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说新论——六朝山水审美勃兴的儒学省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8,共10页
刘勰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说,不仅凸显了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内在张力,更蕴含着对于诗歌本质论和文学新变论的"价值判断"。其隐而未彰的意涵是:东晋以来,以"庄老"玄理入诗的风气,阻断了诗歌言志、缘情、... 刘勰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说,不仅凸显了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内在张力,更蕴含着对于诗歌本质论和文学新变论的"价值判断"。其隐而未彰的意涵是:东晋以来,以"庄老"玄理入诗的风气,阻断了诗歌言志、缘情、比兴、寄托之通道,使诗歌陷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窠臼中而不得舒展。而刘宋初年山水诗的兴起,正是摆脱了玄言诗的玄虚枯淡之弊,才终于接通了诗歌之"情志""兴寄"的千年传统,从而使诗歌创作获得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和滋润活泼之生机。遗憾的是,刘勰基于儒家诗学和美学立场的这一论说,却长期有意无意地被误读和遮蔽了。实际上,六朝山水审美及山水诗的勃兴,固然与道、佛思想不无关系,却更是儒家"山水比德"观念、诗骚精神和兴寄传统长期浸润的结果。而刘宋初年儒学思潮的回归,无疑对山水诗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庄老思想 山水审美 儒学省察
下载PDF
明代桐城《庄子》研究
2
作者 李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16,共6页
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之风十分兴盛,学者们主要通过以儒解《庄》和会通《易》《庄》的方法来阐释《庄子》,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独特的学术文化特色。同时方以智、钱澄之等人,又因遗民身份,借《庄子》研究来表达故国之思、爱国之... 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之风十分兴盛,学者们主要通过以儒解《庄》和会通《易》《庄》的方法来阐释《庄子》,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独特的学术文化特色。同时方以智、钱澄之等人,又因遗民身份,借《庄子》研究来表达故国之思、爱国之情,使明代桐城《庄子》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为庄子学增添了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桐城 《庄子》 以儒解庄 以易解庄 遗民心态
下载PDF
从“天人之学”到“内圣外王之道”——论王船山对庄学之哲学重建
3
作者 李智福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6,共10页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道,天为人之源,人为天之心。在价值论上,天有厚生之德,健顺之道,庄子所谓的"至人之神"是对"天地之神"的领悟,因此提出"天命我而为人,则固体天以为命"的价值诉求。职是之故,在人生论上,他将《达生》篇"反以相天"解释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并提出人生价值之"立命而相天"与"能移而相天"两大人生归趣,从而挺立起一个既含摄庄子"自由主体"又含摄儒家"价值主体"的人生主体。船山在以《易》《庸》的"参赞"精神诠释《庄子》的同时,也以庄子之因顺自然天道、重视个体存在的"在宥"精神反哺儒家经典在此方面之阙如,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周延、儒道互摄的"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王夫之 天人之学 内圣外王 以儒解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