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ozone distributio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t Lin'an in the spring of 2001 被引量:6
1
作者 ZHENG Xiangdong1, CHAN Chuenyu2, CUI Hong2, QIN Yu3, CHAN Loyan2, ZHENG Yongguang3 & LEE Yusiang2 1.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ng Hom, Hong Kong, China 3.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9期1519-1528,共10页
We analyze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ozone (O3)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 5 km above ground) at Lin’an (119.75°E, 30.30°N), Zhejiang Province using electrochemical concen- tration cell (ECC) ozonesond... We analyze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ozone (O3)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 5 km above ground) at Lin’an (119.75°E, 30.30°N), Zhejiang Province using electrochemical concen- tration cell (ECC) ozonesonde data obtained from February 21 to April 13, 200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rtical O3 distributions are controlled by met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O3 profiles are related to those of wet bulb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wind field. O3 below 2 km showed that the strongest variability and enhanced O3 mixing ratios were associated with easterly winds that blow pollutants from the upwind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region. Vertical O3 profiles below 5 km can be grouped into 5 categories: (1) peak mixing ratio type, (2) well-mixed type, (3) layered-structure type, (4) episodic pollution type and (5) alti- tudinal increasing typ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O3 affected by regional transport of polluted air masses were investigated. Transport of polluted air from high latitudes of northern China, ac- companying subsiding motion of air and stagnan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lead to high mixing ratios of O3 at Lin’an. The stagnan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a continental high pressure system and pollution plume transported from the YRD and cen- tral-eastern China also lead to regional accumulation of O3 and high O3 mixing ratio at Lin’an. Long-range transport of O3 and pollutant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 China and in-situ O3 formation also resulted in elevated O3 mixing ratios at around 1 km altitudes and layered O3 distributio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ozone distribution lower troposphere YANGTZE River Delta Lin'an.
原文传递
南京北郊低对流层挥发性有机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
2
作者 施双双 朱彬 +2 位作者 沈利娟 杨思琪 王红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VOCs总含量(体积分数,下同)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73.4±26.1)×10^(-9)~(50.4±20.3)×10^(-9)),各高度上烷烃占比最大(64.3%~71.6%),烯烃占比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3.4%~9.9%),芳香烃、卤代烃和乙炔占比无显著变化;交通排放和低边界层致使早、晚VOCs廓线垂直梯度大,低层VOCs积累且烷烃占比增大,而午后VOCs各组分垂直分布较均匀。②受大气层结影响,白天混合层内以烷烃和烯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OH自由基损失率(L_(OH))分别为3.3和2.7 s^(-1),占比分别为42.8%和35.1%;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均以烷烃和芳香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③午后混合层内VOCs的OH自由基损失率、臭氧生成潜势(OFP)与O_(3)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代表局地VOCs和O_(3)关系特征;早晨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无显著相关性;光化学反应活性较大的VOCs组分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集中在低层,以乙烯和丙烯为主;低对流层上部对O_(3)光化学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以低活性的烷烃为主,二甲苯/乙苯比值(X/E)分析表明,高层气团老化程度较高,可反映区域大气特征。限制化工厂排放、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质量是改善南京地区O_(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垂直分布 臭氧 对流层 光化学反应活性 南京
下载PDF
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潍坊市夏季臭氧分布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涂爱琴 王珍珠 +4 位作者 李恒昶 施奇兵 张海 刘东 翁宁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196,共8页
为了研究潍坊市夏季臭氧的分布特征,使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潍坊市进行观测,分析了晴天和雨天臭氧分布的差别,并统计了无降水日臭氧的垂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发生前强烈的对流运动和大风会使对流臭氧层变厚,臭氧浓度变低;... 为了研究潍坊市夏季臭氧的分布特征,使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潍坊市进行观测,分析了晴天和雨天臭氧分布的差别,并统计了无降水日臭氧的垂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发生前强烈的对流运动和大风会使对流臭氧层变厚,臭氧浓度变低;降水发生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对臭氧污染的影响差异很大;无降水日对流臭氧层主要分布在1500 m以下,呈现白天高、夜晚低的日变化特征,高浓度值常出现在12~18时;在垂直结构上呈现分层的特征,其中,300~500 m高度的臭氧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500 m附近达到极大值,该高度和米散射激光雷达探测的边界层高度基本一致;1500 m高度各个时段的臭氧浓度趋于一致,且自该高度往上臭氧无明显日变化特征,可将该层臭氧浓度作为臭氧预报的大气背景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臭氧 垂直分布 日变化 浓度廓线
下载PDF
近33a来北半球大气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世昌 黎成超 +5 位作者 郭漪然 陈艳 张秀年 黎海凤 李豪杰 常有礼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9-326,共8页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趋势最大在东亚地区,达到0.057 9 DU/a;⑶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在北极地区,为1.157 7DU/a;⑷前期(1979—1994年)四个季节的北半球中高纬基本上都为下降趋势,春季俄罗斯中北部地区下降趋势最大,为4.5 DU/a,而在后期(1994—2011年)冬季挪威、瑞典、芬兰及其周边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区域上升趋势最大,为1.8 DU/a;⑸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下降趋势最大的层次都是10 hPa,北美地区下降速率最快,为1.641×10-8/a,而这4个区上升趋势最大的层次是3 hPa,北极地区上升速率最快,为3.843×10-8/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大气臭氧 趋势变化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双差分测量对流层臭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胡顺星 胡欢陵 +4 位作者 吴永华 周军 戚福弟 岳古明 张民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83-586,共4页
提出了利用266nm,289nm,308nm三波长进行臭氧测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际测量实验研究。三波长双差分和双波长差分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对流层气溶胶分布相当不均匀,后向散射比梯度较大时,气溶胶对双波长差分测量臭氧影... 提出了利用266nm,289nm,308nm三波长进行臭氧测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际测量实验研究。三波长双差分和双波长差分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对流层气溶胶分布相当不均匀,后向散射比梯度较大时,气溶胶对双波长差分测量臭氧影响很大,而对三波长双差分测量臭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分 对流层 臭氧 垂直高度分布
下载PDF
2005-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诚 张超 余树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1-700,共10页
利用2005年1月-2013年12月臭氧监测仪传感器DOMINO version 2.0产品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对流层二氧化氮(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展开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9 a间长三角地区二氧化氮柱浓度平均值为9.72×1015molec·cm-2,年... 利用2005年1月-2013年12月臭氧监测仪传感器DOMINO version 2.0产品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对流层二氧化氮(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展开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9 a间长三角地区二氧化氮柱浓度平均值为9.72×1015molec·cm-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0%,年增长值为0.26×1015molec·cm-2。长三角地区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二氧化氮柱浓度变化趋势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十分契合。2 9 a间长三角地区二氧化氮柱浓度基本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异常的低温干旱气候会使二氧化氮柱浓度明显提升。3研究区二氧化氮柱浓度水平受人为活动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影响,但就直接作用程度来看,以人为活动排放为主导。4 9 a间苏北和浙西南中部地区二氧化氮柱浓度一直呈持续增长势态,而苏南和浙东北地区正趋于平稳,长三角核心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大量工业项目的北迁和南移是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长三角 对流层二氧化氮 臭氧监测仪传感器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大气臭氧层的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卫国 郭世昌 杨利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39-646,共8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低纬度地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本文采用逆转方法〈C〉计算了昆明地区冬春季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臭氧垂直分布出现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在平流层中有一主极大值层;另一种是除主极大值层外,同时在对流... 为了进一步认识低纬度地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本文采用逆转方法〈C〉计算了昆明地区冬春季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臭氧垂直分布出现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在平流层中有一主极大值层;另一种是除主极大值层外,同时在对流层中还存在次极大值层.主极大值层的臭氧浓度变化相对较稳定,次极大值层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很不稳定,且随季节变化与位势高度、垂直速度等要素的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此外,我们还分析了春季臭氧垂直分布的日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层 速度 平流层 逆转法
下载PDF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河北省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辛名威 袁金国 马晶晶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90-2295,共6页
利用对流层排放监测网(TEMIS)提供的OMI NO2浓度数据,应用ENVI和ArcGIS等技术平台开展河北省2005-2012年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值在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利用对流层排放监测网(TEMIS)提供的OMI NO2浓度数据,应用ENVI和ArcGIS等技术平台开展河北省2005-2012年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值在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005-2012年河北省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1年达到最高值。河北省NO2垂直柱浓度值空间分布不平衡,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河北省的气候特点和日益增长的机动车数量对河北省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时空分布及持续增加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卫星 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 河北省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用于探测天津市夏秋季臭氧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秦龙 高玉平 +2 位作者 王文秀 翟鸿哲 张丽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97-1703,共7页
结合差分吸收臭氧激光雷达与近地面臭氧监测,对天津市2018年6月23日至9月28日期间的臭氧污染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显示,近地面与300 m高度处的臭氧浓度的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随着高度的增加,臭氧浓度呈现先升高后... 结合差分吸收臭氧激光雷达与近地面臭氧监测,对天津市2018年6月23日至9月28日期间的臭氧污染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显示,近地面与300 m高度处的臭氧浓度的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随着高度的增加,臭氧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约1 000 m高度处达到最大值。受臭氧前体物由近地面向高空逐渐输送、以及NO向上传输过程中逐渐消耗的影响,臭氧污染日变化曲线出现最大、最小值的时间随高度的升高逐渐推迟;在1 500 m以上的高空,臭氧日变化曲线出现双峰分布。在臭氧污染时段,在高空也观测到高浓度的臭氧污染带,在1 000 m处的臭氧浓度最大值约为570μg/m^3,污染带厚度可超过1 km,持续时间长达数日,且在夜间不能完全消散。观测时段内总计在23个污染日出现高空与近地面臭氧污染的混合,加重了近地面的臭氧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臭氧污染带 垂直分布特征 日变化曲线
下载PDF
中国能源金三角NO_(2)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10
作者 沈永林 骆济豪 +2 位作者 马雨阳 姚凌 胡楚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85-1593,共9页
利用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结合产业结构、汽车保有量、国家政策措施等,通过城乡NO_(2)浓度差异的排放源分析方法提取能源金三角(EGT)地区2005~2019年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影响区域大气NO_(2)浓... 利用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结合产业结构、汽车保有量、国家政策措施等,通过城乡NO_(2)浓度差异的排放源分析方法提取能源金三角(EGT)地区2005~2019年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影响区域大气NO_(2)浓度驱动因素.结果表明,EGT煤炭化工源NO_(2)浓度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71(P<0.05),说明本文方法所提取的长时序煤炭化工源NO_(2)浓度能有效地指示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措施变化.NO_(2)浓度从2005~2011年的90.56molc/m^(2)增加至2012~2015年的720.77molc/m^(2),再下降至2016~2019年的247.36molc/m^(2),反映EGT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小规模、中污染的点模式逐步发展成大范围、重污染的粗放模式,再到大范围、低污染的精工模式.与京津冀、华中、长三角等地区相比,EGT交通和工业排放对城市源NO_(2)污染贡献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OMI相比,高分辨率对流层观测仪(TROPOMI)能在短时序上提供丰富的影像细节信息,且随着观测时长的增加,有望增强长时序大气NO_(2)污染的精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监测仪(OMI) 能源金三角 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 产业结构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新梅 王卫国 +1 位作者 吴涧 樊雯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0,共6页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响最显著,但对源区臭氧的贡献比下游区要大得多.在对流层中高层,源区和下游区受影响程度相当.对流层低层源区臭氧增加的时间超前下游区,超前的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对流层中层出现滞后现象,到对流层高层臭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化学模式 生物质燃烧排放源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
原文传递
基于OMI资料的中国对流层NO2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程韵初 吴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44-1650,共7页
根据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OMI遥感反演的三级格点数据,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人口密度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等辅助数据,分析了中国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中国,对流层NO2柱浓度呈现... 根据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OMI遥感反演的三级格点数据,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人口密度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等辅助数据,分析了中国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中国,对流层NO2柱浓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体现为东部最高、中部较低、西部最低;NO2柱浓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的"两心一带"地区;中西部也有一些较为分散的高值区,如乌鲁木齐等地;对流层NO2柱浓度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由高到低大致排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而西部地区秋冬季节柱浓度通常低于春夏季节.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人口密度、工农业废气排放量、交通运输尾气排放以及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NO2柱浓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感 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 对流层NO2柱浓度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