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文本的“间离”: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杰 康澄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62,共5页
长期以来 ,文艺理论与批评界已习惯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生活的文本化。然而 ,2 0世纪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尤利·米哈依洛维奇·洛特曼则在分析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 ,明确提出文学创作不仅不是生活的文本... 长期以来 ,文艺理论与批评界已习惯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生活的文本化。然而 ,2 0世纪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尤利·米哈依洛维奇·洛特曼则在分析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 ,明确提出文学创作不仅不是生活的文本化 ,而恰恰是文本的生活化。洛特曼运用了布莱希特提出的叙事剧的“间离效果” ,具体揭示了文本生活化的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米哈依洛维奇·洛特曼 <叶甫盖尼·奥涅金> 间离效果
下载PDF
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颖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29-131,共3页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创立了"叙事剧"及其"陌生化效果"即"间离方法"的戏剧理论,强调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观众要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
关键词 叙事剧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良相佐国》中间离效果理论的应用分析
3
作者 张放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44-147,共4页
《良相佐国》为英国戏剧家博伊特的一部历史题材作品。博伊特在该剧本的前言部分曾经提到,自己在该作品中运用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间离效果理论的手法,以期引发观众对作品深层次的思考。本文从间离效果理论的原理入手,探讨作... 《良相佐国》为英国戏剧家博伊特的一部历史题材作品。博伊特在该剧本的前言部分曾经提到,自己在该作品中运用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间离效果理论的手法,以期引发观众对作品深层次的思考。本文从间离效果理论的原理入手,探讨作者博伊特在其中所使用的间离理论手法及其取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相佐国》 罗伯特·博伊特 间离效果理论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下载PDF
哈尔姆斯荒诞戏剧的陌生化书写
4
作者 高羽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5,共12页
哈尔姆斯在20世纪初创作的死亡母题戏剧中展现了超前的荒诞意识,其死亡思考杂糅了对非理性现实和存在无意义的批判。哈尔姆斯在荒诞戏剧中诉诸陌生化手段革新了戏剧的主题表达、对话语言、审美风格,打破了传统戏剧形式与内容的窠臼。他... 哈尔姆斯在20世纪初创作的死亡母题戏剧中展现了超前的荒诞意识,其死亡思考杂糅了对非理性现实和存在无意义的批判。哈尔姆斯在荒诞戏剧中诉诸陌生化手段革新了戏剧的主题表达、对话语言、审美风格,打破了传统戏剧形式与内容的窠臼。他借助变形人物、怪诞舞台形象、夸张音响效果和陌生化视角增强舞台的表现力。他以死亡荒诞性消解悲剧严肃性的形式隐藏人文关怀。哈尔姆斯擅用无意义语颠覆惯常逻辑认知,延长观众对戏剧荒诞性的感受过程。为催生观众的批判精神,他借助寓言化、元戏剧手法制造间离效果,开辟了俄罗斯荒诞戏剧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姆斯 荒诞戏剧 死亡 陌生化 间离效果
原文传递
英国文化唯物论的德国起源:玛格特·汉尼曼论布莱希特
5
作者 赵国新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2期73-78,共6页
英美学界普遍认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及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看法忽略了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文化唯物论先驱之一玛格... 英美学界普遍认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及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看法忽略了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文化唯物论先驱之一玛格特·汉尼曼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莎士比亚评论与后来的文化唯物论批评由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它热衷于发现作品内在矛盾的批评策略,还是它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都促使汉尼曼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逐渐转向文化唯物论批评,就此而言,英国文化唯物论的起源当中还包含着德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唯物论 社会历史批评 间离效果 陌生化手法
原文传递
读解《漂流教室》中的“陌生化”
6
作者 唐彦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0年第1X期254-256,共3页
漫画《漂流教室》具有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倾向,让读者高于作品本身,以达到对作品更客观、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突破了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企图揭示出内心灵魂,让作品烙上了深深的表现主义印记,SF式离奇情节的发展正是... 漫画《漂流教室》具有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倾向,让读者高于作品本身,以达到对作品更客观、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突破了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企图揭示出内心灵魂,让作品烙上了深深的表现主义印记,SF式离奇情节的发展正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距离"即"陌生化"的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教室 陌生化 间离效果 科学幻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