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生态型芦苇叶片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郑文菊 王双 张承烈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6期580-584,共5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4种生态型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n.)叶解剖结构及叶脉维管束鞘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沼泽芦苇维管束鞘细胞内含物较少,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呈近圆形,超...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4种生态型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n.)叶解剖结构及叶脉维管束鞘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沼泽芦苇维管束鞘细胞内含物较少,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呈近圆形,超微结构与典型C3植物小麦鞘细胞的相似,基粒发育退化,不含淀粉粒;沙丘芦苇鞘细胞内含物较多,鞘细胞叶绿体呈近椭圆形,超微结构与典型C4植物玉米的相似,具有不发达的基粒;重度盐化草甸芦苇鞘细胞内含物则较沼泽芦苇多,而较沙丘芦苇少,鞘细胞叶绿体形态、超微结构与沙丘芦苇相似;轻度盐化草甸芦苇鞘细胞内含物与沙丘芦苇相似,但是,其鞘细胞含有与沼泽芦苇鞘细胞内叶绿体形态相似的近圆形以及与沙丘芦苇和重度盐化草甸芦苇鞘细胞内形态相似的近椭圆形两种形态的叶绿体。表明生长在同一地区不同环境中的4种生态型芦苇的光合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异,表现出从C3向C4进化的明显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生态型 光合结构 叶绿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动静脉内瘘闭塞改良新型溶栓方式疗效的回顾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何小苗 徐政全 +3 位作者 夏丽 张燕凌 吕进 漏建美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8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鞘与普通留置针在超声引导下脉冲式移动式精准注射溶栓两种不同溶栓方式在动静脉内瘘闭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间本中心收治的84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为A组,采用血管鞘超声引导下脉冲式移...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鞘与普通留置针在超声引导下脉冲式移动式精准注射溶栓两种不同溶栓方式在动静脉内瘘闭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间本中心收治的84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为A组,采用血管鞘超声引导下脉冲式移动式精准注射溶栓法治疗28例,B组采用留置针超声引导下脉冲式移动式精准注射溶栓法治疗56例,比较两种不同溶栓方式的溶栓成功率及溶栓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在患者平均年龄、内瘘平均使用寿命、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和血栓形成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比B组溶栓成功率大(P<0.05),两组在溶栓术后术肢穿刺点出血、血肿形成和局部疼痛等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溶栓患者未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血管鞘超声引导下脉冲式移动式精准注射溶栓法具有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溶栓精准,血栓抽吸效果好,溶栓时间明显缩短,对患者血管损伤小,安全有效且内瘘溶栓成功几率极高,对长段血栓疗效亦显著,能有效确切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有效保证透析疗效,应用价值大,因此目前精准医学的医疗大环境下,该技术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闭塞 血液透析 超声引导下脉冲式移动式精准注射溶栓法 冠心病 血管鞘 尿激酶溶栓 精准医学
下载PDF
仙客来(Cyclaman persicum,Mill)组织培养中不定芽形态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由翠荣 曲复宁 +1 位作者 崔龙波 王理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02年第4期273-279,312,共8页
分别用仙客来种苗的子叶和叶柄作为外植体,培养在附加2,4 D、细胞分裂素和细胞激动素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的发生,研究了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形成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学变化.对两种不同外植体不定芽发生过程中的切片观察表明,两种外植体... 分别用仙客来种苗的子叶和叶柄作为外植体,培养在附加2,4 D、细胞分裂素和细胞激动素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的发生,研究了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形成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学变化.对两种不同外植体不定芽发生过程中的切片观察表明,两种外植体的组织脱分化始于维管束周围的维管束鞘细胞,随后开始分裂的是与其临近的薄壁细胞并能很快形成胚性分生细胞团.经30d左右的培养,进一步分化形成芽原基.子叶愈伤的芽原基通常出现在愈伤的边缘.叶柄脱分化比子叶快,不定芽可以起源于表层的分生细胞团,也可以由愈伤深处的分生组织分化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发生 仙客来 不定芽分化 组织细胞学 维管束鞘细胞 组织培养 花卉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余咏潮 赵学维 +2 位作者 徐志飞 何金 周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不同管径材料外支架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外支架干预下的移植静脉及其对照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对标本中的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不同管径材料外支架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外支架干预下的移植静脉及其对照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对标本中的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滋养血管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支架干预的移植静脉组中膜VEGF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外膜VEGF含量显著增高(P<0.05),中膜PCNA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膜滋养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管外支架可有效促进VEGF向外膜聚集,减少其在中膜、内膜聚集,进而促进滋养血管的生长,减少中膜增生,减轻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移植静脉 血管外支架 血管移植物闭塞
下载PDF
毛竹纤维鞘的拉伸力学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安晓静 王昊 +2 位作者 李万菊 王汉坤 余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0,共5页
以成熟毛竹为研究对象,在显微镜下从竹纤维鞘中成功切割出竹纤维束拉伸试样,并应用微拉伸技术测量其纵向拉伸强度和模量。通过对机械剥离的单根维管束以及竹片小试样进行拉伸对比,获得竹纤维鞘拉伸弹性模量和强度的间接测量值和计算值... 以成熟毛竹为研究对象,在显微镜下从竹纤维鞘中成功切割出竹纤维束拉伸试样,并应用微拉伸技术测量其纵向拉伸强度和模量。通过对机械剥离的单根维管束以及竹片小试样进行拉伸对比,获得竹纤维鞘拉伸弹性模量和强度的间接测量值和计算值。结果显示,竹纤维束的拉伸弹性模量和强度平均值分别为42.72 GPa和729.25 MPa,介于竹纤维鞘的间接测量值和计算值之间,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也吻合得较好,表明竹纤维束试样的测试结果可以代表竹纤维鞘的整体力学性能。同时,笔者提出了在细观尺度下研究竹子力学特性的关键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纤维束 维管束 竹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化瘀通络灸法对皮质下血管性痴呆额叶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明洁 张庆萍 +4 位作者 吴生兵 张风云 马子荣 张媛媛 张校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11期59-61,共3页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灸法对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D)模型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及皮质下白质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VO法复制SVD大鼠模型,配合跳台实验确认模型成功,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药物组、艾灸组,造模1个月后每组分别治...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灸法对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D)模型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及皮质下白质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VO法复制SVD大鼠模型,配合跳台实验确认模型成功,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药物组、艾灸组,造模1个月后每组分别治疗,一疗程后取材,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额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皮质神经元明显变性坏死,数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艾灸组皮质神经元形态较完整,核膜光滑,胞质内细胞器较为正常。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皮质下白质髓鞘出现明显的致密层分离,鞘壁疏松,甚至形成空泡;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艾灸组皮质下白质髓鞘染色较深,鞘壁致密。结论:化瘀通络灸法可修复SVD大鼠损伤的额叶皮质神经元以及皮质下白质髓鞘,为灸法治疗SVD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通络灸法 血管性痴呆 超微结构 皮质下 髓鞘 神经元
下载PDF
6F血管鞘在细径静脉的自体标准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莹晖 吴潮清 +3 位作者 唐盛 韦俏宇 姚璐 彭小梅 《微创医学》 2021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6F血管鞘在细径静脉的自体标准动静脉内瘘(AVF)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自体标准AVF术的慢性肾衰竭[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0 mL/(min·1.73 m^(2))]细径静脉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自然状态下头静脉内径为1.5~2.0 ... 目的探讨6F血管鞘在细径静脉的自体标准动静脉内瘘(AVF)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自体标准AVF术的慢性肾衰竭[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0 mL/(min·1.73 m^(2))]细径静脉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自然状态下头静脉内径为1.5~2.0 mm)共100例,随机分为血管鞘手术组(n=50)和常规手术组(n=50)。常规手术组采用自体标准AVF术的常规手术方法,血管鞘手术组在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之前先用6F血管鞘直接机械扩张及间接液压扩张头静脉,其他操作同常规手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当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内瘘通畅情况,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流出道内径、内瘘自然血流量并评价内瘘成熟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狭窄、闭塞)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当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内瘘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天、1个月、2个月、3个月,血管鞘手术组的头静脉流出道内径大于常规手术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血管鞘手术组内瘘自然血流量大于常规手术组(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内瘘成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3个月,血管鞘手术组的内瘘成熟率高于常规手术组(均P<0.05)。术后12个月,血管鞘手术组患者的内瘘相关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在细径静脉患者中使用6F血管鞘行自体标准AVF手术效果明显,可扩大头静脉流出道的内径,增大内瘘的自然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减少内瘘狭窄和闭塞。而且6F血管鞘价格便宜,术中使用6F血管鞘扩张血管操作简单、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管鞘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乃全 孙广萍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8期566-570,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动静脉人工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2组:传统组49例,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传统术式;改良组53例,采用血管... 目的观察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动静脉人工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2组:传统组49例,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传统术式;改良组53例,采用血管鞘置入扩张的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改良术式,比较2种术式的内瘘通畅率、内瘘血流量和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结果 102例手术中有5例失败,均为传统术式组,其余手术均1次成功。分别选择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个阶段,比较2组患者术后内瘘血流量(t值分别为2.429,2.446,2.474,P值分别0.017,0.016,0.015)、内瘘通畅率(χ~2值分别为2.807,5.636,4.508,P值分别0.094,0.024,0.049)、透析时平均血流量(t值2.102,2.099,2.199,P值0.038,0.039,0.037),除3个月时2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改良组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应用血管鞘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术后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和透析时血流量,操作安全,可作为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下载PDF
木立芦荟叶内维管束发育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廖海民 沈宗根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08-1511,共4页
采用半薄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Aloearborescens)叶内维管束的发育过程,并着重于维管束鞘细胞和芦荟素细胞的来源及组织类型.结果表明: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但在分化原生韧皮部筛管时,其外侧仍保留一层原形成层细胞,... 采用半薄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Aloearborescens)叶内维管束的发育过程,并着重于维管束鞘细胞和芦荟素细胞的来源及组织类型.结果表明: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但在分化原生韧皮部筛管时,其外侧仍保留一层原形成层细胞,以后分裂、增大成为特殊的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细胞),芦荟素细胞应属于韧皮部的一部分.而维管束鞘细胞则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属于基本组织的范畴,与维管束不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立芦荟 维管束 发育 芦荟素细胞 鞘细胞
下载PDF
关于禾本科的一些误解——植物学教材质疑(八)
10
作者 黎维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6-282,共7页
禾本科植物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其形态解剖结构和系统分类是植物学教材的重点内容。在学术和科普领域,grass一词的误译和哑铃形保卫细胞的误解十分流行;植物学教材对这些问题负有一定责任。此外,关于禾本科植物,植物学教材还普遍... 禾本科植物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其形态解剖结构和系统分类是植物学教材的重点内容。在学术和科普领域,grass一词的误译和哑铃形保卫细胞的误解十分流行;植物学教材对这些问题负有一定责任。此外,关于禾本科植物,植物学教材还普遍存在一些值得质疑的内容,如:将禾本科植物茎中的原生木质部腔隙说成气腔,而实际上它应是水腔;维管束鞘的归属未明确界定;禾本科植物花序和小穗结构的描述较为混乱。期待将来的植物学教材能在禾本科部分有所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禾草 哑铃形保卫细胞 原生木质部腔隙 维管束鞘 小穗
下载PDF
同时置入6 F血管鞘用于远端灌注在股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露平 韩小彤 +8 位作者 李想 樊麦英 周玉成 曹才文 谭正 徐一笑 肖慧英 田馨怡 徐静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24-629,共6页
目的探讨在股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装机过程中同时置入6 F血管鞘进行下肢远端灌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实行股动-静脉穿... 目的探讨在股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装机过程中同时置入6 F血管鞘进行下肢远端灌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实行股动-静脉穿刺置管的V-A ECMO治疗患者共53例,将在装机的同时使用6 F血管鞘远端灌注和未进行远端灌注或在发现动脉插管侧肢体缺血表现后再进行远端灌注的患者分为血管鞘组(n=19)和对照组(n=3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成功装机所耗时间、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总体病死率、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支持比率及CRRT支持患者存活率等差异。结果血管鞘组及对照组成功撤机率分别为63.2%(12/19)、61.8%(21/34)(χ2=0.01,P=0.92),存活出院率分别为57.9%(11/19)、47.1%(16/34)(χ2=0.57,P=0.45)。两组成功装机耗时分别为(28.08±9.44)min、(26.40±12.13)min(Mann Whitney Z=0.38,P=0.70)。两组中需要进行CRRT治疗的分别为21.1%(4/19)、35.3%(12/34)(χ2=1.17,P=0.28)。两组CRRT支持的存活出院率分别为10.5%(2/19)、2.9%(1/34)(P=0.25)。穿刺部位出血血管鞘组4例,对照组7例(χ2=0.01,P=0.96)。出现因动脉插管原因导致的单侧下肢缺血血管鞘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例(5.26%)和10例(29.41%)(χ2=4.32,P=0.03)。存活出院后置管侧肢体出现异常的情况:血管鞘组未发现可能与动脉插管相关的后遗症,对照组出现4例股动脉插管侧远端肢体乏力,检查发现有腓总神经脱髓鞘样病变,1例患者因ECMO治疗期间下肢缺血坏死进行了截肢手术,存活出院患者总体下肢缺血后遗症比率分别为0、14.7%(P=0.07)。1例患者灌注管与连接管相接处有血栓形成。两组均没有出现明显过度灌注及远端动脉血栓栓塞表现。结论在装机过程中同时使用6 F血管鞘用于股V-A ECMO中的远端灌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出院患者肢体导管相关性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但它对于提高生存率及降低CRRT的使用率未表现出显著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 F血管鞘 体外膜肺氧合(ECMO) 远端灌注管 下肢并发症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下载PDF
纤维鞘皮下段在中心静脉再置管中的利用价值
12
作者 何达 苏姗娜 +4 位作者 陈芳 程力 张璜 谢兰茜 熊飞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62-566,共5页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2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9±15.8)岁,平均透析龄(27.7±24.0)个月。再次置管原因包括导管完全脱落1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例,长期导管完全堵塞失功2例,另有2例导管换管时异位穿刺不成功。21例患者中20例(95.2%)手术取得成功,1例(4.8%)换管失败改行股静脉长期导管手术。换管成功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导管位置正常。新置入导管透析中泵控血流量均在250 mL/min及以上。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该经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鞘皮下段原位再置入新血液透析导管的手术方法,经济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原位导丝更换导管和异位穿刺更换导管等换管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置管 纤维鞘
下载PDF
VEGF对体外培养绒山羊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婧婧 王德光 +4 位作者 周小兵 高晔 何晓琳 陈玉林 张恩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4-1133,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陕北白绒山羊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培养和VEGF对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角蛋白10(K10)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mRNA表达量的影响。采集绒山羊体侧部皮肤,并利用消化等方法分离次级... 本研究旨在探讨陕北白绒山羊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培养和VEGF对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角蛋白10(K10)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mRNA表达量的影响。采集绒山羊体侧部皮肤,并利用消化等方法分离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置于37℃、5%CO_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选用第5代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别处理24、48h,噻唑兰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EdU核酸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CNA、K 10、FGF5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成功培养出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CK17和CK15细胞免疫组化呈阳性。2)VEGF可以促进绒山羊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相同浓度VEGF处理48h组的细胞活力极显著高于处理24h组(P<0.01);在48h处理组中,100ng·mL^(-1)组的细胞活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ng·mL^(-1)组、10ng·mL^(-1)组(P<0.01),并显著高于50ng·mL^(-1)组(P<0.05),50ng·mL^(-1)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ng·mL^(-1)组和50ng·mL^(-1)组增殖细胞比例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ng·mL^(-1)组、10ng·mL^(-1)组(P<0.01),100ng·mL^(-1)组显著高于50ng·mL^(-1)组(P<0.05)。3)PCNA、K10、FGF5mRNA在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中均有表达。在VEGF处理48h时,PCNA mRNA的表达量100ng·mL^(-1)组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10ng·mL^(-1)组(P<0.05);K10mRNA的表达量对照组最高,极显著高于10ng·mL^(-1)组与100ng·mL^(-1)组(P<0.01);FGF5mRNA的表达量对照组最高,极显著高于100ng·mL^(-1)组(P<0.01)。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陕北白绒山羊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VEGF能够促进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分化;VEGF可能通过抑制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中FGF5基因的表达而促进毛囊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山羊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 增殖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 MRNA表达
下载PDF
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延芳 张红 +3 位作者 张冰 曹英娟 李雪 李玉美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16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6例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取塞丁格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27例,试验组选取改良技术送血... 目的 探讨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6例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取塞丁格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27例,试验组选取改良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入成功率、置入时间、7 d内维护次数以及置入过程中的出血量和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在置管位置、导管直径上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外周血管位置上差异无显著性(P> 0.05)。改良的送血管鞘技术置入的总成功率为100.00%,单次置管的总成功率为97.77%,平均置管时间为(15.35±0.11)s,7 d内平均维护次数为(1.03±0.01)次,97.77%没有即刻出血,2.23%少量出血,无一例患儿出现中度或重度出血。大多数3岁以上儿童的疼痛较轻。结论 相对于传统PICC置管方法,改良的送血管鞘技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出血量少,疼痛较轻,平均维护次数少,减少了儿童PICC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儿童患者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鞘 疼痛 出血量
下载PDF
血管介入手术中动脉鞘直径与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娜 沈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9期846-847,共2页
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手术中,不同直径动脉鞘对术后发生穿刺点血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完成的经股动脉穿刺的血管性介入手术583例,所有患者资料均有详细护理记录和临床病历。根据研究目的制订患者纳入标准,共纳... 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手术中,不同直径动脉鞘对术后发生穿刺点血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完成的经股动脉穿刺的血管性介入手术583例,所有患者资料均有详细护理记录和临床病历。根据研究目的制订患者纳入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328例,根据使用血管鞘型号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使用4F、5F和6F鞘的的人数分别是112例、128例和88例,术前三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发生穿刺点局部血肿的人数分别是6例、16例和13例,其中,术后压迫止血中发生血肿分别是5例、9例和7例,在病房中发生血肿分别为1例、7例和6例。结论与5F和6F鞘相比较,4F动脉鞘能够明显降低血管介入手术中穿刺点血肿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术 动脉鞘 穿刺点血肿 护理
下载PDF
自制血管保护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兔下肢血管裸露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化腾 胡文跃 +3 位作者 杜伟斌 胡华辉 蔡兵兵 王利祥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22期2408-2411,共4页
目的探讨自制血管保护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治疗兔下肢血管裸露创面的有效性。方法清洁级新西兰兔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VAC组、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切除右大腿内侧3 cm×4 cm皮肤和部分筋膜,构建血管裸露创面模型... 目的探讨自制血管保护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治疗兔下肢血管裸露创面的有效性。方法清洁级新西兰兔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VAC组、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切除右大腿内侧3 cm×4 cm皮肤和部分筋膜,构建血管裸露创面模型。模型组常规包扎换药治疗,VAC组予-120 mmHg压力吸引治疗,联合治疗组予自制血管保护套覆盖血管后以-120 mmHg压力吸引治疗,于治疗后第7、14天比较各组创面大体情况、镜下血管形态、创面愈合率以及新生血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4天联合治疗组创面肉芽生长及血管受压情况优于VAC组和模型组。治疗后第7、14天联合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VAC组和模型组,创面组织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酪氨酸激酶受体Eph亚族的配体表达水平均高于VAC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制血管保护套联合VAC治疗可有效避免裸露血管受压,并可通过改善局部血供加速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血管保护套 裸露血管 创面修复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17
作者 王小雨 罗小波 +1 位作者 黄勇 夏玉萍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590-594,603,共6页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20例经股静脉-动脉(V-A)插管建立ECMO并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20例经股静脉-动脉(V-A)插管建立ECMO并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将其分为缓解组(n=8)与未缓解组(n=12),随访6个月后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13)和死亡组(n=7),分析影响下肢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的因素。结果治疗6 h,未缓解组患者血流量、血流速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缓解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两组患者脑利钠肽(BNP)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未缓解组患者MYO、CK水平均高于缓解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 h的MYO水平、CK水平、血流量、血流速度均不是患者发生下肢缺血的影响因素(P﹥0.05)。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性别、治疗6 h BNP水平、治疗前及治疗6 h MYO水平、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 h的BNP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可有效缓解下肢缺血症状,但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综合干预,治疗6 h后的BNP水平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可作为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患者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 下肢远端灌注 下肢缺血 并发症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
下载PDF
逍遥散通过PI3K/AKT/mTOR通路调节mPFC-BLA髓鞘功能改善VaD小鼠焦虑抑郁行为 被引量:13
18
作者 单楠 谭子虎 +2 位作者 杨冰 尹茜茜 马峥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219,共8页
目的研究逍遥散(XYP)对血管性痴呆(VaD)小鼠焦虑抑郁行为表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术(BCAS)并给予慢性束缚应激(CRS),构建VaD伴焦虑抑郁小鼠模型。将造模小鼠分为模型组、氟西汀(阳性对照)... 目的研究逍遥散(XYP)对血管性痴呆(VaD)小鼠焦虑抑郁行为表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术(BCAS)并给予慢性束缚应激(CRS),构建VaD伴焦虑抑郁小鼠模型。将造模小鼠分为模型组、氟西汀(阳性对照)组以及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为假手术无束缚组。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予逍遥散水煎剂(5、10、20 g·kg^(-1)·d^(-1))灌胃,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10 mg·kg^(-1)·d^(-1))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计4周,给药期间给予束缚应激,每日维持6 h;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抑郁行为表型,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mPFC)、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和胼胝体(CC)髓鞘碱性蛋白(MBP)荧光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mPFC和BLA神经核团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以及MBP、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蛋白表达水平;LFB髓鞘染色观察小鼠CC的髓鞘形态。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和糖水偏好实验中进入开放臂时间百分比、开放臂次数百分比、糖水偏好率均下降(P<0.01),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旷场实验中总运动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中、高剂量组小鼠不动时间缩短(P<0.05,P<0.01),糖水偏好率增加(P<0.01),开放臂时间百分比、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均增加(P<0.05,P<0.01),逍遥散高剂量组总运动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CC、mPFC、BLA脑区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逍遥散,氟西汀均可不同程度增加MBP荧光强度(P<0.05,P<0.01),其中逍遥散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在LFB染色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C髓鞘纤维排列疏松,髓鞘染色变浅,存在脱髓鞘改变,逍遥散可以改善模型组小鼠CC髓鞘结构损伤,效应在中、高剂量组显著(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mPFC、BLA脑区中MBP、MOG、MAG表达下降(P<0.01);逍遥散中、高剂量组显著逆转上述趋势(P<0.05,P<0.01),氟西汀对MAG蛋白表达下降有一定的逆转作用(P<0.05),对MBP、MOG表达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在给予中、高剂量逍遥散,氟西汀干预后,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逍遥散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促进mPFC-BLA神经环路髓鞘再生并增加髓鞘结构完整性,改善VaD小鼠焦虑抑郁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逍遥散 焦虑 抑郁 髓鞘 前额叶皮层 基底外侧杏仁核 PI3K/AKT/mTOR通路
下载PDF
穿刺纤维鞘开通中心静脉闭塞患者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彬 侯方 +2 位作者 王玉柱 郑欣 詹申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3年第1期79-82,共4页
中心静脉闭塞(central venous occlusion,CVO)是血液透析患者常面临的巨大挑战。有研究报道对于有颈部置管史的患者,CVO的发病率可达25%~42%,是目前血管通路较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肾脏疾病预后质量倡议(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 中心静脉闭塞(central venous occlusion,CVO)是血液透析患者常面临的巨大挑战。有研究报道对于有颈部置管史的患者,CVO的发病率可达25%~42%,是目前血管通路较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肾脏疾病预后质量倡议(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指南推荐的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治疗CVO的主要手段[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闭塞 纤维鞘
下载PDF
参麻益智方对多发脑梗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白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泽惠 曹宇 +3 位作者 刘佳妮 刘美霞 裴卉 李浩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120-1123,1128,共5页
目的:研究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经造模手术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中剂量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给药2周后行水... 目的:研究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经造模手术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中剂量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给药2周后行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脑组织LFB染色观察胼胝体髓鞘脱失情况并进行脑白质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MBP蛋白表达。结果: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脑白质损伤评分明显降低,MB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减轻VD大鼠的脑白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多发脑梗 参麻益智方 脑白质 髓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