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Research in China:Photochemical Smog, Haze Pollution,and Gas-Aerosol Interactions 被引量:52
1
作者 马建中 徐晓斌 +1 位作者 赵春生 颜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006-1026,共21页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review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research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6-2010, focusing on tropospheric ozone, aerosol chemistry,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race gases and aerosols in the p...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review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research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6-2010, focusing on tropospheric ozone, aerosol chemistry,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race gases and aerosols in the polluted areas of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 has suffered severe photochemical smog and haze pollution, especially in North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Much scientific work on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has been done to address this large-scale, complex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tensive field experiments, satellite data analyses, and model sim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air pollution is significantly changing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s of the natural atmosphere over these parts of China. In addition to strong emissions of primary pollutants, photochemical and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play key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pollution. More in-depth research is recommended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hotochemical smog and haze pollution and their climatic effects at the urban,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one aerosols photochemical smog haze pollution gas-aerosol interactions
下载PDF
气象要素与前体物排放对中国区域性臭氧污染的影响
2
作者 赵熠琳 李子 +4 位作者 沈劲 王威 朱媛媛 丁俊男 高愈霄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6-881,共6页
2022年9月,中国出现了多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华南与华北。全国339个城市中,共出现了1844天次的臭氧超标情况,其中重度污染3天次(均出现在珠三角)、中度污染123天次、轻度污染1718天次。中国华北与华南等地长... 2022年9月,中国出现了多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华南与华北。全国339个城市中,共出现了1844天次的臭氧超标情况,其中重度污染3天次(均出现在珠三角)、中度污染123天次、轻度污染1718天次。中国华北与华南等地长期处于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区,容易出现持续干燥少雨、风速偏低、气温持续偏高的气象特征,有利于臭氧的生成与积累,是造成该时期臭氧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的重要原因。臭氧超标天数较多的城市一般具有较高的NO_(2)浓度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臭氧生成潜势(OFP),其中NO_(2)一般在30μg/m^(3)左右、OFP一般超过100μg/m^(3),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区域性臭氧污染受NO_(2)影响更显著的结论。可见,当前中国华南与华北等地臭氧前体物排放量仍较大,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臭氧前体物累积加剧了臭氧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臭氧 污染过程 成因
下载PDF
陶瓷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3
作者 高正源 白佳龙 +1 位作者 孙鹏飞 安治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2-61,共10页
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近年来,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更高的标准,自来水厂开始使用膜过滤技术取代传统过滤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膜过滤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有机膜相比,陶瓷膜具有化学... 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近年来,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更高的标准,自来水厂开始使用膜过滤技术取代传统过滤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膜过滤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有机膜相比,陶瓷膜具有化学性能稳定、耐酸碱、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回收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饮用水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阐述陶瓷膜的结构特点和过滤机理,并探讨陶瓷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陶瓷膜饮用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发现原水经过混凝、吸附、臭氧氧化预处理后,陶瓷膜的过滤性能有明显的提升。文章还分析了陶瓷膜的抗污染性能,并强调了其在维护成本方面的优势。最后,对优化陶瓷膜成本、多元陶瓷膜集成工艺和陶瓷膜大规模运行成本估算等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 饮用水 过滤工艺 混凝 吸附过滤 臭氧氧化 膜污染
下载PDF
四川盆地城市群臭氧污染时空精细演变特征的观测与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小玲 雷雨 +4 位作者 王聪聪 吴锴 杨显玉 谭钦文 陆成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基于四川盆地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数据,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9年8月22~28日臭氧(O_(3))污染过程的演变及高低空大气环流特征,并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和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探究了O_(3)形成与传输过程.结果表明:①O_... 基于四川盆地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数据,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9年8月22~28日臭氧(O_(3))污染过程的演变及高低空大气环流特征,并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和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探究了O_(3)形成与传输过程.结果表明:①O_(3)浓度的分布特征与风向、温度的分布密切相关,O_(3)高值区主要位于高温和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区域.污染过程中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地控制整个四川盆地,700和850hPa均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地面升温,促进O_(3)的迅速生成,同时抑制了地面O_(3)向高空的稀释扩散.②夜间1000m高度上O_(3)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受白天地面O_(3)_8h浓度分布以及风场传输作用的影响较大.夜间O_(3)低值主要在盆地底部地区,成都及重庆市区受NO滴定作用影响,为两大低值中心,O_(3)高值中心受山脉阻挡作用,呈带状堆积在盆地边缘地区.③利用WRF-CMAQ模型中的过程分析量化不同物理化学过程对O_(3)浓度的相对贡献,垂直传输过程和气相化学是白天O_(3)的主要来源,干沉降和水平平流为地面O_(3)的主要汇.④利用ISAM综合源解析方法估算城市间输送对O_(3)浓度的相对贡献.受东北风输送的影响,模式边界对川东北城市群贡献为58.86%~79.23%;东南风使重庆O_(3)浓度受边界的影响较大,贡献约为72.50%.NO_(2)贡献的来源主要为城市自身及周边城市的传输.川东北城市群的NO_(x)排放较低,来自模式边界以及重庆地区的输入对川东北城市群有较大的贡献.⑤生物源、工业源和交通源对四川盆地O_(3)浓度的贡献显著,而居民源和电厂的贡献较低.成都、德阳、重庆、眉山、内江、宜宾等城市工业源的贡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传输过程 化学生成 来源贡献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多种新污染物复合污染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志聪 赫俊国 +5 位作者 吴学伟 袁永钦 尹文选 谭俊杰 张道义 吴雨晴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以南方某流域水体可检出的SD、SMZ、HCB、马拉硫磷和BPA等新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复合新污染物共存的原水加标处理试验,研究预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效果。结果表明,SD、SMZ、BPA与COD_(Mn)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预处理... 以南方某流域水体可检出的SD、SMZ、HCB、马拉硫磷和BPA等新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复合新污染物共存的原水加标处理试验,研究预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效果。结果表明,SD、SMZ、BPA与COD_(Mn)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预处理工艺对SD、SMZ、HCB、马拉硫磷和BPA去除率分别为23.97%、21.20%、6.08%、16.26%和23.76%,生物预处理最优停留时间是120min,最优气水比是1:2;常规处理工艺对SD、SMZ、HCB、马拉硫磷和BPA的去除率分别为18.02%、20.08%、23.02%、8.26%和16.53%,常规处理中SMZ和马拉硫磷的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5mg/L,其余3种新污染物的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20mg/L;深度处理工艺对SD、SMZ、HCB、马拉硫磷和BPA的去除率分别为49.13%、53.80%、60.20%、77.07%和71.50%,深度处理最佳臭氧投加量是3mg/L,最佳臭氧接触时间为24min,最优炭床停留时间是25min。试验工艺对复合新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对SD、SMZ、HCB、马拉硫磷和BPA的总去除率达到了69.86%、73.10%、73.65%、83.74%和82.72%,试验条件下出水的HCB、马拉硫磷和BPA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出水的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嘧啶满足欧美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处理 新污染物 预处理 常规工艺 臭氧活性炭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青岛O_(3)污染特征及生成敏感性
6
作者 薛莲 方渊 +4 位作者 刘岳峰 孟赫 郝勇 代玮 韩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0,共8页
文章基于哨兵-5P卫星和激光雷达等观测结果,研究了2022年5月17-22日青岛市O_(3)污染过程的变化特征、对流层柱浓度分布及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区域增温、太阳辐射增强、逆温等不利污染扩散条件影响,还受区域污染物的传输和... 文章基于哨兵-5P卫星和激光雷达等观测结果,研究了2022年5月17-22日青岛市O_(3)污染过程的变化特征、对流层柱浓度分布及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区域增温、太阳辐射增强、逆温等不利污染扩散条件影响,还受区域污染物的传输和高空沉降影响。对流层O_(3)及前体物HCHO、NO_(2)柱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O_(3)生成敏感性分析表明,青岛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地区处在VOCs和NOx协同控制区,需要优化两者减排比例,协同控制;远郊区一般处在NOx控制区;石化区主要处在VOCs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观测 O_(3)污染过程 柱浓度 生成敏感性
下载PDF
泰州市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及生成机制研究
7
作者 王玉祥 陆炜梅 +4 位作者 程滢 吴莹 杨文武 徐亮 温焱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1-679,共9页
基于2022年8月6—18日一次典型臭氧(O_(3))污染过程监测的数据,从时间、空间维度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水平、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基于观测的箱体模型(OBM)识别VOCs的主要来源和O_(3)生成机... 基于2022年8月6—18日一次典型臭氧(O_(3))污染过程监测的数据,从时间、空间维度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水平、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基于观测的箱体模型(OBM)识别VOCs的主要来源和O_(3)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本次O_(3)污染过程中,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泰州市VOCs体积分数和NO_(2)浓度在污染中阶段比污染前阶段分别升高了8.2%、24.2%,是O_(3)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对OFP贡献较高的是烯/炔烃、芳香烃,间/对二甲苯是3个监测站点污染前阶段OFP贡献最高的物种,异戊二烯、乙苯、间/对二甲苯分别是兴化市、姜堰区、海陵区监测站点污染中和污染后阶段OFP贡献最高物种。源解析结果显示,溶剂使用源(26.5%)、工业源(20.9%)、移动源(20.5%)是泰州市污染期间VOCs的主要污染源。此次O_(3)污染过程中泰州市的O_(3)生成机制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时间上,由于各监测站点大气中氮氧化物(NO_x)比例递减,O_(3)生成对于NO_x的敏感性递增,整体呈现出由VOCs控制区转变为协同控制区,再转变为NO_x控制区的趋势;空间上,泰州北部区域和城区主要处于VOCs控制区,近城区处于协同控制区。基于以上结果,建议在NO_x排放量较大的北部及城区,应侧重于VOCs减排;在VOCs排放量较大的近城区,实行NO_x和VOCs协同减排,以实现O_(3)污染的精准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过程 挥发性有机物 关键活性组分 生成机制 来源解析
下载PDF
污水厂更严格排放标准设计案例分析--以青岛市某工业园污水厂为例
8
作者 陈民东 邓浩 +2 位作者 王宝娟 庄贵 李超超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74-180,共7页
青岛地区很多工业企业向乡镇集中,乡镇污水处理厂同时接纳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较为普遍。该项目近期设计规模为3000 m^(3)/d,进水中约2/3为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污染物的多元生物废水量为300 m^(3)/d,而出水标准为准Ⅳ类(除TN外)... 青岛地区很多工业企业向乡镇集中,乡镇污水处理厂同时接纳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较为普遍。该项目近期设计规模为3000 m^(3)/d,进水中约2/3为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污染物的多元生物废水量为300 m^(3)/d,而出水标准为准Ⅳ类(除TN外),多元生物废水采用臭氧预氧化单独处理后接入生化系统,生化段采用改良型AAO+AO工艺,TN去除全部在生物池实现,深度处理采用高效沉淀池+臭氧催化+砂滤+接触消毒工艺,项目投运后,CODCr、TN、TP去除率分别为96.38%、86.97%、98.70%,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设计标准,可为同类型污水处理厂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降解污染物 改良型 AAO+AO 工艺 高效沉淀池 催化臭氧氧化 乡镇污水处理
下载PDF
中山市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9
作者 黄艳梅 翟宇虹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2022年4月4—8日中山市发生连续臭氧(O_(3))污染过程,其中6日为中度污染。污染期间,O_(3)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NO_(2)均明显上升,“光化学燃料”充足,太阳辐射强度亦高于非污染日,加剧光化学反应,O_(3)以本地生成为主。污染期间... 2022年4月4—8日中山市发生连续臭氧(O_(3))污染过程,其中6日为中度污染。污染期间,O_(3)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NO_(2)均明显上升,“光化学燃料”充足,太阳辐射强度亦高于非污染日,加剧光化学反应,O_(3)以本地生成为主。污染期间和清洁时段的O_(3)、NO_(2)和VOCs的日变化呈现相似的趋势,污染日的O_(3)、NO_(2)和VOC均高于非污染日,O_(3)呈现午后高峰、VOCs和NO_(2)则为双峰分布。进行活性物种分析,O_(3)生成潜势排名靠前的物种为要为甲苯类和正丁烷,主要来源于工业溶剂和机动车尾气。中山市此次污染的主要为前体物升高及气象条件不利所致,主要活性物种来自于溶剂源,因此在气象不利的条件下,须提前预警,做好VOCs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污染过程
下载PDF
2022年广州市一次夏季臭氧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10
作者 叶嘉裕 廉秀峰 刘明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6期44-48,共5页
为探究持续减排背景下广州市夏季臭氧(O_(3))污染成因,选取2022年夏季首次O_(3)污染过程进行研究。文章结合O_(3)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从气象条件、区域传输和O_(3)前体物排放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特征及... 为探究持续减排背景下广州市夏季臭氧(O_(3))污染成因,选取2022年夏季首次O_(3)污染过程进行研究。文章结合O_(3)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从气象条件、区域传输和O_(3)前体物排放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特征及传输对O_(3)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受副高控制,低湿高温有利于O_(3)生成,小风时数增多,污染扩散条件差,日照时数加长,有利于光化学反应。污染天主导风向为南风,本轮污染过程由南向北推进,O_(3)小时变化出现双峰拖尾峰现象,存在一定区域污染和传输影响。污染前一晚及当日凌晨,NO_(2)浓度和挥发性有机物均偏高,为O_(3)生成提供了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污染 二氧化氮 前体物 污染过程 成因分析 夏季 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
下载PDF
微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1
作者 梁梦霖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267-269,共3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到水体。造成微污染水。如何有效处理微污染水是摆在水处理领域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单一的微污染水处理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越来越多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被研究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到水体。造成微污染水。如何有效处理微污染水是摆在水处理领域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单一的微污染水处理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越来越多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被研究使用。文章主要介绍了臭氧组合技术、膜工艺组合技术和光催化氧化组合技术深度处理微污染水,并辅助案例说明,供水处理领域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 臭氧组合技术 膜工艺组合技术 光催化氧化组合技术
下载PDF
A vehicle-mounted dual-smog chamber:Characterization and its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to evolutionary simulation of photochemical processes in a quasi-realistic atmosphere
12
作者 Wenlu Wang Yang Xiao +4 位作者 Shijie Han Yang Zhang Daocheng Gong Hao Wang Boguang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8-108,共11页
Smog chambers are the effective tools for studying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air pollution.Simulations by traditional smog chambers differ to a large extent from re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including light,temperature a... Smog chambers are the effective tools for studying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air pollution.Simulations by traditional smog chambers differ to a large extent from re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including light,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composition.However,the existing parameters for mechanism interpretation are deri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mog chambers.To address the ga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laboratory simulations and the photochemistry in the real atmosphere,a vehicle-mounted indoor-outdoor dual-smog chamber(JNUVMDSC)was developed,which can be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desired sites to simulate quasi-realistic atmosphere simultaneously in both chambers using“local air”.Multiple key parameters of the smog chamber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e study,demonstrating that JNUVMDSC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gener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simulation studies.Additionally,the preliminary results for the photochemical simulations of quasi-realistic atmospheres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Nanling Mountains are consistent with literature reports on the photochemistry in this region.JNU-VMDSC provides a convenient and reliable experimental device and mean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to obtain near-real results,and will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trol of composite air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mounted dual-smog chamber photochemical processes quasi-realistic atmosphere composite air pollutio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原文传递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Using a Process Analysis Tool in a 3-D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at a Fine Grid Scale 被引量:2
13
作者 Yang Zhang Shiang-Yuh Wu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3年第1期18-30,共13页
The process analysis is performed for August and December, 2002 using the process analysis tool embedded in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CMAQ) modeling system at a fine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 of 4-km over... The process analysis is performed for August and December, 2002 using the process analysis tool embedded in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CMAQ) modeling system at a fine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 of 4-km over an area in the southeastern U.S. that is centered at North Carolina. The objectives are to quna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major atmospheric processes to the formation of major air pollutants and provide the insights into photochemistry that governs the fate of these pollutants at a fine grid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missions provide a dominant source for gases including ammonia (NH3), nitric oxide (NO), nitrogen dioxide (NO2), and sulfur dioxide (SO2) and Particulate Matter (PM) species including fine PM (PM2.5) and its composition such as sulfate, elemental carbon, primary organic aerosol, and other inorganic fine PM in both months. While transport acts as a major sink for NH3, NO, and SO2 at most sites and PM2.5 and most of PM2.5 composition at urban sites, it provides a major source for nitric acid (HNO3) and ozone (O3) at most sites in both months, and secondary PM species in August and most PM species in December at rural and remote sites. Gas-phase chemistry serves as a source for NO2 and HNO3 but a sink for O3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and for NO and SO2 at all sites. PM processes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PM2.5 and nitrate () at the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at most sites in December and ammonium () in both months. They reduce formation at most sites in August and at rural and remote sites in December and the formation of PM2.5 and SOA at most sites in August. Dry de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sink for all these species in both months. The total odd oxygen (Ox) production and the total hydroxyl radical (OH) reacted are much higher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than at rural site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OH are consumed by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VOCs) in the rural and remote areas and a combination of anthropogenic VOCs (AVOCs) and BVOCs in urban and subareas areas in August and mainly by AVOCs in December. The amount of NO2 produced by the reactions of hydroperoxy radical (HO2) is similar to that of organic peroxy radical (RO2) at all sites in August but higher than that by the reactions of RO2 inDecember. The production rate of HNO3 due to the reaction of OH with NO2 dominates in both months. The ratio of the production rates of hydrogen peroxide (H2O2) and HNO3 (PH2O2/PHNO3) is a more robust photochemical indicator than the ratios of their mixing ratios (H2O2/HNO3) and the afternoon mixing ratios of NOy in both months, and it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 in August. The use of PH2O2/PHNO3 simulated at 4-km indicates a VOC-limited O3 chemistry 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in August that was not captured in previous model simulations at a coarser grid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ANTS Process Analysis photochemical INDICATOR MM5 CMAQ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台风“苏迪罗”对我国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同 王楠 +1 位作者 黄昕 丁爱军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1期27-35,共9页
通过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开展了2015年8月1日-10日台风“苏迪罗”对珠三角地区臭氧(O3)污染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8月5—8日,在台风接近登陆点的过程中,台风外围天气导致了高温、高辐射和静小风等气象条件,促进了光化学反应的... 通过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开展了2015年8月1日-10日台风“苏迪罗”对珠三角地区臭氧(O3)污染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8月5—8日,在台风接近登陆点的过程中,台风外围天气导致了高温、高辐射和静小风等气象条件,促进了光化学反应的进行和污染物的局地积累。同时,高温、高辐射等气象条件加剧了植被源区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排放。采用化学传输模式模拟发现,植被BVOCs对O3污染的贡献最高可达24×10-9。结合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LPDM)探索了影响珠三角地区的主导气团,发现珠三角城市地区和高BVOCs源区存在交互传输的现象。污染期间,高BVOCs源区的一次排放产物(BVOCs)和二次产物(O3)经区域输送加剧了珠三角地区O3的污染。此外,研究发现台风外围条件下珠三角内陆盛行的偏北风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海风在沿海地区辐合,造成污染物局地积累,加剧并延长了O3污染。研究有利于加强对O3污染机理的认识,进而更好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减小O3污染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西太平洋台风 苏迪罗 光化学污染 珠三角
下载PDF
杭州市夏季臭氧污染特征及一次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奇漪 唐伟 +1 位作者 陈超 夏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2-47,共6页
文章利用2016-2021年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及杭州光化学网站点监测数据,分析杭州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一次臭氧典型污染过程。研究表明,杭州市夏季臭氧污染严重,6月超标天数要高于7月和8月,夏季臭氧浓度... 文章利用2016-2021年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及杭州光化学网站点监测数据,分析杭州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一次臭氧典型污染过程。研究表明,杭州市夏季臭氧污染严重,6月超标天数要高于7月和8月,夏季臭氧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8月平均臭氧日变化的峰值要略高于6月和7月。2021年6月5-9日杭州市出现的一次中度污染的臭氧污染过程,主要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以及较高浓度前体物影响下的本地生成,而6月7日在本地生成之外,还受到东北方向城市区域的污染传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时间变化 污染过程 区域传输
下载PDF
苏州工业园区春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玉刚 姚沈良 王东方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5期26-32,共7页
基于臭氧(O_(3))及前体物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O_(3)生成敏感性(EKMA)曲线、O_(3)来源解析工具(OSAT)等方法,对苏州工业园区2022年春季一次典型O_(3)污染过程成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及前体物的累积是导致... 基于臭氧(O_(3))及前体物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O_(3)生成敏感性(EKMA)曲线、O_(3)来源解析工具(OSAT)等方法,对苏州工业园区2022年春季一次典型O_(3)污染过程成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及前体物的累积是导致园区O_(3)超标的主要成因,个别污染时段O_(3)及前体物受浙江、上海传输影响;污染期间园区处于典型VOCs控制区,VOCs主要来源为油气储运(35.6%)、区域背景(28.8%)、塑料制品生产(16.0%)、移动源(13.6%)、溶剂使用(6.0%)。为有效削减不利气象条件下O_(3)峰值浓度,应重点加强本地溶剂使用、油品挥发、有机合成等污染环节VOCs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染过程 气象因素 空间输送 春季 苏州工业园区
下载PDF
环境空气光化学污染研究进展
17
作者 关亚鹏 郝卓莉 张加赢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20期26-28,共3页
本文对城市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光化学污染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分析、实验室研究和模式计算,对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对发展历程以及应用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提出了城市光化学污染防治的具体... 本文对城市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光化学污染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分析、实验室研究和模式计算,对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对发展历程以及应用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提出了城市光化学污染防治的具体建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污染 二次污染物 臭氧 过氧乙酰硝酸酯 污染防治
下载PDF
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欢 郝艳芬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2期91-95,共5页
进行大气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时,若布设监测点位置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到时空变化特征的获取精度,为此提出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选用成都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臭氧浓度监测点布设,结合Models-3/CMAQ模拟成都市... 进行大气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时,若布设监测点位置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到时空变化特征的获取精度,为此提出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选用成都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臭氧浓度监测点布设,结合Models-3/CMAQ模拟成都市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变化,根据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分析结果,确定成都市大气臭氧污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分析结果发现:该城市大气臭氧污染在月际上呈现出春秋高、冬季低的时间变化规律,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污染 时空分布特征 污染过程分析 监测点布设 Models-3/CMAQ模型
下载PDF
基于新有机污染物风险控制的UV/H_(2)O_(2)-BAC深度处理技术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瑞宝 李桂芳 +5 位作者 潘章斌 宋武昌 张苏岭 王猛 姚恒军 杜振齐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44-50,共7页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新国标的颁布实施对饮用水高效净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现状常规与深度处理工艺对新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紫外/过氧化氢-生物活性炭(UV/H_(2)O_(2)-BAC)组合工艺是一种可行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文中...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新国标的颁布实施对饮用水高效净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现状常规与深度处理工艺对新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紫外/过氧化氢-生物活性炭(UV/H_(2)O_(2)-BAC)组合工艺是一种可行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文中提出了UV/H_(2)O_(2)-BAC工艺组成、设计要点,并与O_(3)-BAC工艺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结合UV高级氧化技术中试研究结果及实际工程应用案例,总结评估了UV高级氧化深度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及运行管理要求,以期为水厂深度工艺选择提供可行的工程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新有机污染物 嗅味物质 深度处理 紫外高级氧化工艺 臭氧活性炭工艺
下载PDF
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治理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寒雯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5期16-18,共3页
城市臭氧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生成源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光化学反应,受到气候条件强烈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总结了臭氧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和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治理城市臭氧... 城市臭氧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生成源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光化学反应,受到气候条件强烈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总结了臭氧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和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治理城市臭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臭氧污染 光化学过程 空气质量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