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Chengxin 1,2, Yao Shimou 1 & Wang Gefang 3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39, China 3 Shandong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Jinan 250021,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63,共9页
The 21st century is referred to as a"century for cities" or "era for cities" and China hasalso speeded up its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t is veryimportant to choose a scientific urbanization patter... The 21st century is referred to as a"century for cities" or "era for cities" and China hasalso speeded up its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t is veryimportant to choose a scientific urbanization patternto exert the function of cities and realize our dreamfor China to become a powerful modernized country.It’s concluded from history since 1800 that the patternof the world urbanization has transformed from"extensive" to "intensive". However, it is still anextensive pattern in China, and there are manyproblems behind the splendid achievements, reflected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since1949. Toda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knowledge economy are the themes of the cities; itis inevitable to change our urbanization pattern.Based on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of quality andquantit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urbanization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quantity but also on qualityin China. High quality and multiform urbanizationpatter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a, and the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can also be exalted by theradiation of the cities. But what’s the real meaningof the new pattern? What’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western countri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its content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pattern multiform intensive China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泽楷 王海军 +4 位作者 彭小桃 孙端 谭紫玲 王权 曾丹旦 《时空信息学报》 2024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作为区域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及衡量指标,进行其时空变化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国土空间合理优化管控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完善,但研究尺度多以城市为单位,方法层面多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要...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作为区域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及衡量指标,进行其时空变化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国土空间合理优化管控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完善,但研究尺度多以城市为单位,方法层面多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要素空间异质性的探究。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模型体系,计算2010~2020年珠三角各县(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对开发强度空间特征以及各影响因素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空间差异显著;高强度区主要集中于广州市、深圳市等中心地区,低强度区主要集中于肇庆市、江门市等周围地区;②珠三角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正向空间集聚效益显著,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与对应开发强度数值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③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支出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珠三角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异质性的主导因素,三者均为社会经济影响要素,在各县区中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与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土地利用冲突特征识别及驱动力分析——以滇中城市群为例
3
作者 周泽 全斌 张海波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4,共15页
识别土地利用冲突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确定区域国土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基础。单一的土地利用分析方法,对地类内部间转化的更多潜在信息挖掘不足,致使冲突演变过程中的地类变化状态特征不够明确。本研究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识别土地利用冲突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确定区域国土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基础。单一的土地利用分析方法,对地类内部间转化的更多潜在信息挖掘不足,致使冲突演变过程中的地类变化状态特征不够明确。本研究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利用转换图谱直观表达土地利用的转换模式;从景观斑块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识别滇中城市群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将变化成分方法和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探讨不同冲突演变下各地类的增加和减少强度特征;基于斑块生成模型(PLUS),揭示土地利用冲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强度指数由0.11%增长到0.79%,以交换变化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数量变化显著,且耕地趋向性转变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平均冲突指数增长了0.07,在空间上呈现西强东弱的分布特征,集中表现在东部地势平坦的耕地、林地和草地被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数量的减少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建设用地的扩张则受人口密度和GDP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冲突与地类之间剧烈的转换密不可分,在冲突增强的区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强度和耕地的减少强度较大,且耕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强度活跃。(2)兼顾自然禀赋大的生态用地和脆弱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山地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的缓解需重点保护地势平坦的生态用地。山地城市的开发建设需规避耕地、基本农田碎片化的风险。缓解高原山地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人口高度聚集和客观追求经济发展。本研究可为滇中城市群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和山地城市群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景观格局 强度分析 驱动力 滇中城市群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31
4
作者 姚士谋 王成新 解晓南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2-45,共4页
选择科学的城市化模式,对于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之梦具有重大意义。考察1800年至今200多年的城市化历史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迅速转变;反思建国后5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却发现中国... 选择科学的城市化模式,对于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之梦具有重大意义。考察1800年至今200多年的城市化历史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迅速转变;反思建国后5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却发现中国仍然热衷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巨大成就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在21世纪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主题的今天,中国城市化模式的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质量和数量的辩证逻辑关系,可以确定:在新世纪,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应有量的适度发展,更应该实现质的飞跃;城市化应该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集约型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借助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发展,借助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使中国经济屹立于世界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 城市化模式 多元化发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绿地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调节功能 被引量:57
5
作者 陈爱莲 孙然好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72-2380,共9页
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保障。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非常重要。研究基于北京市2002年7月的QuickBird数据和Landsat 7 ETM+数据分别提取城市... 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保障。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非常重要。研究基于北京市2002年7月的QuickBird数据和Landsat 7 ETM+数据分别提取城市绿地格局和地表温度,分析城市绿地格局(绿地面积、形状指数、邻接关系)与绿地地表温度及冷岛强度的相关关系。邻接关系包括邻接绿地斑块个数百分比和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采用缓冲区分析法,主要以乔木林地对地表热环境的调节作用为例。结果表明绿地格局参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相差较大:①城区主要的绿地类型(乔木林地、水体、草地)的温度都与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水体的相关系数最高;②只有乔木林地、水体的温度与其形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灌木林地的温度与各个格局参数不相关;③乔木林地的缓冲区分析显示温度与其大小、形状、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关系都呈负相关,其中与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相关关系最强,其冷岛强度也主要受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影响。基于遥感识别的城市绿地微气候调节功能研究,有助于提高有限的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可为城市绿地的规划管理和景观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城市热岛效应 冷岛强度 景观格局 北京
下载PDF
不同城镇化进程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佟艳 牛海鹏 樊良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60,共9页
以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快速、中速、低速3种不同城镇化进程的县(市)作为典型区域,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1980—2015年35 a来不同城镇化进程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与其... 以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快速、中速、低速3种不同城镇化进程的县(市)作为典型区域,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1980—2015年35 a来不同城镇化进程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与其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其规模、聚集度和斑块形态特征在快速、中速城镇化进程县(市)均呈增长趋势,而在低速城镇化进程县域则以降低趋势为主;2)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地貌特征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区位和规模、政策调控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形态、农户分化对于农村居民点的集聚与分布特征均有较强的影响作用;3)处于较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目前尚未实现有效的土地集约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演变 集约
下载PDF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耦合及调控格局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红凤 曲衍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4-54,共11页
本文基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机理,分析了2005—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步状态以及变化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份综合城镇化水平均平稳上升,动态变化呈一定的收敛性,土地集约化水平有所下降... 本文基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机理,分析了2005—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步状态以及变化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份综合城镇化水平均平稳上升,动态变化呈一定的收敛性,土地集约化水平有所下降,省际差异较大。(2)各省份整体表现为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化,同步状态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50%省份的同步类型保持不变。(3)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正向的挂钩协调,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和地域时效差异性。(4)东部发达省份的土地集约利用出现退化现象,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进程则相对缓慢。未来东部地区应加大存量土地开发力度并提高供地门槛,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并加强资本和技术的替代与互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城镇化 时空演变 耦合关系
下载PDF
海南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及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乔陆印 刘彦随 陈聪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8-123,共6页
基于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功能的认知,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数法对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据此划分地域类型,并提出集约利用模式。海南省各市县城镇用地集约水平呈现南北分异格局,经济发展阶段... 基于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功能的认知,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数法对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据此划分地域类型,并提出集约利用模式。海南省各市县城镇用地集约水平呈现南北分异格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等经济因子是强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表现为西高东低格局,历史发展基础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中部市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与区位条件较差,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普遍较低。提出了土地市场导向、城乡增减挂钩、"控增逼存"、产业-用地协调增长4种集约利用模式,各市县应依据主导因素,选择不同模式来促进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分类引导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模式 海南省
下载PDF
近30年来苏锡常城市增长形态过程与聚散规律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登娥 陈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4,共8页
基于苏锡常地区多时相遥感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和象限分位分析方法,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定量比较苏州、无锡、常州城市建设用地近30 a来扩展过程,研究城市空间分散-集中的规律性,揭示城市增长空间模式特征。结果表明:1979~2006年... 基于苏锡常地区多时相遥感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和象限分位分析方法,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定量比较苏州、无锡、常州城市建设用地近30 a来扩展过程,研究城市空间分散-集中的规律性,揭示城市增长空间模式特征。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苏锡常城镇用地面积扩展巨大,3市扩展强度指数随圈层半径变化轨迹高度一致,扩展强度峰值约10 a向外推移2 km;苏锡常城镇扩展形态均呈分散-集中交替变化,但研究中未观测到完整周期;城市外部轮廊变化差异明显,以开发区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行为主导城市扩展方向。苏州城市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东片工业园区和南部城区,无锡城市用地各向扩展相对均衡,常州城市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及城东工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扩展强度 景观指数 空间动力学 苏锡常
下载PDF
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传统土地集约利用的修正 被引量:24
10
作者 马贤磊 周琳 赵爱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38,共7页
研究目的: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出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研究不同主体功能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方法:DPCSIR模型、熵权法、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研究结果:(1)2003... 研究目的: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出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研究不同主体功能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方法:DPCSIR模型、熵权法、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研究结果:(1)2003—2011年中国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水平远低于仅考虑经济效益的传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水平在不同主体功能区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其他区最高,优化开发区次之,重点开发区最低;(3)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对前期依赖性较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环境治理投资额、人均绿地面积等对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具有明显激励作用,而地均能源消耗有显著的滞后效应,且综合净效应为负。研究结论: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地区功能定位实施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动态监测,以此为依据在主体功能区落实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可持续利用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加速城市化: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抉择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玉和 孙作人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22,共7页
内需不振、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积累,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化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对城市化滞后的判断和"十二五"城市化滞后压力释放相关测算,"十二五"... 内需不振、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积累,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化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对城市化滞后的判断和"十二五"城市化滞后压力释放相关测算,"十二五"期间使年城市化率达到1.2%±,能够拉动GDP增长3.6%。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转移到以城市化为中心重构发展模式上来,最终形成集约化的城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城市化 集约模式 协调和谐发展 战略抉择 “十二五”规划
下载PDF
甘肃酒嘉地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娜 石培基 潘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1,共7页
依据干旱区绿洲城镇特点,建构绿洲特色城镇指标体系,改进中心性强度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型,集成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提出一套针对绿洲型城镇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以酒(泉)嘉(峪关)地区为例,分析其城镇等级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 依据干旱区绿洲城镇特点,建构绿洲特色城镇指标体系,改进中心性强度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型,集成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提出一套针对绿洲型城镇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以酒(泉)嘉(峪关)地区为例,分析其城镇等级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酒嘉地区以肃州区和嘉峪关市为区域中心城镇,玉门、敦煌和金塔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瓜州、阿克塞和肃北为地方中心城镇。2山脉、沙地和砾质戈壁的阻隔改变城镇辐射圈大小和方向。肃州区和嘉峪关市辐射范围最大,敦煌市次之,肃北县最小。3酒嘉地区城镇体系以肃州区和敦煌市为核心,形成东西两组团。城镇沿交通线延伸,以黑河、疏勒河为主轴展布。4酒嘉城镇空间组织无圈层推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绿洲区 城镇体系 中心性强度 空间格局 酒嘉地区
下载PDF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定涛 吴丽 范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将全国268个地级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划分为低效、集约、挖潜三类,选取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探索出了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建设投资水平是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的关键,土地利... 将全国268个地级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划分为低效、集约、挖潜三类,选取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探索出了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建设投资水平是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的关键,土地利用集约度高的城市有着更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而在实现挖潜用地时,则需要将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交通的便利性上,警惕可能出现的由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模式对交通便利性产生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水平 影响因素 城市建设投资 交通便利性 城市空间结构 用地模式
下载PDF
城乡集约化供水模式下泵站增压方式的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信昆仑 侯金霞 +2 位作者 陶涛 秦祖群 尚亚波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14-116,共3页
针对城乡集约化供水模式对原有城市供水管网供水的影响,集中探讨了供水管网中泵站增压方式的优化。结果表明,在管网供水量增加和供水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可通过分析管网供水压力的增加幅度来优化供水管网中增压泵站的供水范围;对下游设有... 针对城乡集约化供水模式对原有城市供水管网供水的影响,集中探讨了供水管网中泵站增压方式的优化。结果表明,在管网供水量增加和供水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可通过分析管网供水压力的增加幅度来优化供水管网中增压泵站的供水范围;对下游设有多个增压泵站的供水管网,通过合理调整泵站的进水模式可以避免对上游压力的过大影响;通过分析综合水龄与加氯量的关系可以确定增压泵站的中途加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城乡集约化供水模式 增压泵站 优化
下载PDF
河南省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时空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珺嫦 汪松 章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基于河南省2002—2013年共12 a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土地消耗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引入Moran’sⅠ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土...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基于河南省2002—2013年共12 a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土地消耗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引入Moran’sⅠ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呈下降趋势,且土地消耗强度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各区域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存在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地区之间的集聚效应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消耗强度 时空格局 河南
下载PDF
西安旅游城市化过程、格局与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燕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3期68-75,共8页
文章围绕西安市旅游城市化发展,利用1995-2015年西安市相关统计数据,借助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分析了西安市旅游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得到了西安旅游城市化地理格局,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地理格局的影响因素,得出了相应的机制分析模型... 文章围绕西安市旅游城市化发展,利用1995-2015年西安市相关统计数据,借助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分析了西安市旅游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得到了西安旅游城市化地理格局,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地理格局的影响因素,得出了相应的机制分析模型。结果发现:总体上1995-2015年西安市旅游城市化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周期性特征;从静态来看西安市人均GDP、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建成市区面积和城市旅游开发强度等动力因素,与旅游城市化格局的影响之间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从动态来看人均GDP对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建成市区面积,最后是城市旅游开发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旅游城市化 响应强度 地理格局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产业结构变迁的新型城镇化响应地域差异分析——以成渝经济区16地市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占锋 段小梅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8期1150-1156,共7页
以唯一可突破省市界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变迁视角,运用改进的响应强度指数对2006—2016年成渝经济区16地市产业结构变迁的新型城镇化响应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测度了产业结构与新型城... 以唯一可突破省市界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变迁视角,运用改进的响应强度指数对2006—2016年成渝经济区16地市产业结构变迁的新型城镇化响应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测度了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按照产业结构变迁维度的组合方式可将成渝经济区16地市划分为一致响应型、偏R_(tl)正响应型和偏R_(ts)正响应型三类;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产业结构变迁提供了动态空间载体,响应强度的地域差异和产城耦合协调度均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但产城耦合协调度的高低并不能反映产业结构变迁的新型城镇化响应强度,据此提出未来各类型响应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变迁 响应强度 协调发展 改进熵值法 成渝经济区
下载PDF
“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分析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家庭 《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第1期52-56,共5页
基于社会成本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中的城市化成本;基于集约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中的城市化收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涵义和... 基于社会成本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中的城市化成本;基于集约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中的城市化收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涵义和基本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推动该城市化模式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本 集约型 城市化模式 低碳发展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亮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新型城镇化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提出经历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提出经历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集约型、文化繁荣、城乡统筹发展的五维实践路径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 集约 文化繁荣 城乡统筹
下载PDF
城市环境治理若干理论研究(之一)
20
作者 姜爱林 钟京涛 张志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8-63,共6页
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其本质是影响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是管理城市的方式方法与规制。主要包括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等几大类。... 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其本质是影响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是管理城市的方式方法与规制。主要包括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等几大类。城市环境治理体系是城市环境治理所有活动的有机构成,主要由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法手段、治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信息系统等要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环境治理 内涵 模式 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