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5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xpert Based (SHEB) Urban Growth Model using Model Regionaliza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Dimitrios Triantakonstantis Giorgos Mountrakis Jida W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1年第3期195-210,共16页
Urbanization changes have been widely examined and numerous urban growth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We introduce an alternative urban growth model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incorporat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urban gr... Urbanization changes have been widely examined and numerous urban growth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We introduce an alternative urban growth model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incorporat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urban growth models. Instead of applying a single method to the entire study area, we segment the study area in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apply targeted algorithms in each subregion. The working hypothesis i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appropriately selected region-specific models will outperform a globally applied model as it will incorporate further spatial heterogeneity. We examine urban land use changes in Denver, Colorado. Two land use maps from different time snapshots (1977 and 1997) are used to detect the urban land use changes, and 23 explanatory factors are produced to model urbanization. The proposed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xpert Based (SHEB) model tested decision trees as the underlying modeling algorithm, applying them in different subregions. In this paper the segmentation tested is the division of the entire area into interior and exterior urban areas. Interior urban areas are those situated within dense urbanized structures, while exterior urban areas are outside of these structures. Obtained results on this model regionalization technique indicate that targeted local models produce improved results in terms of Kappa, accuracy percentage and multi-scale performance. The model superiority is also confirmed by model pairwise comparisons using t-tests. The segmentation criterion of interior/exterior selection may not only captur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n spati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but also socioeconomic factors which may implicitly be present in these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The usage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subreg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cts as a proof of concept. Other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dicators, for example landscap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boundaries could act as the basis for improved local segme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Growth models spatial HETEROGENEITY model Fusion DECISION Trees Denver
下载PDF
Spatial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way on the Urban Scale: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WANG Shaobo GUO Jianke +2 位作者 LUO Xiaolong LIU Junfeng GU Zongn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2期366-378,共13页
The emergence of rapid transit,primarily represented by high-speed railway(HSR),while reshaping the regional traffic patterns,leads to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This leads to eit... The emergence of rapid transit,primarily represented by high-speed railway(HSR),while reshaping the regional traffic patterns,leads to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This leads to either shrinkage or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However,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the urban scale has mostly concentrated on historical,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The influence of traffic factors is rarely mentioned in current research.Therefore,this study examines Northeast China,where the change in urban scale is most significant,to discuss the spatial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way on the urban scale.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enriching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rban scale.The results included the following:1)The high-speed railway produced considerable space-time convergence effects,however,simultaneously aggravated the imbalance in traff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The increase in accessibility presents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high-speed railway.Additionally,the high-speed railway has changed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ities in the provinces,inter-regional and inter-provincial cooperation models gradually become popular.2)The change rate of accessibility and the urban scale present significant spatial coupling phenomena,with the change rate of the Harbin-Dalian trunk lines and its surroundings being more significant.3)There are predominantly four modes of the influence of high-speed railway on the urban scale,which make difference city present expansion or shrink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railway urban scale traffic ACCESSIBILITY spatial coupling GWR model
下载PDF
Estimating risk factors of urban malaria in Blantyre, Malawi: A spatial regression analysis
3
作者 Lawrence N.Kazembe Don P.Mathanga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6年第5期376-381,共6页
Objective: To estimate risk factors of urban malaria in Blantyre, Malawi, with th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epidemiology and ecology of the disease, and informing malaria elimination policies for African urban cities... Objective: To estimate risk factors of urban malaria in Blantyre, Malawi, with th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epidemiology and ecology of the disease, and informing malaria elimination policies for African urban cities that have markedly low prevalence of malaria.Methods: We used a case-control study design, with cases be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years diagnosed with malaria, and matched controls obtained at hospital and communities. Th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Ndirande health facility catchment area. We then fitted a multivariate spatial logistic model of malaria risk. Covariate and risk factors in the model included child-specific, household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nearness to garden, standing water, river and swamps). The spatial component was assumed to follow a Gaussian process and model fitted using Bayesian inference.Results: Our findings showed that children who visited rural areas were 6 times more likely to have malaria than those who did not [odds ratio(OR) = 6.66, 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4.79–9.61]. The risk of malaria increased with age of the child(OR = 1.01,95% CI: 1.003–1.020), but reduced with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compared to lower status(OR = 0.39, 95% CI: 0.25–0.54 for the highest level and OR = 0.67, 95% CI: 0.47–0.94 for the medium level). Although nearness to a garden, river and standing water showed increased risk, these effects were not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significant spatial clusters of risk emerged, which does suggest other factors do explain malaria risk variability apart from those established above.Conclusions: As malaria in urban areas is highly fuelled by rural-urban migration,emphasis should be to optimize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particularly targeting children from lower socio-economic 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MALARIA TRAVEL HISTORY spatial regression Geo-additive models Blantyre Malawi
下载PDF
Integration of Location-Allocation and Accessibility Models in GIS to Improve Urban Planning for Health Services in Al-Madinah Al-Munawwarah, Saudi Arabia 被引量:2
4
作者 Ashraf Abdelkarim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9年第6期633-662,共30页
In this study, accessibility and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GIS to improve spatial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health services in Al-Madinah Al-Munawwarah. This integration p... In this study, accessibility and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GIS to improve spatial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health services in Al-Madinah Al-Munawwarah. This integration provides a planning framework in order to check the efficiency of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health services and to generate alternatives either by proposing an active service or to improve an existing one.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the accessibility to the service area was analyzed within the analysis of health services network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eight types: public hospitals, specialized hospitals, health units, healthcare centers, infirmaries, clinic complexes, the Red Crescent Center, and ambulance facilities, with time intervals of (5 minutes - 10 minutes - 15 minutes) to access coverage ranges, and the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 was used based on the maximum coverage model within a response time not exceeding 15 minut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e poor distribution of health services Al-Madinah Al-Munawwarah suffers from weak accessibility to health services coverage areas and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its population at present. The current need for health services reached twenty-four locations, including two public hospitals, three specialized hospitals, two health centers, three ambulance facilities, four infirmaries, three clinic complexes, four health units, and three Red Crescent cen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Planning Health Services ACCESSIBILITY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patial Distribution Efficiency and EQUITY
下载PDF
中国四大城市群碳排放驱动因素时空分解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元欣 贺铄 +2 位作者 江雅婧 罗旭 袁家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ST-IDA模型(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法)和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法,...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ST-IDA模型(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法)和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法,分析200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研究发现:2000—2019年间,四大城市群能源活动碳排放总体趋势均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平稳增长阶段,其中成渝城市群已基本实现碳达峰;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能源强度上升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起到抑制作用;四大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鉴于四大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应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群减排路径,促进城市群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ST-IDA模型 时空分解 城市群
下载PDF
政府数字治理、营商环境与城市创新
6
作者 孙萍 胡珍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167,共6页
文章基于2017—2020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营商环境与创新产出均具有正向促进作... 文章基于2017—2020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营商环境与创新产出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数字治理可以通过营商环境的间接作用对城市创新产生正向影响;考虑空间效应后,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却不显著,表明目前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数字治理 营商环境 城市创新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分析
7
作者 杨雪松 毛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9,共8页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综合计算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率分解,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并...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综合计算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率分解,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并没有实现联动发展,湖北省在地区土地利用中独自领先,湖南省和江西省既没有在内部形成聚集,且与湖北省及其周边城市也缺乏联动。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中,外溢性较小的地区发展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推动最大,间接反映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省际要素流动不太通畅,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高度自我强化特性,现有高效利用的土地会进一步强化土地后续的高效率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式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中国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驱动因子分析
8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开发研究》 2024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从经济、人口、社会3个维度构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0年1593个县(市)的截面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并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和三角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三维关系模式,最后运用地理探... 从经济、人口、社会3个维度构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0年1593个县(市)的截面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并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和三角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三维关系模式,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并且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处于较为协调的发展状态,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居民储蓄余额、工业企业个数、固定电话用户数和普通中学学生数是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任意两个驱动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大于单个因子。基于此,提出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工业优化升级等措施带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新型城镇化 空间相关性 三角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9
作者 钟茂初 赵天爽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3,共11页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两者同时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涓流效应”,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资源向外扩张促进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发展有更显著影响,但对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开放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反而对经济共享发展有显著挤出效应;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构成的科技创新维度的估计结果中,创新产出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高于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识别与未来演化模拟分析
10
作者 官冬杰 李梦丹 +1 位作者 周李磊 杨文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城市扩展趋势并揭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随着重庆市中心城区各方位扩展分异性缓慢上升,城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成“多方向、多扩展翼、多条带”扩展模式,呈现“西快东慢、西南-东北延伸”分布格局;2)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扩展速度和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城市扩展方向由内部和边缘式填充向外部发展,城市形态由逐渐趋于紧凑向逐渐趋于松散、破碎和不规则化分布;3)未来203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仍将向外围扩展,扩展速度有所减缓,扩展方向差异性明显,经济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愈发凸显;4)地形、GDP、距水域的距离、距离道路距离和开发区规划是影响重庆市城市扩展快慢的主要驱动力。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多方向、多条带”城市分布格局下,经济、交通、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驱动重庆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关键。建议未来充分发挥经济战略的动能作用,完善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响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号召,增强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区县间交通路网,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考虑重庆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耕地保护区域,将市政府生境保护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环境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PLUS模型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兼论金融集聚的调节作用
11
作者 李泉 安培培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18,共11页
基于2008—2021年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并对周边城市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时期看,科技创新在... 基于2008—2021年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并对周边城市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时期看,科技创新在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对城市经济韧性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调节效应检验发现,金融集聚能够强化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因此,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水平、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金融集聚 城市经济韧性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
12
作者 戴为民 陈思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并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会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 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并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会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即对东、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而对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效应不明显,间接效应显著;第三,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认为应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推进跨区域间的合作,以提高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基本公共服务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效应 效应分解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欧国立 辛晓慧 +1 位作者 朱若愚 郭雅楠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为探索高速铁路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的作用,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构造了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蔓延指数,运用多期DID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开通显... 为探索高速铁路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的作用,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构造了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蔓延指数,运用多期DID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作用在中小规模城市和位于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城市中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高速铁路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分散化,劳动力集聚则在高速铁路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起到遮掩效应。研究对于更好地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空间结构 多期DID模型 作用机制 中介效应模型
下载PDF
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能否提高农业经济韧性
14
作者 韩东林 杨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32,共14页
流通是生产和消费间的重要纽带,农产品流通数字化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文章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 流通是生产和消费间的重要纽带,农产品流通数字化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文章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经济韧性并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在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影响农业经济韧性机制中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销区更加显著。政府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整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省际流通资源布局、增强协同联动效应,为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创造良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数字化 农业经济韧性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效应研究——来自新疆的经验证据
15
作者 侯震梅 刁晓燕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8期64-78,共15页
文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金融发展与收入平等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新疆地州面板数据,借助分位数回归和广义空间模型,研究新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及差距缩小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居民收... 文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金融发展与收入平等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新疆地州面板数据,借助分位数回归和广义空间模型,研究新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及差距缩小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具有异质性,且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增长效应有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效应,但是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分维度研究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城乡差距的缩小作用显著,但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加快边疆地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建设规模与速度;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增强“一圈一带一群”中心城市对落后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快现代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收入差距 分位回归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城市群集聚效应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雨欣 苗成林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8-48,共11页
城市群的集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能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提升城市活力,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并探讨其影响与作用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级市为样本,构建2011—2... 城市群的集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能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提升城市活力,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并探讨其影响与作用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级市为样本,构建2011—2018年面板数据,使用莫兰指数计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级市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再运用AcrGIS软件绘制山东半岛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态势演进表,最后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存在负向溢出效应,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会抑制周边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效应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空间滞后模型
下载PDF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要素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17
作者 冯晓华 邱思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在合理构建嵌入空间计量模型的CD生产函数基础上,使用2000—2018年中国25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纳入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的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此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258个城市和5大城市群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 在合理构建嵌入空间计量模型的CD生产函数基础上,使用2000—2018年中国25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纳入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的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此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258个城市和5大城市群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探究其辐射带动能力。研究发现:①在时序发展上,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略有下降,但近期有上升的趋势。在空间演变上,中国南部和北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明显,东部和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则保持稳定。②纳入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比未纳入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平均高0.4663,说明要素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③在城市层面上,环渤海城市、长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中西部城市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在城市群层面上,长三角城市群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高,成渝城市群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8
作者 周泽炯 林炜鹏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4,69,共9页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各领域,为实现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2011—202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运用空...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各领域,为实现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2011—202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受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的门槛效应的影响,且数字经济能够带动邻近地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由此,长三角地区需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地区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章晓英 徐雅涵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82-91,共10页
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需把握好城镇化这一战略基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综合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集聚因其资源的流动性,能够优... 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需把握好城镇化这一战略基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综合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集聚因其资源的流动性,能够优化资金配置,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探究金融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金融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银行业集聚在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证券业集聚的作用正好与之相反;保险业集聚能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但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无明显影响。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畅通区域金融资源流动,合理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流向,鼓励创新区域金融结构类型及拓展区域金融产品功能,使金融集聚更好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效应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颜建军 冯君怡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650,共14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碳减排效应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用中国2003—2019年中国214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熵权法量化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构建空间计量模...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碳减排效应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用中国2003—2019年中国214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熵权法量化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以及传统工业城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发展较好的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城市,中部省会与直辖市。(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发展显著促进了本地城市和邻地城市的碳排放量,该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并且,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滞后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在发展至12期时,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3)城市第二产业发展具有集聚效应,降低了邻地城市的碳排放量;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地区间贸易加速流动,促进了邻地城市的碳排放量。(4)与其他城市相比,西部地区城市、非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以及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碳排放。(5)政策制定上,一方面应全力推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发展和第二产业转型,重视城市绿化覆盖、垃圾废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需特别关注西部地区城市、非直辖市和非省会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因地制宜,激发其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动力,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碳排放 空间计量模型 熵权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