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处所介词短语的时空认知对应 被引量:6
1
作者 魏本力 殷耀 陆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9,共4页
从讨论时间和空间的静态对应入手,通过考察时空表述的语义特征来揭示时空对应的认知理据。就言语功能来讲,时空对应典型地由处所介词短语加以体现,语义表征为空间概念荷载时间概念。从心理认知上看,语义空间又可表达时间概念,认知基础... 从讨论时间和空间的静态对应入手,通过考察时空表述的语义特征来揭示时空对应的认知理据。就言语功能来讲,时空对应典型地由处所介词短语加以体现,语义表征为空间概念荷载时间概念。从心理认知上看,语义空间又可表达时间概念,认知基础始于心理映射中的空间域对时间域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所介词短语 静态空间 时间投射
下载PDF
“著(着)+处所词”在共时平面中的两种句法位置 被引量:7
2
作者 罗自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本文通过对"著(着)+处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两种句法位置的比较,分析了"V著(着)L"和"著(着)LV"在地理分布及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历史上不同方言之间的语言接触造成的。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著(着)+处所词” 介词 语言接触
下载PDF
也谈处所介词“著”的来源 被引量:9
3
作者 田春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处所介词"著"的产生一般认为跟谓语动词能否造成附着状态有关,但文献资料却反映出"著"首先出现在不带"附着"义的动态动词之后。在唐以前含"著"的三种句法格式中,"V著N"式和"著N... 处所介词"著"的产生一般认为跟谓语动词能否造成附着状态有关,但文献资料却反映出"著"首先出现在不带"附着"义的动态动词之后。在唐以前含"著"的三种句法格式中,"V著N"式和"著NV"式分别包含了处所介词"著"的两种句法位置,是处所介词"著"借以产生的句法环境。动词之后的介词"著"的产生得益于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动词之前的"著"的虚化主要是由于"著"暗含受事宾语范围的扩大,它们具有不同的虚化途径。"VO著N"式也在文献里大量出现,但没有衍生出介词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 句法格式 重新分析
下载PDF
试论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来源 被引量:6
4
作者 林颂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6-393,共8页
一般认为,闽南话持续体标记来源于附着义动词"著"。基于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特点及其内部差异,我们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而提出己见:闽南话持续体标记并非源于"著",而是来源于"方位介词+处所指示代词&qu... 一般认为,闽南话持续体标记来源于附着义动词"著"。基于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特点及其内部差异,我们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而提出己见:闽南话持续体标记并非源于"著",而是来源于"方位介词+处所指示代词"短语的虚化。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语音形式因地而异,实为该介词短语虚化程度各地有别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话 持续体标记 方位介词短语 “著”
下载PDF
汉语方所格介词的来源及功能扩展模式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小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36,共24页
依据语义来源,汉语史及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方所格介词可以分为五大类15小类,所处典型的句法格式则有“prep+NP;+VP”和“VP+prep+NP;”两种,句法格式会影响到功能扩展。依据动作发生前后的位置关系,方所名词大致可以分为源点(夺格)、原点... 依据语义来源,汉语史及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方所格介词可以分为五大类15小类,所处典型的句法格式则有“prep+NP;+VP”和“VP+prep+NP;”两种,句法格式会影响到功能扩展。依据动作发生前后的位置关系,方所名词大致可以分为源点(夺格)、原点(处所)、经由、终点(向格)四种,大部分方所格介词可以介引多种方位名词。从跨方言共时平面来看,原点与源点、原点与终点、源点与经由用法具有双向演变关系;从历时层面来看,每类词的演变都具有单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所格介词 语义来源 功能扩展模式 共时与历时
下载PDF
“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靖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共7页
本文重点探讨"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当场所指代其"内容物"时,移动的目标就是场所中的"内容物"。主体通过移动达到目标,实现移动的目的(如"逛商场")。当场所是某一路径时,主体从... 本文重点探讨"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当场所指代其"内容物"时,移动的目标就是场所中的"内容物"。主体通过移动达到目标,实现移动的目的(如"逛商场")。当场所是某一路径时,主体从一系列移动路径的选项中选出一项,作为移动的方式、手段(如"走小路")。介词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限定移动发生的场所或经过的地点,此场所或地点往往也是后续行为发生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处所宾语 语义功能 介词结构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生介/名搭配行为研究——以with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崇兴甲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38-142,共5页
中外大学生作文中的介/名搭配,在整体数量上没有很大差别,但中国大学生在搭配强度、搭配的显著性方面与英美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母语(汉语)的影响;一方面是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标语的使用规划。在英语教学中... 中外大学生作文中的介/名搭配,在整体数量上没有很大差别,但中国大学生在搭配强度、搭配的显著性方面与英美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母语(汉语)的影响;一方面是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标语的使用规划。在英语教学中,应把词汇的常用搭配作为教学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CLEC locNESS 介词
下载PDF
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实证研究
8
作者 余云峰 龚波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0-94,共5页
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英、汉空间识解异同对中国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三类对应的习得有影响,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他们的目标语空间识解能力发展没有同步... 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英、汉空间识解异同对中国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三类对应的习得有影响,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他们的目标语空间识解能力发展没有同步对应关系。(2)在英语介词习得过程中,与汉语空间语义对应的空间语义最易习得,不对应最难,难度从对应、准对应到不对应逐渐上升。(3)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同一空间场景的空间识解机制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介词 空间识解 介词习得
下载PDF
《梼杌闲评》处所介词研究
9
作者 龚梅 《凯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5-67,共3页
《梼杌闲评》主要反映了明清时的北方话,是研究近代汉语发展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介词运用方面体现了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全书处所类介词共有25个,文章选取有特色的14个处所介词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用法及其介词短语主要功能。
关键词 《梼杌闲评》 处所介词 近代汉语 介词短语功能
下载PDF
赣南客家方言处所介词的语法功能举隅 被引量:2
10
作者 赖海燕 段福德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3-26,共4页
赣南客家方言里的处所介词很丰富,有"在"、"到"、"的"、"来"、"过"、"去"等,大多数可以介引名词,表示客体存在的处所或位移的目标,从它的来源和语法使用特点上可以看出客... 赣南客家方言里的处所介词很丰富,有"在"、"到"、"的"、"来"、"过"、"去"等,大多数可以介引名词,表示客体存在的处所或位移的目标,从它的来源和语法使用特点上可以看出客家方言纵向沉积的多次性和横向融合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方言 处所介词
下载PDF
地点介词表进行体的认知分析
11
作者 周高 刘正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中哪些地点介词可表进行体?2)地点介词何以表进行体?3)地点介词表进行体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理据是什么?通过对地点介词表进行体的语法特征和认知过程的具体分析,本研究认为:状态过程性是进行体语义的本质... 本文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中哪些地点介词可表进行体?2)地点介词何以表进行体?3)地点介词表进行体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理据是什么?通过对地点介词表进行体的语法特征和认知过程的具体分析,本研究认为:状态过程性是进行体语义的本质特征;地点状态这一空间义项是表进行体介词的语义基础,也即具备地点状态这一空间义项的介词才可表进行体;地点介词表进行体是以地点图示(location schema)和事件图示(event schema)中状态的相似性为基础,将意象图式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时间域的认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点介词 进行体 意象图式 地点状态
下载PDF
《孟子》方所词研究
12
作者 杨一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的语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处所词 方位词 句法功能 处所动词 处所介词
下载PDF
汉语介词“在”的日语译法
13
作者 张桃 《高教学刊》 2016年第12期260-261,共2页
动词虚化而来的动源前置词"在"居于汉语介词的核心地位,通常用来介引时间或方所题元。而术语不同的日语格助词「に·で·を」也同样具有此功能。同一语义在日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常使日语学习者大伤脑筋。因此,文章先... 动词虚化而来的动源前置词"在"居于汉语介词的核心地位,通常用来介引时间或方所题元。而术语不同的日语格助词「に·で·を」也同样具有此功能。同一语义在日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常使日语学习者大伤脑筋。因此,文章先从介词的定义入手,以"在"的相关结构形式出发,讨论相同语义域的介词短语PP在日汉互译时的配对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后置词 题元 静态 动态
下载PDF
汨罗湘语中的“使然”与“非使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山青 施其生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1-458,共8页
湖南汨罗湘语里表所在、所从由的介词及表动作持续、状态持续的体貌形式依是否含有"使然"的语法意义而分为"在"和"到""跍到"两套,两套形式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对汨罗相关语言事实进行梳理... 湖南汨罗湘语里表所在、所从由的介词及表动作持续、状态持续的体貌形式依是否含有"使然"的语法意义而分为"在"和"到""跍到"两套,两套形式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对汨罗相关语言事实进行梳理可以看到:这两套形式有"使然"与"非使然"之别,其根源在于表所在的介词来源于两套不同的动词,语法化过程中动词"到""跍到"的语义滞留促成了"使然"语法意义的产生,并最终形成了"使然"的语法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汨罗湘语 处所介词 持续体貌 使然 非使然 语法化
原文传递
甲骨文处所介词“自”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玉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8,254,共15页
本文对殷墟甲骨文中的处所介词"自"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探讨"有去自雨""亡去自雨""亡■自■""有求自■"等短语以及"叀入自……""于入自……"格式,然... 本文对殷墟甲骨文中的处所介词"自"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探讨"有去自雨""亡去自雨""亡■自■""有求自■"等短语以及"叀入自……""于入自……"格式,然后对处所介词"自"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处所介词
原文传递
甲骨文中位事介词“于”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玉金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1,95,共10页
位事介词"于"源于动词"于"。这种介词"于"前后的动词,具有[位移]、[存在]、[放置]的语义特征。这种"于"绝大多数都是"到"的意思,"于+宾语"通常表示位移的终点,"于&qu... 位事介词"于"源于动词"于"。这种介词"于"前后的动词,具有[位移]、[存在]、[放置]的语义特征。这种"于"绝大多数都是"到"的意思,"于+宾语"通常表示位移的终点,"于"的宾语可以是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代词"之"、鬼神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于+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当它前置时,都是语句的对比焦点。这种"于"常跟"自"构成"自……于……"这样的固定格式,有时跟"从"构成"从……于……"这样的固定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位事介词 “于”
原文传递
汉语失语患者方位介词加工的初步探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友霞 毛善平 +3 位作者 蔡萌 赵华 刘正芳 徐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16-819,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汉语失语症患者方位介词的加工特点,为脑卒中后汉语失语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例汉语失语患者(病例组)以及20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方位介词的复述、听理解、填词、视空间... 目的观察和分析汉语失语症患者方位介词的加工特点,为脑卒中后汉语失语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例汉语失语患者(病例组)以及20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方位介词的复述、听理解、填词、视空间功能以及短时记忆检测,比较2组各项得分情况,分析其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在方位介词的复述、理解以及填词任务的完成均存在障碍;对单个方位介词以及介词短语的复述成绩优于句中介词,前两者的复述成绩较对照组稍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句中方位介词的复述、理解存在明显障碍,均较对照组差(P<0.05)。复述测试中主要表现为目标词省略错误。2组患者视空间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短时记忆明显受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语失语患者存在方位介词加工障碍。句中方位介词的复述较方位介词短语、单个方位介词的复述更困难,这可能与短时记忆障碍以及该类词在句法中的角色功能有关。我们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应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失语 方位介词
原文传递
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运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丹丹 李辉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7年第3期33-36,共4页
本研究依据语料库,对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考察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1)四个年龄段幼儿的普通话空间方位词产词能力存在显著差异,2岁与5岁组幼儿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2)幼... 本研究依据语料库,对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考察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1)四个年龄段幼儿的普通话空间方位词产词能力存在显著差异,2岁与5岁组幼儿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2)幼儿能够使用所有类型的普通话空间方位词,使用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里”-“上”-“下”-“后”-“外”-“中”-“旁边”-“前”-“东西南北”-“左右”。(3)幼儿倾向于使用“里”和“上”这两类空间方位词,但在使用频次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5岁幼儿这两种类型的空间方位词的产词量出现了明显飞跃。(14)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的使用量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过男童对空间方位词的使用能力略优于女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普通话 空间方位词 语料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处所介词“走”的语法化
19
作者 毛文静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1-461,共11页
本文从共时方言分布和历时语法演变两方面论证汉语方言方向、源点和经由介词“走”来源于“奔跑”义动词“走”。动词“走”于汉代开始出现于连动式“走奔向义+NL+V”之中,随着V次类的变换,动词“走”于北宋重新分析为源点介词,于南宋... 本文从共时方言分布和历时语法演变两方面论证汉语方言方向、源点和经由介词“走”来源于“奔跑”义动词“走”。动词“走”于汉代开始出现于连动式“走奔向义+NL+V”之中,随着V次类的变换,动词“走”于北宋重新分析为源点介词,于南宋重新分析为方向介词,并至晚于明末由源点介词发展为经由介词,其语法化路径为“奔向、趋向>方向”和“奔向、趋向>源点>经由”。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处所介词“走”几乎保留了近代汉语处所介词“走”的所有语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处所介词 来源 语法化
原文传递
浙江瑞安话的动源处所介词
20
作者 吴越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5-310,共6页
提要 本文讨论浙江瑞安话的动源处所介词“是、囥、□[la■]、宿、生”的语义来源、虚化程度及其精细分工,关注介词短语相对于谓语动词的两种语序,以及两种语序中介词短语的语义解读差异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 浙江瑞安话 吴语 动源处所介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