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ur Experience in 33 Patients of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losure
1
作者 Periyasamy Thangavel Ganapathy Sambandam Kamalakkannan +3 位作者 Baskar Ranjith Karthekeyan Siva Muthukumar Mahesh Vakamudi Jebaraj Rethinasamy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5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Study: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3 patients with multiple VSD during March 2009 to March 2014. Technique: The defects were located by injecting the cardioplegia solution into left atrium after occluding the pulmonary ar... Study: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3 patients with multiple VSD during March 2009 to March 2014. Technique: The defects were located by injecting the cardioplegia solution into left atrium after occluding the pulmonary artery. Through right atrial approach, the larg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ere closed by pericardial patch. The smalle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ere closed directly. Results: Out of 33 patients, 20 patients were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5 patients were atrioventricular canal defect with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and 8 patients were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with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All the patients had 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mean age and body weight at repair was 4.51 months and 5.41 kg respectively. Failure to locate addition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happened in 1 patient where the pulmonary artery banding was done. Six patients had residu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fter surgery, and no significant left to right shunted. One patient had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ed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due to the heart block. There was no early and late mortality. Conclusion: Management of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is quite complex. Right atrial approach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closure is safe, simple and effective in closure of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CONGENITAL INFANTS
下载PDF
应用三尖瓣血流速度图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孙丹丹 侯颖 +5 位作者 侯传举 袁丽君 刘禧 尚福军 庚靖淞 段云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是诊断和评价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拟对比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速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三尖瓣反流速度诊断肺动脉高压2种方法,评价应用三尖瓣血流速度图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效果。资料与方法收... 目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是诊断和评价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拟对比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速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三尖瓣反流速度诊断肺动脉高压2种方法,评价应用三尖瓣血流速度图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效果。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以及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并拟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患者80例。经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速度峰值。结果以导管测量的MPAP≥25 mm Hg为诊断标准,使用三尖瓣反流估算的PASP>30 mm Hg诊断肺动脉高压时,假阳性率为62.96%、假阴性率为0。使用三尖瓣反流速度诊断肺动脉高压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分别以320 cm/s和340 cm/s为诊断界值时,假阳性率分别为14.81%和7.41%,假阴性率为15.91%和20.45%。结论对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并根据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直接诊断肺动脉高压可有效克服估算法存在较高假阳性率的问题,更适合基于MPAP为标准的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高血压 肺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脏导管插入术 肺楔压 肺动脉 血压测定 血流速度 三尖瓣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0例 被引量:6
3
作者 苟云久 杨永珠 +2 位作者 赵静 张建华 李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988-989,共2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经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指引下穿刺股动脉或者股静脉,通过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分别于术...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经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指引下穿刺股动脉或者股静脉,通过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分别于术后24 h、1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通过TTE、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疗效.结果1例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膜部VSD)因选用封堵器直径偏小导致封堵器在释放即刻脱落至主动脉弓部,用抓捕器通过股动脉回收成功,二次置入直径较大的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余29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fects,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膜部VSD均一次置入成功,术中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20~90(38±16)min,X线曝光时间5~45(18±10)min,住院时间3~7(4±2)d.结论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适合于继发孔型ASD、膜部VSD及各种类型的PDA的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膜部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肺动脉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峰 杨天和 +6 位作者 刘晓桥 杨龙 杨永耀 谭洪文 梁清龙 李世英 王咏梅 《贵州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3、6个月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3、6个月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均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个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d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3、6个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肺动脉压力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肺动脉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峰 杨天和 +6 位作者 刘晓桥 杨龙 杨永耀 谭洪文 梁清龙 李世英 王咏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5期572-575,共4页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月、3月、6月分别运用超声心动图...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月、3月、6月分别运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呈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间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月及6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d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月、3月、6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肺动脉压力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右室容积、功能及肺动脉压的超声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陶文鸿 郭其凤 曹永政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修补术前后右心室容积、功能及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行修补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35例分为无肺动脉高压组20例(A组)和肺动脉高压组15例(B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修补术前后右心室容积、功能及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行修补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35例分为无肺动脉高压组20例(A组)和肺动脉高压组15例(B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测量右心室舒张末容积(RVEDV),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并计算右心室Tei指数,通过三尖瓣反流速度估算肺动脉压。结果术前A、B组RVED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组右心室Tei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B组右心室Tei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1周A、B组RVEDV均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右心室Tei指数均显著提高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1周B组肺动脉压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估ASD患者修补术前后右心室容积、功能及肺动脉压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心室容积 心室功能 肺动脉压
下载PDF
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PDA合并重度PH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松跃 任跃 +1 位作者 荣星 吴蓉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6例PDA合并SPH患儿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10例,月龄6~47个月,中位月龄16.3个月;体质量(7.6±2.2)kg。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直径为(4.7±1.5)mm。选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治疗,封堵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成功率达100%。术后即刻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15 min后重复造影见分流消失。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皆无残余分流、PDA再通,降主动脉无缩窄。16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由(72.9±4.3)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48.4±12.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48.8±5.6)mm Hg降至(30.4±10.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后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呈减少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于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升高,随访期间呈上升趋势。结论经导管治疗PDA合并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封堵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前后右室形态及收缩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明武 纳丽莎 +1 位作者 贾梅 周丽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10期-,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不同程度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治疗前后右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5例按PASP分为PASP正常...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不同程度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治疗前后右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5例按PASP分为PASP正常组(Ⅰ组)、PASP轻度增高组(Ⅱ组)、PASP中度增高组(Ⅲ组),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1周、术后3 d及对照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每搏量(RVSV)、射血分数(RVEF)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Ⅱ组、Ⅲ组患者术后PASP水平较术前减低(P均<0.05),Ⅰ组术后PASP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前RVEDV、RVESV、RVSV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术后RVEDV、RVSV水平较术前减小(P均<0.05);Ⅰ组、Ⅱ组术后RVEF水平较术前减低(P均<0.05),Ⅲ组术后RVEF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可以用于评价不同程度PASP的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右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肺动脉收缩压
下载PDF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即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中肺动脉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峰 杨天和 +5 位作者 刘晓桥 杨永曜 谭洪文 梁清龙 李世英 王咏梅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6期150-151,共2页
目的:探讨成功实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即房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50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对肺动脉压力在介入治疗前后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成功实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即房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50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对肺动脉压力在介入治疗前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正常/轻度肺动脉高压组:PASP、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轻度升高,前者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度肺高压组:PASP和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①PH是ASD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肺动脉压力是其手术时机选择、疗效判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对合并PH的ASD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②用肺动脉频谱法可以较准确地估测肺动脉压力,其对于PH的ASD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③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PH的A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肺动脉压力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善隆 王丽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679-1682,共4页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及评估肺动脉高压(PAH)对ASD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烟台毓璜顶医院58例ASD患者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6个月心脏相关参数: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及评估肺动脉高压(PAH)对ASD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烟台毓璜顶医院58例ASD患者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6个月心脏相关参数: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根据术前是否伴有PAH分成两组,并比较两组年龄、ASD大小与PAH的关系,并对两组心脏参数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力术后均有下降,而PAH组下降较明显。术前肺动脉压力与ASD的大小及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是r=0.612、r=0.521。心脏各参数对比:其中LA时间因素(P=0.149)、LVEDd主效应(P=0.247)及LVEDV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术后无论是否存在PAH,心功能在术后短期内都会有一定程度改善,同时PAH患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的肺血管变化,早期积极的方法封堵ASD更加有利,并建议术后保持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湖 杨辉 +2 位作者 段佳庆 续庆艳 赵苏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37-39,4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的ASD患者60例,分析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结果与术前、术后1 d比较,60例患者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显著改善(P<0.0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的ASD患者60例,分析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结果与术前、术后1 d比较,60例患者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16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T_(msv))及校正值(T_(msv%))、16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_(msv16-SD))及校正值(T_(msv16-SD%))、16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的最大差值(T_(msv16-Dif))及校正值(T_(msv16-Di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1个月与术后1 d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的动脉血气指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ASD介入封堵术中应用超声心动图可指导手术封堵过程,实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动脉血气指标
下载PDF
应用ROC曲线评价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明武 朱睿 +2 位作者 贾梅 周丽 纳丽莎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870-872,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多参数评价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并探讨各参数对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5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多参数评价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并探讨各参数对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5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ASD合并PAH组),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通过M型超声心动图、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右心室TAPSE、TASa、RVFAC及RVEF并进行分析。结果 TAPSE、TASa、RVFAC与RVEF呈正相关性;ASD合并PAH患者右心室TAPSE、TASa、RVFAC、RVEF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VFAC为37.52%时,诊断ASD合并PAH患者右室收缩功能不全的约登指数为0.841,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80.3%,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为所有指标中最高。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评估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右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肺动脉压监测在幼婴室间隔缺损并中、重度肺高压修补术中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江泽熙 杨楚墩 +2 位作者 舒龙 林红 舒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幼婴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力 (PAP)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4年 1月~ 1998年 12月我科施行幼婴VSD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手术 70例 ,对比缺损修补前、后PAP改变 ,持续... 目的 探讨幼婴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力 (PAP)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4年 1月~ 1998年 12月我科施行幼婴VSD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手术 70例 ,对比缺损修补前、后PAP改变 ,持续监测其中 35例术后PAP变化。结果 术前未作心导管检查者 ,术中测PAP可初步判断其肺高压程度。缺损修补后PAP较术前立即降低 40 %以上 ,说明肺动脉高压多为动力性 ,肺血管改变可逆 ,预后较好 ;如PAP较术前降低不足40 % ,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差者 ,预示肺血管病变较重 ,应警惕发生肺高压危象 ,考虑延长呼吸辅助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术后 36~ 72h[(5 2 .33± 2 6 .88)h]是肺高压危象高发时段。结论 幼婴VSD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其肺血管改变绝大多数属可逆性 ,持续监测PAP ,有助于及时发现肺高压危象 ,应用呼吸机辅助 ,使过度通气、镇静剂和血管活性药物 ,经肺动脉测压管滴注妥拉唑林是本组提高手术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压监测 肺性高血压 婴幼儿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心脏形态的变化及培哚普利对其干预作用
14
作者 王晓彦 金伟东 +1 位作者 黄国倩 葛均波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29-932,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后心脏形态的变化规律,评价培哚普利对VSD患者封堵后左室形态、功能和肺动脉收缩压的干预影响。方法:入选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得VSD<15.0 mm或伴有膜部瘤时基底部直径<20 mm的20例VSD患者,分...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后心脏形态的变化规律,评价培哚普利对VSD患者封堵后左室形态、功能和肺动脉收缩压的干预影响。方法:入选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得VSD<15.0 mm或伴有膜部瘤时基底部直径<20 mm的20例VSD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于介入治疗前1 d开始予肠溶阿司匹林200 mg/d×1个月,然后100 mg/d×5个月,治疗组加服培哚普利2 mg/d×6个月。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行TTE和心电图检查,心室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采用面积长度法测定,连续多普勒根据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4 h左室高动力循环状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0.05),以后维持正常水平而保持正常左室功能。术后肺动脉收缩压虽降低,但与术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室内径、容积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培哚普利口服6个月后,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和容积、肺动脉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膜部VSD一般均较小,术后24 h左室高动力循环状态减轻,培哚普利对左心和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功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介入治疗 培哚普利 左心功能 肺动脉收缩压
原文传递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肺动脉顺应性的研究
15
作者 张璐 邓爱云 张钲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10期984-986,共3页
目的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探讨肺动脉顺应性指数(pulmonary arterial compliance index,PACI)评价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患者肺动脉顺应性的价值,分析PACI与患者年龄及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ial s... 目的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探讨肺动脉顺应性指数(pulmonary arterial compliance index,PACI)评价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患者肺动脉顺应性的价值,分析PACI与患者年龄及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PAS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适合介入封堵治疗的膜周部VSD患者74例,根据年龄分为>40岁组、20~40岁组与<20岁组,根据术后PASP值分为>40 mm Hg组、30~40 mm Hg组与<30mm Hg组,74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直径、跨缺损分流压差与PASP,计算VSD面积指数与PACI,术后3个月再次测量PASP,并进行分析及对比。结果 >40岁组术前PACI明显低于20~40岁组与<20岁组,术后PASP高于20~40岁组与<2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VSD面积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SP>40 mm Hg组PACI低于30~40 mm Hg组与<30 mm Hg组,VSD面积指数高于30~40mm Hg组与<30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患者术后PASP的恢复与年龄及PACI相关,PACI可作为评价行VSD封堵术患者PASP恢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顺应性 肺动脉收缩压
原文传递
组织运动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鸿晖 李天亮 +4 位作者 胡新玲 张晓丽 李保 王仲朝 高明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2期34-36,共3页
目的应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测定三尖瓣环位移(TAD)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5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的伴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型AS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 目的应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测定三尖瓣环位移(TAD)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5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的伴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型AS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超声检查,测量右心室前后径(RV)、右心房左右径(RA)、主肺动脉内径(MPA)、肺动脉收缩压(PASP);应用TMAD技术测量各时间点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处、室间隔处及二者连线中点处相对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收缩期峰值位移(T1、T2、Tm),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不同时间点RA、RV、MPA、PASP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T1、Tm较术前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患者经介入封堵治疗,既改善了右心系统的几何结构,又改善了右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高血压 肺性 心室功能 封堵术 三尖瓣环位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