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type of damper with friction-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7
1
作者 Zhou Xiyuan Peng Lingyu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9年第4期507-520,共14页
Professor T. T. Soong is one of the early pioneers in field of earthquake responsc control of structures. A new type of smart damper, which is based on an Energy Dissipating Restraint (EDR),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 Professor T. T. Soong is one of the early pioneers in field of earthquake responsc control of structures. A new type of smart damper, which is based on an Energy Dissipating Restraint (EDR),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EDR by Nims and Kelly, which has a triangle hysteretic loop, behaves like an active variable stiffness system (AVS) and posses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linear viscous damper but has difficulty in capturing the output and large stroke simultaneously needed for practical applicataions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the friction surface in the original Sumitomo ED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ith low and high friction coeffici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tudies show that the new type of smart friction damper enables large friction force in proportion to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two ends of the damper and has a large allowable displacement to fit the demand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unlike the EDR by Nims and Kelly, this type of friction variable damper cannot self re-center. However, the lateral stiffness can be used to restore the structure. The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earthquake response for a structure equipped with the proposed friction variable damper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IDARC computer progra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damper can successfully reduce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a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variable damper energy dissipation RESTRAINT hysteretic performanc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下载PDF
Reduction of structural response to near fault earthquakes by seismic isolation columns and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被引量:5
2
作者 Y.Ribakov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0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 hybrid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with passive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near fault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isol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 hybrid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with passive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near fault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isol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by replacing the conventional columns fixed to the foundations by seismic isolating ones. These columns allow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superstructure and the foundations and decouple the building from the damaging earthquake motion. As a result, the forces in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decrease and damage that may be caused to the building by the earthquake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However, this positive effect is achieved on account of displacements occurring in the isolating columns. These displacements become very large when the structure is subjected to a strong earthquake. In this case, impact may occur between the parts of the isolating column yielding their damage or collapse. In order to limit the displacements in the isolating columns, it is proposed to add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A method for selecting the dampers' properties is proposed. It is carried out using an 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record and optimal active control algorithm.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evenstory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allows efficient reduction in structural response and limits the displacements at the seismic isolating colum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solating columns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hybrid seismic isolation near fault earthquakes control algorithm
下载PDF
Improved suboptimal Bang-Bang control of aseismic buildings with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被引量:1
3
作者 Hongnan Li Jun Li Gangbing So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One of the challeng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 to find an innovative means of suppressing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due to earthquake and wind loading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for effectively suppressing vibrat... One of the challeng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 to find an innovative means of suppressing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due to earthquake and wind loading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for effectively suppressing vibrations of a structure with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 using a new Bang-Bang control input. A continuous function of story velocities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improved control to reduce chatter, high frequency switching and avoid instability. With a genetic algorithm, the amplitudes of control and preloading friction forces individually prescribed in the controller and damper are optimized for enhanc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The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friction damper is proposed for a three story building with one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 installed at the first story for seismic reduc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better reduction of peak response accelerations of floors can be achieved than those of the unmodified controller,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control system is also improved greatly by comparison with the reduction ratios of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energy excited by different earthquake inten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optimal Bang-Bang controlAseismic building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 Vibration reduction
下载PDF
变摩擦装配式自复位复合墙抗震性能研究
4
作者 黄炜 范珍辉 +3 位作者 苗欣蔚 张家瑞 孙玉娇 刘慷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2-934,共13页
针对自复位墙体耗能不足及大位移角时损伤严重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变摩擦装配式自复位复合墙.墙体由变摩擦阻尼器、钢脚、预应力筋和复合墙构成:变摩擦阻尼器的摩擦力随滑移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钢脚提高了墙角抗压强度并... 针对自复位墙体耗能不足及大位移角时损伤严重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变摩擦装配式自复位复合墙.墙体由变摩擦阻尼器、钢脚、预应力筋和复合墙构成:变摩擦阻尼器的摩擦力随滑移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钢脚提高了墙角抗压强度并提供了变摩擦阻尼器安装空间;预应力筋为墙体提供了自复位能力和部分承载能力;复合墙具有轻质、高强、绿色环保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该墙体的抗震性能,对3块自复位复合墙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分析不同初始预应力、碟簧组合形式对试件破坏形态、滞回特征、承载力、刚度退化、自复位能力和耗能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件仅在墙底部出现少量混凝土表皮剥落,表现出良好的低损伤特点;试件在1.0%位移角时最大残余位移角为0.85%,表现出自复位特点;各试件的单圈耗能随着位移角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初始预应力提高至1.9倍,导致承载力增加至1.3倍,而残余位移角降低至60%;阻尼器碟簧组合的并联数量增加至2倍,导致墙体的承载力增加至1.5倍,耗能能力增加至2倍,残余位移角增加至4.6倍.此外,建立了自复位复合墙数值分析模型,数值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随后进行了参数分析,发现预应力筋根数、螺栓初始预紧力和钢脚宽度对墙体的承载能力或耗能能力具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装配式 复合墙 变摩擦阻尼器 低周往复试验
下载PDF
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参数研究
5
作者 刘正欢 潘文 +2 位作者 双超 周畅 李媛 《科技通报》 2024年第3期64-70,共7页
本文是针对变摩擦阻尼器无系统研究方法及具体规范的支撑。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单自由度体系在谐振激励下结构位移、耗能比计算公式并确定摩擦系数、坡面长度、坡度和碟簧刚度等为影响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采用自编程... 本文是针对变摩擦阻尼器无系统研究方法及具体规范的支撑。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单自由度体系在谐振激励下结构位移、耗能比计算公式并确定摩擦系数、坡面长度、坡度和碟簧刚度等为影响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采用自编程序对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进行参数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摩擦系数宜取0.5以上;(2)宜适当增加坡面长度且平面段长度宜小于结构屈服位移;(3)当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耗能不足时,宜优先考虑增大坡度;(4)当增大坡度仍无法满足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耗能需求时,可考虑增大碟簧刚度。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应用中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参数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坡面变摩擦阻尼器 参数分析 耗能比 有限元分析 单自由度体系
下载PDF
一种近场地震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法
6
作者 樊长林 项雪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目的】发展一种近场地震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法。采用神经模糊模型来描述SMA应变率、温度相关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方法】基于非支配遗传算法设计了自组织模糊控制器实现对结构的半主动控制,结合近场地震特点,以最大层间位移和各层... 【目的】发展一种近场地震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法。采用神经模糊模型来描述SMA应变率、温度相关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方法】基于非支配遗传算法设计了自组织模糊控制器实现对结构的半主动控制,结合近场地震特点,以最大层间位移和各层绝对加速度峰值为性能控制指标,调整模糊管理规则实现多目标启发式优化。最后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程序,比对分析了受控和无控三层框架,研究了该方法对近场地震结构振动控制性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地震作用下,在不增加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小主体结构位移和损伤,实现了对结构振动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控制 变摩擦阻尼器 形状记忆合金 近场地震 非支配遗传算法
下载PDF
无预紧力变摩擦阻尼器的研发与简谐激励下的动力特性分析
7
作者 陈家川 赵桂峰 +2 位作者 马玉宏 陈舒坪 刘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摩擦阻尼器属于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具有构造简单、耗能能力强和性能稳定等特点,多年来已被许多工程采用。文中基于滚珠丝杠的放大机理,提出了一种无预紧力变摩擦阻尼器(Non-preload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NVFD),介绍了该装置的构造... 摩擦阻尼器属于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具有构造简单、耗能能力强和性能稳定等特点,多年来已被许多工程采用。文中基于滚珠丝杠的放大机理,提出了一种无预紧力变摩擦阻尼器(Non-preload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NVFD),介绍了该装置的构造及作用机理;根据恢复力公式给出了其恢复力模型,通过开展拟静力试验验证了NVFD作用机理和恢复力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推导了简谐荷载作用下NVF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的位移解析解和动力放大系数,并进行了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只要NVFD参数取值合理,在外激励作用下处于滑动状态,位移解析解和数值解基本吻合,谐波平衡法推导的解析解具有较高的精度;频率比小于1.5时,NVFD单自由度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随着弹簧刚度和摩擦力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减小,基本不受圆环形钢板质量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预紧力变摩擦阻尼器 恢复力模型 拟静力试验 动力放大系数
下载PDF
新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屈俊童 张超 +3 位作者 张翔 李正鑫 龙宁波 张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前阻尼器运用广泛,但传统摩擦阻尼器无法适应不同的振动强度,且在地震作用后损坏严重,没有自复位功能。文章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提出一种新型的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介绍了阻尼器的构造、基本工作原理并推导了其力学模型,之后对... 目前阻尼器运用广泛,但传统摩擦阻尼器无法适应不同的振动强度,且在地震作用后损坏严重,没有自复位功能。文章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提出一种新型的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介绍了阻尼器的构造、基本工作原理并推导了其力学模型,之后对阻尼器进行了力学试验。得到如下结论:该阻尼器不仅能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满足耗能要求,还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力学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与理论推导的力学模型吻合较好,印证了力学模型的正确性;该阻尼器耗能能力随着合金丝直径、螺栓预紧力和坡面坡度的增大而增强;残余位移随着合金丝直径和坡面坡度增大而减小、随着预紧力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 变摩擦阻尼器 自复位 力学试验 力学模型
下载PDF
板式变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楠 左正发 +2 位作者 曾传旺 管庆松 唐均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5,共7页
提出了一种变摩擦阻尼器,通过理论计算、试验及有限元模拟验证了该阻尼器的可行性,并对该变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关键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变摩擦阻尼器滞回曲线呈“狗骨形”,具有明显变摩擦特性,疲劳性能较好,随着加载位... 提出了一种变摩擦阻尼器,通过理论计算、试验及有限元模拟验证了该阻尼器的可行性,并对该变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关键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变摩擦阻尼器滞回曲线呈“狗骨形”,具有明显变摩擦特性,疲劳性能较好,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大,摩擦载荷逐渐增大,耗能面积增大,起滑位移和起滑阻尼力无明显变化,该阻尼器无明显频率相关性。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发现,随着碟簧刚度及摩擦钢板坡面角度增大,变摩擦阶段的极限摩擦载荷及第二刚度逐渐增大;随着摩擦片的坡面角度增大,极限摩擦载荷及第二刚度逐渐减小。模拟的结果与理论计算及试验结果较相近,可用于指导该类阻尼器的初步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摩擦阻尼器 理论公式 力学性能 变刚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种新型金属变摩擦耗能器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华 张忠恩 汤二枚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9-462,共4页
基于被动控制理论,提出一种新型的金属变摩擦耗能阻尼器。通过改变金属摩擦面的摩擦面积,使摩擦系数具有随位移改变而变化的特性。在金属摩擦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金属变摩擦耗能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与产品的开发。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表... 基于被动控制理论,提出一种新型的金属变摩擦耗能阻尼器。通过改变金属摩擦面的摩擦面积,使摩擦系数具有随位移改变而变化的特性。在金属摩擦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金属变摩擦耗能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与产品的开发。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表明:新型金属变摩擦耗能器的减震性能显著优于常规阻尼器,避免了传统阻尼装置(如油阻尼器)存在的造价高、维护复杂、易漏油的问题;克服了常规摩擦耗能器不能在不同大小荷载作用下保持同样控制效果的缺点,能做到抗震耗能器在不同荷载下保持很好的抗震效果,真正做到"小震小位移少耗能,大震大位移多耗能"的智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摩擦 摩擦耗能器 金属耗能器 摩擦系数 变刚度
下载PDF
管式变摩擦阻尼器的减振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11
作者 彭凌云 周锡元 闫维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6,25,共6页
提出一种具有变刚度特征的管式变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的主要部件包括套筒和装于其内并可来回移动的摩擦环。摩擦环外径略大于套筒内径,当摩擦环装入套筒后将产生装配应力,因而当摩擦环左右移动时接触面上将产生摩擦力。变摩擦的功能是... 提出一种具有变刚度特征的管式变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的主要部件包括套筒和装于其内并可来回移动的摩擦环。摩擦环外径略大于套筒内径,当摩擦环装入套筒后将产生装配应力,因而当摩擦环左右移动时接触面上将产生摩擦力。变摩擦的功能是通过在套筒壁中摩擦环初始所在部位适当开缝的方式实现的。由于在套筒壁中部开了缝,在其初始状态阻尼器套筒对内环几乎没有约束应力,这样在非工作状态套筒与内环之间的摩擦力就很小了。研究表明,在结构中安装这类变摩擦阻尼器以后,可以使得系统具有半主动变刚度的特征:即在结构偏离平衡位置时,阻尼器的套筒提供越来越大的围束力,导致套筒和内部摩擦环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摩擦力,从而能阻止结构位移增加;在结构返回平衡位置时,阻尼器提供反向摩擦力,其幅值逐渐减小,使结构在复位过程中振动速度得到抑制。对此种被动变摩擦阻尼器的性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都证明在工程结构中应用该阻尼器能够达到主动变刚度控制效果,装置非常简单,而变刚度控制系统则是需要计算机和伺服反馈阻尼器支持的。由于该阻尼器构造简单,出力大,价格低廉,能够适应各种结构和机械工程减振控制的需求,因此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摩擦阻尼器 性能试验 有限元分析 变刚度
下载PDF
双行程可变阻尼力摩擦阻尼器的特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蓬勃 潘毅 +1 位作者 赵世春 孙玉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6-952,共7页
为了提高结构在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设计了双行程阻尼力可变剪切型摩擦阻尼器,在不同加载路径和摩擦面压力条件下,将4组1∶1比例试件进行拟动力加载试验.高低阻尼力的大小通过连接螺栓预紧力的大小设定.试验结果表... 为了提高结构在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设计了双行程阻尼力可变剪切型摩擦阻尼器,在不同加载路径和摩擦面压力条件下,将4组1∶1比例试件进行拟动力加载试验.高低阻尼力的大小通过连接螺栓预紧力的大小设定.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器能够提供高低两种阻尼力,在小振幅阶段以低阻尼力工作,在大振幅阶段以高阻尼力工作.从低阻尼力向高阻尼力切换时,阻尼力的变化形式依赖于加载路径和运动副的间隙.铝板和钢板构成摩擦面的摩擦因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阻尼力 摩擦阻尼器 滞回特性 行程
下载PDF
T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性能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飏 欧进萍 刘光聪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0-582,共3页
结合压电陶瓷驱动器和T型金属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提出了T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及其三种阻尼力模型.其次,设计并制作了最大阻尼力450 N、阻尼力可调倍数2.5~3倍的T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模型,并进行了可调阻尼力性能实验,得到了输入电压分别... 结合压电陶瓷驱动器和T型金属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提出了T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及其三种阻尼力模型.其次,设计并制作了最大阻尼力450 N、阻尼力可调倍数2.5~3倍的T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模型,并进行了可调阻尼力性能实验,得到了输入电压分别为常电压、位移和速度相关形变电压的阻尼力滞回曲线,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驱动器 T型摩擦阻尼器 可调阻尼力 性能试验
下载PDF
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及其性能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欧进萍 杨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1-177,共7页
本文结合压电驱动器和T型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提出了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并建立了阻尼器输入电压主动调节或按位移和速度相关调节的阻尼力模型。其次,设计制作了最大阻尼力450N、阻尼力可调倍数2.5~3倍的小比例模型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 本文结合压电驱动器和T型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提出了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并建立了阻尼器输入电压主动调节或按位移和速度相关调节的阻尼力模型。其次,设计制作了最大阻尼力450N、阻尼力可调倍数2.5~3倍的小比例模型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进行了可调阻尼力性能试验,得到了输入电压主动调节和分别按位移和速度相关调节的阻尼力滞回曲线,试验结果与阻尼力模型分析结果吻合较好。此外,探讨了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的规格化设计,分别设计了最大阻尼力20kN和200kN、阻尼力可调倍数2的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参数。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构造简单、阻尼力调节方便、响应迅速,是一种性能优燎能阻尼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器 T型摩擦阻尼器 可变阻尼力模型 阻尼性能试验 规格化设计 土木工程
下载PDF
具有复阻尼特征板式变摩擦阻尼器滞回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彭凌云 常健 +1 位作者 苏经宇 秦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89-195,共7页
为使减震装置具有复阻尼特征,提出一种板式变摩擦阻尼器。基于静力平衡条件推导了根据阻尼器几何、物理参数确定其滞回模型的理论公式,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对阻尼器在静力往复作用下的滞回曲线进行了模拟,通过低周往复试验进行了阻尼器滞... 为使减震装置具有复阻尼特征,提出一种板式变摩擦阻尼器。基于静力平衡条件推导了根据阻尼器几何、物理参数确定其滞回模型的理论公式,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对阻尼器在静力往复作用下的滞回曲线进行了模拟,通过低周往复试验进行了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基于上述方法对影响滞回性能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该阻尼器的滞回曲线为位于一、三象限、关于原点对称的三角形,理论公式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滞回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得较好,影响阻尼器滞回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弹簧刚度、2个摩擦因素和1个角度。结果表明该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具有明显的复阻尼特征,滞回模型的理论公式和数值模拟结果可用于指导此类阻尼器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阻尼 变摩擦阻尼器 理论公式 性能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的研发与性能试验 被引量:8
16
作者 戴纳新 谭平 周福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5-214,共10页
本文采用商用标准件叠层压电驱动器和圆形摩擦盘,研发了能提供水平任一方向可调摩擦阻尼力的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能与圆形隔震垫协同工作复合而成智能隔震系统。文中首先提出了新型压电阻尼器的基本结构,制作了试验室比例的模型;其次... 本文采用商用标准件叠层压电驱动器和圆形摩擦盘,研发了能提供水平任一方向可调摩擦阻尼力的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能与圆形隔震垫协同工作复合而成智能隔震系统。文中首先提出了新型压电阻尼器的基本结构,制作了试验室比例的模型;其次针对压电驱动器变形在微米数量级的特点和约束钢架的刚度特性,提出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形状系数和可调正压力计算方法。并用约束钢架变形试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最后通过阻尼器性能试验提出了连续型的阻尼力计算模型,一种适合于实际工程应用的摩擦阻尼力模型。提出的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构造简单,阻尼力调节方便,响应速度快,特别是便于进一步增大阻尼力调节倍数,能够较大地推动压电阻尼器实用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压电驱动器 压电变摩擦阻尼器 阻尼器性能试验 智能隔震.
下载PDF
ANSYS二次开发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能辉 彭凌云 刘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4-36,65,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ANSYS二次开发功能的数值模拟技术,用来模拟用户自定义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给出基于ANSYS的用户自定义滞回模型开发方法的操作流程。同时,利用这项技术实现EDR阻尼器和拟线性变摩擦滞回阻尼器的滞回特性,在AN-SYS中实现... 提出一种基于ANSYS二次开发功能的数值模拟技术,用来模拟用户自定义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给出基于ANSYS的用户自定义滞回模型开发方法的操作流程。同时,利用这项技术实现EDR阻尼器和拟线性变摩擦滞回阻尼器的滞回特性,在AN-SYS中实现阻尼器单元的负刚度特性,数值分析验证了这项技术的正确性,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YS二次开发 数值模拟计算 负刚度特性 EDR阻尼器 拟线性变摩擦滞回阻尼器
下载PDF
新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任文杰 牛杰 何小林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6-142,135,共8页
研制了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由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和耗能摩擦单元串联而成,通过铣削钢板实现变摩擦力,并控制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预压力大于摩擦单元的最大输出力,实现自复位功能。本文对该阻尼器进行了拉压循环力学试验,... 研制了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由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和耗能摩擦单元串联而成,通过铣削钢板实现变摩擦力,并控制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预压力大于摩擦单元的最大输出力,实现自复位功能。本文对该阻尼器进行了拉压循环力学试验,并分别研究了扭矩、位移幅值和加载频率对其滞回曲线和力学参数(单位循环耗能、割线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的影响。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实体单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 力学试验 实体单元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新型压电陶瓷管状驱动器的变摩擦阻尼器动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樊禹江 王社良 曹文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4,67,共6页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结合压电材料的物理特性对新型压电陶瓷管状驱动器的驱动性能进行了仿真,获得了其最大位移、出力及响应频率特性参数,结果表明该驱动器适用于结构振动控制装置的研发;利用上述新型驱动器,提出了一种可实时调节摩擦...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结合压电材料的物理特性对新型压电陶瓷管状驱动器的驱动性能进行了仿真,获得了其最大位移、出力及响应频率特性参数,结果表明该驱动器适用于结构振动控制装置的研发;利用上述新型驱动器,提出了一种可实时调节摩擦力的智能阻尼器,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获得了其正弦简谐作用下的本构关系及相应循环一周所消耗能量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压电陶瓷管状驱动器 驱动性能 变摩擦阻尼器 动态力学性能
下载PDF
星载飞轮双状态隔离用变刚度摩擦阻尼器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国勇 侯永涛 +2 位作者 刘海平 赵鹏鹏 朱冬梅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39-1545,共7页
为了有效抑制星载飞轮在轨姿态调整过程中输出的微振动,并改善发射过程中的动力学环境,提出一种变刚度摩擦阻尼器。根据星载飞轮在轨工作阶段和主动发射阶段的实际载荷条件,采用谐波平衡法得到频域力/绝对位移传递率曲线,并通过实验方... 为了有效抑制星载飞轮在轨姿态调整过程中输出的微振动,并改善发射过程中的动力学环境,提出一种变刚度摩擦阻尼器。根据星载飞轮在轨工作阶段和主动发射阶段的实际载荷条件,采用谐波平衡法得到频域力/绝对位移传递率曲线,并通过实验方法对所得传递率曲线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变刚度摩擦阻尼器在谐振频率处能够提供较大阻尼,将放大系数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实测结果和理论解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在轨工作阶段小载荷作用下,变刚度摩擦阻尼器能有效抑制飞轮输出微振动,在保证高频段隔振性能的同时,力传递率峰值约为6.5;在主动发射阶段大载荷作用下,绝对位移传递率峰值约为2.3。由此可见,变刚度摩擦阻尼器能同时兼顾飞轮在不同工作阶段载荷条件变化的影响,显著抑制其动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刚度 摩擦阻尼器 微振动 主动发射阶段 在轨工作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