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ortic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 Isolation b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1
作者 Nicholas Olson Scott W. Ferreira +1 位作者 Peter C. Mikolajczak Ali Mehdirad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4年第4期131-137,共7页
Idiopathic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PVCs) commonly arise from the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s (VOT). Their mechanism is most commonly triggered activity fr... Idiopathic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PVCs) commonly arise from the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s (VOT). Their mechanism is most commonly triggered activity from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s and successful ablation is performed at the site of earliest endocardial activation. Re-entrant mechanisms have been rarely described. We report a case of an otherwise healthy patient who ultimately underwent six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 (EPS) and suffered numerous 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 (ICD) discharges prior to the successfu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of two idiopathic VOT tachycardias. During the sixth EPS, a proximal aortogram demonstrated a left aortic sinus of valsalva (LASV) aneurysm. Subsequntly, a novel and successful RFA strategy of aneurysm isolation was undertake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clinical or inducible VT morphologies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VT as re-entrant should raise concerns that a complex arrhythmogenic substrate is present and defining the anatomy with angiography or an alternative imaging modality is essential in achieving a successful ablation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utflow tract AORTIC CUSP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 Normal Hear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e-Entry
下载PDF
Trigger elimination of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by catheter ablation:trigger and substrate modific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Akihiko Nogami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5年第1期44-51,共8页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is a malignant arrhythmia, usually initiated by a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VPC) during the vulnerable period of cardiac repolarization. Ablation therapy for VF has been des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is a malignant arrhythmia, usually initiated by a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VPC) during the vulnerable period of cardiac repolarization. Ablation therapy for VF has been described and increasingly reported. Targets for VF triggers are VPCs preceded by Purkinje potentials or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 in structurally normal hearts, and VPC triggers preceded by Purkinje potentials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During the session, mapping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and determining the earliest potential is the key to a successful ablation. However, suppression of VF can be achieved by not only the elimination of triggering VPCs, but also by substrate modification of possible reentry circuits in the Purkinje network, or between the PA and RVOT.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before the ablation session is the recording of the 12-lead ECG of the triggering event, which can prove invaluable in regionalizing the origin of the triggering VPC for more detailed mapping. In cases where the VPC is not spontaneous or inducible, ablation may be performed by pace mapping.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this arrhyth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eter ablation inherited arrhythmias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urkinje network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下载PDF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彭隆 王嘉睿 +5 位作者 刘金来 李苏华 罗艳婷 谢旭晶 董睿敏 朱洁明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90-893,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和多导心电图(MLE)对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定位诊断价值有无差异。方法入选在心血管科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的流出道室早患者71例。术前完成ECG、Holter和MLE采集,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和多导心电图(MLE)对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定位诊断价值有无差异。方法入选在心血管科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的流出道室早患者71例。术前完成ECG、Holter和MLE采集,分析各导联室早QRS波的形态特征;并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V2导联R波振幅指数和时限指数、胸导联移行区、SV2/RV3、V2移行指数)来分析、比较3种心电图对左、右室流出道室早定位诊断准确性的差异。结果I、V2、V3、V4导联室早QRS波的主波方向在3种心电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8、0.000、0.022);采用V2导联R波振幅指数和时限指数、V2移行指数两种方法定位左、右室流出道室早时,ECG、Holter和MLE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0.768);而采用胸导联移行区、SV2/RV3两种方法定位左、右室流出道室早时,ECG和MLE的诊断准确性优于Holter(P=0.003、0.034)。结论ECG和MLE在判断流出道室早定位时优于Hol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多导心电图 流出道室性早搏
下载PDF
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灶定位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狄文成 姚焰 +3 位作者 马坚 陈柯萍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 起源灶
下载PDF
以右室流出道尖峰电位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3
5
作者 郝蓬 刘兴鹏 +5 位作者 郭成军 方冬平 卢春山 李果 何东方 张英川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以右室流出道尖峰电位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39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初步定位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将患者分为尖峰电位标测组(n=20)和起搏标测组(n=19)。尖峰电位法的消融靶点... 目的探讨以右室流出道尖峰电位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39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初步定位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将患者分为尖峰电位标测组(n=20)和起搏标测组(n=19)。尖峰电位法的消融靶点为激动最提前的尖峰电位。结果尖峰电位组20例患者中有3例因未能标测到尖峰电位,故转为单纯起搏标测组,成功率为94.1%(16/17)。单纯起搏标测组中1例未能诱发心律失常,1例因并发症终止手术,1例消融失败,成功率为95.0%(19/20)。两组的成功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尖峰电位组操作时间(55±20.1 mins)和X线透照时间(27±12.5 mins)均低于起搏标测组(分别是72±27.8 mins;36±14.1mins。P均<0.05)。结论尖峰电位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标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尖峰电位 右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晓羽 张京慧 +5 位作者 谷宏越 周中华 宋卫锋 董小春 宋超 梁兆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目的构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高频(50ms,5.0V)刺激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导致室速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心肌组织,... 目的构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高频(50ms,5.0V)刺激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导致室速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心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其形态、分布及密度变化,其密度采用阳性纤维或结构在选区中的面积比表示。结果 10只兔6只诱发出流出道室速;室速组兔左、右流出道心室肌组织神经分布与对照组不同,其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高频刺激可诱发流出道室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交感神经 模型
下载PDF
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卫萍 吴永全 +2 位作者 李虹伟 张鹤萍 彭晖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6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少见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患者,术中进行激动和起搏标测,同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定位。结果 3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少见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患者,术中进行激动和起搏标测,同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定位。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类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及室早,经腔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内。1例起源于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区(AMC),该部位室速及室早特有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II、III、aVF及所有胸前导联QRS波均呈R形。3例患者消融后观察2~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右冠窦和AMC是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的少见特殊起源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多种腔内标测技术及冠脉造影,能进行准确定位及成功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下载PDF
V3转换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世倍 梁延春 +6 位作者 王祖禄 魏慧娜 梁明 杨桂棠 金志清 王璇 韩雅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定位室性早搏起源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R/S转换在V3导联的左右定位报道较少,文中报道V3转换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arrhythmia,VA)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定位室性早搏起源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R/S转换在V3导联的左右定位报道较少,文中报道V3转换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arrhythmia,VA)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连续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LVOT)或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RVO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患者75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8例、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7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结果 75例V3转换患者中,22例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均起源于RVOT,VA时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分别为100%、32.35%、100%、13.21%。结论 V3转换的流出道VT/PVCs,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时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性与阳性预告值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V3转换 心电图定位
下载PDF
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贤惠 何莉 +5 位作者 汤宝鹏 龙德勇 李晋新 张宇 许国军 张疆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心脏超声,心脏X线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表现的3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在自身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起...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心脏超声,心脏X线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表现的3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在自身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起搏标测时进行三维电解剖重建,根据三维电解剖标测激动结果进行消融。结果 30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7例即刻消融成功,消融失败3例。术后随访6个月,1例心动过速复发。未发生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心动过速 室性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四例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延春 王祖禄 +3 位作者 梁明 李世倍 金志清 韩雅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报道4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PVT/VF)的临床特点。方法 76例起源于RVOT的VT患者,其中4例为PVC触发PVT/VF,总结4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另72例有关资料相比较。结果所有4例触发PVT/VF时的... 目的报道4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PVT/VF)的临床特点。方法 76例起源于RVOT的VT患者,其中4例为PVC触发PVT/VF,总结4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另72例有关资料相比较。结果所有4例触发PVT/VF时的PVC与孤立PVC的形态一致,但2种PVC的联律间期发生了明显改变,其改变幅度均≥70 ms,其中2例缩短,2例延长。1例孤立PVC时的联律间期亦不恒定。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每天PVC次数为15 427±1 109,QT间期为404±15 ms,孤立PVC联律间期为419±22ms。4例PVC触发PVT/VF患者中3例1天的PVC次数与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平均PVC次数相当。4例患者的QT间期及孤立PVC联律间期与另72例患者相当。而4例PVT/VF的周长均小于280 ms,明显短于72例VT的平均周长(324±59 ms)。72例单形VT患者发生晕厥比率4.1%;4例PVT/VF患者中发生晕厥者2例。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4例患者PVC均起源于RVOT间隔侧,经射频导管消融PVC取得成功。结论起源于RVOT的PVC触发PVT/VF具有PVC联律间期不恒定及PVT/VF的周长短的临床特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 心室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新平 卢才义 +3 位作者 张健 王士雯 吴兴利 刘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VOT采集信号,计算机将采集到的 3 360个点的实时心内膜电图通过逆运算法处理后显示分析RVOT三维立体图上彩色等电势图,确定心动过速时心内膜最早激动点。在脱离X线时,由导航和定位系统实时跟踪导管位置变化,并实施靶点消融。9例能诱发出持续性或非持续性VT, 3例仅能诱发RVOT早搏。与以往传统方法消融的 19例结果相比较,心内膜最早激动时间 (EEAT)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的起点提前(29. 4±12. 3msvs18. 7±8. 1ms,P<0. 01),放电部位减少 ( 5. 7±3. 4vs8. 2±3. 1,P<0. 05 )个,手术时间延长(246. 9±53. 0minvs190. 2±74. 6min,P<0. 05);X线曝光时间(44. 3±17. 5minvs57. 5±20. 1min)、即刻成功率(100% vs84. 2% )、6个月随访成功率(100% vs73. 7% ),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5。结论:NMS指导消融RV OT VT安全可靠,靶点定位准确,且在提高远期成功率方面有优于传统标测方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 右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下载PDF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207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世倍 梁延春 +4 位作者 王祖禄 魏慧娜 杨桂棠 金志清 韩雅玲 《心脏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341-344,共4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07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和(或)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 目的:分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07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和(或)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或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测量胸前导联R波、S波的振幅,分析胸前导联QRS波群R/S转换与起源部位的关系,R/S转换在V3导联时计算V2导联R/S振幅比值。结果:VAs时胸前导联R/S转换在V2或以前的VAs患者18(男8,女10)例,年龄23~87(44±17)岁,起源于LVOT 17例,特异性99%,敏感性68%。胸前导联R/S转换在V4或以后的共113(男43,女70)例,年龄4~73(42±14)岁,均起源于RVOT,特异性100%,敏感性62%。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s患者76(男25,女51)例,年龄17~82(46±13)岁;起源于RVOT 68例,起源于LVOT 8例,V2导联R/S值比分别为0.32±0.17vs.0.64±0.21(P<0.05)。结论: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S转换早于V2和晚于V4分别提示起源于LVOT和R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转换在V3时,起源于LVOT的VAs胸前V2导联的R/S比值明显高于起源于RV-OT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道 心动过速 室性 期前收缩 室性 R S转换 体表心电图定位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心电学特征及消融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柴婵娟 杨志明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速/室早常见的起源部位(约70%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针对有症状的室性早搏高负荷、室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导管消融治疗。该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少,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方... 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速/室早常见的起源部位(约70%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针对有症状的室性早搏高负荷、室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导管消融治疗。该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少,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旨在学习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电生理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主动脉窦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金忠 骆合德 《心脏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08-111,120,共5页
左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导管消融LVOT起源的特发性IV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LVOT起源的IVA具有其特殊性。了解LVOT的解剖结构、IVA的心电图表现以及标测... 左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导管消融LVOT起源的特发性IV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LVOT起源的IVA具有其特殊性。了解LVOT的解剖结构、IVA的心电图表现以及标测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顽固性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和平 夏雷 +1 位作者 丁坤 朱超 《淮海医药》 2003年第5期345-346,共2页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以即刻室早消失及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不能诱发室速为消融终点。结果  6例室早消融即刻早搏消失 ,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消融前为 ( 16 72 8± 2 75 2 )次 / 2 4 h,消融后为 ( 2 16± 112 )次 / 2 4 h( P<0 .0 5 )。 1例先心室间隔修补术后室早消融前为 2 185 6次 / 2 4 h,消融后为 175 6 9次 / 2 4 h( P>0 .0 5 )。 1例右室心肌病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时 ,药物及食道调搏均未终止发作 ,行急诊射频消融即刻成功。2 d后再次发作右室流出道另一部位室速 ,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成功 ,随访 1月无复发。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对右室流出道且发作时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已得到临床认可 ,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顽固性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随访 心电图特征
下载PDF
兔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对交感神经的影响
16
作者 张京慧 孙雪梅 +1 位作者 张凌燕 于玲范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5-426,430,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兔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方法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将电极放置右室流出道心外膜,以180次/分频率起搏构建室速模型,对照组不予起搏,待120 min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及左心尖游... 目的探讨兔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方法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将电极放置右室流出道心外膜,以180次/分频率起搏构建室速模型,对照组不予起搏,待120 min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及左心尖游离壁心肌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染色阳性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其分布及密度变化,其密度采用阳性纤维或结构的面积在选区的面积比表示(μm2/mm2)。结果室速组左右流出道及左心尖游离壁心肌组织交感神经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其分布呈不均一性。结论右室流出道室速可致交感神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交感神经 重构
下载PDF
右室相关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基础
17
作者 胡金柱 洪葵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1年第6期883-887,共5页
冠心病或心肌病所致左室结构和电重构是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近20年来,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已受到工作者重视,其好发于青壮年患者,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基础研究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发病... 冠心病或心肌病所致左室结构和电重构是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近20年来,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已受到工作者重视,其好发于青壮年患者,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基础研究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发病机制、诊断和预后的认识和理解。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多见于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Brugada综合征、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现将对其临床与基础研究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BRUGADA综合征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先天性心脏病 心源性猝死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标测方法
18
作者 冯金忠 骆合德 《心脏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784-788,共5页
导管消融右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的标测方法有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单极电极激动标测、心室局部电压电位标测、双极电极极性反转标测等,综合使用上述方法可提高确... 导管消融右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的标测方法有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单极电极激动标测、心室局部电压电位标测、双极电极极性反转标测等,综合使用上述方法可提高确定有效消融靶点的精确性,提高导管消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导管消融 标测
下载PDF
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海涛 张树龙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72-179,共8页
心外膜室速的心电图有其共同表现:QRS时限≥200 ms,但也有部分时限≤120 ms;起始部有假性Δ波≥34 ms;电轴多数左偏,胸前导联移行在V2以后;V2导联R波达峰值时间延长≥85 ms;最短RS时间≥121 ms。识别左心室起源的心外膜室速:Ⅰ导联呈Q... 心外膜室速的心电图有其共同表现:QRS时限≥200 ms,但也有部分时限≤120 ms;起始部有假性Δ波≥34 ms;电轴多数左偏,胸前导联移行在V2以后;V2导联R波达峰值时间延长≥85 ms;最短RS时间≥121 ms。识别左心室起源的心外膜室速:Ⅰ导联呈Q波的基底、心尖部室速;Ⅱ、Ⅲ、a VF导联无Q波的基底部室速;Ⅱ、Ⅲ、a VF导联呈Q波的基底上部、心尖部室速;最大转折指数可识别左室流出道心外膜室速,当最大转折指数≥0.55可识别远离主动脉窦的心外膜室速。识别右心室起源的心外膜室速:Ⅰ导联呈Q波且右室前壁导联呈QS,预示心外膜室速可能性大;Ⅱ、Ⅲ、a VF导联起始Q波,可在同步电生理标测时观察到位于右心室心外膜起源的室速。但不同部位及不同病因的室速又有其特殊性,术前通过体表心电图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对室速消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室速 心电图 左室流出道 BRUGADA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下载PDF
单导管法射频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速(附80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东阳 钟一鸣 +2 位作者 蔡九妹 谢东明 廖伟 《航空航天医药》 2010年第8期1348-1349,共2页
目的: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6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型性室早及18例右室流出道单型性室速进行了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早或室速波形态完全相同... 目的: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6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型性室早及18例右室流出道单型性室速进行了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早或室速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80例室早或室速均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93.7%(75/80),未成功的5例改为在CATO三维标测系统下消融成功,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早数为(14563±2453)次/24h和(586±158)次/24h,有1例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经穿刺置管引流后消失。随访期间有5例复发,再次用单导管法射频消融成功。结论:经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室早、室速,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并且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大量节省费用、技术易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单导管技术 右室流出道 单型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