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常的温暖:“为人”的公共空间 被引量:1
1
作者 庄宇 吴景炜 吴睎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中尤其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实现环境品质的精细化提升。文章针对快速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重宏大叙事、轻日常使用的现象,通过问题和症结解析,强调公共空间营造需顺应时代发展下的新...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中尤其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实现环境品质的精细化提升。文章针对快速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重宏大叙事、轻日常使用的现象,通过问题和症结解析,强调公共空间营造需顺应时代发展下的新需求新动向,突出“为人”的初心,成就“日常温暖”的公共场所,并提出了“径、空、用、场”四项关键原则,即“步行力可及、空间好体验、日常多功用、场所有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 以人为本 步行可达 空间品质 功能使用 场所营造
下载PDF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哈尔滨地铁站入口设计造型审美意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39,共5页
城市公共家具是城市便捷生活的助力产品,也是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承载传播媒介。本文以哈尔滨地铁站入口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语义差分法、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城市公共家具造型审美意象进行定性定量... 城市公共家具是城市便捷生活的助力产品,也是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承载传播媒介。本文以哈尔滨地铁站入口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语义差分法、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城市公共家具造型审美意象进行定性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哈尔滨地铁站入口样本的兴趣区研究数据显示,地铁站入口造型的核心关注区域为站点标识牌、拱形造型、立柱等部位,地铁站入口类型对兴趣区观看时间影响不大,不同造型区域观看时间存在一定差别;哈尔滨城市公共家具会给人带来“厚重”“古典”的感觉。对于哈尔滨城市公共家具造型和审美认知的定量化研究,将模糊意识和主观评价转化为准确的数据化客观表达,为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家具造型设计创新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追踪技术 城市公共家具 感性研究 造型审美意象
下载PDF
从街道场所到城市区域:美国城市宜居性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敏 刁游 卢峰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1996年以前的宜居性研究聚焦于街道—场所尺度,包含两条研究脉络,即从安全的街道到复合型林荫大道和从交往的场所到公共领域的重塑;1996年以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街道—社区—城市—区域”多尺度融合的宜居性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提出3点启示:以人为本,优化步行和公交系统;关注日常生活,鼓励公共参与;注重多尺度空间要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街道生活 人本主义城市设计 公共空间
下载PDF
人居视角下历史城区公共设施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邵甬 刘昊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4,共9页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空间,探索更可持续和韧性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方法.以平遥古城教育设施空间作为实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平遥古城不同历史时期公共设施空间的演变特征,探索了人群和教育空间关系的演变动力机制,并提出了针对平遥古城公共设施空间的更新策略,旨在实现历史城区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视角 历史城区 公共设施空间 保护与更新 平遥古城
下载PDF
积“微”致著:2012—2022年城市微更新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建军 王有鹏 +2 位作者 杨惠钰 何沁 魏鲁腾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7,共8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城市更新工作也相应进行转型。小尺度、精细化的微更新模式成为当前存量时代建筑改造、环境优化、设施完善、品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回顾城市微更新发展历程,总结各阶段的问题和经验,有助于把握微更新的...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城市更新工作也相应进行转型。小尺度、精细化的微更新模式成为当前存量时代建筑改造、环境优化、设施完善、品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回顾城市微更新发展历程,总结各阶段的问题和经验,有助于把握微更新的内涵与外延。文章根据我国政策法规和城市发展进程,将2012—2022年的城市微更新发展划分为萌芽伊始、深化探索、多元发展3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现实背景、学术研究及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最后基于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轨迹,提出多样化、人本化、规范化及创新化的发展新趋势,为我国城市微更新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微更新 公众参与 以人为本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戴为民 陈思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并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会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 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并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会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即对东、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而对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效应不明显,间接效应显著;第三,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认为应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推进跨区域间的合作,以提高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基本公共服务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效应 效应分解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路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寇垠 张静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6期68-75,共8页
共生理论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城市与乡村公共文化系统形成的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不断变化中经历了非共生、寄生和偏利共生阶段,朝着互惠共生关系迈进。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共生理论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城市与乡村公共文化系统形成的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不断变化中经历了非共生、寄生和偏利共生阶段,朝着互惠共生关系迈进。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树立城市与乡村平等互惠的发展理念,激活城乡公共文化共生单元的内生活力,增加共生度、增强共生密度,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共生环境和共生机制,让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形成对称互惠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公共文化服务 共生理论 乡村文化资源 文旅融合
下载PDF
基于ISM和AHP的城乡结合部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敏 陈嘉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3,64,共8页
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关键影响因素,对政府调节公众风险感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城乡结合部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对影响因素... 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关键影响因素,对政府调节公众风险感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城乡结合部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对各层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确定城乡结合部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根本因素三个层次;应急决策指挥和感染死亡情况是关键直接影响因素,医疗救援能力和应急物资保障是关键间接影响因素,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公共设施完善度是关键根本影响因素。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建立和完善预警系统、普及宣传应急知识和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医疗机构的投入等措施,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风险感知 关键影响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ISM) 层次分析法(AHP)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孙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1年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空间分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升到2021年的0.69,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高到2021年的0.57,公共健康水平在2021年达到0.64;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22上升到2021年的0.62,表现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其余盟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年均障碍度分别为17.32%、8.74%、7.33%。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 耦合机理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嵌入式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适配的运行机理与靶向通路
10
作者 董佳华 宋秀丽 蔺麒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面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碎片化、配套不齐与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复杂等问题,嵌入式治理通过精准对接供需、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和促进服务下沉等优势,切实解决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本研究运用嵌入式治... 面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碎片化、配套不齐与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复杂等问题,嵌入式治理通过精准对接供需、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和促进服务下沉等优势,切实解决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本研究运用嵌入式治理理论构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框架,分析组织、环境、技术以及制度4个方面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适配的运行机理,指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零散单一、多元属性社区环境融合尚不深入、数据链接不畅与理念执行偏差、责任配置规范缺位与共享制度细化不足等4个问题。据此提出靶向通路,从加强组织资源共享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居民运动环境需求画像、完善社区体育服务数据标准体系、优化责任分配机制与共享制度实施模式等4个方面推动嵌入式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适配,以期为进一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治理 城市社区 公共体育服务 供需适配 运行机理 靶向通路
下载PDF
全民健身理念下城市小微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微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铭 段楚明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存量优化,借助城市碎片空间打造非正式的体育场所,有望为我国人均体育面积不足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武汉运动型口袋公园中,存在着使用者实际需求与空间布局不协调、器材和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场地健身氛围欠... 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存量优化,借助城市碎片空间打造非正式的体育场所,有望为我国人均体育面积不足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武汉运动型口袋公园中,存在着使用者实际需求与空间布局不协调、器材和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场地健身氛围欠缺等多重现实问题。此外,针对小微空间的差异化营造研究还有待加强。该文基于武汉洪山区某地块的设计实践,提出由体育项目为主导转变为由人体活动为主导的设计思维,从用户画像—运动项目空间改进、弹性使用—提升空间可供性、增权赋能—运动空间再生产三个方面的改造设计策略,为全民健身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空间 口袋公园 城市公共空间 全民健身 体育公园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城市公共政策调研实践”课程教学教改为例
12
作者 孙艳军 马从付 孟祥兆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9期132-134,共3页
为加强学生在城市公共政策调研方面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针对“城市公共政策调研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剖析现行教学模式... 为加强学生在城市公共政策调研方面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针对“城市公共政策调研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剖析现行教学模式中凸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建立专题实践小组,促进合作学习与实地调研,改革成绩评定方法,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等,致力于通过教学改革,培育具备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政策调研实践 教学教改 复合型人才 新工科
下载PDF
基于弹性共享的户外健身设施群体需求响应评测研究
13
作者 周聪惠 陶成蹊 +1 位作者 刘婧方 安一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目的】城市建成环境限制了大型户外健身设施的建设,而相对灵活的大量小微型户外健身设施与公共空间融合发展,展现出显著的弹性共享服务特征。有效识别户外健身设施服务短板可为户外健身设施精准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市老城区... 【目的】城市建成环境限制了大型户外健身设施的建设,而相对灵活的大量小微型户外健身设施与公共空间融合发展,展现出显著的弹性共享服务特征。有效识别户外健身设施服务短板可为户外健身设施精准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市老城区为例,通过建立细粒度群体需求量化方法和设施服务模块化分解方法,打通多元群体需求与设施服务弹性间的关联分析路径,对设施服务功能进行模块化处理,量化户外健身设施的弹性服务能力,同时基于多源数据,建立一套能反映不同群体户外健身设施的需求响应状态评价工具。【结果】场地类设施具有相对较高的弹性共享度,可作为优先发展的设施类型;步道类设施建设门槛和成本均相对较低,尤其能够提升老年群体的需求响应水平;老年群体需求响应指数最高,儿童群体相对最低,是后续规划需重点关注的对象。【结论】在传统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改变了居民需求与设施服务固化的供需评测模式,后续可结合设施质量、规模、多样性等指标,为城市户外健身设施规划提供有效的工具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健康 城市公共空间 弹性 需求响应 城市更新 户外健身设施 南京老城区
下载PDF
住房压力如何影响青年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基于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调节效应分析
14
作者 周建军 周真禅 丁万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0,共10页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匹配我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数据,考察住房压力对青年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影响及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住房压力与青年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之间呈倒U型关系;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能够延...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匹配我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数据,考察住房压力对青年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影响及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住房压力与青年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之间呈倒U型关系;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能够延缓住房压力对青年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负面影响的发生。进一步分析表明,青年流动人口户籍所处地理位置与居住证办理情况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市公共服务的调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压力 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青年流动人口 落户意愿
下载PDF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方超 叶林祥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3,共12页
利用最新一轮开展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测量了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及其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利用子代-父辈受教育程度的交叉列联表,发现城镇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呈整体上升趋势,结构性流动率高于循环性流动率,教育向上流动... 利用最新一轮开展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测量了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及其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利用子代-父辈受教育程度的交叉列联表,发现城镇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呈整体上升趋势,结构性流动率高于循环性流动率,教育向上流动趋势明显;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结合逐项回归思想发现父亲对子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效应高于母亲,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每提升1年,子代接受学历教育年限数将提高0.31年和0.234年;对性别做进一步地异质性分析,发现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性对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依赖性更强,男性则对母亲具有更强的依赖性,而公共教育扩张政策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效应存在非线性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教育代际流动 教育代际传递 城镇居民 公共教育扩张政策
下载PDF
城市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及其数智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16
作者 李琼 许昕然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6,共11页
城市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具体的城市改造和开发工作,不同利益主体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差异性利益诉求,其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风险问题可能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为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 城市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具体的城市改造和开发工作,不同利益主体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差异性利益诉求,其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风险问题可能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为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必须有效地治理和应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相关风险。政府和居民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协力互助;商户和租户作为潜在利益相关者,应在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中进行多方利益协商;技术机构和公共平台作为边缘利益相关者,需加强技术安全建设,并建立更为完善的平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 城市工程建设 城市公共安全 风险治理
下载PDF
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城市公共祭祀的文化思考
17
作者 朱忠元 《城市学刊》 2024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时年八节的集中祭祀活动给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每每引起较大层面的社会热议。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如何寄托祭祀的乡愁,如何满足具有传统内涵和价值的祭祀需求已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关于何处安放乡愁,从历史来看,祭祀场所... 时年八节的集中祭祀活动给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每每引起较大层面的社会热议。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如何寄托祭祀的乡愁,如何满足具有传统内涵和价值的祭祀需求已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关于何处安放乡愁,从历史来看,祭祀场所应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传统观照,城市公共空间应为祭祀和乡愁提供寄托之所。在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公共空间、聚集的方式解决不同阶层、族系人员的祭祀需求,以社会化、集成性程度高的集体祭祀,缝合城市与人的关系以安放祭祀的乡愁,是城市生活质量的表征之一,是社会和谐的维度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之一。城市公共祭祀问题有必要从“城镇化语境”的讨论、设想阶段进入“城镇化情境”的设计和实操阶段,这是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的发展要求,也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祭祀乡愁 城市公共空间 安放 文化意义
下载PDF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演化
18
作者 丁仁船 邬登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9-29,共11页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2011—2022年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两系统相对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两系统相对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但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系统...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2011—2022年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两系统相对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两系统相对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但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从一般失调达到中度协调;地区间发展差距逐渐加大,中心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加大城市公共财政投入与制定差异化的协调发展策略及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建议,以此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公共服务 相对发展 耦合协调 区域一体化
下载PDF
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共艺术塑造城市形象的创新策略研究
19
作者 王峰 高超 《工业工程设计》 2024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在中国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把数字化技术介入公共艺术之中... 在中国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把数字化技术介入公共艺术之中用以塑造城市形象已成为公共艺术创作者的普遍选择。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首先对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共艺术以塑造城市形象的创新途径和方式。通过研究表明,在中国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是公共艺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创新途径,在数字化技术介入下所创作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为公众营造多元化、多维度的体验感受是公共艺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创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 数字化技术
下载PDF
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民参与意愿和能力研究——以西安城市居民为例
20
作者 张琳 梁建旖 《城市学刊》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依据2022年针对西安城市居民的相关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民参与意愿与能力的影响因素,将参与认知作为其中的中介变量,并从中探求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民参与意愿和能力的路径。结果表明:内部因素和... 依据2022年针对西安城市居民的相关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民参与意愿与能力的影响因素,将参与认知作为其中的中介变量,并从中探求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民参与意愿和能力的路径。结果表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民参与意愿与能力同样具有影响;参与认知在内外部因素影响公民参与意愿与能力的路径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安全治理 公民参与 社会资本 治理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