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Structure of Central Places in Jili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Jili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Shijun WANG Yongchao WANG D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375-383,共9页
Using the radius of gyration from fractal theo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alcula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s for the four tiers of central places in the Jili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JCUA), Jilin Province, China a... Using the radius of gyration from fractal theo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alcula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s for the four tiers of central places in the Jili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JCUA), Jilin Province, China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ier: 1) the 1st tier central place, Changchun Proper(not including Shuangyang District), provides the most service functions and has the most stable primate position; 2) the 2nd tier central places, Jilin Proper, Siping Proper, Liaoyuan Proper and Songyuan Proper have unclear statuses and do not provide certain functions; 3) the 3rd tier central places comprise 23 county-level cities, counties and urban districts(including Shuangyang District of Changchun), exhibiting a dense spatial structure that agrees with theory; 4) the 4th tier contains the largest number of central places(248 designated towns), but they are loosely distributed. In this study, a spatial image of the JCUA was created, based on vectorized data of the urban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which was then modified and abstracted to create a hexagonal network covering the JCUA.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central place model, the modified spatial image conforms to the K = 3 principle. In reality, however, the growth of some 3rd tier central places should be increased with the cities being upgraded to the 2nd tier so as to overcome that tier′s functional deficiency. The loose distribution in the 4th tier should also be changed. This apparent anomaly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classic hexagon model used to describe the way market areas layout does not exist in the real world. However, this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an obstacle to using central place theory. If its assumptions are properly applied, it can still assist research in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中部 城市群落 空间结构 中央 中国 中心位置 中心地理论 回转半径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JILIN OF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QIN Gan ZHANG Ping-yu JIAO B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154-159,共6页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ade up of cities with different sizes to be linked by traffic network in a given area, and it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when urbanization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Tak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ade up of cities with different sizes to be linked by traffic network in a given area, and it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when urbanization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Tak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Jilin (UACJ)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less-developed area. First, the dynamics of UACJ has been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 economic foundation, policy background, and traffic condition. The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ingle city, city group and city cluster. Secondly, the central cities are identified from the aspects of city cen- tr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axes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economic communication capacity. Finally, the urban agglo- mer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urban economic region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聚集 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区 吉林 城市建设
下载PDF
河北省域都市圈发展格局与空间范围研究
3
作者 崔俊辉 龙丽民 赵彤瑶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58-66,共9页
基于数据可视化技术和统计数据,对河北168个县市区GDP、路网密度、人口密度、城镇化率进行分析确定都市圈核心城市;通过河北区域中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和对比国内典型都市圈中心城市通勤距离确定河北都市圈半径;利用断裂点、经济距离、引... 基于数据可视化技术和统计数据,对河北168个县市区GDP、路网密度、人口密度、城镇化率进行分析确定都市圈核心城市;通过河北区域中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和对比国内典型都市圈中心城市通勤距离确定河北都市圈半径;利用断裂点、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模型计算确定石家庄、唐山、雄安和邯郸4个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结果表明:石家庄、唐山、雄安和邯郸4个都市圈空间范围分别包含22个、9个、22个和23个县市区。河北省域都市圈处于缓慢起步状态或培育阶段。河北省域内具备石家庄、唐山、雄安和邯郸圈4个都市圈的发展基础和空间,各都市圈半径不超过50km,预期发展空间为1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河北省 城市群 都市圈 区域中心城市
下载PDF
基于扩散模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传输规律研究
4
作者 秦思达 王贺 赵鹏雷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研究采用扩散模型法,基于气象模型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型Models-3/CMAQ,对2019年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污染特征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目标情景设计,获取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间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并建立传输矩阵。研究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 研究采用扩散模型法,基于气象模型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型Models-3/CMAQ,对2019年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污染特征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目标情景设计,获取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间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并建立传输矩阵。研究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中的PM_(2.5)浓度本地源贡献率最高的是本溪(72.2%),其次为沈阳(63.2%),其他城市本地源贡献率在48.9%~62.1%之间。本溪为对外输送型城市,其排放的PM_(2.5)主要影响辽阳(7.8%)和抚顺(7.1%);铁岭与抚顺之间为单向输送,铁岭向抚顺输送的PM_(2.5)占到抚顺贡献率的9.0%,反之仅为2.3%;鞍山与辽阳PM_(2.5)为双向输送,二者之间的影响分别为7.1%与8.3%。受海洋气候影响,营口本地源贡献率为48.9%,且对其他城市的影响仅在0.2%~2.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 PM_(2.5) 辽宁中部城市群 区域传输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
5
作者 张艳梅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3-49,共7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是构建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是构建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的核心抓手,是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实践,对引领全省现代化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瞄准多维度发展目标和多跨度区域定位,切实加强协同合作,把地理位置临近的“一群”城市真正变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群”。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使山西中部城市群在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山西中部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5
6
作者 顾朝林 于涛方 +2 位作者 刘志虹 解宇 唐万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0-43,共4页
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群发展成为新的特征。依据辽中城市群规划编制的框架和思路,重点论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群规划的理论、核心内容和规划方法。
关键词 城市群规划 理论与方法 辽中城市群 规划编制框架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发展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林山 杨青山 +1 位作者 刘贺贺 马延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9,66,共6页
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区位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在构建城市区位测度指标及区域均衡性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对2000年以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县级城市区位与县域间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探讨二者内在影响机... 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区位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在构建城市区位测度指标及区域均衡性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对2000年以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县级城市区位与县域间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探讨二者内在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近年来,区域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均逐渐向长春靠近;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位偏离度总体变小,城市区位趋优;城市群发展尚处于单中心极化阶段,区域经济与人口要素在首位城市集聚明显;广域范围趋于扩散,特别是2005年以后,县域经济、城乡人口数量差距反而减小;影响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发展状况的内在原因是城市能级的此消彼长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区位 重心模型 经济重心 人口重心 地理集中指数 吉林省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化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春林 陈红 韩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21-124,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布局集群化现象明显。传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很难深入刻画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因此,运用Kernel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进过程进...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布局集群化现象明显。传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很难深入刻画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因此,运用Kernel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1986-2007年间,吉林省城市空间分布集中表现为4个城市群组集聚区;②吉林省城市集聚核心区为长、吉两市;③1986-2007年间,吉林省城市空间格局在中东部方向的拓展较为明显,而东部和西部城市空间分布密度变化不明显,其省域空间分布具有"中东部偏密集/东、西部较稀疏"的空间格局特征;④吉林省城市分布空间的节点结构呈现多空间层次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城市集聚区 空间演化 客讷尔(Kernel)分析方法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邦耀 宋玉祥 李汝资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分析是城市群建设中需要认清的首要问题。分析了城市群发展生命周期和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对城市群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并以吉林省中...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分析是城市群建设中需要认清的首要问题。分析了城市群发展生命周期和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对城市群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处于成长阶段的中期,城市群内城市化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基础设施水平、城镇体系结构、城市群内部联系水平与外部联系水平尚处于城市群发展阶段中的萌芽期与成长期,需要通过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来推进城市群的发展和演变,为吉林省内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提供支撑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中部 城市群 发展阶段 演进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建设与河南旅游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丽丽 张久铭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70,111,共4页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市群的发展必然促使交通系统更加完善,人均GDP增长更加迅速,招商引资更加强进,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从改善交通线路、扩大...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市群的发展必然促使交通系统更加完善,人均GDP增长更加迅速,招商引资更加强进,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从改善交通线路、扩大客源、提高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等方面论述了中原城市群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建立中原城市群综合旅游的初步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旅游业 河南省
下载PDF
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 被引量:29
11
作者 仇保兴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2,共6页
《浙中城市群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具有创新性、可操性和地域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正面临人类文明史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浙中城市群规划》的编制需注重产业的可持续、人... 《浙中城市群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具有创新性、可操性和地域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正面临人类文明史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浙中城市群规划》的编制需注重产业的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城乡协调的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和开放的可持续,并在交通、能源、水等专项规划及规划实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规划 新型城镇化 战略
下载PDF
偏离-份额模型的改进及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振灵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5-100,共6页
回顾偏离-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SSA)模型的基本形式及其主要拓展模型,将动态化分析的思想引入模型,构建起DSSA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Model),选择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其中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 回顾偏离-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SSA)模型的基本形式及其主要拓展模型,将动态化分析的思想引入模型,构建起DSSA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Model),选择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其中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研究结果表明,DSSA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在区域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辽中城市群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落后于城市群的变化;最后,给出矿业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模型 辽宁中部城市群 矿业城市 产业结构
下载PDF
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士伟 贾学锋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71-74,共4页
城市和城市群在一个区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具有巨大的经济和区位发展优势,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河南省
下载PDF
产业集聚演变的集成化测度方法研究——兼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产业集聚性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振灵 《技术经济》 2009年第7期11-17,31,共8页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数、相对集中指数、熵指数、H指数和区位商指数,基于2001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其产业集聚变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多数产业的集聚性呈动态演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的分工体系在城市群已初步显现;抚顺等矿业城市的产业集聚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导向性。最后,给出了城市群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成化测度方法 城市群 矿业城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赵宏波 张鹏 +2 位作者 邵田田 郑辉 王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7,共8页
本研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理论模型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0年研究区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进行了测算,定量分析了城市流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 本研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理论模型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0年研究区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进行了测算,定量分析了城市流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3~2010年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长春市的核心带动作用需进一步提高;(2)城市流强度整体上形成了一种以长春市为中心的圈层式结构,且区域内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3)城市流强度结构特征表现为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关系尚不协调;(4)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仍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最后,提出了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增强区域经济联系与提高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
下载PDF
山西中部城镇群等级规模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文炯 张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0-113,122,共5页
运用城市人口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首位比、分形维数等方法,对2001年以来山西中部城镇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鉴别,并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区际比较.研究表明,山西中部城镇群规模分布... 运用城市人口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首位比、分形维数等方法,对2001年以来山西中部城镇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鉴别,并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区际比较.研究表明,山西中部城镇群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城市体系呈首位分布,城市等级差异虽然有缓慢减小趋势,但距离最优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中部其他城市群比较,山西中部城镇群结构相对松散,首位度和首位比较低,尚未形成等级规模合理的城镇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中部城镇群 位序-规模分布 分形理论 区际比较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安强 魏传江 +2 位作者 贺华翔 崔英杰 聂倩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5-71,共7页
为了深度了解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改进了现有评价指标分级不够具体和赋权结果不够合理的不足,构建了合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 为了深度了解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改进了现有评价指标分级不够具体和赋权结果不够合理的不足,构建了合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分析2015年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结果显示:2015年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状况总体较好,10个地市都处于可承载状态。从各子系统来看,水资源子系统总体状况最差,各项评价指标评分普遍较低,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总体状况较好,其中经济子系统对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度最高。未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应合理控制人口,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及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赋权法 河南省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Model-3/CMAQ模式的本溪市大气细颗粒物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8
作者 秦思达 惠秀娟 +1 位作者 夏广锋 王淑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探究北方山区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应用气象模式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式CMAQ对本溪市2016年PM_(2.5)空间分布特征、化学组分特征及主要污染源贡献情况进行分析.本溪市SO_2、NO_x、TSP的工业排放量分别达到5.2×10~4、4.1×1... 为探究北方山区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应用气象模式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式CMAQ对本溪市2016年PM_(2.5)空间分布特征、化学组分特征及主要污染源贡献情况进行分析.本溪市SO_2、NO_x、TSP的工业排放量分别达到5.2×10~4、4.1×10~4、16.1×10~4t.结果表明,模拟值与监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拟效果较好.1月ρ(PM_(2.5))明显高于7月,空间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态势,高值区出现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附近.1月ρ(PM_(2.5))本地源贡献率表现为钢铁(35.7%)>供暖(12.5%)>居民(7.5%)>移动(5.2%)>秸秆(2.0%)>电力(0.4%);7月为钢铁(48.6%)>移动(9.2%)>建材(3.5%)>居民(2.8%)>电力(1.5%).受气候、地貌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影响,1月区域传输特征明显,外来源贡献为24%,高于7月的14%.另外,1月和7月本溪市PM_(2.5)组分中二次粒子(SO_4^(2-)、NO_3^-、NH_4^+)占比分别为29%和32%,碳组分(OC、EC)占比分别为43%和37%,碳气溶胶污染严重.研究显示,本溪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1月部分区域浓度超标主要是由于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工业排放造成,加之本溪市1月以西北风为主且风力较大,市区位于西部低海拔地区,来自中部城市群的污染物在向东南方向传输过程中受到高海拔山区阻隔,从而形成污染物积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 PM2.5 源解析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
下载PDF
非开挖技术在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适应性研究
19
作者 罗芳 吴书敏 《价值工程》 2017年第5期43-45,共3页
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积极开发利用绿色节能技术,建设低碳城市是重要举措。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河南省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做为油气消费大省,油气输送的管网与配套建设以及城市地... 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积极开发利用绿色节能技术,建设低碳城市是重要举措。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河南省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做为油气消费大省,油气输送的管网与配套建设以及城市地下管网工程建设急需推广低碳环保的绿色技术,以解决传统开挖施工技术带来的对交通的影响及噪声、环境污染等影响。文章参考国内外非开挖技术的应用情况,结合河南省地区的现有非开挖政策环境、设备制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分析了非开挖技术在河南地区的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开挖技术 河南省 中原城市群 适应性研究
下载PDF
基于WRF-CMAQ模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化学组分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秦思达 王帆 +5 位作者 王堃 郎咸明 吴萱 夏广峰 王莹 李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7-1286,共10页
为了探究北方寒冷地区城市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用WRF-CMAQ模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2019年1月、4月、7月、10月及一次重污染过程(2019年1月11—14日)的PM_(2.5)化学组分展开模拟分析.结果表明:WRF-CMAQ模型分析下SO_(2)、NO_(2)、PM_(10... 为了探究北方寒冷地区城市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用WRF-CMAQ模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2019年1月、4月、7月、10月及一次重污染过程(2019年1月11—14日)的PM_(2.5)化学组分展开模拟分析.结果表明:WRF-CMAQ模型分析下SO_(2)、NO_(2)、PM_(10)、PM_(2.5)浓度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R)在0.63~0.82之间,PM_(2.5)组分中SO_(4)^(2-)、NO_(3)^(-)、NH_(4)^(+)、EC、OC浓度的相关系数(R)在0.59~0.88之间,WRF-CMAQ模型对大气污染物及PM_(2.5)主要化学组分的模拟效果较好,可以反映PM_(2.5)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对模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中SNA(SO_(4)^(2-)、NO_(3)^(-)、NH_(4)^(+)三者的合称)的占比为37%,与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城市相比,PM_(2.5)二次污染程度较低,一次污染仍是PM_(2.5)的主要来源.1月、4月、7月、10月PM_(2.5)中[NO_(3)^(-)][SO_(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62、0.44、0.15、0.50,表明该区域的燃煤污染对PM_(2.5)的贡献大于机动车尾气的贡献,该现象在秋冬季尤为明显;硫氧化率(SOR)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0.34、0.54、0.61、0.58,表明该区域燃煤排放的SO_(2)更易对PM_(2.5)产生贡献.同时,全年OC/EC(质量浓度比)的平均值为3.6,说明碳气溶胶的贡献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与化石燃料燃烧.通过分析2019年1月11—14日重污染过程PM_(2.5)组分浓度的逐小时变化发现,该时段中SOR与NOR分别是1月平均值的1.2与2.0倍,NOR的提升导致PM_(2.5)中NO_(3)^(-)浓度占比上升了8%,超过SO_(4)^(2-)的占比,这表明该重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对PM_(2.5)的贡献超过平常时段.研究显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呈燃煤与机动车尾气为主的复合型污染特征,尤其在重污染天气下,实施工业限产的同时,加强机动车限行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 PM_(2.5)组分 辽宁中部城市群 水溶性离子 源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