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与癌前病变微卫星DNA杂合性缺失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争 赵华 +1 位作者 罗志永 杨振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单纯性导管增生(UDH)、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样本中位于3p、17p和17q的5个微卫星DNA(MS)位点杂合性缺失(LOH)的频率和模式。方法采用显微分离技术分离病变细胞,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3S1029、D3S1300、T... 目的探讨乳腺单纯性导管增生(UDH)、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样本中位于3p、17p和17q的5个微卫星DNA(MS)位点杂合性缺失(LOH)的频率和模式。方法采用显微分离技术分离病变细胞,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3S1029、D3S1300、TP53、D17S579、D17S855目的DNA片段。结果 (1)UDH组D3S1029、D17S855位点LOH频率分别为9.1%和8.3%;ADH组D3S1029、D3S1300、D17S579、D17S855位点LOH频率分别为25.0%、18.2%、10.0%1、6.7%,TP53位点未见LOH;IDC组五个MS位点的LOH频率均大于25%。(2)IDC组TP53和D17S579位点LOH的频率显著高于ADH组(P<0.05);IDC组5个MS位点LOH的频率显著高于UDH组(P<0.05);IDC组发生多个位点LOH的频率显著高于ADH和UDH组(P<0.05)。结论 (1)5个MS位点的LOH频繁发生于散发性乳腺癌;(2)部分UDH、ADH发生D3S1029、D3S1300、D17S579、D17S855位点的LOH,是否作为乳腺癌前损伤恶变风险的分子标志,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单纯性导管增生 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 浸润性导管癌 微卫星DNA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CD44^+/CD24^-和CK5/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中的表达
2
作者 王星星 胡勇 +1 位作者 夏国栋 李梦君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13-418,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普通型导管增生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组织中CD44^+/CD24^-和CK5/6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CD24^-、CK5/6和P63的表达、30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组织中CD44^+/C...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普通型导管增生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组织中CD44^+/CD24^-和CK5/6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CD24^-、CK5/6和P63的表达、30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组织中CD44^+/CD24^-、CK5/6、34βE12和CK8的表达和30例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中CD44^+/CD24^-、CK5/6的表达。结果 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24例呈CD44^+/CD24^-,30例普通型导管增生中9例呈CD44^+/CD24^-和30例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中19例呈CD44^+/CD24^-,3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CD24^-表型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无相关性。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6例表达CK5/6,30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中全部表达CK5/6,30例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中8例表达CK5/6,3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4^+/CD24^-和CK5/6联合使用可用于鉴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普通型导管增生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普通型导管增生 低级别导管原位癌 CD44+/CD24- CK5/6
下载PDF
Trap1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
3
作者 卫颖泽 金晓霞 +2 位作者 赵敏 杨书云 尹海兵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1995-2001,共7页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1,Trap1)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ap1在40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13...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1,Trap1)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ap1在40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13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及50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rap1在UDH中弱阳性、中等阳性、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25%、0%;Trap1在ADH中弱阳性、中等阳性、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1.5%、38.5%;Trap1在DCIS中弱阳性、中等阳性、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60%;Trap1在UDH中表达明显低于ADH和DCIS(P<0.05),Trap1在ADH和DCIS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UDH中阴性表达率为80%,在DCIS中弥漫强阳性表达率为90%,Trap1与ER在UDH和DCIS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ER在ADH中弥漫强阳性表达率为69.2%,与Trap1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Trap1在UDH中表达明显低于ADH或DCIS,Trap1在UDH和DCIS中表达与ER呈正相关,有望成为鉴别UDH与ADH或DCIS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 免疫组织化学 普通型导管增生 不典型导管增生 导管原位癌 雌激素受体
下载PDF
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病理误诊分析
4
作者 周竞奇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9期100-101,共2页
目的回顾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误诊情况,总结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最终确诊为ADH的病理20例存档切片,分析误诊原因。结果在20例ADH中,有13例误诊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占65%,7例误诊为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UD... 目的回顾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误诊情况,总结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最终确诊为ADH的病理20例存档切片,分析误诊原因。结果在20例ADH中,有13例误诊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占65%,7例误诊为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UDH),占35%。结论①取材不充分,观察不全面是误诊的原因之一。②ADH与低级别的DCIS极难鉴别,要严格按照权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上皮增生 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 误诊 分析
下载PDF
CK56CK14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检测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牛凤婷 王丽 +2 位作者 张巍 吕淑华 牛昀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49-752,共4页
目的:探讨CK5/6、CK14、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表达模式在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UDH)、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DCIS)辅助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 目的:探讨CK5/6、CK14、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表达模式在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UDH)、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DCIS)辅助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乳腺ADH、灶性早期癌变为低级别DCIS的连续病例2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CK5/6、CK14、ER和PR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CK5/6、CK14在UDH腺上皮细胞中阳性表达,呈镶嵌状,而在ADH和低级别DCIS的腺上皮细胞中则呈阴性表达。 CK5/6、CK14在UDH、ADH和低级别DCIS的肌上皮细胞均有阳性表达。ER、PR在UDH、ADH和低级别DCIS的腺上皮中均有阳性表达,在ADH和低级别DCIS中表现为弥漫、均匀一致的强阳性,而在UDH中表现为少数细胞异质性阳性。结论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联合检测CK5/6、CK14、ER和PR的表达,对UDH、ADH和低级别DCIS的辅助鉴别诊断有着切实可行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 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 低级别导管原位癌 CK5/6 CK14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原文传递
致癌蛋白CIP2A在乳腺导管上皮恶变中的作用及预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能力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家香 郭子嘉 +9 位作者 苏鹏 王晓 郭雅欣 吴晓娟 相磊 周志强 王妍 崔秀杰 潘爱凤 郭成浩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06,116,共8页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CIP2A)在乳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预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乳腺正常导管上皮(正常对照)、普通型增生(UDH)、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DC)...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CIP2A)在乳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预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乳腺正常导管上皮(正常对照)、普通型增生(UDH)、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DC)的石蜡标本32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其中CIP2A的表达。通过χ~2检验分析各组间CIP2A的表达差异,并验证CIP2A与DCIS及IDC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IP2A与ID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CIP2A在正常对照组、UDH组、ADH组、DCIS组及IDC组的表达率分别为6.66%、5.13%、6.66%、32.35%及32.45%。CIP2A分别在UDH组与DCIS组、UDH组与IDC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3、P=0.004 0)。CIP2A表达与DCIS患者的高组织学分级及高Ki67指数呈显著相关性(P均<0.05)。在IDC患者中,CIP2A表达与Cerb B2(Her-2)阳性、高Ki67指数、高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性(P均<0.05)。CIP2A阳性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降低,且CIP2A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预后因子预测IDC患者预后。结论 CIP2A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CIP2A有望用于监测导管上皮癌变,并预测IDC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2A 癌性抑制因子 普通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 导管内癌 浸润性导管癌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