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od-ebb asymmetry in current velocity and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被引量:7
1
作者 LI Zhanhai WANG Yaping +2 位作者 CHENG Peng ZHANG Guoan LI Jiu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37-47,共11页
Time series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uspended sediment and current velocity from neap tide to spring tide in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upper Changjiang Estuary in the summer of 2011. Strong flood-ebb asymmetry in... Time series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uspended sediment and current velocity from neap tide to spring tide in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upper Changjiang Estuary in the summer of 2011. Strong flood-ebb asymmetry in the current velocity was observed in the South Branch as a result of high river runoff and tide deformation, in which the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ebb curren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flood currents.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 and suspended median grain size also exhibited remarkable flood-ebb variation; these variables were considerably larger during the ebb than during the flood and increased from neap to spring tide. Affected by the strong asymmetry in the current velocity and SSC between the flood and ebb,suspended sediment flux during the ebb was notably larger than during the flood, and a seaward tidal net flux was observed in each tidal cycle. The balance of sediment flux illustrates that the seaward sediment transport was dominated by river flow and tidal trapping and the landward sediment transport was dominated by the Stokes drift and the shear effect. Notable resuspen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spring and moderate tides. The critical velocity for the resuspension of bed sediments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urrent velocity with SSC and suspended median grain siz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velocity was approximately 40 cm/s during the flood phases and approximately 80 cm/s during the ebb phases because the surficial flood bed sediment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 are much finer than the surficial ebb bed sediments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 The flood-ebb variation in the critical erosion veloc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tratidal variation of SS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and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ny estuaries of the world due to the complic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ed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ebb asymmetry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RESUSPENSION river runoff flux the upper Changjiang Estuary
下载PDF
北方主要河流水沙变异及其成因
2
作者 王延贵 刘焕永 陈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341,396,共10页
为研究我国北方河流的水沙变异及主要成因,本文利用M-K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分析了1950—2020年我国北方河流代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淮河代表站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 为研究我国北方河流的水沙变异及主要成因,本文利用M-K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分析了1950—2020年我国北方河流代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淮河代表站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他北方河流的年径流量具有减小或显著减小趋势;松花江代表站年输沙量无趋势变化,其他北方河流代表站年输沙量都有显著减少趋势;影响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土保持、水库拦沙、流域降水变化、引水引沙与泥沙综合利用、工程建设等,其中水土保持是北方河流流域保水减沙的主要措施,水库拦沙在江河水沙态势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流域降水变化也是北方河流水沙变异的影响因素,引水引沙与泥沙综合利用也对北方平原河流水沙变化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河流 水沙变化 趋势分析 主要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黄河上游近60年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曦泽 杨丽虎 宋献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2-619,共18页
由于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黄河上游干流水沙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探究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情况,基于黄河上游5个水文站19642019年水沙、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双累积曲线等突变检验方... 由于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黄河上游干流水沙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探究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情况,基于黄河上游5个水文站19642019年水沙、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双累积曲线等突变检验方法和小波分析法,对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水沙关系曲线及线性回归法等方法估算人类活动和气候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并着重讨论梯级水库建设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玛曲-小川段流域内降雨量和径流量变化幅度不明显,贵德站、循化站、小川站19862019年年均输沙量分别减至19641985年的9.8%、24.6%、38.8%,输沙量大大减少。黄河上游玛曲-小川段径流量突变多在1986年,输沙量突变多在1969、1986、2004年,径流量存在8、16、22 a周期,输沙量存在4~8、18~21、27 a周期。2)1969年后,河流输沙能力增强,水沙关系显著改变。在不同时段内,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在19872019年贡献率为66.3%,对输沙量变化在19701986、19872004、20052019年的贡献率为72.96%、70.73%、69.7%。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干流水沙影响占据主导因素。3)刘家峡水库淤积最为严重,单库运行期水库淤积量为2.39亿t,排沙比变化范围为1.39%~10.7%。梯级水库联调使得径流量在19642004年间减少47.8%,19642019年间梯级水库减沙94.8%,梯级水库对输沙量影响远大于对径流量的影响。4)19802020年间,草地面积增加了1880.03 km 2,增幅3.1%,有利于减少输沙量,草地拦沙效益大于截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沙变化 人类活动 梯级水库 土地利用
下载PDF
1986-2018年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水文年水沙变化
4
作者 刘春月 信忠保 +2 位作者 秦瑞杰 张满良 刘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罗玉沟典型小流域水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水文年径流输沙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差异,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黄土丘陵第三副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罗玉沟流...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罗玉沟典型小流域水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水文年径流输沙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差异,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黄土丘陵第三副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罗玉沟流域1986—2018年的降雨、径流、输沙等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及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1986—2018年罗玉沟流域河流由常流河转变为季节性河流,干河日数显著上升(p<0.01),2000年以来干河日数多在300 d以上;同期,罗玉沟流域径流输沙显著下降(p<0.05),与基准期1986—1993年相比,1994—2007年减水减沙率分别为61.9%,44.3%,2008—2018年径流输沙分别减少67.5%,76.4%;在2008—2018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间罗玉沟流域输沙模数分别为(1 080.0±107.5) t/km^(2),(167.8±111.4) t/km^(2),而在暴雨频发丰水年,输沙模数仍接近4 000 t/km^(2);流域产流产沙能力降低,水沙关系发生改变,相同径流条件下输沙量减少,即流域径流含沙量水平降低,开始变清;相比降雨变化而言,人类活动是流域水沙变化的主导因素,1994—2007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分别为83.3%和79.5%,而2008—2018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91.8%,94.4%,表明流域水沙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坡改梯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因沟道治理工程建设不足,罗玉沟流域在丰水年因沟道重力侵蚀导致流域输沙仍然剧烈,因此,需要加强沟道治理进一步减少流域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沙变化 丰水年 水土保持措施 趋势分析 归因分析
下载PDF
1960—2020年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
5
作者 郑慧玲 王永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目的]基于动态更新数据综合对比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特征,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黄河(利津站)、长江(大通站)、珠江(高要站、石角站、博罗站)5个水文控制站1960—2020年实测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Pettitt检验法... [目的]基于动态更新数据综合对比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特征,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黄河(利津站)、长江(大通站)、珠江(高要站、石角站、博罗站)5个水文控制站1960—2020年实测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Pettitt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以及小波变换分别对水沙通量的趋势性、变异性、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谱探究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共振周期与相干性。[结果]近60a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黄河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86年突变减少,泥沙量在1997年二次突变减少;长江和珠江入海径流量未发生变异,泥沙量分别于1992,1999年突变减少。这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特征,年代际共同演化周期分别集中于1980年以前、1990年以前和2000年以前。年际共同演化周期为5a,“丰—枯”转换频繁。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黄河、长江和珠江的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65—1975年具有显著的1~3a的共振周期,以正相位演变为主。[结论]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趋势性、变异性和周期性特征,可以据此进行的流域开发和管理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通量 趋势性 突变性 周期性 交叉小波变换
下载PDF
黄河河南段水沙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研究
6
作者 轩晓博 窦明 刘柏君 《人民珠江》 2024年第4期62-70,共9页
黄河河南段为典型游荡型河段,其水沙变化剧烈、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变形严重,对河道生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以1960—2019年小浪底、花园口、高村水文站水沙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究了黄河... 黄河河南段为典型游荡型河段,其水沙变化剧烈、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变形严重,对河道生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以1960—2019年小浪底、花园口、高村水文站水沙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究了黄河河南段水沙变异周期特征,并应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评估了降雨和人类活动对河南段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河南段年输沙减少趋势大于年径流减少趋势,小浪底到花园口间基本冲淤平衡,花园口到高村间以淤积为主,河南段汛期以泥沙淤积为主、非汛期冲刷;小浪底站输沙量在1997年发生突变,而花园口、高村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在1985年发生突变;调水调沙对于径流量增加效果要大于输沙量增加,人类活动对河南段径流输沙减少起主导作用,对河南段径流量平均贡献率为80.94%,对输沙量平均贡献率为94.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变异 贡献程度 黄河河南段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濂水流域水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盛菲 刘士余 +1 位作者 余敏琪 戴余典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1-207,217,共8页
为深入分析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揭示水沙变化机理机制。以赣南濂水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5—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在年尺度和场次暴雨尺度,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水沙关系曲线、经验统计分析法... 为深入分析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揭示水沙变化机理机制。以赣南濂水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5—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在年尺度和场次暴雨尺度,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水沙关系曲线、经验统计分析法等,分析水沙变化特征,建立不同时期水沙关系,并定量评估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在年尺度,流域径流深、输沙量分别呈非显著下降和极显著上升趋势,突变年份分别为1998年和1995年。(2)与基准期相比,变化期不同时间尺度的径流深和输沙量波动更大,且水沙相关性均增强,表征外界人为干扰的参数(a)和河流本身输沙能力的参数(b)均增大。(3)在年尺度和场次暴雨尺度,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1%,101.1%和30.2%,69.8%,对输沙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0.5%,99.5%和-2.0%,102.0%。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的水沙合理调控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尺度 场次暴雨尺度 水沙变化 水沙关系 驱动因素
下载PDF
Transferral of HMs pollution from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to stormwater runoff during transport processes 被引量:2
8
作者 Qian Wang Qionghua Zhang +2 位作者 Mawuli Dzakpasu Nini Chang Xiaochang W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Stormwater runoff derived from the wash-off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RDS), contains elevated heavy metal (HM) concentrations and, thus, imposes an increasing threat to urban aquatic ecosystems. In-depth understand... Stormwater runoff derived from the wash-off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RDS), contains elevated heavy metal (HM) concentrations and, thus, imposes an increasing threat to urban aquatic ecosystem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ations of HMs pollution from RDS to stormwater during transport processes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RDS and stormwater control strategies. Toward this end, the distribution of HMs (Cu, Pb, Zn, Cr, and Ni) in RDS and stormwater were investigat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 a pre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Pb and Zn in the finer (< 38.5μm) RDS, and Cu, Cr and Ni in the coarser (38.5-150μm) RDS. For stormwater, n.d.~48.6% of HMs fractionated into the dissolved phase, and stormwater particles constitute the primary carriers of HMs. Furthennore, the accumulation of HMs in stormwater particl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fin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PSD). Geoaccumulation index (Igeo) highlighted the predominant pollution of both RDS and stormwater particles by Cu, Pb and Zn. Nonetheless, Cu, Pb, and Ni mostly contributed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RDS, whereas Cu, Pb, and Zn mainly contributed that of stormwater particles. Moreover, contamination by Cu, Pb and Z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tormwater particles than that in RDS. These difference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solubility and size-dependent accumulation of HMs in RDS, as well as the PSD variations during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study outcome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very fine (nano- and submicron- scale) RDS in stormwater pollu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deposited sediment STORMWATER runoff Heavy metal Particle size POLLUTION variation
原文传递
Suspended sediment flux of river:Wavelet analysis in the Panlong basin of the Upper Red River (Honghe River),China 被引量:4
9
作者 DING WenRong~(1,2+) ZHOU Yue~(1,3) L XiXi~4 1 The Faculty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1 位作者 3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4 Department of Geography,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19260,Singapo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2期172-179,共8页
这份报纸把小浪分析用于检验变化趋势,多时间规模变化,在上面的红河的 Panlong 盆的推迟的沉积流动(SSF ) 的周期、突然的变化特征,中国。结果显示 SSF 从 1951 ~ 1997 增加了,但是自从 1998,衰退了。SSF 的变化把多时间规模特征... 这份报纸把小浪分析用于检验变化趋势,多时间规模变化,在上面的红河的 Panlong 盆的推迟的沉积流动(SSF ) 的周期、突然的变化特征,中国。结果显示 SSF 从 1951 ~ 1997 增加了,但是自从 1998,衰退了。SSF 的变化把多时间规模特征和变化在不同时间时期改变了。三周期的时间规模, 4, 7 和 22 年,被决定。22 年的周期的时间规模,是在三次规模之中的最明显的,通过整个研究时期延长了,而第 4-a 7 年的时间规模在某些时间时期仅仅是明显的。分别地有 27 次越过 4 年的时间规模,越过 7 年的时间规模的 16 次和越过 22 年的时间规模的 5 次的突然的变化。根据统计的聚会和气候数据分析,我们断定人的活动是导致了多时间规模的 SSF,而是特征的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周期、突然的变化被气候变化主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中国 红河 微波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江河水沙变化趋势与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69
10
作者 胡春宏 王延贵 +1 位作者 张燕菁 史红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4-532,共9页
通过选定中国主要河流的代表水文站,分析了中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增加或减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090亿m3;年总输沙量在1960年前变化不大,1960年... 通过选定中国主要河流的代表水文站,分析了中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增加或减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090亿m3;年总输沙量在1960年前变化不大,1960年后逐渐减小,从20世纪50年代的26.43亿t减小至2001~2008年间的5.95亿t;平均含沙量则从50年代的1.74kg/m3减至2001~2008年间的0.46kg/m3。中国南方主要河流和主要内陆河流的代表站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北方河流代表站径流量除淮河、松花江外,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中国各主要河流代表站年输沙量除塔里木河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北方河流的减小幅度较大。影响中国主要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流域降雨量变化和流域下垫面条件;人类活动因素包括水土保持措施、水库工程、流域调水调沙及引水引沙、河道采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河流 水沙变化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中国
下载PDF
降雨和水保措施对无定河流域径流和产沙量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守红 刘苏峡 +3 位作者 莫兴国 舒畅 郑超磊 侯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1-168,共8页
基于无定河流域降雨、泥沙、径流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历年统计数据,根据M-K-S检验得到径流和侵蚀产沙序列的突变点,将研究期分为基准期(1957—1972年)和措施期(1973—1996年)。采用双累积曲线、经验公式和修正系数法,研究该流域降雨变化和... 基于无定河流域降雨、泥沙、径流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历年统计数据,根据M-K-S检验得到径流和侵蚀产沙序列的突变点,将研究期分为基准期(1957—1972年)和措施期(1973—1996年)。采用双累积曲线、经验公式和修正系数法,研究该流域降雨变化和水保措施对径流和产沙量变化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离了降雨和水保措施对径流和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基准期相比,水保措施引起径流减少3.16亿~3.42亿m3,占基准期年均径流量的23.0%~24.4%;引起产沙量减少0.71亿~1.07亿t,占基准期年均产沙量的47.1%~57.3%。措施期降雨变化引起径流量减少0.46亿m3,产沙量减少0.13亿t,分别占措施期水、沙实际减少总量的11.6%和11.4%。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是流域径流和侵蚀产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对水、沙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0.3%和60.5%。其中,植被措施(林地+草地)对径流影响显著,引起径流量减少2.78亿m3,占径流减少总量的70.2%;工程措施(梯田+坝地)对产沙影响显著,引起产沙量减少0.46亿t,占产沙减少总量的40.3%。降雨变化、植被及工程措施对水沙量变化的影响表现出阶段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降雨的丰枯变化和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防治功能的时限性。因此,在水保措施建设过程中,需合理配置工程和植被措施比例,重视对已建梯田、坝地等工程的维护和废弃工程的替换,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功能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变化 水土保持 径流 侵蚀产沙 无定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水沙变化发展趋势 被引量:63
12
作者 府仁寿 虞志英 +1 位作者 金镠 方红卫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1-29,共9页
本报告是根据长江五十年的水沙资料 ,宏观分析长江干支流各主要水文站水沙发展趋势 ,发现干流汉口站、大通站、宜昌站平均年输沙量都有明显减小趋势。各主要支流水文站减沙趋势明显 ,汉江皇庄站平均年输沙量减少得最为显著。但金沙江的... 本报告是根据长江五十年的水沙资料 ,宏观分析长江干支流各主要水文站水沙发展趋势 ,发现干流汉口站、大通站、宜昌站平均年输沙量都有明显减小趋势。各主要支流水文站减沙趋势明显 ,汉江皇庄站平均年输沙量减少得最为显著。但金沙江的屏山站近期平均年沙量有增加的趋势。长江向洞庭湖分洪分沙的减少 ,使长江干流增沙。根据各站水沙资料分析了长江干流各河段发生的冲淤。文章还分析了大通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和流量输沙率的关系 ,发现近年来大通站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和同流量输沙率也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水沙变化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被引量:31
13
作者 刘国卿 张干 +6 位作者 李军 李可昌 郭玲利 刘向 池继松 彭先芝 祁士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 5 )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 1 0 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 2cm)的含量介于5 9~...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 5 )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 1 0 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 2cm)的含量介于5 9~330ng·g-1 (干重) .从1 9世纪6 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 0世纪5 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 0世纪6 0~70年代有所降低.2 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沉积钻孔 珠江口 沉积通量 垂直变化
下载PDF
渭河流域产流产沙模型及径流泥沙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国庆 王云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5,共4页
考虑渭河水沙变化特性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及产沙机制 ,应用天然时期的气象、水文资料建立了渭河产流产沙模型 ;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外延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泥沙过程 ,进而分析了渭河水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 :1970~ 1995年 ,... 考虑渭河水沙变化特性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及产沙机制 ,应用天然时期的气象、水文资料建立了渭河产流产沙模型 ;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外延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泥沙过程 ,进而分析了渭河水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 :1970~ 1995年 ,渭河华县站年均径流、泥沙量较前期分别减少 2 5.9亿 m3和 1.11亿 t,其中 58.3%和 55.7%是由人类活动影响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产流产沙模型 水沙变化 经济 泥沙 水量平衡 水土流失
下载PDF
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水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攀 唐洪武 +1 位作者 姚文艺 孙维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541,共7页
为探明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互反馈作用,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和三维地形扫描等手段对细沟形态演变中的水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了黄土在不同雨强(66 mm/h、94 mm/h和127 mm/h)条件下,不同细沟发育阶段的水沙过程变化规律... 为探明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互反馈作用,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和三维地形扫描等手段对细沟形态演变中的水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了黄土在不同雨强(66 mm/h、94 mm/h和127 mm/h)条件下,不同细沟发育阶段的水沙过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细沟形态演变过程对产沙的影响较大,而对产流的影响较弱。径流量的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土体透水性、土壤的结皮作用以及产流方式,坡面产流量有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产沙量的变化过程与细沟发育进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坡面地貌信息熵与产沙量和侵蚀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和0.916,细沟的出现会加剧侵蚀,使含沙量明显增加;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沙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细沟沟网稳定后的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模拟降雨 细沟形态 水沙变化特性
下载PDF
黄河中游流域环境要素对水沙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陈浩 周金星 +1 位作者 陆中臣 陈金荣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7,共9页
目前 ,黄河中游地区流域的水沙变化主要以水文法和水保法研究为主。由于黄河中游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 ,流域系统的水沙过程受到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根据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已控一级支流的测站资料 ,采用地理环境要... 目前 ,黄河中游地区流域的水沙变化主要以水文法和水保法研究为主。由于黄河中游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 ,流域系统的水沙过程受到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根据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已控一级支流的测站资料 ,采用地理环境要素法分析水沙变异及成因。研究表明 ,河龙区间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密切相关。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降雨减水减沙作用不断减小 ,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提高 ,人类活动减水减沙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70年代与 80年代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平均减水减沙作用分别为5 3 4 %、 2 8 6 %和 4 6 6 %、 71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流域系统 环境要素法 水沙变异 成因 水土保持 气候波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深化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冉大川 张志萍 +1 位作者 罗全华 寇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3,共7页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其中80年代减幅最大,70,90年代减幅接近。2000-2002年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比基准期增大了8.0%和9.3%,但径流、泥沙依然递减。"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共计减少洪水10.114 5亿m3,年均减少洪水3 065万m3,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少洪水2 370万m3,占减少洪水总量的77.2%,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5.2%;共计减沙8.448亿t,年均减沙2 560万t,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1 940万t,占总减沙量的75.8%,年均减沙效益37.6%。"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少洪水7.524亿m3,年均减少洪水2 280万m3,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4.5%;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沙6.138亿t,年均减沙1 860万t,年均减沙效益36.6%。近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显著,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比依时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减洪减沙 效益 大理河流域
下载PDF
60年来湘江干流径流泥沙过程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2 位作者 张旺 许滢 邓武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6,共5页
运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1951—2011年湘江干流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逐步减少趋势,但输沙量的减少趋势较为显著;(2)年径流量未... 运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1951—2011年湘江干流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逐步减少趋势,但输沙量的减少趋势较为显著;(2)年径流量未发生明显突变,年输沙量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3)年输沙量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输沙序列分为1951—1996年的多沙期和1997—2011年的少沙期;(4)年径流量存在35年、11年、16年、6年和4年的周期性,输沙量存在32年、11年、20年、4年和6年的周期性规律;(5)在1951—2011年湘江干流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其年输沙量显著减少归因于人为作用,主要是水利工程拦沙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湘江输沙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变化特征 驱动力 湘江
下载PDF
瓯江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宋乐 夏小明 +1 位作者 刘毅飞 蔡廷禄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2,共7页
根据瓯江流域圩仁水文站1950-2008年的实测流量资料和1956-1998年的实测输沙量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瓯江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和... 根据瓯江流域圩仁水文站1950-2008年的实测流量资料和1956-1998年的实测输沙量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瓯江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和悬沙通量分别为442m3/s、61.9kg/s;入海水、沙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沙通量的变幅要大于水通量;瓯江洪枯季流量、输沙量悬殊,洪峰暴涨暴落,是输水、输沙最集中时期;入海水、沙通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峰、谷对应关系,但1975年特大洪水导致流域侵蚀模量发生较大变化;紧水滩、石塘水库的建成和运行,对瓯江入海径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水沙通量年内分配趋于均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 河口 水、沙通量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南渡江河口洪、枯季节水文泥沙变化特征及台风“海鸥”对入海水沙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斌 高飞 +1 位作者 印萍 刘金庆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9-1291,共13页
基于2014年最新的洪、枯季节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海域水文泥沙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借助台风"海鸥"过境期间的河道监测数据,研究了台风天气造成的洪水事件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洪、枯季节河口海域... 基于2014年最新的洪、枯季节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海域水文泥沙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借助台风"海鸥"过境期间的河道监测数据,研究了台风天气造成的洪水事件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洪、枯季节河口海域的水体层化作用不强,洪季的水温高于枯季,但盐度低于枯季。水温呈现向海递减的趋势,而盐度整体分布较为均匀;(2)河口水体含沙量近岸大于远岸,枯季河口三角洲泥沙向西输运。洪季含沙量明显高于枯季,大量泥沙在台风季节被冲刷入海,而后向海或向西输运扩散;(3)河口海域为不规则全日潮,呈现东西向往复流特征。温度、盐度和浊度均呈现较强的潮汐性变化特征;(4)枯季河道内存在明显的盐水楔,锋面处的垂向梯度很大,在口门向陆大约12—15 km以远的河道水体不再受潮汐影响;(5)台风"海鸥"影响下,南渡江洪峰期间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均远远超过多年平均值,反映了南渡江河口地区"台风季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江 季节性变化 水文环境 台风 水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