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氏气单胞菌拮抗菌株J2-2的筛选、鉴定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心怡 孙正祥 +1 位作者 苏应兵 周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筛选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潜在抑菌作用的菌株,本研究从湖北公安县泥鳅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一株细菌J2-2,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菌株J2-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 为筛选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潜在抑菌作用的菌株,本研究从湖北公安县泥鳅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一株细菌J2-2,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菌株J2-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具有抑菌广谱性,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ella milieri)、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等6种水产病原菌的抑菌直径在9.6~29.5 mm。菌株J2-2的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蛋白酶K处理的稳定性。电镜结果显示菌株J2-2的发酵产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细胞膜结构具有破坏作用。通过LC-MC分析该拮抗细菌可产生至少15种不同的脂肽类化合物如杆菌霉素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2-2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具有耐药性,对克林霉素中度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安全性评价 LC-MS
下载PDF
ExsA对维氏气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
2
作者 才子惠 陈文欣 +5 位作者 李娟娟 李宏 迟雪 唐燕琼 刘柱 马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136,共8页
维氏气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人鱼共患病原菌,可以引起多种水产生物的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业以及公共卫生安全有重大危害。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是决定气单胞菌属致病性最关键的毒力机制之一,AraC家族转录因子ExsA作... 维氏气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人鱼共患病原菌,可以引起多种水产生物的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业以及公共卫生安全有重大危害。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是决定气单胞菌属致病性最关键的毒力机制之一,AraC家族转录因子ExsA作为主调控因子,响应环境条件变化,激活T3SS组装及效应蛋白分泌。为了探究ExsA对维氏气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通过同源重组策略构建exsA基因敲除菌株,并检测其生物膜形成能力、黏附性及培养后上清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中exsA基因缺失导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对宿主离体组织的黏附能力以及培养后上清液的细胞毒性显著下降。与野生型相比,exsA敲除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降低1.5倍,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无显著性变化,但对小鼠离体肠道组织的黏附能力降低3.4倍,细菌培养后上清的细胞毒性下降1.2倍。研究结果表明ExsA对于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机制有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阐明T3SS对于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以及指导水生生物微生物感染防治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Ⅲ型分泌系统 exsA 生物膜 粘附能力 毒力
下载PDF
维氏气单胞菌弱毒株FS12001及其疫苗对异育银鲫的免疫效果
3
作者 王艳娇 张德锋 +7 位作者 任燕 王庆 王英英 李莹莹 潘厚军 石存斌 莫绪兵 尹纪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214,共13页
为探究由维氏气单胞菌(Av)弱毒株FS12001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将Av弱毒株FS12001制备活疫苗、灭活疫苗、ISA763A-灭活疫苗和蜂胶-灭活疫苗,腹腔注射免疫异育银鲫,同时设ISA763A佐剂、蜂胶佐剂及0.65%NaCl作为对照组。于免疫后1、3、5、7... 为探究由维氏气单胞菌(Av)弱毒株FS12001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将Av弱毒株FS12001制备活疫苗、灭活疫苗、ISA763A-灭活疫苗和蜂胶-灭活疫苗,腹腔注射免疫异育银鲫,同时设ISA763A佐剂、蜂胶佐剂及0.65%NaCl作为对照组。于免疫后1、3、5、7和14 d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脾脏组织中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于免疫后7、14、21、28、42和48 d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IgM抗体水平,测定SOD和LZM酶活性;于免疫28 d后用2株Av强毒株分别攻毒各组实验鱼,连续观察记录7 d,计算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结果显示,各免疫组脾脏组织中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ISA763A-灭活疫苗组和蜂胶-灭活疫苗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各疫苗免疫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0.65%NaCl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各疫苗免疫组的LZM活性均在28 d最高,灭活疫苗组、ISA763A-灭活疫苗组及蜂胶-灭活疫苗组SOD活性均在7 d最高。菌株AVCA07攻毒后,活疫苗组、灭活疫苗组、ISA763A-灭活疫苗组和蜂胶-灭活疫苗组的RPS分别为63%、56%、100%和56%;菌株YC170511攻毒后,以上4个免疫组RPS分别为59%、55%、93%和72%。研究表明,用弱毒株FS12001制备疫苗,注射免疫异育银鲫后均可增加脾脏中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增强SOD和LZM酶活性,增强其抵抗Av感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维氏气单胞菌 弱毒株 疫苗 免疫效果
下载PDF
cphA基因特异性介导维氏气单胞菌碳青霉烯耐药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李安一 李宏 +4 位作者 刘柱 李娟娟 唐燕琼 迟雪 马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目的探究cphA基因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β-内酰胺耐药性的影响,解析基因功能。方法以维氏气单胞菌C4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phA基因敲除株;利用比浊法测定生长曲线,微量二倍稀释法检测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目的探究cphA基因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β-内酰胺耐药性的影响,解析基因功能。方法以维氏气单胞菌C4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phA基因敲除株;利用比浊法测定生长曲线,微量二倍稀释法检测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cphA基因对抗生素的响应表达;并通过分子对接解析CphA酶与抗生素互作的重要活性位点。结果成功构建cphA基因敲除株,发现cphA基因缺失不影响维氏气单胞菌生长。虽然cphA基因在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处理下均响应性表达增加,但cphA基因缺失仅特异性导致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由耐受变为敏感,而对其他β-内酰胺类的药物敏感性表型并无影响。此外,分子对接结果表明,CphA酶的Thr135、His174、Asn201氨基酸残基是与亚胺培南分子形成氢键作用的位点。结论维氏气单胞菌中的cphA基因特异性介导碳青霉烯耐药。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维氏气单胞菌的耐药研究和β-内酰胺酶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cphA基因 基因敲除 耐药性
下载PDF
三角帆蚌HcCnAα基因克隆及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
5
作者 龙凯 孙瑜 +2 位作者 李艳红 腾树君 吴正理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3,共12页
钙调神经磷酸酶(CN)属苏/丝氨酸蛋白磷酸酶,在软体动物的抗菌应答、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角帆蚌CN基因α型催化亚基(HcCnAα)的cDNA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T30a-HcCnA... 钙调神经磷酸酶(CN)属苏/丝氨酸蛋白磷酸酶,在软体动物的抗菌应答、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角帆蚌CN基因α型催化亚基(HcCnAα)的cDNA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T30a-HcCnAα原核表达载体,将诱导表达、纯化、复性后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健康状态和感染维氏气单胞菌GL2后HcCnAα在三角帆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cCnAαcDNA全长2737 bp,其中3′UTR长131 bp,5′UTR长1154 bp,CDS区为1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序列包含蛋白磷酸酶保守的PP2Ac结构域。WB和qPCR结果显示,HcCnAα在三角帆蚌各组织中广泛存在,并在闭壳肌、斧足、性腺、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低。维氏气单胞菌GL2感染三角帆蚌后3~24 h,鳃中HcCnAα的表达量显著升高,6 h时闭壳肌中表达量也显著升高,感染后24 h,肝胰腺、斧足、血液、外套膜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感染后48 h,闭壳肌、鳃、外套膜、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CnAα基因与其他物种CnAα基因高度相似,具有保守的PP2Ac结构域,在各组织中普遍表达,并参与了三角帆蚌在细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本研究首次克隆了三角帆蚌HcCnAα基因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揭示了HcCnAα基因参与三角帆蚌的抗感染免疫应答,为深入研究三角帆蚌的免疫调控机制和疾病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维氏气单胞菌 钙调神经磷酸酶 多克隆抗体 细菌感染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联合脉冲电晕放电灭活水中维氏气单胞菌的效果与机制
6
作者 祝振飞 燕鹏程 +2 位作者 张荣 张敏 屈广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68-4977,共10页
将介质阻挡放电(DBD)与脉冲电晕放电(PCD)联合用于水中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分析了DBD与PCD的协同效应,考察了电压、pH值、载气种类和流量等对DBD联合PCD(DBD/PCD)灭活维氏气单胞菌的影响,探讨了维氏气单胞菌的失活机制,分析了活性物质... 将介质阻挡放电(DBD)与脉冲电晕放电(PCD)联合用于水中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分析了DBD与PCD的协同效应,考察了电压、pH值、载气种类和流量等对DBD联合PCD(DBD/PCD)灭活维氏气单胞菌的影响,探讨了维氏气单胞菌的失活机制,分析了活性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并通过斑马鱼攻毒实验验证了DBD/PCD的安全性.结果表明:DBD/PCD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效果明显高于DBD和PCD单独灭活效果,且二者的协同系数均大于1;经过420s的处理,DBD/PCD可将维氏气单胞菌的浓度降低7个数量级;增加放电电压可显著提高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效率;碱性条件下,氧气作为载气有利于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在0.5~1.5L/min的范围内,空气流量对灭活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DBD/PCD系统中产生的活性物质首先作用于维氏气单胞菌外膜,使其破裂,然后进入细胞内造成胞内蛋白和毒力基因的损伤,最终导致维氏气单胞菌失活.DBD/PCD系统产生的活性物质·OH、^(1)O_(2)和O_(2)·^(-)在维氏气单胞菌灭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斑马鱼攻毒实验表明:DBD/PCD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水体病原微生物灭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脉冲电晕放电 维氏气单胞菌 灭活 机制 斑马鱼
下载PDF
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
7
作者 何雪雯 赵浩航 +4 位作者 温依铭 夏洪丽 喻大鹏 夏立群 鲁义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57-65,共9页
【目的】分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患病组织中的致病菌,鉴定致病菌的生理特性,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以期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方法】从广东湛江某养殖鱼厂的患病大口黑鲈病变组织中采集样本,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 【目的】分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患病组织中的致病菌,鉴定致病菌的生理特性,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以期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方法】从广东湛江某养殖鱼厂的患病大口黑鲈病变组织中采集样本,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药敏特性等鉴定。【结果】分离出菌落形态呈圆形、表面光滑呈乳白色、不透明的细菌,编号为MSB-2。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鉴定为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该菌株具有act、aer、aexT等毒力相关基因及tetC、tetA、sull等耐药相关基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羧苄西林、多西环素、头孢氨苄、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拉定、米诺环素、头孢唑林等药物敏感。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人工回归感染病原菌后,出现与病鱼相似的临床症状,如腹鳍及胸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明显膨大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积液,与自然患病的症状相同。【结论】维氏气单胞菌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疾病的致病菌,养殖过程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批准渔用药物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 分离与鉴定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药敏特性
下载PDF
黄颡鱼维氏气单胞菌的盐酸多西环素控制技术
8
作者 宣杰 翟玉菲 +1 位作者 沈飞 吕利群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为探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黄颡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防耐药给药方案,体外测定盐酸多西环素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最小杀菌质量浓度、防耐药突变质量浓度、耐药选择窗以及抗菌后效应等药效学参数,并根据国标渔药盐酸多西环素... 为探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黄颡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防耐药给药方案,体外测定盐酸多西环素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最小杀菌质量浓度、防耐药突变质量浓度、耐药选择窗以及抗菌后效应等药效学参数,并根据国标渔药盐酸多西环素的使用方案,在水温(20±2)℃下,体质量(200±50)g的黄颡鱼口灌20 mg/kg的盐酸多西环素,给药后0.5、1、2、4、8、12、24、48、78 h取血、肌肉、脑组织、肝胰脏、肾脏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盐酸多西环素在黄颡鱼体内5个组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显示,盐酸多西环素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5μg/m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1.0μg/mL,防耐药突变质量浓度为4.0μg/mL,耐药选择窗为0.5~4.0μg/mL,抗菌后效应分别为(0.95±0.24)、(0.79±0.58)、(1.92±0.71)h。黄颡鱼口灌20 mg/kg的盐酸多西环素后,血清、肝胰脏、肾脏、肌肉、脑中的曲线下面积(0~78 h)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AUC0~78h/MIC)分别为75.5580、686.5486、557.2362、736.9682、234.9658,最大药物质量浓度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ρmax/MIC)为2.4908、18.6652、15.3044、24.1590、10.9018。根据浓度依赖型药物曲线下面积(0~t)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AUC0~t/MIC)>125、最大药物质量浓度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ρmax/MIC)>8的有效标准,确定盐酸多西环素用药方案为20 mg/kg,每日1次。依据肌肉中的药物残留动力学数据,确定休药期至少11.2 d。综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药效学参数,试验结果可为利用国标渔药盐酸多西环素有效治疗黄颡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多西环素 黄颡鱼 维氏气单胞菌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下载PDF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and in vitro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Pathogenic Aeromonas veronii from Soft-shelled Turtles 被引量:2
9
作者 朱芝秀 蒋新华 +3 位作者 邓舜洲 王倍 李辉鸿 徐添悦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4期804-809,共6页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diseases caused by Aeromonas veronii,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incubated from infected soft-shelled turtles with traditional bacterial isolation method. Four strains of path...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diseases caused by Aeromonas veronii,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incubated from infected soft-shelled turtles with traditional bacterial isolation method. Four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with traditional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our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dentified as A. veronii biovar sobria.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d in vitro antimicrobial test against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were performed with agar diffus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 amyloliquefaciens and several antibiotics such as ofloxacin and gentamicin exerted strong antimicrobial effects on four isolates. B. amyloliquefaciens could be us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caused by A. veronii in aqua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onas veronii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timicrobial test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柴胡及其提取物对锦鲤幼鱼生长、生理生化、肝脏抗氧化及抗菌能力的影响
10
作者 闫学成 孙学亮 +5 位作者 方珍珍 毕相东 张震 尤宏争 郭慧玲 陈成勋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柴胡及其提取物对锦鲤幼鱼生长、生理生化、肝脏抗氧化及抗菌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21.0±0.5)g的锦鲤幼鱼36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锦鲤幼鱼。K组、C组和T组锦鲤幼鱼分别饲喂基础饲...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柴胡及其提取物对锦鲤幼鱼生长、生理生化、肝脏抗氧化及抗菌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21.0±0.5)g的锦鲤幼鱼36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锦鲤幼鱼。K组、C组和T组锦鲤幼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基础饲料+5‰柴胡生粉和基础饲料+5‰柴胡提取物。试验期14 d。结果显示,锦鲤幼鱼血清中,14 d时,C组的溶菌酶(LZM)和C组、T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0 d,并显著高于K组(P<0.05)。锦鲤幼鱼肝脏中,14 d时C组的LZM、酸性磷酸酶(ACP)和T组的AKP活性显著高于0 d(P<0.05)。14 d时,C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0 d(P<0.05),丙二醛(MDA)含量低于0、7 d。攻毒试验中,24 h内K组锦鲤幼鱼的死亡率为41.7%;C组死亡率为18.3%,保护率为56%;T组死亡率为21.7%,保护率为48%。C组锦鲤幼鱼血清中48 h的白细胞介素-13(IL-13)含量显著高于24、96 h(P<0.05);C组、T组48 h的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24 h(P<0.05)。肝脏中,C组锦鲤幼鱼48 h的白细胞介素-4(IL-4)、IL-13和IgM含量显著高于24 h,IL-13含量显著高于K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柴胡及其提取物投喂14 d可以有效提高锦鲤幼鱼的生理生化指标和抗维氏气单胞菌能力,但两者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柴胡的作用效果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柴胡提取物 锦鲤幼鱼 抗氧化 免疫 肝功能 维氏气单胞菌
下载PDF
加州鲈维氏气单胞菌拮抗菌的筛选
11
作者 安相茹 苏应兵 周燚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42-48,共7页
为筛选出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拮抗效果的最优菌株,本试验从湖北荆州太湖加州鲈池塘底泥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C2-1,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研究其生防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细菌C2-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为筛选出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拮抗效果的最优菌株,本试验从湖北荆州太湖加州鲈池塘底泥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C2-1,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研究其生防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细菌C2-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具有广谱抑菌性,对希瓦氏菌(Shiva's bacteria)、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sis)等多种水产病原菌的抑菌直径达18.57~25.28 mm。菌株C2-1具有较高的酸碱稳定性且对温度适应范围较为广泛。扫描电子显微镜镜观察发现细菌C2-1的发酵产物对维氏气单胞菌具有破坏效果。液质联用(LC-MS)分析该细菌包含多种不同的脂肽类活性物质,如伊枯草菌素等。研究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C2-1是防治维氏气单胞菌的潜力菌株,对维氏气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加州鲈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维氏气单胞菌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阻滞
12
作者 熊广泽 张怡晴 +2 位作者 刘子琦 张铭琪 张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维氏气单胞菌是一种能感染人-兽-水生动物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本试验分析了不同密度(2.2×10^(8)、1.1×10^(8)cfu/mL和5.5×10^(7)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对斑马鱼胚胎在受精后3 h到56 h胚胎形态学发育的影响及原因。通过... 维氏气单胞菌是一种能感染人-兽-水生动物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本试验分析了不同密度(2.2×10^(8)、1.1×10^(8)cfu/mL和5.5×10^(7)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对斑马鱼胚胎在受精后3 h到56 h胚胎形态学发育的影响及原因。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数据统计、转录组分析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浸染斑马鱼胚胎后,不仅导致其死亡率增高,而且存活胚胎的发育显著延迟。维氏气单胞菌的密度越高,胚胎发育延迟的程度就越高,在密度为2.2×10^(8)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感染下,斑马鱼胚胎发育时期阻滞在受精后8~14 h。转录组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影响了斑马鱼胚胎与发育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受影响的大部分基因的功能集中在中胚层的发育,尤其是胚胎的背腹侧分化中。本试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对斑马鱼发育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原因可能是维氏气单胞菌改变了中胚层发育背腹侧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或其上游调控因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斑马鱼 发育阻滞 胚胎
下载PDF
乌原鲤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分析
13
作者 吴伟军 谭红连 +5 位作者 韩耀全 杨明伟 邓冬明 陈静 韦信贤 童桂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0-1529,共10页
【目的】明确引起乌原鲤(Procypris mer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分析其毒力基因,为乌原鲤养殖中的病害诊断及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患病乌原鲤肝脏和肾脏中分离病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 【目的】明确引起乌原鲤(Procypris mer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分析其毒力基因,为乌原鲤养殖中的病害诊断及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患病乌原鲤肝脏和肾脏中分离病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使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18种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从患病乌原鲤肝脏和肾脏中分离纯化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命名为190424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19042401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乌原鲤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5.75×107 CFU/k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19种常见抗生素中,菌株19042401对卡那霉素、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6种药物敏感,对链霉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6种药物耐药;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表明,菌株19042401携带Act、Aer、GcaT、Acg、OmpAI、Alt、Fla、Exu、Ser和AhyB共10种毒力基因。【结论】维氏气单胞菌是引起此次乌原鲤发病的致病菌,携带10种毒力基因,对乌原鲤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仅对少数药物敏感,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养殖生产中可选用多西环素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原鲤 维氏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下载PDF
黄精多糖对维氏气单胞菌抑制效果研究
14
作者 马兴右 朱志 +3 位作者 罗雪莲 张孟琴 印双红 张俊波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6期30-36,共7页
为探究黄精多糖对鱼源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Aeramomas veronii)抑菌效果,选取不同浓度的黄精多糖对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体外、体内抑菌试验,通过琼脂平板打孔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和平板培养法,测定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 为探究黄精多糖对鱼源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Aeramomas veronii)抑菌效果,选取不同浓度的黄精多糖对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体外、体内抑菌试验,通过琼脂平板打孔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和平板培养法,测定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鲫,利用黄精多糖浸浴,24 h后采集鲫鱼鳃,测得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0.64 g/mL黄精多糖抑菌圈的直径为(18.33±0.19)mm,0.32 g/mL黄精多糖的抑菌圈直径为(13.57±0.33)mm,0.16 g/mL黄精多糖为(10.84±0.17)mm。黄精多糖对水产致病菌维氏气单胞菌MIC和MBC均为0.32 g/mL。浸浴黄精多糖24 h后,与感染组相比,0.01和0.02 g/mL组降低了鲫鱼鳃中AKP活性;0.04 g/mL黄精多糖治疗组的鲫鳃中SOD、CAT和AKP活性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72 h后各治疗组存活率均大于感染组。指出,黄精多糖有助于鲫抵抗维氏气单胞菌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维氏气单胞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凡隆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拮抗菌4-1-3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物质初探 被引量:7
15
作者 凡飞 张生武 +3 位作者 李联泰 李燕 苏晓烽 安贤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凡隆气单胞菌是泥鳅养殖中容易发生而且致死率较高的病原菌之一。为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菌、研发防治此病害的生物制剂,采集泥鳅养殖池底泥样品,通过滤纸抑菌圈法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细菌,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 RNA基因... 凡隆气单胞菌是泥鳅养殖中容易发生而且致死率较高的病原菌之一。为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菌、研发防治此病害的生物制剂,采集泥鳅养殖池底泥样品,通过滤纸抑菌圈法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细菌,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硫酸铵沉淀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抑菌物质,电泳检测其分子量。结果显示,从样品中分离到17株细菌,其中筛选出的拮抗菌4-1-3,能够高效抑制凡隆气单胞菌,抑菌圈直径达到15.2 mm。经菌株鉴定后命名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 4-1-3。该菌产生的抑菌物质为胞外蛋白,分子量约为100 k Da,推测该物质是荧光假单胞菌产生拮抗物质的一种新类型,有望进一步研制成防治水产病害的生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隆气单胞菌 拮抗菌 荧光假单胞菌 活性物质 胞外蛋白
下载PDF
水环境温度对戊二醛杀菌效果的影响
16
作者 刘宏宇 杨广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为了解水环境温度对戊二醛(glutaraldehyde,GA)杀菌效果的影响,在20℃、25℃和30℃三个温度条件下,定期检测了2株细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在不同浓度戊二醛水溶液中的致死情况。检测结... 为了解水环境温度对戊二醛(glutaraldehyde,GA)杀菌效果的影响,在20℃、25℃和30℃三个温度条件下,定期检测了2株细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在不同浓度戊二醛水溶液中的致死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戊二醛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杀菌率与温度正相关,低药物浓度时(0.45 mg/L),30℃水体中的杀菌率在24 h达到90%以上,而较低温度(20℃)实现90%杀菌率需要27 h;当浓度升至1.8 mg/L时,30℃、5 h杀菌率可以达到90%,20℃时则需要延长至7 h;当更高药物浓度(18 mg/L)时,30℃、20 min可实现90%以上杀菌率,20℃时所需时间相应延长至30 min。戊二醛对副溶血弧菌灭菌效果的影响也呈现相似规律性,当药物浓度0.18 mg/L时,杀菌率分别在15 h(30℃)和18 h(20℃)达到90%以上;当药物浓度1.8 mg/L和18 mg/L时,30℃水体中分别于100 min和3 min达到90%以上的杀菌率;20℃时时间延长至180 min和5 min。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使用戊二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戊二醛(glutaraldehyde GA)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杀菌率
下载PDF
pH和NaCl质量浓度对发酵鱼糜中腐败菌Aeromonas veronii bv. veronii群体感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丹丹 刘琳 +4 位作者 王迪 吕飞 丁玉庭 陈文烜 周绪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9,共7页
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来调控自身一些代谢行为,如生物膜的形成、鞭毛运动等,可引起食品腐败和食源性疾病,分析环境因素对细菌QS的影响对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从发酵鱼糜中分离的腐败菌Aeromonas... 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来调控自身一些代谢行为,如生物膜的形成、鞭毛运动等,可引起食品腐败和食源性疾病,分析环境因素对细菌QS的影响对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从发酵鱼糜中分离的腐败菌Aeromonas veronii bv.veronii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报告菌根癌农杆菌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分析了pH(6.0、7.0、8.0)和Na Cl(5、10、20 g/L)对细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类信号分子介导的QS及代谢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培养基初始pH 8.0或NaCl质量浓度为20g/L时能显著降低细菌产生的AHLs活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泳动能力(p<0.05)。由此认为,通过控制环境中的pH和Na Cl质量浓度能影响细菌合成AHLs及其QS系统的表达,并调控细菌的代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ONAS veroniibv.veronii 群体感应 pH NACL
下载PDF
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veronii and sepsis-infrequent complication of biliary drainage placement: A case report 被引量:5
18
作者 Manlio Monti Arianna Torri +4 位作者 Elena Amadori Alice Rossi Giulia Bartolini Chiara Casadei Giovanni Luca Frassinet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6期759-764,共6页
BACKGROUND Aeromonas species are uncommon pathogens in biliary sepsis and cause substanti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hepatobiliary function. Asia has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infection from Aeromonas,wherea... BACKGROUND Aeromonas species are uncommon pathogens in biliary sepsis and cause substanti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hepatobiliary function. Asia has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infection from Aeromonas,whereas cases in the west are rare.CASE SUMMARY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64-year-old woman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nd jaundice who manifested fever,abdominal pain,severe thrombocytopenia,anemia and kidney failure following the insertion of a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Blood culture result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veronii(A. veronii biovar veronii). After antibiotic therapy and transfusions,the life-threatening clinical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 improved and she was discharged.CONCLUSION This was a rare case of infection,probably the first to be reported in West countries,caused by A. veronii biovar veronii following biliary drainage. A finding of Aeromonas must alert clinician to the possibility of severe sep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veronii AEROMONAS Pancreatic cancer CHOLANGITIS Sepsis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Macro brachium nippon ense in response to Aerom onas veronii or Staphylococcus au reus infection 被引量:1
19
作者 Chong HAN Zhipeng ZHANG +2 位作者 Qiang LI Qinghua CHEN Jianrong HU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47-359,共13页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reshwater prawn that is often threatened by many aquatic pathogens.In this study,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was fi rstly used to explore the transcriptio...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reshwater prawn that is often threatened by many aquatic pathogens.In this study,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was fi rstly used to explore the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of M.nipponense to Aeromonas veronii 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imulation.A total of 400.19 million clean reads were obtained and assembled into 56944 unigenes with an average length of 1253 bp.A total of 1857 diff 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found after A.veronii infection,including 677 genes that were up-regulated and 1180 genes that were down-regulated,while 1061 signifi cant diff 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identifi ed after S.aureus infection,including 390 up-regulated and 671 down-regulated genes.Many immune-related genes including Spaetzle,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factor,C-type lectin,anti-lipopolysaccharide factor,an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2 protein were commonly up-regulated after A.veronii or S.aureus infection.This study will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mune response to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fection in crustace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Aeromonas veronii Staphylococcus aureus immune response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 A I Gene of Aeromonas veronii
20
作者 Wang Hai-juan Wang L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2期15-21,共7页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A, ofAeromonas veronii has a role in the virulence of the organism and is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ompA I ofAeromonas veronii strain WA106 was cloned...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A, ofAeromonas veronii has a role in the virulence of the organism and is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ompA I ofAeromonas veronii strain WA106 was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n, it was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BL21.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ompA I gene was 1 023 base pairs (GenBank Accession NO.KC748024), which showed 100% homology with that of A. veronii (NO.AB290200.1). This predicted protein was composed of 340 amino acid residues. Its molecular weight was 35.78 ku and isoelectric point was 5.18. The protein was a hydrophilic protein containing alpha helix and random coil with percentage of 35.0% and 49.7%, respectively. The tertiary structure, quatern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showed that ompA I protein contained two peptide chains. SDS-PAGE showed that the actual value of the fusion protei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cted result. It will facilitate further study of the role of ompA I pro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onas veronii ompA I gene cloning SEQUENCING prokaryotic expres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