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taphorical Study on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in English
1
作者 邹丽 《海外英语》 2013年第4X期257-258,共2页
In the framework of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in English,and aims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First the paper explor... In the framework of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in English,and aims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Firs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of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and points out that verbs converted from animal nouns can help enrich the vocabulary,make the expression vivid and concise,and achieve certain pragmatic effects as well.Second,it studies the mechanisms of the conversion by analyzing the mapping proces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wo domains.Last i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ext and the geographic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verbs converted from animal nou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metaphor ME
下载PDF
A Study of Image-Schema-Based Metaphorical Extension of Verbal Polysemy
2
作者 杨兰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年第6期33-36,共4页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image-schema-based metaphorical extension(or IS-based meta-extension) in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203 polysemous verbs,which can be named as PVs and are randomly ...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image-schema-based metaphorical extension(or IS-based meta-extension) in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203 polysemous verbs,which can be named as PVs and a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2nd Edition,1993).She finds that IS-based meta-extension is pervasive in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verbal polysemy.Specif ically,she f inds 77.83% of the samples can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IS-based Meta-extension,and PVs that can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path-IS-based,force-IS-based,containerIS-based,path+force-IS-based,and path+container-IS-based metaphorical extension,together making up 70.44% of the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IS IS-based Meta-extension polysemous verbs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动词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3
作者 杨立英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33,154,共5页
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现象,动词隐喻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丰富的语义和认知内涵。以汉英双语语料库为基础,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英动词隐喻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汉英动词隐喻的认知机制具有共性,... 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现象,动词隐喻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丰富的语义和认知内涵。以汉英双语语料库为基础,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英动词隐喻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汉英动词隐喻的认知机制具有共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根据差异构建语言交流和教学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汉英动词隐喻 认知机制 概念隐喻
下载PDF
现代汉语非常规动宾结构初探——以“拉+非受事宾语”为例
4
作者 胡家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8期18-23,共6页
汉语动宾结构具有较强的语义兼容能力,处所、目的、工具等外围语义成分常常占据表层宾语位置,形成大量“动词+非受事宾语”的非常规结构,其中高频动词“拉”所带宾语的语义角色尤为丰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该文首先依据概念整合理论... 汉语动宾结构具有较强的语义兼容能力,处所、目的、工具等外围语义成分常常占据表层宾语位置,形成大量“动词+非受事宾语”的非常规结构,其中高频动词“拉”所带宾语的语义角色尤为丰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该文首先依据概念整合理论将“拉+非受事宾语”结构划分为三个层级,并对其动宾语义关系和句法特征展开分析。随后该文从语义、语用两个角度探析该结构得以生成、推广的原因,结论如下:第一,语义显要程度的提高要求用句法位置凸显;第二,动宾双方通过转喻、隐喻机制进行语义互动和调整,进而完成组配;第三,语言经济性原则为结构的大量生成和扩散提供条件。最后,该文初步提炼出汉语非常规动宾结构的共有规律:受高频动词效应制约、非受事成分需提供足量的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非受事宾语 非常规动宾结构 概念整合 语义凸显 隐喻 转喻 高频动词
下载PDF
Image Schema and Verb GUO
5
作者 宋宁 《科技信息》 2009年第4期96-97,共2页
The motion verb guo has various kinds of meanings. With all these meanings of guo, we can follow Lakoff ’s methods, construct-ing an image schema and its modifications for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the motion verb guo.... The motion verb guo has various kinds of meanings. With all these meanings of guo, we can follow Lakoff ’s methods, construct-ing an image schema and its modifications for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the motion verb guo. And through metaphorical extension, all the othernon-path-related meanings of guo will be explained. The spatial domain is considered more basic, which subsequently allows being mappedonto other more abstract domains. And it is via metaphorical extension, mappings from SPACE TO TIME and TIME TO QUALITY, thatthe wide range of senses of guo is deri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GUO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动词
下载PDF
肢体动作对隐喻动词短语理解的启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冰艳 向蓉 徐旭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年第4期146-156,共11页
隐喻动词短语理解受到外语学习者认知风格、语言水平、工作记忆容量和隐喻类型等的影响。肢体动作作为对始源域的体验行为之一,是否对隐喻动词短语理解有启动效应,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具身认知和感知动作模拟理论为基础,用量化分析方法... 隐喻动词短语理解受到外语学习者认知风格、语言水平、工作记忆容量和隐喻类型等的影响。肢体动作作为对始源域的体验行为之一,是否对隐喻动词短语理解有启动效应,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具身认知和感知动作模拟理论为基础,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真实和想象的肢体动作对隐喻动词短语理解的启动效应。研究发现:真实和想象的肢体动作对隐喻动词短语理解有启动作用,匹配的肢体动作能够提高学习者对隐喻动词短语的理解。外语教师要采用肢体语言等多模态来促进对隐喻的理解和习得,多途径增加外语学习者对始源域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效应 具身认知 感知动作模拟 隐喻动词短语理解 隐喻教学
下载PDF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小品词round在短语动词中的隐喻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管媛 章素华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75,共5页
短语动词的习得一直是本族语者和外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传统语言学家认为短语动词是由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它的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但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短语动词的语义具有可分析性,对短语... 短语动词的习得一直是本族语者和外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传统语言学家认为短语动词是由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它的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但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短语动词的语义具有可分析性,对短语动词组成成分的语义分析有助于学习者对短语动词的习得。因此,基于意象图示理论和隐喻理论,对小品词round在词典中的九个义项进行逐一分析得出,round的语义分析能够促进对“动词+round”这一结构的理解,这也为其他结构的短语动词的习得与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短语动词 语义分析 意象图示理论 隐喻理论
下载PDF
现代汉语隐喻运动事件构式的动词-构式关系研究
8
作者 李秀娟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借鉴Talmy关于虚构运动事件及Goldberg构式定义,对隐喻运动事件构式进行界定。语料分析结果显示,汉语隐喻运动事件构式呈现出认知可及性、以动写静两大特征,包含自动式和他动式两大类型,且均为复合式运动事件构式。再者,本研究以构式语... 借鉴Talmy关于虚构运动事件及Goldberg构式定义,对隐喻运动事件构式进行界定。语料分析结果显示,汉语隐喻运动事件构式呈现出认知可及性、以动写静两大特征,包含自动式和他动式两大类型,且均为复合式运动事件构式。再者,本研究以构式语法理论和语法整合理论为基石,通过构建的整合-压制理论模型对隐喻运动事件构式中动词与构式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隐喻运动事件构式中动词与构式形成双向互动融合关系,需要兼顾构式对动词的压制作用和动词及其论元的语义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运动事件构式 动词 构式 论元 互动融合
下载PDF
隐喻能力发展视角下学习者名转动词产出实证研究
9
作者 曲春红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名转动词是名词通过隐喻机制转化而来的动词,具有认知经济性和意象生动性的特点,名转动词产出是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设计有语境的汉-英翻译实验,通过分析86名被试名转动词的产出频率,考察不同水平学习者隐喻能力发... 名转动词是名词通过隐喻机制转化而来的动词,具有认知经济性和意象生动性的特点,名转动词产出是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设计有语境的汉-英翻译实验,通过分析86名被试名转动词的产出频率,考察不同水平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问题。结果表明:(1)学习者名转动词产出频率显著偏低,隐喻能力较弱;(2)学习者二语水平越高,名转动词产出频率越高,隐喻能力越强;(3)语言表层结构对于名转动词产出频率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从特定词类产出视角考察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为名转动词产出和二语者隐喻能力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能力 名转动词 概念解码 隐喻映射
下载PDF
现代汉语时间移动动词的隐喻表达与意象图式
10
作者 李雪莲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第1期71-83,共13页
该文通过认知模式的意象图式来研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是如何引用隐喻机制来表征的。通过隐喻机制,该文把抽象概念的“时间”认知为可移动的物体,并通过意象图式来观察“时间”的移动事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可分类为“时... 该文通过认知模式的意象图式来研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是如何引用隐喻机制来表征的。通过隐喻机制,该文把抽象概念的“时间”认知为可移动的物体,并通过意象图式来观察“时间”的移动事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可分类为“时间主体移动动词”和“时间对象移动动词”。“时间主体移动动词”在句中投射的主体成分,通过隐喻机制可被认知为移动的主体;“时间对象移动动词”在句中投射的对象成分,通过隐喻机制可被认知为移动所涉及的对象。为探明具有[+时间性]语义特征的名词性成分的移动可能性,该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里的认知工具即意象图式来证明其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时间移动动词 语义特征 隐喻机制 意象图式
下载PDF
动词隐喻的识解与翻译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煜 马庆凯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6-59,共4页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隐喻 解喻 识解 认知方式
下载PDF
英汉语食物范畴动词的概念隐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旗 覃修桂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89,共6页
英汉两种语言共享食物范畴动词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各自独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感觉体验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使食物范畴动词在英汉语中产生了部分相同而部分相异的隐喻投射。人们用身体部位、感觉经验及日常身体活... 英汉两种语言共享食物范畴动词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各自独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感觉体验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使食物范畴动词在英汉语中产生了部分相同而部分相异的隐喻投射。人们用身体部位、感觉经验及日常身体活动的概念域来构建抽象或具体的概念域。食物范畴的动词不仅能投射到智力域,同时还能投射到情感态度域和社会关系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范畴动词 概念隐喻 共性 个性
下载PDF
“望”族动词语义认知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武文杰 徐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0,共3页
在汉语表视觉行为的动词中,"望"的词义中所承载的空间属性最为显著。在含有语素"望"的汉语动词中,多数都与"望"的词义中"远距离"的特征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望"族动词的语义特征分... 在汉语表视觉行为的动词中,"望"的词义中所承载的空间属性最为显著。在含有语素"望"的汉语动词中,多数都与"望"的词义中"远距离"的特征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望"族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这种联系由人类的认知特点决定,是由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向非空间概念迁移过程中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动词 空间隐喻 词义引申 原型理论
下载PDF
从品尝动词到经历体标记的语法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统尚 石毓智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45,共8页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表明,品尝行为动词在不同语言里都发展成为经历体标记,说明这种演化具有跨语言的规律性。先秦汉语的"尝"是这一语法化路径的典型例证之一,它由"品尝食物"自然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尝试",其...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表明,品尝行为动词在不同语言里都发展成为经历体标记,说明这种演化具有跨语言的规律性。先秦汉语的"尝"是这一语法化路径的典型例证之一,它由"品尝食物"自然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尝试",其后可以带上其他动词做宾语,为其被重新分析为副词的经历体语法化创造了合适的句法环境。促使这一语法化的核心语义特征仍然是品尝食物,它由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通过隐喻投射到抽象的语法领域。更重要的是,现代汉语仍然还在使用的"曾(经)"就是先秦经历体"尝"的语音变体,文章还从产生时间、语音特征等角度详细论证了其间的关系,并详细调查了它们之间的取代过程。此外,还探讨了汉语史上先后出现的两个经历体标记"尝"与"过"的不同发展机制,也分析了"过"的产生对后来的经历体"曾"的语法地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尝动词 经历体 语法化 隐喻 语言类型学
下载PDF
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新筱 张积家 王悦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4-750,共7页
通过2个实验,考察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在动词隐含延续时间判断任务中,当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长–短")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宽–窄")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慢,表明语义加工受... 通过2个实验,考察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在动词隐含延续时间判断任务中,当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长–短")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宽–窄")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慢,表明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实验2采取词性判断任务,发现隐含延续时间长的动词的加工时间更长,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不一致时,被试的加工变慢。整个研究表明,动词的隐含延续时间基于被试的知识经验和水平空间长度来表征,支持弱势的隐喻表征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隐含延续时间 时间空间隐喻
下载PDF
隐喻性动词的形象功能及其翻译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庆明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12,共4页
通过对隐喻动词的分析和研究可知 ,英语有些动词当应用于其通常的语境之外时便具有了隐喻的功能。这类隐喻性动词不仅折射出隽永的寓意 ,而且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在科技英语文体中 ,这类动词并不少见 ,其生动形象的应用不仅使抽象、难懂... 通过对隐喻动词的分析和研究可知 ,英语有些动词当应用于其通常的语境之外时便具有了隐喻的功能。这类隐喻性动词不仅折射出隽永的寓意 ,而且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在科技英语文体中 ,这类动词并不少见 ,其生动形象的应用不仅使抽象、难懂的科学思想和概念或技术过程和方法变得通俗易懂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本文以科技英语文体为基础 ,探讨和分析隐喻性动词的形象及功能 ,并尝试提出隐喻形象翻译的几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性动词 形象功能 翻译 科技英语 文体特征 意译法 直译法
下载PDF
试论“动喻” 被引量:1
17
作者 霍四通 李熙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4,共3页
动喻是汉语中曾经非常盛行的一种修辞现象,从语义角度它应该分成两类。在现代汉语中,动喻的使用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语义 修辞现象 角度
下载PDF
名词和动词隐喻中的相似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晓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846-849,共4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名词隐喻和动词隐喻中的相似性。认为名词隐喻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外在特征相似、内在特性相似、兼有内外部特征相似以及情景关系相似,动词隐喻中有过程相似和动作相似。不管是哪种相似都隐含着模糊性,由于...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名词隐喻和动词隐喻中的相似性。认为名词隐喻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外在特征相似、内在特性相似、兼有内外部特征相似以及情景关系相似,动词隐喻中有过程相似和动作相似。不管是哪种相似都隐含着模糊性,由于个人心理,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隐喻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隐喻 动词隐喻 相似性 模糊性
下载PDF
动词“提”产生言说义的过程及动因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正存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6,96,共6页
动词"提"本表手部动作,到元代产生了言说义。手部动作动词"提"使其受事发生位移变化,这是"提"产生言说义的前提。隐喻促使动词"提"从手部投射到了口部,具有了言说功能。
关键词 手部动作 言说义 言说动词 隐喻
下载PDF
隐喻视角下趋向动词“起来”的引申义教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甜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5-144,152,共11页
趋向动词的引申义既是本体研究的重难点,也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构建隐喻机制下"起来"引申义的语义教学图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迫切要求。要准确描写"起来"的引申义,既需要剔除构式语义及其他组配词语语义的干扰... 趋向动词的引申义既是本体研究的重难点,也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构建隐喻机制下"起来"引申义的语义教学图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迫切要求。要准确描写"起来"的引申义,既需要剔除构式语义及其他组配词语语义的干扰,也需要在语境中考虑组配词语语义和"起来"语义的互动关系。"起来"与动词或形容词组配所产生的引申义可以概括为五类,分别是TOGETHER IS UP,MORE IS UP,ESTABLISH IS UP,NEW IS UP,CONDITION IS UP。应以"起来"的空间义为基础帮助学习者树立隐喻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引申义的用法,从而构建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引申义 隐喻 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