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advertent Lead Malposition in the Left Ventricle during Permanent Ventricular Pacing about One Case
1
作者 Khadidiatou Dia Waly Niang Mboup +5 位作者 Serigne Cheikh Tidiane Ndao Mame Madjiguene Ka Rabab Yassine Djibril Marie Ba Demba Ware Balde Mouhamed Cherif Mboup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3年第11期756-763,共8页
Inadvertent Lead Malposition in Left Ventricle is a rare and underdiagnosed incident, which may occur during implantation of cardiac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ay remain asymptomatic. We reported the case of a 71-year-ol... Inadvertent Lead Malposition in Left Ventricle is a rare and underdiagnosed incident, which may occur during implantation of cardiac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ay remain asymptomatic. We reported the case of a 71-year-old man who was implanted with a ventricular single-chamber pacemaker for a slow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syncope and whose routine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23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displayed a malposition of the pacemaker lead into the Left Ventricle through a patent foramen oval. The patient was asymptomatic. The electrocardiogram showed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QRS-paced morphology with a positive QRS pattern in V1, a median paced QRS axis on the frontal plane at -120°, a Precordial transition on V5. At the lateral Chest X-ray the lead curved backwards to the spine. Given the age of this old patient who already received oral anticoagulant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Lead malposition discovered 23 months after pacemaker’s implantation, we decided to maintain the lead in LV and continue anticoa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 Malposition Left Ventricle Lead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ventricu-lar Pacing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下载PDF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迪 张艳娟 +1 位作者 王连生 刘加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连续入组2022年12月7日我国放开疫情管控后新冠感染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选取新冠流行前门诊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连续入组2022年12月7日我国放开疫情管控后新冠感染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选取新冠流行前门诊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化验指标,采用二维心超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功能E/A、E/e’,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十八节段应变值,计算并比较各组间心率、LVEF、E/A、E/e’、GLS及十八节段应变值。结果:研究发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E/A(1.14±0.34 vs.1.46±0.44,P<0.001)、E/e’(8.01±2.08 vs.7.21±1.53,P<0.05)及左室GLS[(-20.57±2.15)%vs.(-21.90±1.73)%,P<0.001]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进一步行十八节段应变分析发现新冠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前间隔基底部、前壁中间部、前间隔中间部、下侧壁中间部、前侧壁中间部、前壁心尖部、前间隔心尖部、下壁心尖部、下侧壁心尖部和前侧壁心尖部等十个节段的显著降低(P<0.05)。通过感染后时间的亚组分析发现,随着新冠康复时间延长,患者GLS呈现逐渐改善趋势。结论:新冠后患者常出现左室舒张功能及GLS的下降。而随着新冠康复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呈现逐渐改善趋势。应用2D⁃STI可以定量评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可能为新冠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感染 长新冠综合征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左室整体纵向应变 心脏功能
下载PDF
基于光电储备池计算的室性早搏识别
3
作者 邢思航 包秀荣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8-252,共5页
基于延迟反馈结构的光电储备池计算系统是一种软硬件设计简单的模拟光信号处理系统,将其成功应用到实时识别室性早搏中,对有效预防和早期治疗心电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马赫-曾德尔调制器附加光电反馈环,建立光电储备池计算模型,并... 基于延迟反馈结构的光电储备池计算系统是一种软硬件设计简单的模拟光信号处理系统,将其成功应用到实时识别室性早搏中,对有效预防和早期治疗心电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马赫-曾德尔调制器附加光电反馈环,建立光电储备池计算模型,并对室性早搏心电图进行了识别。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如分析了反馈强度β、输入增益γ、虚拟节点个数N等参数对心电图识别效果的影响,其最佳识别归一化均方误差值NMSE为0.080 9,最佳识别率达到94%,敏感度达到了94.9%。表明该光电储备池计算系统在室性早搏心电图识别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简化了现今心电图识别算法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储备池计算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延迟反馈 室性早搏识别
下载PDF
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陶红兵 郭石林 +1 位作者 陈璞 苗卫军 《中国卫生经济》 2008年第2期63-65,共3页
通过对229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对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医疗护理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临床路径实施后Ⅰ级护理、特级护理时间缩短,二联以上抗生素使用比例和一次性耗材用量明显减少。表明临床路径能减少不必... 通过对229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对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医疗护理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临床路径实施后Ⅰ级护理、特级护理时间缩短,二联以上抗生素使用比例和一次性耗材用量明显减少。表明临床路径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临床路径 医疗费用 医疗质量
下载PDF
血清脑钠肽浓度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宁 边瓯 +1 位作者 何瑞 李春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3期71-74,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分级的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探讨BNP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预后评估关系。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用胶体金法测定BNP浓度,并与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分级的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探讨BNP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预后评估关系。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用胶体金法测定BNP浓度,并与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相对应,观察其相关性;同时给予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类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ACEI)药物等,所有患者随访两年,观察其间BNP浓度变化对慢性心衰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不同分级的患者BNP浓度与心电图QRS波时限、LVEF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心功能受损患者心功能分级与血清BNP水平对数值呈正相关(r=0.61,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8,P<0.05);随访两年后血清BNP水平2次持续性升高者中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2%(2/11),病死率为9.1%(1/11);3~4次持续性升高者中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1%(7/23),病死率为13.0%(3/23);与BNP水平平稳患者相比较,其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病死率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监测心力衰竭程度的灵敏性高,二者呈成正相关,且BNP浓度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起到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脑钠肽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威 姜克新 +2 位作者 任卫东 孙璐 于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8-311,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在控制与非控制情况下,左心室各应变指标的差异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T2DM患者(病例组),依据HbA1c水平分为A1亚组(HbA1c<7%)和A2...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在控制与非控制情况下,左心室各应变指标的差异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T2DM患者(病例组),依据HbA1c水平分为A1亚组(HbA1c<7%)和A2亚组(HbA1c≥7%),各30例,同时收集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在正常范围(≥55%)。采集标准心尖四腔观左心室全容积图像,于Echopac PC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整体圆周应变(LVGCS)、整体径向应变(LVGRS)和整体面积应变(LVGAS)。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分析病例组应变值与HbA1c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1、A2亚组LVGLS均减低(P均<0.05),A2亚组减低更为明显,A2亚组LVGCS、LVGAS和LVGRS亦明显减低(P均<0.05),而A1亚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2亚组中LVGLS(r=0.33,P<0.01)、LVGAS(r=0.33,P<0.01)、LVGCS(r=0.40,P<0.01)、LVGRS(r=-0.54,P<0.01)均与HbA1c具有相关性。结论 3D-STE能较准确地评价T2DM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其中LVGLS可以作为一项敏感指标。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者,其HbA1c与心肌收缩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可用于临床监控心肌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斑点追踪成像 左心室 收缩功能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常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文婷 李方江 +6 位作者 白雪琴 要彤 刘玉玉 张爱婷 任淑珍 房志琴 程佳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常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400例EH伴LV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有效组(359例)、无效组(4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常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400例EH伴LV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有效组(359例)、无效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发生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EH伴LVH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有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269例、90例、41例,有效率为89.75%。两组患者性别及入院时极低频、低频(LF)/高频(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入院时血压、入院时LVH、入院时间歇性LBBB发生率,以及入院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HF、L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病程≥10年、入院时舒张压较高、收缩压较高、入院时LVH重度肥大、入院时发生间歇性LBBB,以及入院时SDNN、RMSSD、HF、LF是EH伴LVH患者常规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H伴LVH患者常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合并间歇性LBBB、HRV降低与EH伴LVH患者常规治疗后疗效不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率变异性 左心室肥厚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心电图胸前导联倒置T波的正常化与急性肺栓塞右室功能受损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冬梅 张超 +4 位作者 黄冬冬 芮炳峰 闫金辉 马向阳 吴晓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780-2782,共3页
目的观察心电图胸前导联倒置T波的变化与急性肺栓塞(APE)右室功能受损(RVD)改善的关系。方法入选经64层螺旋CT确诊的APE患者8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患者分为右室功能受损(RVD)组(n=42)和右室功能正常组(无RVD)组(n... 目的观察心电图胸前导联倒置T波的变化与急性肺栓塞(APE)右室功能受损(RVD)改善的关系。方法入选经64层螺旋CT确诊的APE患者8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患者分为右室功能受损(RVD)组(n=42)和右室功能正常组(无RVD)组(n=40),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心肌标志物、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心肌标志物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差异,观察心电图胸前导联倒置T波的变化与RVD改善的相关关系。结果 42例RVD组患者中,26例(62%)患者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明显高于无RVD组患者(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是R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042,95%CI:5.294~75.871,P=0.000),胸前导联倒置T波恢复正常与其超声心动图上RVD的改善呈正相关(r=0.811,P<0.05)。结论胸前导联倒置T波的变化与APE患者RVD改善密切相关,RVD改善可以通过胸前导联倒置T波的正常化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检查 胸前导联T波倒置 急性肺栓塞 右室功能受损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宇微 冯艳红 吴凯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评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伴高血压(HT)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方法 OSAHS 40例,分为单纯OSAHS组20例和OSAHS+HT组20例;另选择2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评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伴高血压(HT)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方法 OSAHS 40例,分为单纯OSAHS组20例和OSAHS+HT组20例;另选择2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心室心尖四腔三维全容积图像,存储图像并应用3D-STI分析软件在线分析,计算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峰值应变(GRS)、左心室整体圆周收缩峰值应变(GCS)及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峰值应变(GA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SAHS组左心室GLS、GRS、GAS减低(P均<0.05),OSAHS+HT组左心室GLS、GRS、GCS、GAS均减低(P均<0.05)。与OSAHS组比较,OSAHS+HT组左心室GLS、GCS、GAS均减低(P均<0.05)。结论 OSAHS合并HT患者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3D-STI能早期、准确有效地评估其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改变。OSAHS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独立于HT而单独存在,二者同时存在时改变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高血压 心室功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军 赵悦敏 +1 位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403-405,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HRV)的相关性,以及提高HRV是否对心律失常有治疗意义. 方法:对53例AMI患者进行了HRV分析.按Lown分级标准Ⅱ级以下(不含Ⅱ级)为A组,Ⅱ级或以上为B组.A组35例,B组18例,两组患者入...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HRV)的相关性,以及提高HRV是否对心律失常有治疗意义. 方法:对53例AMI患者进行了HRV分析.按Lown分级标准Ⅱ级以下(不含Ⅱ级)为A组,Ⅱ级或以上为B组.A组35例,B组1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检测HRV.尔后B组服阿替洛尔25~50 mg/d,治疗7天后复查动态心电图及HRV. 结果:B组与A组相比,HRV各参数均有降低,但仅低频带(LF)和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的差异显著,而B组用阿替洛尔治疗后HRV明显提高,且心律失常明显减少,仅31.3%(5/16)患者的Lown分级在Ⅱ级以上. 结论:本研究提示AMI伴发室性心律失常者HRV降低,用阿替洛尔治疗而不加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提高HRV的同时,对多数室性心律失常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Β受体阻滞剂 并发症
下载PDF
黑龙江朝汉两民族左心射血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阳杏 齐保申 +2 位作者 周晓梅 韩少梅 朱广瑾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朝汉两族左心射血时间(LVET)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IOZ.comTM无创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监护仪检测LVET、加速度指数(ACI)、预射血期(PEP)、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采用SPSS15.0统计结果。结果排除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 目的分析比较朝汉两族左心射血时间(LVET)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IOZ.comTM无创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监护仪检测LVET、加速度指数(ACI)、预射血期(PEP)、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采用SPSS15.0统计结果。结果排除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影响后,朝鲜族LVET短于汉族。LVET的影响因素从强到弱依次为搏出指数(SI)、STR、搏出量(SV)、ACI、PE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年龄、BMI、心指数(C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性别。单因素分析对两民族之间LVET差异影响程度:STR(-20%)、SVR(-40%)、SVRI(-20%)、SBP(-20%)、DBP(-20%)、SV(-160%)、SV+心率(HR)(-140%)、SI+HR(-140%)、CO+HR(-140%)、CI+HR(-140%)。结论朝鲜族LVET短于汉族可能与其相对较高的SVRI和血压有关,也可能是其搏出量较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射血时间 体循环血管阻力 血压 搏出量 心指数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右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毛建斌 姜玲 +2 位作者 李锦 江国强 刘政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定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处的相关TDI参数。结果RVOT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收缩期峰值速度(Sm)无明显变化(P〉0.05);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等容收缩期时间(IVCT)无明显改变(P〉0.05),而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缩短,射血时间(ET)延长,Tei指数由0.52±0.08下降至0.40±0.07(P〈0.05)。RAV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Sm无明显变化(P〉0.05),Em/Am由0.76±0.10下降为0.68±0.20(P〈0.05),IVCT无明显改变,而IVRT延长,ET缩短,Tei指数由0.58±0.09上升至0.71±0.06(P〈0.05)。术后3个月RVOT组与RAV组相比,Sm及IVCT无明显变化,而反映舒张功能的主要指标Em/Am、Tei指数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RVOT起搏能够改善依赖心室起搏的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个月时的右心室舒张功能,而RVA起搏则会使此类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恶化,两种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的收缩功能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 心功能
下载PDF
男性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左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莫剑梅 刘唐威 黄荣杰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9期6-8,共3页
目的对男性初诊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进行分析,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36例男性初诊高血压并OSAS患者为研究组,60例男性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 目的对男性初诊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进行分析,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36例男性初诊高血压并OSAS患者为研究组,60例男性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血压变异性(BPV)及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的差异及二者联系。结果 (1)OSAS组的24h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收缩压变异系数(SCV)、舒张压变异系数(DCV)均高于对照组(P<0.05)。(2)OSAS组的LVIDd、LVISd、IVST及LVPWT均高于对照组(P<0.05)。(3)OSAS组患者IVST与24hSPB、24hDBP、DBPV、SBPV及DCV呈正相关(r=0.596、0.654、0.631、0.627、0.405,P均<0.05)。结论男性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原发性高血压增加,心室重构较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血压变异 心室重构
下载PDF
黄芪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不同部位瞬间外向钾电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铁军 徐颖 +5 位作者 苗华为 董燕平 李霞 周立颖 王思洲 菅鹏辉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第3期1-3,7,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后,分别通过口服阿托伐他汀、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 目的:研究黄芪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后,分别通过口服阿托伐他汀、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心外膜心肌细胞(Epicardium,Epi)Ito密度。结果:AMI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Epi细胞Ito密度与正常心肌细胞相比存在差异性;阿托伐他汀和黄芪分别使受抑制的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Ito密度恢复;阿托伐他汀和黄芪联合应用使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Ito密度进一步恢复。结论:AMI后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Epi细胞Ito密度存在电生理异常;阿托伐他汀和黄芪对心肌梗死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Ito密度的电生理异常有部分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死 胸痹 真心痛 室性心律失常 膜片钳技术 瞬间外向钾电流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瑞玲 郑俊平 +2 位作者 陈昆迪 陈新梅 庄磊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并与常规多普勒超声心动对比研究。方法:肺动脉高压患者31例,正常对照组33例,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得右心室各个节段舒张期纵向应变率及运动速度。结果:右心室游离壁及室...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并与常规多普勒超声心动对比研究。方法:肺动脉高压患者31例,正常对照组33例,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得右心室各个节段舒张期纵向应变率及运动速度。结果: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段舒张早期应变率(SRe)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平均值与右室游离壁厚度、肺动脉收缩压相关性较好。结论:舒张早期应变率与右室游离壁厚度及肺动脉收缩压相关性较好,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为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舒张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诊断 肺动脉高压 斑点追踪成像 右心室 舒张功能
下载PDF
CysC、IL-6及LVE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宋培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1期1762-1765,共4页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肾内科接受MHD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础资料、血CysC、IL-6水平、LVEF及实验...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肾内科接受MHD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础资料、血CysC、IL-6水平、LVEF及实验室指标,随访2年,分析CysC、IL-6、LVEF与发生MACE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结果80例入选患者中72例完成随访,其中有23例出现MACE为MACE组,49例未出现MACE患者为Non-MACE组。MACE组患者CysC、IL-6水平显著高于Non-MACE组,LVEF则低于Non-MACE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CysC、IL-6升高和LVEF降低与MHD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发生MACE密切相关(P<0.05)。MHD患者血清CysC、IL-6水平与LVE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CysC与IL-6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ysC、IL-6与LVEF对MHD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敏感性分别为82.6%、82.6%、65.2%,特异度分别为79.6%、83.7%、87.8%。结论MDH患者MACE的发生率较高,CysC、IL-6与LVEF在MACE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者可作为预测MHD患者发生MACE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胱抑素C 白介素-6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Q-T离散度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俊 徐燕 陈清启 《心电学杂志》 1998年第1期21-22,共2页
为评价Q-T_d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观察18例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Q-T_d。结果显示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组Q_(Td)(104±28ms)明显大于对照组(61±19ms,P<0.01)。表明Q-T_d的增加可作... 为评价Q-T_d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观察18例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Q-T_d。结果显示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组Q_(Td)(104±28ms)明显大于对照组(61±19ms,P<0.01)。表明Q-T_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室性心动过速 Q-T离散度 心电图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18
作者 俞梅 徐耕 《新医学》 2012年第3期141-145,共5页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传统的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VSD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致死率。近10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VSD得到迅速发展,且Amplatzer封堵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关闭...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传统的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VSD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致死率。近10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VSD得到迅速发展,且Amplatzer封堵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器。经导管封堵VSD术安全、有效,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治疗较外科手术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经导管封堵 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下载PDF
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对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功能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昭伦 张运 +6 位作者 张薇 李继福 李贵双 王旭 李建 邢艳秋 王勇 《华中医学杂志》 1997年第6期243-245,共3页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量了6例冠心病室壁运动正常(A组)及24例室壁运动异常患者(B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收缩末期容量(ESV)、心搏量(SV)及射血分数(EF),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左室造影(LVA)的测值进行了对比...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量了6例冠心病室壁运动正常(A组)及24例室壁运动异常患者(B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收缩末期容量(ESV)、心搏量(SV)及射血分数(EF),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左室造影(LVA)的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①在A组患者中,2DE和3DE测量的EDV、ESV、SV及EF均与LVA相应测值呈高度相关;在B组患者中,3DE所测各项指标与LVA结果仍呈高度相关,而2DE与LVA相应测值呈中度相关;②2DE、3DE及LVA三种方法所测B组患者的ESV较A组患者明显增大(P<0.01),而EF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值的主要误差因素,而对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值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心动图 冠心病 室壁运动 左室功能
下载PDF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20
作者 吴蓉洲 陈其 +5 位作者 褚茂平 何旭香 麻元新 张园海 陆文文 项如莲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的疗效。方法 :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的疗效。方法 :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术后 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 .5~ 8.3mm ,平均 (5 .0± 2 .4 )mm ;选用 4~ 10mm ,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本组 5例均成功 ,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示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3及 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 ,X线检查均显示肺血减少。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Amlplatzer封堵器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