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Southern Edge of Mu Us Sandy Land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越 孙宏 +3 位作者 韩永娇 武智勇 宋双双 赵瑞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4期648-652,691,共6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rtificial vegetations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andy land. [Method]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 ties in five representative lands respectively covered...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rtificial vegetations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andy land. [Method]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 ties in five representative lands respectively covered by Artemisia ordosica, Salix cheilophila, Hedysarum scoparium, Populus simonii and Amorpha fruticosa, all of which were planted artificially at the same year were measu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a bare soil as the control. [Result] Artificial vegetation improved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y different extents in the lands covered by different plants.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bulk density under A. Fruticosa and H. Scoparium were improved greatly.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oil particle size under artificial vegetations exhibited a bimodal curve. The average soil particle size under A. fruticosa was the smallest, and the soil was very poorly sorted. The soil nutrients in the sandy lan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artificial vegeta- tion. [Conclusion] Artificial vegetation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soil properties in sandy land, as it greatly improves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but not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Mu Us sandy land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soil moisture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a meta-analytical approach 被引量:2
2
作者 Bowei Yu Gaohuan Liu Qingsheng L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43-452,共10页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plant growth on the arid and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here the‘‘Grain for Green’’project was launched in 1999,but 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soil...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plant growth on the arid and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here the‘‘Grain for Green’’project was launched in 1999,but 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soil moisture from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t a regional scale.We systematically assessed 63 published studies during 2000-2015,including 2050 observations at 68 sites on the Loess Plateau with the aim of determining soil moisture change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ose changes.We found that,after land use conversion,soil moisture decreased by 17%in the upper 100 cm soil layer and that tree plantations and shrub lands appeared to cause soil moisture depletion which became increasingly serious with soil depth.The decrease of soil moistur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planting species in all restoration types(tree plantations,shrub lands,and grasslands).We also found that tree plantations and grasslands converted from farmlands consumed more soil moisture than from wasteland(including bare land,abandoned land and wild grasslands).Artificial restoration led to significant soil moisture reduction,but natural restoration had little effect on soil moisture.Therefore,natural restoration should be an alternative restoration practice on the Loess Plateau.These results will provide helpful information for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and plan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ampaigns for policy makers on water-limite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oistur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nd conversion vegetation type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下载PDF
资源整合背景下露采转地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吕前辉 余沛 +1 位作者 于磊刚 张文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7,共10页
为查明资源整合背景下楸树湾铜钼矿露采转地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土地利用类型和各类土地的损毁及复垦情况,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与土地复垦措施。通过资料收集与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对矿山生产活动造... 为查明资源整合背景下楸树湾铜钼矿露采转地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土地利用类型和各类土地的损毁及复垦情况,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与土地复垦措施。通过资料收集与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对矿山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地损毁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的责任范围;从技术、经济、土地适宜性和水土资源平衡等方面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与土地复垦措施;通过设置警示牌、防护网、修建挡土墙、排水渠、边坡复垦和表土复垦等工程技术措施,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修复治理。项目的有效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加了复垦面积,提升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利于复垦区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使因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监测及土地复垦,以及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管提供依据,改善矿区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山 资源整合 地质环境治理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中国矿山植被重建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志刚 王立峰 +2 位作者 寿凌超 庞晋 胡广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矿山植被重建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和关键过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厘清中国近30年关于矿山植被重建研究的历史发展、涉及学科、研究热点和阶段性成果,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了1994-202... 矿山植被重建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和关键过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厘清中国近30年关于矿山植被重建研究的历史发展、涉及学科、研究热点和阶段性成果,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了1994-2023年中国知网发表的相关文献。我国矿山植被重建研究经历了发展起步期、快速突破期和稳定发展期3个阶段,研究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环境科学、矿业科学、生物学是矿山植被重建的主要相关学科。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和生态植被重建是该领域的三大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分析揭示了矿山植被重建的研究热点从早期的土地复垦与矿山复绿,向现代的追求生态、景观价值的多功能植被演变。结合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科学理论框架的矿山植被重建技术将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土地复垦 废弃矿山
下载PDF
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区植被恢复生态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91
5
作者 曹成有 蒋德明 +3 位作者 阿拉木萨 骆永明 寇振武 刘世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49-354,共6页
主要研究了流动沙丘采用草方格固沙结合播种小叶锦鸡儿后 ,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 ,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 3 5年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了... 主要研究了流动沙丘采用草方格固沙结合播种小叶锦鸡儿后 ,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 ,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 3 5年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 5种增加到 2 3种 ;在生活型组成结构上 ,一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 ,但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所占比例均逐渐增加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断增长 ,而生态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 .与天然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随着发育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 .同时也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群落 植被恢复 小叶锦鸡儿 流动沙丘 治理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地形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洪丹 王金满 +3 位作者 曹银贵 卢元清 秦倩 王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98-5108,共11页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对2条样带27个复垦样地的土壤、地形、植被参数进行了采集与测定,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CANOCO4.5软件的降趋势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地形与土壤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与地形变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坡度主要影响草本覆盖度,坡向与有机质和速效磷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速效钾对植被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容重与砾石含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有机质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各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改善和恢复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脆弱的生态系统,应该考虑植被和土壤的联合演替。在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下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改善土壤状况和增加人工植被,同时加强对排土场人工和自然植被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降趋势对应分析 冗余分析 黄土区
下载PDF
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与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洪晓 卢琦 +2 位作者 吴波 罗天祥 杨恒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到最大值 ;但是随着恢复的继续进行 ,赖草会逐渐占据优势 ,上述三项指数降低。设置人工沙障后削弱了沙丘表面风沙活动对植物定居的不良影响 ,促进植物物种顺利定居并启动植被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区 植被恢复 人工修复 种子植物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群落盖度
下载PDF
广西水岩坝钨锡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与生态修复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桂容 解庆林 +2 位作者 曲芬霞 周惟艇 谢佳乐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4,共4页
为探明广西水岩坝钨锡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的基本情况,寻求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对尾矿库区废弃地、周边土壤以及植物进行大面积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尾矿库区废弃地和周边土壤重金属镉和砷严重超标,尾矿库区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污染源,... 为探明广西水岩坝钨锡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的基本情况,寻求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对尾矿库区废弃地、周边土壤以及植物进行大面积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尾矿库区废弃地和周边土壤重金属镉和砷严重超标,尾矿库区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污染源,重金属不断向周边土壤迁移扩散。芥菜的生物富集系数较大,类似的植物不适宜作为土地复垦植物,玉米的生物富集系数最小,适宜在污染相对较小的土地复垦中选用。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当严重,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高,不适宜进行简单的土地复垦而应该进行植物恢复或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重金属迁移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废弃地 土地复垦 迁移扩散 植被恢复 广西
下载PDF
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风沙土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1 位作者 魏欣 张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8期404-408,共5页
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不同土壤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机械组成中砂粒逐渐降低,粘粒和粉粒逐渐含量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CE... 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不同土壤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机械组成中砂粒逐渐降低,粘粒和粉粒逐渐含量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CEC逐渐提高,土壤pH值变化不大,碳酸钙只是在表层升高。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恢复到正常土壤需要的时间相当长,因此人们应减少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人工植被 荒漠化土壤 生态环境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高寒山区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成章 董小刚 +2 位作者 石福习 达光文 杨文斌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1,共6页
稳定的群落结构是退耕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祁连山东段旱泉沟流域退耕区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建植6 a的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短期内形成了不同于撂荒地的植被格局,草地群落盖... 稳定的群落结构是退耕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祁连山东段旱泉沟流域退耕区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建植6 a的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短期内形成了不同于撂荒地的植被格局,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特性明显优于撂荒地和天然草地,部分人工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撂荒地,功能群结构仍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多样性指数低,处于高产和稳定阶段;各草地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不同草地类型0~2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4种人工草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提高30~5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在水分涵蓄方面优于撂荒地。但与天然草地相比未形成密丛型禾草,群落稳定性差,草地群落的演替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人工草地 群落稳定性 植被恢复 祁连山
下载PDF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吕刚 傅昕阳 +2 位作者 李叶鑫 王磊 宋子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为揭示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实地双环入渗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为揭示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实地双环入渗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均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优度存在差异,G-P综合模型、Ka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依次为0.926,0.908,0.905。G-P综合模型相对误差为79.21%~123.69%,更接近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入渗的实际过程,可作为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入渗过程的预测模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初始入渗率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与非毛管孔隙度、砾石含量和部分根系特征呈显著正相关;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14min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的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9.047%,较好地表达了土壤入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排土场 露天煤矿
下载PDF
深圳市蛇口半岛人工填海及其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婉 李林军 +1 位作者 李宏永 邱国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人工填海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方式。深圳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先锋,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快速变迁后,已由过去的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同时,也...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人工填海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方式。深圳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先锋,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快速变迁后,已由过去的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同时,也开展了大量人工填海工程。城市热岛效应,作为城市热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工填海的快速推进会愈发明显,从而会导致城市热环境和微气候改变,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然而,针对人工填海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具体研究并不多见。基于TM及ETM+遥感数据,对深圳市蛇口半岛人工填海区域的城市扩张及其热岛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沿海地区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和空间地理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该区域1999年至2009年间人工填海面积增加近16 km2,相当于1999年整个蛇口半岛面积的1/3。②利用城市热岛效应表达模型对1999年、2009年蛇口半岛的热岛分布等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热岛区域较1999年显著扩张,绿岛面积显著减少,弱热岛、中等热岛、强热岛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强热岛正向变化最显著,2009年的强热岛面积相较于1999年增加了5.5倍,中等热岛的扩张面积也超过了1999年的4倍。③热岛扩张区域与人工填海增加区域高度吻合,可见人工填海工程显著增强了城市的热岛效应。④蛇口半岛区域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NDVI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地表温度在蛇口半岛两侧的人工填海区形成高值区,在南山和赤湾山植被覆盖指数较高的区域形成低值区,而城市建筑群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填海 城市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NDVI
下载PDF
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风沙土区土壤效应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3,共4页
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不同土壤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机械组成中砂粒逐渐降低,粘粒和粉粒含量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CEC逐... 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不同土壤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机械组成中砂粒逐渐降低,粘粒和粉粒含量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CEC逐渐提高,土壤pH值变化不大,碳酸钙只是在表层升高。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恢复到正常土壤需要的时间相当长,因此人们应减少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恢复 风沙土 土壤效应
下载PDF
植被恢复措施对沙地土壤真菌数量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苑力晖 窦彩虹 +2 位作者 姚拓 张志山 陈应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3,139,共4页
采用涂抹平板法测定了流动沙丘、荒漠草原和不同建植年代(1956、1964、1981、1987年)人工植被区表层(0-10cm)土壤真菌含量,试图揭示植被恢复措施对沙地土壤真菌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真菌数量最高,为(12.31&#... 采用涂抹平板法测定了流动沙丘、荒漠草原和不同建植年代(1956、1964、1981、1987年)人工植被区表层(0-10cm)土壤真菌含量,试图揭示植被恢复措施对沙地土壤真菌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真菌数量最高,为(12.31±1.20)×103个·g^-1;流动沙丘最低,为(0.36±0.37)×103个·g^-1;人工固沙地土壤真菌含量以建植年份排序为:1956年〉1964年〉1981年〉1987年;流动沙丘、荒漠草原和不同建植年代6个样地间土壤表层真菌含量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土壤真菌数量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间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植被恢复 人工植被 土壤真菌
下载PDF
基于LIDAR的矿区恢复植被高度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秋计 杭梦如 +1 位作者 李继业 王鑫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119,共7页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内容,如何快速监测和评价生态重建效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先进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LIDAR),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矿区的植被参数信息,对现代矿山保护、环境治理和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内容,如何快速监测和评价生态重建效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先进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LIDAR),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矿区的植被参数信息,对现代矿山保护、环境治理和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某露天矿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雷达测量技术,获取矿区植被点云数据,然后分别采用克里金插值法、不规则三角网插值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建立植被冠层高度模型,提取相应的树高,并将估算值与实测的样本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究不同插值方法对于该矿区恢复植被高度信息提取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建立的冠层高度模型所提取的植被高度信息精度最高,2块样地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3和0.617,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113 m和0.130 m。其次是不规则三角网插值法,2块样地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44和0.599,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121 m和0.135 m。克里金插值法的精度较低,2块样地的决定系数R2分别是0.736和0.534,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120 m和0.153 m。研究也发现由于2块样地地形高度不同,相对飞行高度存在差异,距离无人机的相对高度越低,采集的数据质量就越好,提取的精度就越高。研究表明无人机雷达测量技术能够获取高精度的植被点云数据,通过建模提取植被参数,指导生态环境管理,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矿区植被 植被高度 无人机雷达测量技术
下载PDF
草原露天煤矿区不同复垦模式效果对比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凌俐 王金满 +3 位作者 张萌 白中科 辛显华 刘春雷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155,共6页
草原露天煤矿地处水土资源匮乏的干旱西部生态脆弱区,实现有限水土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所在。以内蒙古大唐胜利东二号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复垦矿区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土壤... 草原露天煤矿地处水土资源匮乏的干旱西部生态脆弱区,实现有限水土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所在。以内蒙古大唐胜利东二号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复垦矿区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对不同复垦模式排土场平台和边坡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在草原露天煤矿复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散状的表土存放方式能更好地保持表土的质量和特性,"覆表土+草帘+打网格+施化肥"的排土场平台复垦模式和"覆表土+覆草帘+草方格"的排土场边坡复垦模式下表层土壤质量和植被恢复效果最佳,但仍然低于原地貌水平。研究成果可为草原露天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 露天煤矿 土地复垦 表土 土壤质量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杨扬 赵中秋 +2 位作者 原野 陈路明 郭安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6-973,共8页
为了解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山西省朔州市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采取典型小区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复垦21、22 a的4种混交林复垦模式(刺槐+油松、刺槐+榆树+臭椿、刺槐+柠条+沙棘、沙棘+榆树)、2种纯林... 为了解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山西省朔州市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采取典型小区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复垦21、22 a的4种混交林复垦模式(刺槐+油松、刺槐+榆树+臭椿、刺槐+柠条+沙棘、沙棘+榆树)、2种纯林复垦模式(刺槐纯林、沙棘纯林)以及复垦耕地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率(WSAR)、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破坏率(PAD),并通过和原地貌及未复垦地相应指标进行对比,来研究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多年复垦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在团聚体DR0.25(>0.25 mm团聚体质量)、WSAR、MWD和GMD值上呈现出4种混交林复垦模式>2种纯林复垦模式>未复垦林地,以及林地>内排耕地的总体趋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PAD值呈现出相反的排序。上述复垦模式中,刺槐+油松复垦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最好。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中,DR0.25、WSAR、MWD与GMD之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PAD呈极显著负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及土壤重构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复垦模式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指标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关其格 浩必斯嘎拉图 +4 位作者 杨越 韩永娇 武智勇 宋双双 赵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4期13217-13220,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毛乌素沙地南缘生长年限相同的5种代表性人工恢复植被(油蒿、沙柳、花棒、小叶杨和紫穗槐)样地为研究对象,以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 [目的]探讨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毛乌素沙地南缘生长年限相同的5种代表性人工恢复植被(油蒿、沙柳、花棒、小叶杨和紫穗槐)样地为研究对象,以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人工恢复植被能够改善沙地土壤理化特性,不同植被对土壤的作用强度不同;紫穗槐和花棒样地的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改善明显;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粒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双峰,紫穗槐样地土壤平均粒径最小,分选性最差;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养分改良效果不明显。[结论]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沙地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显著,而沙地土壤化学性质改良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9
19
作者 胡振琪 理源源 +2 位作者 李根生 韩佳政 刘曙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4-483,共10页
绿色发展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是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属性,发现其除了具有恢复绿色和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双重增汇作用,不仅抑制了受损土地产生碳排... 绿色发展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是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属性,发现其除了具有恢复绿色和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双重增汇作用,不仅抑制了受损土地产生碳排放,而且因植被和生态的恢复增加了碳汇,因此,矿区生态修复是绿色增汇技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碳中和政策对矿区生态修复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引导科学修复、立定先行标准、开展科技攻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工程示范、加强财政支持和建立市场机制7大方面。碳中和导向下的矿区生态修复将迎来5大技术挑战:①科学测算评估矿区生态修复带来的增汇效果,重点从监测目标、测算参数、参数获取和测算方法4个方面进行研究;②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矿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探索增汇的规划布局、修复措施以及优选增汇修复方案,发挥矿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对增汇的龙头作用;③地形重塑设计既要考虑原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带来的植被恢复增汇效果,也要增加碳汇功能的专项设计和对比分析;④科学分析和评估不同土壤重构技术的增汇效应,推广增汇型土壤重构技术,同步开展增汇型重构材料及土壤剖面研究;⑤研发兼顾生态效益和增汇效果的植物种群选择和植被恢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增汇测算评估 地貌重塑 土壤重构 植被恢复
下载PDF
藏东南铁路弃渣场不同土壤重构模式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格非 韩立鹤 +4 位作者 王杰 尤勇刚 王丽娜 张学霞 周金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为揭示不同土壤重构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状况影响的差异,寻找适合藏东南铁路弃渣场生态修复需求的土壤重构模式,本研究在色季拉山隧道口弃渣场设置不同材料及覆土厚度的土壤重构模式,并选取当地优势草本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为揭示不同土壤重构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状况影响的差异,寻找适合藏东南铁路弃渣场生态修复需求的土壤重构模式,本研究在色季拉山隧道口弃渣场设置不同材料及覆土厚度的土壤重构模式,并选取当地优势草本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进行种植试验。通过研究高羊茅的生物学性状及重构土体的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土壤重构模式下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重构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高羊茅生长状况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覆土厚度与高羊茅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添加30%生物堆肥的基质,根际土容重较剥离表土基质降低了21.4%,全氮含量提高了113%,全磷含量增加了90%,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约3.5倍,高羊茅株高、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添加30%弃渣石的基质,较剥离表土基质碳、磷含量提升,未明显促进高羊茅生长。研究表明,弃渣石和生物堆肥均可作为表土替代材料,覆土厚度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生物堆肥+表土60 cm处理的重构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藏东南铁路弃渣场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覆土厚度 生物堆肥 弃渣石 表土替代材料 土壤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