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A Case Study of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Municipality 被引量:3
1
作者 DING Wenmei TAN Xin YUAN L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1期41-43,48,共4页
Green spaces in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ere not closely linked and failed to form an integrated ecological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assessed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spaces in the local are... Green spaces in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ere not closely linked and failed to form an integrated ecological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assessed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spaces in the local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landscape ecology-oriented ecolog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restructured green paces in Wanzhou District using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of "patch–corridor–matrix", and connected the scattered green patches using green corridors, so as to form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network of green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green spaces ecological network
下载PDF
Materializing the “Urban Region” Concept by Integrating Ecological Networks and Central Place Theory
2
作者 Yongzhong Guo Youzhao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8年第13期1314-1342,共29页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by applying and syncretizing the “urban region” concept from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city-region” concept from socioeconomics. Fi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by applying and syncretizing the “urban region” concept from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city-region” concept from socioeconomics. First, various concepts pertaining to regions are discussed and then,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n a regional scale is introduced. Subsequently,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in China,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area and landscape ecology’s “urban regio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oduce a landscape spatial arrangement framework for an urban region. This framework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eps: conceiving the study area as a region that consists of two urban regions, arrang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by establishing a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within the urban-region rings;and formulating an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using central place theory. The resulting landscape spatial arrangement solution includes natural protection areas that cover half of the study area, several key strategic urbanizing lo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trict protection of certain agricultural land-use areas. We believe that this framework facilitates a feasible exploration of land-use planning on a regional scale, although more in-depth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refine this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Y-REGION urban REGION ecological network Central PLACE Theory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下载PDF
Study on the Whole Process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Green Ecological Rainwater Drainage System
3
作者 Lu Cao Li Huang +1 位作者 Penghe Zhao Yuling Liu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1年第11期787-803,共17页
In view of the frequent waterlogging caus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public’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drainage system,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green ecological drainage system,constructed the urb... In view of the frequent waterlogging caus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public’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drainage system,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green ecological drainage system,constructed the urban green ecological drainage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research system,and quickly evaluated pipe network operation and surface water of an industrial park under typical rainfall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ainage capacity of the designed green ecological rainwater drainage system reached 100%,and there was no ponding phenomenon,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green ecological rainwater drainage system coul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urban drainage.The green ecological rainwater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research system had good adaptability.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lanning,designing,constructing,operating,and managing urban rainwater system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waterlogging rainwater pipe network green ecological drainage system rapid evaluation model regul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The Practice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City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Action of “Xuchang Being Full of Green” in Xuchang City
4
作者 LI Manyuan YANG Kailiang +2 位作者 ZHAI Xiaohui LI Yanke YANG Tao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80-84,共5页
Starting from the purpos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of "Xuchang being full of green",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of "Xuchang bei... Starting from the purpos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of "Xuchang being full of green",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of "Xuchang being full of green" and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action of "Xuchang being full of green" from two aspects of macro strategy and node promotion strategy,hoping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cities in Xuchang and other citi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ecosystem ecological garden city urban green network Green space system Nodepromotion
下载PDF
基于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1 位作者 李硕硕 柏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网络关联关系数、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呈增长趋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不断下降,且网络等级度在2010年后始终为0,表明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网络通达性较强,存在多重叠加的溢出渠道,但等级结构并不森严。基于碳汇潜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从“双核化”向“多极化、多线程”网络形态发展,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以抚州、宜昌、鹰潭、上饶和吉安等为代表的高碳生态承载力地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关联性大于溢出关联性。②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四大板块,相较于板块内部成员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板块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更为明显,即板块间的“碳排放转移”效应较为普遍。净溢出板块主要分布在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圈层位置;净受益板块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城市群东部,“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显著。经纪人板块集中在环鄱阳湖城市群西部,板块间表现出“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净受益板块”的碳排放传递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转移”特征。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对净溢出和净受益板块都存在碳排放的空间溢出。研究期内,净溢出板块的成员虽然有所变化但总数保持不变,经纪人板块的成员有所增加,而净受益和双向溢出板块的成员均减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有所弱化。③地理邻近关系能够促进城市间碳排放关联关系的建立,而城市间的经济集聚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互补性,促使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随着城市间分工与协作的加强而呈现出千里“碳缘”一线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网络 碳排放 碳汇 碳生态承载系数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网络演进引导城市空间特色的自然营建——以安徽省三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敏 项珏 +1 位作者 吕晓倩 耿萌萌 《园林》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提出将生态网络作为一种捍卫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工具”,超越当前“空间生产”的局限性,站立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进行理性思索与科学建构,引导一种内涵式的特色空间“生产”方式。结合安徽省域范围内的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原型三种类型城市(宁国市、淮北市、淮北市),基于历史层积回溯城市变迁脉络,探寻城市长久以来的“自然记忆”与生态适应性,进而通过积极的网络演进策略与自然建构手段,在生态自组织与空间他组织的交互演替中构建由多元生态空间共同构成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并阐述了利用该体系积极干预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塑造特定类型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逻辑。研究探索了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空间增长方式,以促进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生态网络 城市空间特色 网络演进 自然营建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研究
7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姜慧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9期1298-1306,共9页
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加强黄河治理保护、促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选取200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60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探讨了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 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加强黄河治理保护、促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选取200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60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探讨了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状况及其时空演化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200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和公共健康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②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在整体格局上,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系统发展水平较好,而其他城市群则较差;③预测2022-2026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系统协调水平将整体显著提升。根据评估与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 BP神经网络模型 耦合协调机制 黄河流域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岛市绿地景观生态格局与网络构建
8
作者 鲁敏 孙速速 +3 位作者 张晴晴 张俊峰 郭晓伟 高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12,共10页
定量化研究绿地景观生态格局和网络构建能够为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研究基于无线电高空测候(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总体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和梯度分析方法,选取12个景观指数,对沿海城市—... 定量化研究绿地景观生态格局和网络构建能够为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研究基于无线电高空测候(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总体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和梯度分析方法,选取12个景观指数,对沿海城市——青岛市的绿地景观生态格局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斑块类型水平上,区域绿地以大型斑块为主且占优势地位,防护绿地以大中型斑块为主,二者虽空间分布不均匀,但生态效益较好;附属绿地以中小型斑块为主,缺乏大面积绿地建设,景观破碎度高但符合公众游憩需求;公园绿地以小型斑块为主且数量较少,在城区集中分布。景观水平上,城市绿地景观类型较齐全,但整体破碎度高,中部地区景观破碎度高,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绿地类型多样,景观破碎度高且景观形状较复杂。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了青岛城市绿地景观生态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轴、三核、廊汇成网、节点密布”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构建方案,以提高各类城市绿地连接度水平,发挥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城市绿地 景观生态格局 梯度分析 生态网络构建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与SPCA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识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仲启铖 张桂莲 张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表明:(1)在424个备...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表明:(1)在424个备选源地中,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极不重要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6.2%、16.1%、25.3%、23.0%和19.4%;(2)共识别极重要、重要源地139个,总面积18.61km^(2),平均面积0.134km^(2),占备选源地总面积的35.6%,占全区总面积的5.0%;(3)区域绿地是重要源地的主体,其次是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4)在规划实践中,可依托区域绿地开展绿林农湿多要素复合,提升源地总体规模和服务功能。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精准识别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社会-生态功能 景观连接度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欣 肖豪立 王艺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318,共11页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2.67×10^(4)km^(2)下降到2020年的2.29×10^(4)km^(2),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江西、湖南交界处的山脉及鄱阳湖流域等地区。生态廊道数量由69条下降为42条,总长度由1.53×10^(4)km下降到1.16×10^(4)km。研究区内生态阻力逐渐上升,网络重心由湖北省转移至湖南省,形态上由“三横两纵”的条带式分布转变为集中组团式分布。生态网络全局集程度、网络连通性均在减弱,总体上呈现结构收缩、功能减弱的变化趋势。网络周围5,15 km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2)在网络优化中,基于生态网络与交通网络交汇识别102个断裂点,基于源地间距离设置17个踏脚石。在生态网络5,15 km的范围设立“核心保护带”和“生态控制带”,总长1505 km。[结论]在协同治理中,省级层面上湖北、江西两省应当完善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南、江西两省应当强化协同机制实施中的司法保障;市级层面上针对管理重点实行差别化管控,通过规划潜在生态廊道推进市域层面协同治理。优化后的生态网络集程度由0.22提升至0.30,有效提升区域间生态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模型 网络评价 协同治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隋文君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4期106-108,共3页
文章深入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的关键策略。鉴于现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强调了生态网络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核心地位。首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强调其在识别和保护关键生态资产中的作用。随... 文章深入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的关键策略。鉴于现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强调了生态网络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核心地位。首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强调其在识别和保护关键生态资产中的作用。随后探讨空间连接性的重要性及如何用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深入研究生态走廊的划定、绿色基础设施的整合及生态修复与重建策略,旨在推动更加和谐及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为城市规划者、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实现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 绿色生态网络
下载PDF
滨湖城市河网N_(2)O溶存浓度、空间分布及对生态修复的响应
13
作者 李玲玲 闫人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2-1424,共13页
随着快速城市化人为氮输入强度的增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大气N_(2)O的重要排放源。目前,针对滨湖城市典型河网N_(2)O的监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仍然不足,特别是缺乏量化评估其对目前普遍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响应研究。本研究选... 随着快速城市化人为氮输入强度的增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大气N_(2)O的重要排放源。目前,针对滨湖城市典型河网N_(2)O的监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仍然不足,特别是缺乏量化评估其对目前普遍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响应研究。本研究选取无锡市滨湖区为典型滨湖城市河网区,揭示了城市河网溶存N_(2)O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阐明了其对生态修复的响应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滨湖城市河网溶存N_(2)O浓度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低值区主要位于入湖河口区及生态修复后水质改善明显的河段;(2)N_(2)O浓度主要受到河流溶解态氮,尤其是硝态氮的影响;(3)河网水质及溶存N_(2)O浓度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排放及生态修复的水质改善效应双重影响,重污染河段的生态修复可同时达到营养盐去除和N_(2)O减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城市河网 生态修复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14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下载PDF
基于PLUS-MOP模型构建韧性城市生态网络
15
作者 李雨泽 袁静远 +1 位作者 吴冰 刘晓光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城市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加强生态网络的韧性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为使生态网络更好地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以哈尔滨为例,基于PLUS-MOP模型,从土地利用演进的角度出发,构建2030年哈尔滨市生态网络的3种模... 城市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加强生态网络的韧性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为使生态网络更好地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以哈尔滨为例,基于PLUS-MOP模型,从土地利用演进的角度出发,构建2030年哈尔滨市生态网络的3种模拟情景,并从结构韧性和功能韧性两个维度对其进行韧性评估。结果表明:1)生态网络结构韧性的提升与源地破碎程度、生态廊道长度及网络传递性有关;2)生态网络的功能韧性与重要节点数量和节点删除方式密切相关,比较去除重要节点前后生态网络韧性的变化,有助于精细化识别关键生态节点。最后,针对哈尔滨市生态空间开发和未来发展规划提出相关建议,即保护关键节点的完整性、提升关键节点间的连通性、加强对踏脚石的保护和规划,以期为探索适应长期外部变化的城市生态网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拟 城市生态网络 网络韧性 PLUS-MOP模型
下载PDF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概念辨析及构建方法探析
16
作者 张浪 仲启铖 +1 位作者 张瑞 张桂莲 《园林》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中国城市建设在近5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快速城市化过程也导致了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效等问题。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构建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在近5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快速城市化过程也导致了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效等问题。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辨析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概念及内涵,总结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主要特征,梳理其发展历程,提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主要构建方法;同时,明确其作为应对城市生态环境胁迫和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及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期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理论,为中国城市绿地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 识别 评价 优化
下载PDF
基于适应性循环的兰西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17
作者 许静 王德仁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6-864,共9页
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是遏制景观破碎化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以兰西城市群为研究区,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基础,耦合粒度反推法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识别生态源地,组建“潜力-连通... 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是遏制景观破碎化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以兰西城市群为研究区,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基础,耦合粒度反推法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识别生态源地,组建“潜力-连通度-韧性”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判别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构建生态网络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源地空间分布不均且破碎化,总面积4147.84 km2;阻力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并呈以主城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提取生态廊道40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总长度2278.59 km;提取生态夹点24处,多分布在主要河流廊道和生态源地间;判别生态障碍点25处,多位于生态廊道上;生态网络结构指数α、β和γ分别为0.60、2.00和0.74,通过增设12处踏脚石斑块,α、β和γ指数分别提高18.33%、14.00%和9.46%。研究结果可以为兰西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及生态安全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适应性循环 生态廊道 关键生态节点 粒度反推法 兰西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构建探索
18
作者 郭诗怡 田雪 +2 位作者 刘媛 李丹哲 贺慧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1,共9页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型从而构建生态网络。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长达15年(2007—2021年)的鸟类长期观测数据和城乡环境数据,探究城乡环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识别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构建以鸟类为指征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保护体系。此外,基于城市扩张模型分析生态网络被侵占风险,对其进行重要性和敏感性分级,识别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难点和痛点。有望为面向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中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生态网络 公众科学 城市扩张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信息网络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演进
19
作者 刘超 《山西建筑》 2024年第9期30-33,37,共5页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特定特征,系统能量结构和能量功能以及它们与物质、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构成整个系统发展演化的最基本规则。信息联络模式主导了群体行为准则,成为系统内在组织构成的最基本规律,从信...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特定特征,系统能量结构和能量功能以及它们与物质、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构成整个系统发展演化的最基本规则。信息联络模式主导了群体行为准则,成为系统内在组织构成的最基本规律,从信息网络结构视角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解读,反映了城市系统演化中信息传递及组织方式对城市空间结构组织的影响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网络 城市空间 生态
下载PDF
基于景观中心度的北京市域生态网络构建优化
20
作者 盖恒 张宜芹 +2 位作者 何梓彦 刘文苑 张彬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6-12,共7页
科学识别关键生态网络要素是市域生态网络规划的重点,对于市域生态网络分级管控,指导生态用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为例,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应用景观中心度指标评价并识别关键网络要素,依据不... 科学识别关键生态网络要素是市域生态网络规划的重点,对于市域生态网络分级管控,指导生态用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为例,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应用景观中心度指标评价并识别关键网络要素,依据不同重要等级网络要素空间分布情况,分析现状生态网络问题,并提出生态网络规划管控与保护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源地斑块共56个,其中核心源地斑块共12个,主要位于研究区中北部,分布连续且面积较大;踏脚石斑块18个,其中核心踏脚石斑块8个,呈聚集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对研究区南北部重要生态源地斑块起到连通作用;识别生态廊道58条,其中核心廊道23条,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位于核心源地斑块周围。通过景观中心度指标能够科学识别关键生态网络要素,以此来指导城市生态网络分级管控与生态用地布局规划,高效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同尺度生态网络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生态网络 景观中心度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分级管控 北京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