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阴影区的空间韧性评估与提升策略
1
作者 李德林 《山西建筑》 2023年第10期50-54,共5页
城市阴影区公共设施老旧、居住质量差、空间脆弱性强,对其韧性评估与建设提升意义重大。基于城市阴影区的空间韧性特性,构建评估框架,以南京市秦淮区延龄巷片区为个案,进行空间韧性评估。发现该片区存在建筑较为密集,居住环境较差,公共... 城市阴影区公共设施老旧、居住质量差、空间脆弱性强,对其韧性评估与建设提升意义重大。基于城市阴影区的空间韧性特性,构建评估框架,以南京市秦淮区延龄巷片区为个案,进行空间韧性评估。发现该片区存在建筑较为密集,居住环境较差,公共场所空间较少,缺乏绿地空间,公共设施点较少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场地中心和东南侧区域可达性低等问题。从环境韧性、公共场所韧性、配套设施韧性和空间结构韧性四个方面提出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阴影区 空间韧性评估 策略研究
下载PDF
竞合视角下城市中心区—阴影区更新对策研究——以苏州市姑苏区25号街坊为例
2
作者 陈欣然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3期149-152,共4页
随着人们对城市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中心区内存在阴影区的现象日益被重视。文章从竞合关系视角阐述中心区及阴影区的内在关系,分析苏州市姑苏区25号街坊现存的发展瓶颈。不仅存在物质空间老化、业态服务低档、人群活力欠缺等内... 随着人们对城市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中心区内存在阴影区的现象日益被重视。文章从竞合关系视角阐述中心区及阴影区的内在关系,分析苏州市姑苏区25号街坊现存的发展瓶颈。不仅存在物质空间老化、业态服务低档、人群活力欠缺等内在问题,还存在与中心发展核心联系不足、互动受阻等现实因素。基于竞合关系的认知,提出中心区协同阴影区的更新发展思路,为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提质升级提供借鉴,最终走向各空间单元合作互利、共生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合 城市中心区 阴影区 城市更新
下载PDF
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9
3
作者 孙东琪 张京祥 +2 位作者 胡毅 周亮 于正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43-1050,共8页
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当前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特征,研究了两大城市群空间经济差异,基于产业空间联系视野对"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当前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特征,研究了两大城市群空间经济差异,基于产业空间联系视野对"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其他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越趋于均衡;③从产业空间联系来看,中心城市与其邻近的外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弱化是造成"大都市阴影区"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联系 大都市阴影区 长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阴影区的形态特征及模式机制研究——上海“人-地-业”多源大数据视角的实证 被引量:6
4
作者 杨俊宴 马奔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106,共12页
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阴影区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了人群活动聚散、物质空间形态变化、服务业态布局在城市地理上的投影,并在形态特征、空间模式和内在机制上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在城市全域三维街坊建筑、人群活动手机信令、业态PO... 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阴影区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了人群活动聚散、物质空间形态变化、服务业态布局在城市地理上的投影,并在形态特征、空间模式和内在机制上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在城市全域三维街坊建筑、人群活动手机信令、业态POI等多源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以上海为实证样本,从城市阴影区的空间界定入手,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用地结构、人群聚散变化、业态机构分布等进行量化分析,以解释阴影区的各项特征规律,分析城市阴影区的特征指标以及与城市土地价值、空间形态布局的关系,据此可探析城市阴影区的空间深层次规律,进而探讨城市空间要素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叠合机制,阐明城市阴影区形成与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影区 城市形态 多源大数据 城市设计
下载PDF
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与设计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日毅 张宇峰 +1 位作者 吴杰 李秀辉 《南方建筑》 2018年第1期22-28,共7页
文章以湿热地区的广州为例,通过两代表性城市住区夏季晴日的现场测试,得到其微气候参数的分布图。结合住区在建筑、绿化和水景等方面的设计,分析住区微气候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为湿热地区城市住区的微气候优化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 微气候 城市住区设计 湿热地区 阴影率 遮阳设计
下载PDF
动态网络视角下城市阴影区形成的驱动力机制研究
6
作者 熊伟婷 杨俊宴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期165-167,共3页
流动与联系是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城市研究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城市阴影区作为城市内部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动态网络相关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此,文章从空间集聚与扩散、职能空间分异与政府政策与激励三个方面对其驱动力机制展开... 流动与联系是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城市研究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城市阴影区作为城市内部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动态网络相关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此,文章从空间集聚与扩散、职能空间分异与政府政策与激励三个方面对其驱动力机制展开分析,以期揭示其内在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网络 城市阴影区 驱动力 机制
下载PDF
以广州市为例的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的多元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子龙 王芳 冯艳芬 《太阳能》 2021年第11期64-74,共11页
评价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是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关键,而估算城市建筑屋顶的光伏有效利用面积是开展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评价的重点。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从物理潜力、地理潜力、技术潜力这3个方面对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进行... 评价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是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关键,而估算城市建筑屋顶的光伏有效利用面积是开展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评价的重点。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从物理潜力、地理潜力、技术潜力这3个方面对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进行了多元评价。为了提高建筑屋顶光伏有效利用面积的估算精度,本研究基于太阳的位置,利用Hillshade模型估算了被阴影遮挡的建筑屋顶面积;对于城市中高大植被对建筑屋顶的影响,还引入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计算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受植被遮挡的建筑屋顶的面积;最后,为了能够使安装于建筑屋顶上的光伏发电系统达到最佳发电效果,采用仿真软件对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和前后排光伏阵列的最佳间距进行了计算,并对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的发电潜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5年期间,广州市的年太阳辐射量在3943.35~5007.85 MJ/m^(2)之间,且夏、秋两季的太阳辐射量充足;整个广州市可用于安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建筑屋顶有效利用面积约为10142×10^(4)m^(2),光伏发电系统的年发电量约为84.73×10^(8) kWh,可减少约844.76×10^(4) t的碳排放量。开展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多元评价可为科学准确地把握城市太阳能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安装于城市建筑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方法支持,对发展城市光伏智能建筑、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 屋顶 光伏发电系统 有效利用面积 遮挡 阴影 光伏利用潜力 多元评价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的城市阴影区规划实践——以沈阳市陵东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8
作者 李彻丽格日 李迎秋 《价值工程》 2019年第28期106-108,共3页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复杂性角度切入研究,提出城市设计全过程应采用多维度、多视角考量的设计思路。目的是形成与城市内在运作机制相符的、具有多样性、高效率和人文、生态等多方面价值取向的城市形态。以陵东新城城市设计为例,分析在城市...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复杂性角度切入研究,提出城市设计全过程应采用多维度、多视角考量的设计思路。目的是形成与城市内在运作机制相符的、具有多样性、高效率和人文、生态等多方面价值取向的城市形态。以陵东新城城市设计为例,分析在城市阴影区复杂环境制约下规划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城市设计的多维度考量,探析在空间形态、产业发展、交通策略、特色挖掘等方面的规划思路及问题解决方法,以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度 城市阴影区 城市设计
下载PDF
广佛都市圈网络外部性的城镇借用规模绩效检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渺希 王彦开 +2 位作者 胡雨珂 郭振松 危兆宾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67-2384,共18页
在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环境下,借用规模可以使城镇突破地理距离和规模等级限制,通过网络联系实现城镇经济的共同增长。基于理论辨析,以城市网络的借用规模效应为视角,检验网络外部性下城镇借用规模绩效对城镇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回顾网络外... 在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环境下,借用规模可以使城镇突破地理距离和规模等级限制,通过网络联系实现城镇经济的共同增长。基于理论辨析,以城市网络的借用规模效应为视角,检验网络外部性下城镇借用规模绩效对城镇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回顾网络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以广佛都市圈城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偏离均值标准差倍数的方法解析区域绩效、集聚阴影等特征;其次,基于城镇规模、借用规模、交通网络通达性、科技创新外溢性对城镇经济增长的耦合作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网络外部性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城镇既有人口规模越小,区域绩效值越低,10万人的人口规模是绩效特征的分界点,大于和小于10万人的城镇分别呈现出借用规模绩效和集聚阴影特征;②基于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和企业网络点度的区域绩效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特征,且基于企业网络点度检验的空间分异特征更为突出;都市圈主城区近郊圈层城镇的绩效较明显,而主城区远郊圈层城镇的集聚阴影现象显著;③新增注册企业数的绩效与城镇既有规模关系最为紧密,与区域交通枢纽、借用规模、借用绩效、跨镇合作专利等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依次降低;区域交通网络、技术合作网络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城镇要素集聚,并通过网络外部性效应影响都市圈的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用规模 集聚阴影 网络外部性 城镇网络 都市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