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朝鲜朝初期文人群体的唐宋诗观研究
1
作者 朴哲希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2期124-130,159,共8页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他们对唐风宋韵的理解不断深化,遂提出以“气”来分唐界宋,且其诗文作品亦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之后,随着海东江西诗派等学宋派以及南孝温、金时习、金净、李胄等学唐先驱的出现,朝鲜朝文人对唐宋诗态度的转变在15世纪末逐渐凸显出来,其围绕应当“学唐”还是“学宋”见解各异,争执不休,为朝鲜朝中期“唐宋诗之争”的正式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初期 学唐 学宋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康熙朝诗学走向与陈鹏年的诗歌主张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兵 周媛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137,共8页
康熙朝诗学走向大致经历了由前期的纷繁复杂到后期渐趋雅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康熙本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康熙十七年博学鸿词科的诏举和康熙皇帝亲自参与编选诗集对诗坛的影响最为重大。康熙十七年是康熙朝诗学走向的转折点... 康熙朝诗学走向大致经历了由前期的纷繁复杂到后期渐趋雅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康熙本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康熙十七年博学鸿词科的诏举和康熙皇帝亲自参与编选诗集对诗坛的影响最为重大。康熙十七年是康熙朝诗学走向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冯溥、王渔洋等人协助康熙整饬诗风,诗坛宗唐之风重新占据上风,但宗宋诗风继续发展。陈鹏年对诗歌的认识和评价主要集中在《道荣堂文集》中,该文集所收文章均作于陈鹏年45岁到60岁之间。此时诗坛继续倡导诗教,唐宋诗风呈现出一种大融合的趋势,诗人大多能够宗唐而不废宋。陈鹏年的诗学取向顺应了这一变化,诗学观念在继承中有创新,其诗歌主张在与底层文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影响,从而引导了当时的诗风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朝 诗学走向 宗唐宗宋 陈鹏年 诗歌主张
下载PDF
唐代诗歌书法共同繁荣原因探微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学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6-82,共7页
唐代诗歌书法艺术都达到了其发展的艺术高峰,二者之间又能融会合流,共同繁荣,其原因主要在于唐代国力的空前强盛,思想领域内的大力开放,科举制度的以诗、书取士政策,历代皇帝对诗、书的大力提倡,其他姊妹艺术同时繁荣的影响,以及创作主... 唐代诗歌书法艺术都达到了其发展的艺术高峰,二者之间又能融会合流,共同繁荣,其原因主要在于唐代国力的空前强盛,思想领域内的大力开放,科举制度的以诗、书取士政策,历代皇帝对诗、书的大力提倡,其他姊妹艺术同时繁荣的影响,以及创作主体所表现出的共同艺术精神。唐代不同时期诗歌书法的发展,都贯穿了这种基本的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诗歌 唐代书法 书学博土 广文博土 艺术精神
下载PDF
《明昌辞人雅制》与赵秉文的诗学思想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达科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4-151,共8页
《明昌辞人雅制》是金代重要作家、文学批评家赵秉文编辑的一部大定末和章宗时期的诗作总集,已亡佚。以是其诗学史意义和价值历来为人们所忽略。明昌诗坛流行的清脱、风雅、尖新、浮艳、圆成诸诗体,前两者均为“明昌辞人”所创。他们的... 《明昌辞人雅制》是金代重要作家、文学批评家赵秉文编辑的一部大定末和章宗时期的诗作总集,已亡佚。以是其诗学史意义和价值历来为人们所忽略。明昌诗坛流行的清脱、风雅、尖新、浮艳、圆成诸诗体,前两者均为“明昌辞人”所创。他们的创作代表当时诗坛的主流和健康方向,为金诗中后期反思宋诗流弊、倡扬宗唐复古的思潮和南渡后诗风全面转变的先导。《明昌辞人雅制》是赵秉文诗学思想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赵氏力图反拨当时尖新浮艳诗风的结晶和总结金代前、中期诗师法苏、黄的利弊之产物,标志着赵秉文诗学思想走向成熟和趋于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昌辞人雅制》 宗唐复古 赵秉文 诗学思想
下载PDF
明代诗话的文体观念 被引量:7
5
作者 党圣元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9,共11页
明代诗话作为历代诗话及明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极为丰富的文体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文体观念包括本色与当行、拟体与效体、得体与失体、定体与大体、唐宋诗之争与唐宋体之辨、初盛中晚与四唐辨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一代有一代之... 明代诗话作为历代诗话及明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极为丰富的文体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文体观念包括本色与当行、拟体与效体、得体与失体、定体与大体、唐宋诗之争与唐宋体之辨、初盛中晚与四唐辨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一代有一代之文体、诗派与体派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文体学理论体系。这可以说是明代文体集大成之说的有力证明,在明代诗学史和明代文体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话 本色当行 拟体效体 得体失体 唐体宋体 一代有一代之文体 体与派
下载PDF
试论唐诗用典的宗汉意识 被引量:2
6
作者 凌朝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27-31,共5页
唐诗宗汉缘于唐代与汉代具有多方面的可比性 ;符合诗歌隐秀含蓄的艺术需要 ;仿效汉人做诗的风格和方法。唐诗用典宗汉意识的表现主要为直呼唐朝为汉 ;借汉人名 ;借汉代事 ;用汉地名 ;用汉时物 ;用汉时官名 ;用汉人著作典等。
关键词 宗汉意识 唐朝 典故
下载PDF
近代白族诗人师源的诗学实践与宗尚取向 被引量:1
7
作者 多洛肯 张俊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清末民国白族诗人师源有《二余堂诗续稿》刻本存世。师源的诗歌流露出浓厚的家族情怀、展现了广阔的生活场景和时代气息。师源的诗学明显有对儒家诗学“诗言志”传统的持守和清代中原“诗以言性情”理念的接纳,有鲜明的复古倾向,表现在... 清末民国白族诗人师源有《二余堂诗续稿》刻本存世。师源的诗歌流露出浓厚的家族情怀、展现了广阔的生活场景和时代气息。师源的诗学明显有对儒家诗学“诗言志”传统的持守和清代中原“诗以言性情”理念的接纳,有鲜明的复古倾向,表现在对陶渊明诗的追寻、唐诗的推崇和对宋诗的模拟。师源的创作受清代性灵派的影响,在新体白话诗风涌潮起之际,为古体诗的复兴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源 《二余堂诗续稿》 宗尚取向 陶渊明诗 唐诗追崇
下载PDF
金诗学唐的历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锡九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9-54,共6页
金代诗歌在受苏轼等宋代诗人的影响之外 ,也受到唐诗的浸润。本文依据金诗发展变化的自身情况 ,考察了金诗学唐的历程。文中将金诗学唐分为金初“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等三个阶段 ,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从一个方... 金代诗歌在受苏轼等宋代诗人的影响之外 ,也受到唐诗的浸润。本文依据金诗发展变化的自身情况 ,考察了金诗学唐的历程。文中将金诗学唐分为金初“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等三个阶段 ,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从一个方面展示了金诗发展的轨迹 ,揭示了金诗的某些重要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诗 学唐 历程
下载PDF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辉斌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6期59-65,共7页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诗歌 宗唐而变唐 成就各具 特点各异
下载PDF
南宋诗人与唐诗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辉斌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文学史上,南宋诗人对于唐人唐诗的尊崇,不仅较北宋诗人更为鲜明与更为强烈,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针对性也较北宋诗人更为明显与更为具体。南宋诗人的"善学唐",首先表现在由"千家注杜"而"... 在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文学史上,南宋诗人对于唐人唐诗的尊崇,不仅较北宋诗人更为鲜明与更为强烈,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针对性也较北宋诗人更为明显与更为具体。南宋诗人的"善学唐",首先表现在由"千家注杜"而"以杜甫为师",并注重对"诗史"的尊仰,其次是于大量的诗话著作中,对唐代诗人的创作经验进行种种形式的总结。而大量化用或引用唐人诗句,仿效唐人诗体以进行创作,对"次韵诗"创作的热情不减,则是南宋诗人表现在宗唐艺术实践中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诗人 崇尚唐诗 博采众家 形式各别
下载PDF
唐宋诗不同风貌探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兰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96-300,共5页
唐宋诗歌的孰优孰劣 ,是自南宋以来诗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本文改变以往对其褒贬的习惯思路 ,从师承对象、诗歌功能、学术氛围及诗人职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唐宋诗不同风貌的成因 。
关键词 唐宋诗歌 师承 功能 学术
下载PDF
书名遮蔽的诗豪:地域诗史视角下王铎的返观与评价
12
作者 黄治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3-72,共10页
王铎素以书法驰名于世,其诗歌创作成就亦颇高;但为书名所掩,学界一直少有关注。王铎的诗歌深深根植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真切地反映了明末清初乱世之际的种种社会现实,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以及仕清的苦闷。从艺术... 王铎素以书法驰名于世,其诗歌创作成就亦颇高;但为书名所掩,学界一直少有关注。王铎的诗歌深深根植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真切地反映了明末清初乱世之际的种种社会现实,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以及仕清的苦闷。从艺术角度来说,他的诗歌继承明"七子"衣钵,宗唐学杜,追求格高气畅,以雄壮阔大、奇崛险怪为主要风格。同时,因为他的诗作能够真切记录时代变迁,抒发胸中哀乐,学杜而能得其精髓,从而超越了明"七子"徒事模拟的格局。王铎以其创作实绩,影响了清初大批中州诗人,奠定了清初中州诗歌推尊"七子"、取径唐诗的创作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铎 清初 中州 诗歌创作 宗唐
下载PDF
北宋史学、理学、博学视野中的唐诗论
13
作者 胡建次 《嘉应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85-87,共3页
北宋,在诗话、序跋书信、诗选几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式对唐诗的论评之外,一些史学家、理 学家、博学家在考史论文、寓道谈理中,从他们自身所具知识结构、所持批评原则出发,对唐人唐诗也有论 评。他们不同的观照视点,拓展了北宋唐诗论评... 北宋,在诗话、序跋书信、诗选几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式对唐诗的论评之外,一些史学家、理 学家、博学家在考史论文、寓道谈理中,从他们自身所具知识结构、所持批评原则出发,对唐人唐诗也有论 评。他们不同的观照视点,拓展了北宋唐诗论评的视域,为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捐献了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史学家 理学家 博学家 唐诗之论
下载PDF
唐宋诗词学以致用教学模式探索
14
作者 程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0-71,共2页
高职院校的唐宋诗词教学应与整个高职的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即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重视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唐宋诗词 学以致用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查慎行诗学浅议
15
作者 陈宇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8-63,共6页
论清初诗歌,不能忽视的是宋诗派的兴起与壮大。此股诗风由虞山钱谦益一派引导而起,至查慎行的出现,标志着宋诗派在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查慎行以诗歌创作见长,在诗学理论方面则缺少系统的表述,观点多散见于其诗文集及诗歌评论作... 论清初诗歌,不能忽视的是宋诗派的兴起与壮大。此股诗风由虞山钱谦益一派引导而起,至查慎行的出现,标志着宋诗派在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查慎行以诗歌创作见长,在诗学理论方面则缺少系统的表述,观点多散见于其诗文集及诗歌评论作品中。但是,从这些有限的材料中,亦不难发掘查氏有代表性的诗学观念。他能在诗坛纷纭聚讼、争立门户的状况下,坚持唐宋兼宗、性情为先的诗学观念,与其乡邦的诗学氛围及师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慎行 清初诗学 宋诗派 唐宋兼宗
下载PDF
《新补<全唐诗>102首》指瑕
16
作者 章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6期27-29,共3页
查屏球刊发于《文史》上《新补<全唐诗>102首》是一篇值得重视的关于唐诗辑佚的文章, 但该文存在问题不少,本文就其资料考证、佚诗辑录上的诸多问题一一提出了订正意见。
关键词 《新补(全唐诗)102首》 唐诗辑佚 《十抄诗》 校勘
下载PDF
晚唐诗风对宋代诗坛影响管窥
17
作者 姜玲 《理论界》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宋代两次兴起晚唐诗风,一次在宋初,一次在宋末,中间则是代表宋诗面貌的江西诗风。一首一尾,看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但是这两次晚唐诗风在宋代诗坛复归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实则隐藏着由“道”向“技”再向“情性”转变的内在线索。宋... 宋代两次兴起晚唐诗风,一次在宋初,一次在宋末,中间则是代表宋诗面貌的江西诗风。一首一尾,看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但是这两次晚唐诗风在宋代诗坛复归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实则隐藏着由“道”向“技”再向“情性”转变的内在线索。宋初晚唐诗风对后来诗歌发展的影响侧重点在“道”,宋末则在“情性”,而“技”则是宋初晚唐诗风从“道”偏离的变态,又是宋末晚唐诗风复归于“情性”的契机。在宋代两次兴起的晚唐诗风的现象背后实则蕴含宋人的诗学观念、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与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诗风 宋代诗坛 学问 诗法 情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