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腰骶段前路内固定术操作空间的解剖测量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发平 方丹 周玉刚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通过观测腰骶段腹侧血管的解剖数据,确定手术操作空间,保障前路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32例成年人腹部血管CTA影像学资料,观察其腰骶椎腹侧血管的走行、交汇特点,测量交汇点至L5椎体下终板的距离、髂血管在L5椎体... 目的通过观测腰骶段腹侧血管的解剖数据,确定手术操作空间,保障前路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32例成年人腹部血管CTA影像学资料,观察其腰骶椎腹侧血管的走行、交汇特点,测量交汇点至L5椎体下终板的距离、髂血管在L5椎体下终板的水平间距、L5/S1椎间盘横径,计算出手术操作空间的大小,并进行初步分型。结果腰骶椎腹侧手术操作空间主要由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构成(87.4%)。在本研究中,A型人群占87.4%,L5下终板位置血管间隙(3.8±1.1)cm,操作空间(5.2±1.2)cm2,L5/S1椎间盘显示比例73.2%;B型人群占6.3%,L5下终板位置血管间隙(4.2±0.5)cm,操作空间(7.1±0.2)cm2,L5/S1椎间盘显示比例81.0%;C型人群占6.3%,L5下终板位置血管间隙(1.0±0.7)cm,操作空间(1.3±0.7)cm2,L5/S1椎间盘显示比例31.2%。A、B、C型解剖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人群中大多数腰骶椎腹侧具备足够手术操作空间,可进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但是术前须进行影像学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腹侧血管 解剖 前路内固定术 分型
下载PDF
刺激大鼠延髓腹面加压区对肾血管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神经递质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晶 贾秉钧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59-367,共9页
实验在64只乌拉坦腹腔麻醉的大鼠身上进行。以电刺激(0.5ms,80—100Hz,10—30μA,40s)或L-谷氨酸(L-Glu)兴奋大鼠延髓腹面加压区(VSMp),肾交感神经电活动增强,肾血流阻力上升,与此同时血压上升。肾血流阻力的增加明显依赖于肾神经的完... 实验在64只乌拉坦腹腔麻醉的大鼠身上进行。以电刺激(0.5ms,80—100Hz,10—30μA,40s)或L-谷氨酸(L-Glu)兴奋大鼠延髓腹面加压区(VSMp),肾交感神经电活动增强,肾血流阻力上升,与此同时血压上升。肾血流阻力的增加明显依赖于肾神经的完整性。非特异性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特异性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阻断VSMP兴奋时增加肾血流阻力的作用并表现剂量依赖性关系,但特异性α_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没有这种影响。特异性α_2-受体激动剂可乐宁灌流去神经肾血管表现与电刺激VSMp近似的结果。结果表明:VSMp兴奋时通过肾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以α_2受体为介导的儿茶酚氨类递质,影响肾血管的收缩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腹面 加压区 血管 收缩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在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中相关神经血管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悦 周旭 +3 位作者 张磊 纪斌 王明飞 刘铖祎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了解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的腹部大血管和腰丛神经在L1~2、L2~3、L3~4、L4~5腰椎间隙的分布,选择合适的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XLIF)手术入路。方法将6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分为4组(每组15例):右侧凸Cobb角<20°者为B组... 目的了解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的腹部大血管和腰丛神经在L1~2、L2~3、L3~4、L4~5腰椎间隙的分布,选择合适的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XLIF)手术入路。方法将6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分为4组(每组15例):右侧凸Cobb角<20°者为B组、≥20°者为C组;左侧凸Cobb角<20°者为D组、≥20°者为E组。另选择15例无腰椎侧凸的志愿者为对照(A组)。分别进行L1~2、L2~3、L3~4、L4~5腰椎间隙的MRI平扫,观察腹部大血管及神经在各腰椎间隙的分布,测量并计算其与椎体直径的比值,得出相应的安全区域。结果因腹主动脉主要在椎体左前方上行,且在L3~4椎间隙水平逐渐靠近中线,髂总静脉汇合为下腔静脉后行于椎体右侧,因此同一节段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P<0.05)。取左侧95%CI,A、B、C、D、E 5组的安全区域在L1~2节段分别为93.8%、92.3%、93.4%、92.2%、89.8%,在L2~3节段分别为85.2%、82.4%、81.9%、80.4%、79.7%,在L3~4节段分别为77.2%、75.3%、75.9%、74.9%、72.6%,在L4~5节段分别为70.2%、63.3%、61.9%、66.0%、64.3%。结论在进行XLIF手术时,L1~2、L2~3、L3~4、L4~5椎间隙水平的安全区域逐渐减小,目前常用的下腰椎椎体间融合器规格为(8~12)mm×10 mm×4.5 mm,手术窗足够大,XLIF的融合器冠状位置入是安全可行的。由于侧凸畸形患者相应脊柱发生旋转,使手术安全窗口发生轻微偏移;故主弯凸向右的患者手术切口应稍向后偏,向左侧凸侧凸患者手术切口应稍向前偏,这样手术入路相对较安全,可以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和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侧凸 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腹侧神经根 腹膜后血管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主要器官的组织学观察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静静 刘天红 +3 位作者 刘洪军 迟雯丹 刘凯凯 于道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6-796,共11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较系统地观察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特点。首次以组织学的形式表现出多毛类刚毛的细微结构——中空的短管状结构,以及腹腔内主要器官组织学特性、位置关系及其可能的生理功能。结... 采用组织学方法,较系统地观察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特点。首次以组织学的形式表现出多毛类刚毛的细微结构——中空的短管状结构,以及腹腔内主要器官组织学特性、位置关系及其可能的生理功能。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疣足拥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并着生刚毛;循环系统发达,由背腹大血管、环体节血管网和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一个发达的循环系统,这与其体节断裂存活、再生的进化机制相适应;肌肉组织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环肌、纵肌和斜肌,在三者协调配合下,疣足、各体节及整个虫体的运动功能得以完善;消化道由前向后的组织学变化,主要体现为肌肉类型的变化以及肠道褶皱的逐渐丰富,显示了形态与功能的高度适应性。本研究结果为更加系统掌握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征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人工繁育、指示环境污染物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组织学特征 刚毛 疣足 腹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