉淀和聚集”,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指出了有必要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热模拟实验证实烃源岩中的铀能够迁出,迁出的铀很可能以U(IV)/U(VI)混合的形式随含烃地层水和石油运移,温度、压力的降低以及pH、Eh变化会导致铀溶解度的下降和铀运移载体的分解而发生铀沉淀,沉淀物也可能重新被含氧的地层水溶解。问题与建议包括:(1)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存在不确定性,迁出的机制以及地质规律尚不清楚,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生烃排铀模拟实验及排铀动力学表征研究;(2)铀在低温、含烃、还原性热液中的赋存状态是研究其迁移机制的基础,目前对与铀结合的优势配体的类型、产物热力学性质、铀在含烃地下水与石油中的分布比例所知甚少,有必要开展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原位测试研究;(3)携铀流体向浅部运移的过程中温度、压力、pH、Eh、有机无机组分的变化控制铀的迁移/沉淀,不同组合条件下铀赋存形式的转化规律、主控因素尚不清楚,有待开展多因素、多变量的烃铀运移模拟实验进行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铀源 油气 砂岩型铀矿 迁移 成矿机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沉积特征及铀矿找矿方向
9
作者 冀华丽 何中波 +5 位作者 钟军 陈虹 朱斌 吴玉 东前 耿英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7-1290,共24页
笔者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黄花沟地区的露头和钻孔岩芯、钻测井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观察,对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主要岩石学特征、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从沉积学角度,探... 笔者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黄花沟地区的露头和钻孔岩芯、钻测井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观察,对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主要岩石学特征、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有利成矿砂体的类型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下白垩统吐谷鲁a亚群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吐谷鲁b、c和d亚群则以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以德伦山为界,乌尔禾—夏子街一带发育远源弱流的浅水三角洲相,物源来自北西的雪米斯坦,而德伦山—黄花沟一带以发育高能量的辫状河沉积为主,物源应来自盆地北部;(3)下白垩统有利找矿层位为吐谷鲁a+b亚群的原生灰—灰绿色粗碎屑建造。乌尔禾—油砂山一带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是重要的找矿方向;夏子街一带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厚大砂体具备形成一定规模砂岩型铀矿的能力;黄花沟一带在吐谷鲁a+b时期发育宽广且具有较大规模的辫状河砂体是寻找层间氧化和潜水氧化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相 砂岩型铀矿 下白垩统吐谷鲁群 乌尔禾—黄花沟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tion of U (Ⅵ) by an anaerobic bacterium,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Application to sandstone-hosted interlayer oxidation-z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 China
10
作者 L.L.Barto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tion of U (VI) by anaerobic bacteria,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is first reported here in China.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35℃ and pH = 7.0—7.4, corresponding to a physicochemica...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tion of U (VI) by anaerobic bacteria,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is first reported here in China.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35℃ and pH = 7.0—7.4, corresponding to a physicochemical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sandstone-hosted in- terlayer oxidation-z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formed in Northwest China’s Xinjiang. Bacteria adopte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occur extensively in natural envi- ronment. Our study shows that nano-crystal precipitates of uraninite quickly occurr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lls within one week. It was found that the pitchblend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andom arrangement of uraninite nanocrystals (2—4 nm) in 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atural pitchblende in which uraninite nanocrystals are arranged in order. Finally,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uranium biomineraliz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deposits is discussed. Our investigation may supply a technical train of thoughts for bioremediation of nuclear-contaminated water envi- ronments and for underground dissolving extraction of th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EROBIC bacteria reduction pitchblend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 experimental study.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赋矿砂岩中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11
作者 王婷婷 邱林飞 +4 位作者 贺锋 武正乾 刘坤鹏 毛宁 李孟华 《铀矿地质》 CSCD 2024年第1期57-7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典型盆地之一,近年在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环河组和洛河组发现了新的铀矿化,铀矿化与有机质关系密切,目前对有机质及其与铀成矿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下... 鄂尔多斯盆地是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典型盆地之一,近年在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环河组和洛河组发现了新的铀矿化,铀矿化与有机质关系密切,目前对有机质及其与铀成矿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下白垩统赋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选取典型样品展开了有机岩相学、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类型,明确了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来源,探讨其与铀成矿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主要为充填在碎屑颗粒的微裂隙及粒间孔隙的黑色“流动状”、“浸染状”有机质(沥青)中。②系统的可溶有机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成熟度不高,甾烷成熟度参数未达到平衡值;生烃母质为混合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正构烷烃表现出一定的轻碳优势,甾烷类化合物中C27甾烷略具优势;形成于还原性、低盐度的湖相环境中,Pr/Ph远小于1,C31~C35升藿烷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伽马蜡烷指数不高;有机质一定程度受到了生物降解的影响。③进一步与盆地各套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发现,中生界长7段烃源岩与镇原地区下白垩统赋矿砂岩中可溶有机质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很可能来自长7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下白垩统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的砂岩型铀矿区域物化探数据处理系统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绍阳 柯丹 +1 位作者 侯惠群 胡水清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2-379,共8页
针对砂岩型铀矿物化探数据处理的需求,笔者完成了区域物化探数据处理系统功能设计;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了功能强大的区域物化探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弥补了GIS软件在物化探数据处理功能上的不足。本文介绍了系统软件开发的技术路线和关... 针对砂岩型铀矿物化探数据处理的需求,笔者完成了区域物化探数据处理系统功能设计;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了功能强大的区域物化探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弥补了GIS软件在物化探数据处理功能上的不足。本文介绍了系统软件开发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并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应用实践表明,开发的系统软件界面友好且功能实用,可快速完成区域物化探数据的处理,为砂岩型铀矿成矿靶区优选提供有益的深部信息,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ENGinE 砂岩型铀矿 区域物化探 数据处理系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志丹群铀矿石物质组成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字龙 贺锋 +6 位作者 李子颖 刘鑫扬 武正乾 刘坤鹏 刘持恒 李西得 张艳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6期892-903,共12页
文章重在全面、客观、详实地描述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环河组和洛河组赋矿砂岩结构、构造和砂岩中的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旨在为阐明该地区铀成矿机理提供基础信息。通过钻孔岩心观察赋矿岩石岩性、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利用扫描... 文章重在全面、客观、详实地描述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环河组和洛河组赋矿砂岩结构、构造和砂岩中的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旨在为阐明该地区铀成矿机理提供基础信息。通过钻孔岩心观察赋矿岩石岩性、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及电子显微镜对不同颜色赋矿岩石中的铀矿物、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黏土矿物及有机质等物质成分进行系统观察和鉴定,发现不同颜色赋矿砂岩中物质组成各有差异,矿石中可见多种铀矿物、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见少量黏土矿物和有机质。认为赋矿砂岩主要为近源水系沉积物,铀成矿过程具有多种成矿流体来源,成矿作用既有渗入成矿作用,也有深部渗出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成分 砂岩型铀矿 成矿作用 下白垩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白垩系砂岩型铀矿矿化特征及分带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锦荣 李子颖 +9 位作者 衣龙升 贺锋 武正乾 刘政国 邱林飞 李西得 刘坤鹏 刘持恒 郭健 王君贤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04-918,共15页
文章通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白垩系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研究,识别并划分了砂岩型铀矿矿石类型,把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白垩系砂岩型铀矿划分为灰色砂岩型铀矿、灰黑色有机质砂岩型铀矿、红色砂岩型铀矿、黄色砂岩型铀矿4种矿石类型,总结了... 文章通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白垩系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研究,识别并划分了砂岩型铀矿矿石类型,把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白垩系砂岩型铀矿划分为灰色砂岩型铀矿、灰黑色有机质砂岩型铀矿、红色砂岩型铀矿、黄色砂岩型铀矿4种矿石类型,总结了砂岩型铀矿矿化特征。铀矿化具有垂向分带性,自下而上划分为灰色砂岩铀矿化带、黄色砂岩铀矿化带、红色砂岩铀矿化带、灰黑色有机质斑团铀矿化带、灰黑色有机质脉体铀矿化带5个铀矿化带,总结了不同铀矿化带的铀矿化蚀变矿物组合、铀矿物组合、相关元素含量特征,从深部到浅部还原成矿作用由强到弱,铀主要富集在下部灰色砂岩铀矿化带,有机质(碳质)主要富集在上部灰黑色有机质斑团、脉体铀矿化带。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白垩系不同矿石类型铀矿化特征相似,均为深部有机成矿流体渗出还原、富集成矿的产物,具有渗出成因铀矿成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垂向分带性 有机成矿流体 渗出成因 白垩系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贾翠 张字龙 +1 位作者 贺锋 张艳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赋矿砂体岩石学及铀地球化学特征,旨在揭示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有利地球化学条件,对阐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砂岩型铀矿床的成因及铀矿找矿工作具有指示意义。基于岩石薄片、扫...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赋矿砂体岩石学及铀地球化学特征,旨在揭示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有利地球化学条件,对阐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砂岩型铀矿床的成因及铀矿找矿工作具有指示意义。基于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直罗组砂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彬县地区和店头地区直罗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沉积物源相近、沉积环境相似,且均经历了较强的成岩压实作用和后生蚀变作用,只是彬县地区在直罗组沉积时比店头地区离盆缘(物源)更近,成岩压实作用相对弱些,因而表现出相对氧化、后生蚀变更强的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直罗组砂岩中显著富集U和Y,其中矿化砂岩显著富集Y;直罗组砂岩中U与Pb、Y、V和W等微量元素相关性较好,且矿化砂岩中相对富集U、Pb、Y、V和W,铀矿化与Pb、Y、V和W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罗组 地球化学特征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铀成矿模式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龙辉 剡鹏兵 +6 位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张字龙 荣辉 张帆 李振成 钟伟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233,共12页
自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找矿获得重大突破,下白垩统有望成为继中侏罗统之后又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建立下白垩统的成矿模式能够更好地指导找矿工作。基于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现有的钻探与测试资料,对该区下白... 自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找矿获得重大突破,下白垩统有望成为继中侏罗统之后又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建立下白垩统的成矿模式能够更好地指导找矿工作。基于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现有的钻探与测试资料,对该区下白垩统铀成矿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初步构建了下白垩统的铀成矿模式。研究表明:现有的6种岩石类型可划分为3类地球化学类型,铀矿化主要富集于褐色、褐红色砂岩向绿色砂岩过渡的褐灰色砂岩中,绿色砂岩为先氧化后还原形成;下白垩统的铀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作用为主、潜水氧化作用为辅,成矿年龄主要为晚白垩世;下白垩统的铀成矿模式为“二次氧化”成矿模式,分为3个期次:一次氧化成矿期、大规模还原期和二次氧化成矿期。研究结果可以为鄂尔多斯盆地新层位的铀矿勘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式 砂岩型铀矿 下白垩统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原地区环河组下段赋矿砂岩基本特征与铀成矿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武正乾 胡永兴 +6 位作者 刘坤鹏 王晓鹏 刘持恒 王凯 张良 毛宁 王奇辉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60-969,共10页
文章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原地区赋矿砂岩下白垩统环河组下段的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基本特征,分析了赋矿砂岩与铀矿形成的关系,旨在促进该地区找矿工作。通过地表调查、钻孔岩心观察、电子显微镜对赋矿砂岩进行观察和鉴定... 文章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原地区赋矿砂岩下白垩统环河组下段的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基本特征,分析了赋矿砂岩与铀矿形成的关系,旨在促进该地区找矿工作。通过地表调查、钻孔岩心观察、电子显微镜对赋矿砂岩进行观察和鉴定,环河组下段是该区主要的含矿层位,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棕红色、浅黄色、灰色中细砂岩和灰绿色中砂岩,填隙物主要为碳酸盐和少量高岭石和绿泥石等黏土矿物,见有少量褐铁矿、黄铁矿等;灰色岩系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有利于铀矿的还原成矿。环河组下段NWW—SEE向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铀矿化分布,与NE—SW向断裂关系密切。晚白垩世以来,伴随盆地西缘及周缘岩石中的铀顺层向盆地中心发生层间渗入作用,深部油气藏的大规模排烃沿断裂上涌发生油气渗出作用,富氧含铀流体中的铀离子与油气中的还原剂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作用,导致铀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矿砂岩 环河组下段 砂岩型铀矿 成矿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矿床头屯河组下段含矿砂体结构及氧化带分布特征
18
作者 郭锐 罗星刚 +2 位作者 王毛毛 张虎军 张占峰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80-789,共10页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产铀基地,在盆地南缘相继发现一系列大、中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洪海沟矿床是盆地铀成矿区西部矿集区重要的矿床之一,目前主要层位头屯河组下段沿北西向仍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但含矿目的层的砂体结构、氧化带空...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产铀基地,在盆地南缘相继发现一系列大、中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洪海沟矿床是盆地铀成矿区西部矿集区重要的矿床之一,目前主要层位头屯河组下段沿北西向仍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但含矿目的层的砂体结构、氧化带空间展布尚有待精细化研究。为此,文章在充分利用钻孔岩心、测井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背景,通过钻孔数据统计及连井剖面对比,综合运用沉积学及砂岩型铀成矿理论,对研究区含矿目的层砂体结构、氧化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区含矿砂体骨架结构可划分出4种类型:砂-煤接触面型、一杂两灰夹两黄型、下灰上黄型和基底接触式型。不同地段含矿砂体空间展布具有差异性,部分地段可划分为上、下亚段。含矿层氧化砂体呈现出3种产出样式:含矿层氧化砂体产出于头屯河组下段上亚段与杂色泥岩底板直接接触部位,含矿层氧化砂体在上、下亚段均见产出,含矿层氧化砂体只产出于灰色泥岩夹层下伏下亚段砂体。本次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下一步铀矿勘查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含矿砂体 氧化带 头屯河组下段 洪海沟矿床 伊犁盆地
下载PDF
澳大利亚Bigrlyi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控矿因素研究
19
作者 董文明 肖树青 +2 位作者 马汉峰 邓平 蔡兴琪 《中国矿业》 2023年第8期180-188,共9页
Bigrlyi铀矿床位于澳大利亚北领地Ngalia盆地北缘,主要由A2/A3矿体、A4矿体、A7矿体、A15矿体等四个矿体组成,是一个典型的砂岩型铀矿床。Ngalia盆地为一个北陡南缓的不对称型山间残留盆地,盆地盖层主要由上元古界(~850 Ma)和古生界陆... Bigrlyi铀矿床位于澳大利亚北领地Ngalia盆地北缘,主要由A2/A3矿体、A4矿体、A7矿体、A15矿体等四个矿体组成,是一个典型的砂岩型铀矿床。Ngalia盆地为一个北陡南缓的不对称型山间残留盆地,盆地盖层主要由上元古界(~850 Ma)和古生界陆相沉积物组成,受晚奥陶世~晚石炭世Alice Springs造山运动(ASO)的影响,盆地内泥盆~石炭系Mount Eclipse组砂岩与下伏所有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是盆地内砂岩型铀成矿的主要含矿层位。Mount Eclipse组砂岩沉积于前陆盆地环境,发育河流、(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含矿岩石主要为位于C单元的灰色长石砂岩及杂砂岩,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和铀石,脉石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及少量的黏土矿物。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作用主要受铀源、沉积、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其中在沉积成岩期的构造挤压与基底抬升不仅沉积了一套有利的含矿岩系,而且在该岩层内形成了铀的初始预富集及局部铀矿化,在沉积期后的持续挤压作用与逆冲推覆作用下,使得含矿岩系抬升并出露地表,接受来自蚀源区含铀含氧水的渗入,并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内形成似卷状或“板状”富铀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alia盆地 Bigrlyi铀矿床 砂岩型铀矿 Mount Eclipse组砂岩 控矿因素
下载PDF
新疆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中粘土矿物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宋昊 倪师军 +6 位作者 侯明才 张成江 时志强 王果 杨斌 胡媛 陈月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52-3366,共15页
新疆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由于规模大、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好,在同类型矿床中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研究矿床的成矿作用对今后找矿勘查以及开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在区域赋铀层位沉积环境研究基础上,以赋矿围岩为研究主体,对伊犁盆地... 新疆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由于规模大、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好,在同类型矿床中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研究矿床的成矿作用对今后找矿勘查以及开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在区域赋铀层位沉积环境研究基础上,以赋矿围岩为研究主体,对伊犁盆地典型铀矿床沉积序列和矿床的控矿层位开展研究,通过对赋矿沉积层位中粘土质对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及与铀矿的空间联系和成因分析,开展系统的铀矿床学、能谱测试、显微结构、扫描电镜、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等研究,特别是开展了富矿砂体中粘土矿物的种类、成分、结构、同位素、成因等的研究,对粘土质矿物对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粘土矿物在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砂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及与铀矿的空间联系和成因分析表明:粘土矿物在层间氧化带中分布较为广泛,在主要矿体的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尤其是部分具有强烈粘土蚀变的砂岩层中铀含量较其他层位要高,反映出粘土矿物与铀成矿是有成因关联的。通过系统的扫描电镜、能谱测试研究,从微观证明粘土矿物与铀成矿有相关关系;粘土矿物的存在导致在近地表含氧含铀水在经过砂岩孔隙时被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和巨大表面自由能的粘土矿物所吸附,形成了铀含量较高的片状,团块状的粘土矿物,其在铀成矿作用中起到了吸附和界面的作用,有利于赋矿空间的形成及定位。结合沉积作用、构造活动和后期流体成矿作用等因素,分析了成矿机制和成矿作用,赋矿层位中的粘土矿物、其它成矿条件如岩性(赋矿层和矿源层)、构造(对铀矿化的动力和对地下水径流及铀矿体)等共同控制了铀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蒙其古尔 粘土矿物 铀成矿作用 伊犁盆地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