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soil water retention and storage in a semi-arid alpine forest catchment 被引量:26
1
作者 Chao WANG ChuanYan ZHAO +2 位作者 ZhongLin XU Yang WANG HuanHua P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The runoff generated from mountainous regions is recognized as the main water source for inland river basins in arid environments. Thu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catchments retain water in soils are to be understood. T... The runoff generated from mountainous regions is recognized as the main water source for inland river basins in arid environments. Thu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catchments retain water in soils are to be understood.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soil depends on its depth and capacity to retain water under gravita- tional drainag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The latter can be studied through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SWRC),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texture, bulk density, porosity,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Mt, and so on. The present study represented SWRCs using HYDRUS-1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measured pl^ys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abina przewalskii forest (south-facing slope with highest solar radiation), shrubs (west-facing slope with medium radiation), and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north-facing slope with lowest radiation),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these soil samples. Soil water content of those three vegetation covers were also measured to validate the soil water storage capacity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soil water cont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s could lead to different soil bulk dens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il water retention on the three slope aspects. Sand content, porosity,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P. crassifolia forest were rela- tively greater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 przewalskii forest and shrubs. However, silt content and soil bulk density were relatively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 przewalskii forest and shrubs.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ig- nificant linear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d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P〈0.0001). However,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P. crassifolia forest. As depicted in the SWRCs,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soil was 39.14% and 37.38% higher in the P. crassifolia forest than in the S. przewalskii forest and shrubs, respectively, at a similar soil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soil water storage soil properties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forest catchment Heihe River
下载PDF
Soil water deficit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refuse dumps of the Heidaigou open-pit coal mine,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Lei Hu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1期22-35,共14页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of refuse dumps in open-pit coal mines depends on plant species selection, their configuration, and the optimal usage of water resourc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ield experi...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of refuse dumps in open-pit coal mines depends on plant species selection, their configuration, and the optimal usage of water resourc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ield experiments in the northern refuse dump of the Heidaigou open-pit coal mine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established in 1995. Eight plant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trees, shrubs, grasse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as well as the adjacent community of natural vegetation, were selected. The succession of the revegetated plants, soil water storag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lant water deficits degree and its compensation degree were also studi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 (shrubs and herbaceous cover), richness, abundance, soil nutrients (soil organic matter, N and P), and biological soil crust coverage on the soil surface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vegetation configurations. The average soil water storage values in the shrub + grass and grass communities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are 208.69 mm and 206.55 mm, which are the closest to that of in the natural vegetation community (215.87 mm). Plant water deficits degree in the grass and shrub + grass communities were the lowest, but the degrees of water deficit compensation in these configuratio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vegetation configurations. Differences in plant water deficit degree and water compensa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config- urations were significant (P 〈0.05). Plant water deficit degrees were predominantly minimal on the surfa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and remained stable at 80 cm soil depth. The soil moisture compensation in the natural vegetation, shrub + grass, and grass communities changed at 10%, while that in other vegetation communities changed between 20% and 40%. Overall, we conclude that the shrub + grass and grass configuration modes are the optim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s in terms of ecohydrology for futur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use dumps soil water storage plant water deficit degree plant water compensation degree vegetation configurations
下载PDF
神木北部风沙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
3
作者 杨妮 刘长海 +1 位作者 贾雨如 古孟怡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65-69,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风沙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选择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大柳塔镇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7个样地柠条1、柠条2、草地1、草地2、樟子松、沙棘、杏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样地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性。结果表... 为进一步了解风沙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选择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大柳塔镇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7个样地柠条1、柠条2、草地1、草地2、樟子松、沙棘、杏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样地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在0~100 cm土层,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蓄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杏树>沙棘>柠条1>柠条2>草地1>樟子松>草地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都成增加趋势。其中草地1、樟子松、草地2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蓄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各植被在0~40 cm土层的蓄水量均比较少且变化不大,在40~100 cm土层时土壤蓄水量变化较大且均在80~100 cm土层时的蓄水量达到最大。该试验分析出了该地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蓄水量特征,对该地后续的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蓄水量 不同植被类型 风沙黄土区
下载PDF
植被恢复模式对黑土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柴亚凡 王恩姮 +2 位作者 陈祥伟 王庆彬 周一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4,73,共6页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347.0...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347.01~5762.91t/hm^2之间,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最大,其它3种林地间则差异较小;滞留贮水量在543.43~916.13t/hm^2之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落叶松林〉水落混交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33mm/min,水落混交林最高,依次分别为落叶松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稳渗速率在1~8mm/min之间;30min累计人渗量水落混交林和美青杨树林地要远高于其它林地,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次之,樟子松林地最小。采用的4种人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各种林分土壤的人渗过程,平均相关系数r在0.9272~0.9536之间,而考斯加可夫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人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植被恢复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人渗模型
下载PDF
2002—2016年华北平原植被生长状况及水文要素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曹艳萍 秦奋 +2 位作者 庞营军 赵芳 黄金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60-1571,共12页
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资料,结合降水、GRACE重力卫星水储量(TWS)、地下水、土壤水等资料,分析华北平原植被2002—2016年间的生长状况及各水文要素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6年间华北平原植被呈好转趋势,降水、... 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资料,结合降水、GRACE重力卫星水储量(TWS)、地下水、土壤水等资料,分析华北平原植被2002—2016年间的生长状况及各水文要素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6年间华北平原植被呈好转趋势,降水、水储量、土壤水、地下水等水文要素值呈减少趋势。(2)黄淮平原区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而降水、水储量、地下水、土壤水均呈减少趋势,超采地下水灌溉农作物是短期内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3)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区的城乡居民用地区域植被覆盖显著减少,而降水增多,水储量、土壤水、地下水减少,人类活动对植被和水文要素贡献量大。(4)山东丘陵农林区分布着林地和草地,这些区域生长季的植被指数呈减少趋势,与降水量减少呈正相关关系。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大背景下,探讨不同生态环境的植被生长特征,清楚植被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理,可以消除影响植被生长的不利因素,为制定合理用水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增强型植被指数 降水 水储量 地下水 土壤水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自然恢复提高土壤蓄水性能 被引量:15
6
作者 廖超林 傅灵艺 +4 位作者 盛浩 袁红 周清 黄运湘 张杨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11-119,共9页
为了探讨农地撂荒对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该文以湘中紫色丘陵区自然撂荒旱地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样地比较法研究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物理特性、蓄水性能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湘中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表层土壤(0~... 为了探讨农地撂荒对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该文以湘中紫色丘陵区自然撂荒旱地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样地比较法研究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物理特性、蓄水性能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湘中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表层土壤(0~20 cm)容重显著变化(P〈0.05),大小依次顺序为:旱地&gt;草本群落&gt;乔灌群落&gt;灌丛群落,说明植被恢复导致表层土壤容重变小;灌丛和乔灌群落具有使土壤由粗粒径向细粒径转变的效能,此外,植被恢复能提高表层土壤孔隙度和蓄水性能。相关分析表明,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土壤蓄水性能主要决定于土壤容重、孔隙度、粗砂粒(〈1~0.25 mm)和粉粘粒(〈0.05 mm)含量等指标;土壤粗砂粒含量高,容重大,非毛管孔隙度减小,蓄水量低;粉粘粒含量增加,土壤容重小,非毛管孔隙度增大,蓄水量高。该研究可为紫色丘陵区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物理特性 生态 紫色丘陵 旱地 自然恢复 蓄水性能
下载PDF
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土壤蓄水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鲍乾 梁建发 +1 位作者 王棋 杨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4,共7页
选择贵州省花江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分布广泛的几种典型生态经济型种植模式花椒、金银花、砂仁、火龙果、构树、花椒金银花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对各植物的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 选择贵州省花江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分布广泛的几种典型生态经济型种植模式花椒、金银花、砂仁、火龙果、构树、花椒金银花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对各植物的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容重的浮动范围为1.09~1.40g/cm3,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上层土壤的蓄水性能和通透性能优于下层。(2)与荒草地相比,构树、火龙果、花椒金银花混交林、花椒、金银花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状况都优于荒草地,只有砂仁比荒草地差。(3)从土壤含水量和0—30m总蓄水量来看,混交林土壤含水量最大(37.69%),分别比金银花、火龙果、构树、花椒、荒草地、砂仁高3.18%,4.33%,4.83%,7.49%,10.15%,13.18%;总蓄水量表现为花椒金银花混交林(1 769.54t/hm^2)>火龙果(1 732.94t/hm^2)>构树(1 722.14t/hm^2)>花椒(1 698.43t/hm^2)>金银花(1 655.58t/hm^2)>荒草地(1 640.79t/hm^2)>砂仁(1 428.75t/hm^2)。(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与最大持水率及毛管持水率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897,-0.915,0.890。因此,在花江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以花椒金银花为代表的混交林与火龙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江 生态经济型植物 土壤结构特性 土壤持水性能 总蓄水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高大于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增碳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于寒青 李勇 +1 位作者 金发会 孙丽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6-883,共8页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2 mm和2~0.25 mm两个粒级的水稳性...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2 mm和2~0.25 mm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2 mm和2~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提高了99%~153%和219%~350%,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和沙棘分别使>2 mm和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2 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2 mm和2~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 mm和>2 mm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土壤碳储量
下载PDF
子午岭次生植被下土壤蓄水性能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世伟 周印东 吴金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89-1392,共4页
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研究了子午岭北部黄土丘陵区不同次生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蓄水性能及水分有效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地的土壤蓄水量最小,草地和灌木地的土壤蓄水量有所提高,增幅为17%~65%,而乔木林地土壤蓄水量最大,分... 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研究了子午岭北部黄土丘陵区不同次生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蓄水性能及水分有效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地的土壤蓄水量最小,草地和灌木地的土壤蓄水量有所提高,增幅为17%~65%,而乔木林地土壤蓄水量最大,分别较撂荒地和草地、灌木地增加明显,其增加幅度分别达68%~79%、41%~50%和15%~20%;土壤田间持水量在0~20cm土层从撂荒地、草地、灌木林地到乔木林地,土壤田间持水量逐步提高,而20~50cm土层则变化不大;土壤有效水含量在两个土层中的变化均随着植被的进展演替呈现增加的趋势。讨论了植被与土壤互动关系中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植被 土壤蓄水性能 土壤水分有效性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武晓莉 吕相海 +3 位作者 李国会 张友焱 党宏忠 周泽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7-492,共6页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土壤稳渗速率最大,为1.80 mm·min-1,刺槐林地次之,为1.46 mm·min-1,荒草地依然最小,且锦鸡儿林地土壤的均渗速率最大,为4.81 mm·min-1,其次是刺槐林地,为4.51 mm·min-1,荒草地最小。土壤密度与滞留贮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初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稳渗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毛管孔隙度与稳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晋西黄土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的拟合系数高达0.97和0.95,明显优于Philip模型(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入渗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石丽丽 徐成立 +2 位作者 王雄宾 谷建才 赵廷宁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11,124,共5页
以冀北山地不同抚育间伐措施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植被截留能力和枯落物持水功能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土壤蓄水功能随着间伐强度... 以冀北山地不同抚育间伐措施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植被截留能力和枯落物持水功能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土壤蓄水功能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间伐后进行枯落物收集、清除等经营活动可增大植被截留功能和枯落物持水功能,但会降低土壤蓄水功能。从涵养水源功能的组成来看,土壤蓄水功能最大,其次是枯落物持水功能,植被截留功能最小。由此认为,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合理抚育间伐,能增强林地涵养水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植被截留 枯落物持水 土壤蓄水 涵养水源功能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高原湿地碧塔海周边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楚楚 刘芝芹 +4 位作者 王克勤 涂璟 黄新会 贺斌 马建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226,232,共6页
对滇西北高原湿地碧塔海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贮水量及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测定,分析土壤贮水能力、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针叶林、阔叶林地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对自然含水率也存在较大影响。(2)... 对滇西北高原湿地碧塔海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贮水量及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测定,分析土壤贮水能力、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针叶林、阔叶林地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对自然含水率也存在较大影响。(2)旱地及草甸对促进贮水量的能力较小,远不及针叶林、阔叶林和灌丛。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存在显著影响,而自然含水率、容重只与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有显著关系。(3)不同覆被类型土壤入渗性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针叶林地表现出最好的入渗性能,阔叶林地次之,旱地最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容重、>5mm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影响碧塔海流域水分入渗的重要因子。(4)Green—Ampt入渗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碧塔海流域不同覆被类型下土壤的入渗过程,在该区的实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植被类型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入渗
下载PDF
岔巴沟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綦俊谕 蔡强国 +3 位作者 方海燕 陈晓安 聂斌斌 崔普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1期28-33,39,共7页
运用经验公式法、双累积曲线法和不同系列对比法计算岔巴沟流域1971—198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分别为10.55%、6.18%和26.67%,减沙作用为58.74%、63.40%和72.77%;经过对计算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岔巴沟流域库坝... 运用经验公式法、双累积曲线法和不同系列对比法计算岔巴沟流域1971—198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分别为10.55%、6.18%和26.67%,减沙作用为58.74%、63.40%和72.77%;经过对计算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岔巴沟流域库坝等工程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在措施生效期间能够有效减少流域输沙量,减沙作用为65%左右,能够有效拦截洪水,减少洪峰流量,汛期减水作用大于25%;2)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不大,减水作用在7%左右,地下径流占总径流比例提高了20.4%,对地下水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库坝等工程措施不能改善流域坡面和沟坡侵蚀条件,故而无法真正改善流域水土流失的状况,其减沙效果随着淤积量的增加而减小,需要不断投入以维持其减沙作用,而限于自然条件,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的治理是不可持续的。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恢复流域自然植被,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并采取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地下径流 淤地坝工程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不同植被修复年限对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金方 李俊生 +2 位作者 赵彩云 柳晓燕 李飞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3-147,154,共6页
飞机草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外来有害入侵杂草,植被替代修复技术是控制飞机草入侵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对于不同植被修复年限下的土壤蓄水能力变化鲜有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植被修复年限的生境中土壤物理... 飞机草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外来有害入侵杂草,植被替代修复技术是控制飞机草入侵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对于不同植被修复年限下的土壤蓄水能力变化鲜有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植被修复年限的生境中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能力的变化,探讨不同植被修复年限对广西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下土壤物理性质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随植被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孔隙度逐渐升高,其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受植被修复年限的影响显著,而毛管孔隙度受植被修复年限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壤蓄水能力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得到明显提高,土壤滞留蓄水量和饱和蓄水量随着植被修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修复10a后分别比未修复生境增加了174.9%和11.6%,而土壤吸持蓄水量受植被修复年限影响较小,在修复过程中无显著变化。因此,植被修复能够显著提高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的土壤蓄水和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促进入侵地的植被恢复,为外来植物入侵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技术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修复 飞机草 喀斯特地区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蓄水能力
下载PDF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矿质层蓄水能力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人 周广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1-34,共4页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水能力为102.4~182.2mm,平均值为156.5mm,都表现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棕壤和暗棕壤无论是总蓄水能力还是有效蓄水能力都表现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植被类型、土壤种类及土壤层次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非毛管孔隙度的作用特点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 ;土壤类型的作用特点是棕壤大于暗棕壤 ;土壤层次的作用特点是A层>B层>C层。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水文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东部山区 森林植被类型 土壤矿质层 蓄水能力 影响因素 水源涵养林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人工梭梭林地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及其水分平衡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格日乐 高润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利用土壤水分消耗法对库布齐沙漠不同立地人工梭梭林,由生长季初期与末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计算了其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梭梭林各样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分盈余状态,即各样地梭梭群落的蒸散量小于同期降水... 利用土壤水分消耗法对库布齐沙漠不同立地人工梭梭林,由生长季初期与末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计算了其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梭梭林各样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分盈余状态,即各样地梭梭群落的蒸散量小于同期降水量及地下水的补给量,使得土壤水分呈现盈余状态。并且,通过对不同立地梭梭人工林土壤水分资源容量与群落稳定性的讨论,提出了群落水分稳定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人工梭梭林 土壤储水量 水分平衡
下载PDF
植被变化对中国北方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永强 李聪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0-426,共7页
中国政府在北方实施大范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北方地区植被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区域内的水文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的科学前沿问题。文中探讨性总结了植被变化对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等方... 中国政府在北方实施大范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北方地区植被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区域内的水文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的科学前沿问题。文中探讨性总结了植被变化对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土壤水和区域水储量变化对植被变化响应中亟待加强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水文过程 径流 蒸散发 土壤水 水储量
下载PDF
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云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文章利用川渝地区常见的护坡乡土植物,参照常见配置模式,于2012年构建出乔木型(AAX_i)、灌木型(SSX_i)、草本型(HHX_i)和乔灌草型(ASH)4种生活型的植被类型,撒施0.5、1.0、1.5 g/m^2浓...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文章利用川渝地区常见的护坡乡土植物,参照常见配置模式,于2012年构建出乔木型(AAX_i)、灌木型(SSX_i)、草本型(HHX_i)和乔灌草型(ASH)4种生活型的植被类型,撒施0.5、1.0、1.5 g/m^2浓度的PAM(聚丙烯酰胺)与无撒施区对照,在2013-2016年进行连续4 a的观测,并探讨各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植被对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其中实验前2年(2013-2014年)草本型(HHX_i)的水土保持性能最强,后2年(2015-2016年)乔灌草型(ASH)的水土保持性能最强;(2)PAM对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有增强的作用,在0.5~1.0 g/m^2浓度段作用最明显,特别是在前2年PAM对ASH型植被的蓄水性能提高尤为明显;(3)在各种植被中植物对其水土保持性能的增强作用都明显高于PAM。因此,多种生活型植物相互结合、施加适宜浓度的PAM能够增强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植被 水土保持 蓄水性能 保土性能 PAM
下载PDF
几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文性质的调查
19
作者 李春阳 臧润国 +1 位作者 项凤武 郝广明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7-21,共5页
本文测定了帽儿山林区几种典型植被下土壤的一些水文物理性质,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随季节、土层深度及植被类型的不同而变化。表层土壤的水分渗透速率范围是:天然次生林2.96~4.30 mm/min,人工针叶林3.45~4.09 mm/min... 本文测定了帽儿山林区几种典型植被下土壤的一些水文物理性质,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随季节、土层深度及植被类型的不同而变化。表层土壤的水分渗透速率范围是:天然次生林2.96~4.30 mm/min,人工针叶林3.45~4.09 mm/min,灌木林4.07 mm/min,草地2.62 mm/min;土壤有效贮水量的范围是:天然次生林412.1~868.0 t/ha.人工针叶林414.1~480.2 t/ha,灌木林559.5 t/ha,草地320.4 t/ha,土壤水分的稳渗速率与非毛管孔隙度呈线性函数关系(y=0.1962+0.2962x);而从初渗达到稳渗的时间系数则与土壤总孔隙度有关,二者呈对数函数关系(y=1.1049-0.2405In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水文性质 渗透速率 有效贮水量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方式对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凤紫棋 孙文义 +2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研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特性,对于揭示退耕还林(草)的长期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长达60多年的董庄沟(自然恢复草地)和杨家沟(人工造林)对比... 研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特性,对于揭示退耕还林(草)的长期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长达60多年的董庄沟(自然恢复草地)和杨家沟(人工造林)对比小流域,分析对比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差异,阐明特定气候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2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流域的土壤持水能力。结果表明:(1)人工造林植被恢复方式下杨家沟小流域0~100 cm的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是植被自然恢复的董庄沟的91.9%和1.1倍,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高于董庄沟21.4%和22.6%,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未表现出差异性,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持水能力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深层土壤;(2)相同降雨条件下,董庄沟0~8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较降雨前平均增加8.85%,总量蓄水增加71.7 mm;杨家沟0~80 cm平均增加12.74%,总量蓄水增加102.1 mm;(3)董庄沟土壤体积含水率对降雨事件响应迅速,而杨家沟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滞后现象明显。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经过60多年长期的植被恢复后,人工造林的杨家沟土壤持水能力要优于植被自然恢复的董庄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蓄水能力 黄土高塬沟壑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