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磁共振及颈动脉超声成像在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陈丽山 黄飞 +3 位作者 林金香 杨平生 黄维 陈光勇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及颈动脉超声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脑梗死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医院诊治的78例TIA患者分为初发型TIA组(66例)和进展型TIA组(12例),所有... 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及颈动脉超声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脑梗死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医院诊治的78例TIA患者分为初发型TIA组(66例)和进展型TIA组(1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MRI以及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比较磁共振及颈动脉超声成像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MRI显示初发型TIA和进展型TIA患者的平均病灶数量[(0.87±0.31)个vs(3.33±0.93)个、病灶平均直径[(10.71±2.42) mm vs (15.74±2.16) mm]及平均体积[(0.88±0.27) cm3vs (1.65±0.41) cm3]比较,初发型TIA患者均明显低于进展型TIA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TIA患者同侧颈动脉内中层厚度为(1.24±0.21) mm,明显大于初发型TIA患者的(1.06±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TIA患者同侧颈动脉存在血栓及狭窄程度≥50%的比例分别为25.00%和33.33%,明显高于初发型TIA患者的4.55%和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颅脑MRI及颈动脉超声成像不仅可以明确TIA发作病因,而且可以对疾病严重程度以及转归做出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磁共振 颈动脉超声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颈动脉
下载PDF
颈内动脉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
2
作者 傅照平 贺传沙 瞿仑学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73例中,154例(89.0%)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共304支,其中颅内动脉狭窄212支(69.7%),颅外动脉狭窄92例(30.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P<0.05)。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占79.3%;中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发为主,占90.0%;老年组以单纯狭窄为主,占86.6%。3组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中年组高于青年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病变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短暂性脑缺血 狭窄 发生率 年龄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观察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秦鑫 冯志慧 +3 位作者 许海娜 王振平 钟健 余宁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8期57-61,共5页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急性脑梗死(A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观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依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CI组...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急性脑梗死(A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观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依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CI组(42例)和TIA组(38例)。两组均于治疗前行HRMRI检查,对比两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以及斑块表面不完整、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血管面积(VA_(reference))、参考血管腔面积(LA_(reference))、血管最狭窄处面积(VA_(MLN))、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A_(MLN))、管壁面积(WA_(MLN))、狭窄率及重构方式的定量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以及VA_(reference)、LA_(reference)及VA_(MLN)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ACI组斑块表面不完整患者占比显著高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17,P<0.05);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WA_(MLN)及狭窄率显著高于TIA组,LA_(MLN)显著低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0,t=2.100,t=7.021,t=3.310,t=4.015;P<0.05)。经ROC曲线分析,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LA_(MLN)、WA_(MLN)及狭窄率均能用于ACI的诊断,AUC分别为0.709、0.940、0.879、0.789和0.819。结论:症状性MCA粥样硬化中,ACI与TIA患者的斑块特征存在差异,HRMRI能够用于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MCA)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AC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
下载PDF
滋肾活血熄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茂刚 杨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滋肾活血熄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川芎嗪片对照组(30例)和滋肾息风活血治疗组(30例),治疗组予... 目的观察滋肾活血熄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川芎嗪片对照组(30例)和滋肾息风活血治疗组(30例),治疗组予滋肾活血熄风汤,对照组予川芎嗪片,均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53.3%(P<0.01);两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滋肾活血熄风综合治疗VB-TIA较单用活血化瘀药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肾活血熄风汤 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肾虚血瘀型 临床研究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利民 李红琴 +1 位作者 王洪生 胡志诚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9期129-131,共3页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脑梗死 椎动脉优势 ABCD2评分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
6
作者 于逢春 丁秀 +1 位作者 张玉焕 张晓君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B!TIA)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关系。方法将28例VB-T-A患者分为夜间频发VB!TIA组及非夜间频发VB!TIA组,于急性期进行夜间多导睡眠仪(PSG)的监测,并对SAS进行诊断与分级,用t检验及!2检验比较SAS...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B!TIA)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关系。方法将28例VB-T-A患者分为夜间频发VB!TIA组及非夜间频发VB!TIA组,于急性期进行夜间多导睡眠仪(PSG)的监测,并对SAS进行诊断与分级,用t检验及!2检验比较SAS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28例监测结果显示SAS26例(92.8%),正常2例(7.1%)。其中夜间频繁发作组中、重度SAS12例(80%),轻度SAS3例(20%);而非夜间频繁发作组中、重度SAS1例(7.7%),轻度10例(76.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VB!TIA患者SAS常见,尤其是夜间频繁发作的VB!TIA患者,SAS的程度重。因此,SAS与VB!TIA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多导睡眠图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1例分析
7
作者 王瑞金 王得新 王佳伟 《北京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觉症状[14例(27%)]、失语[4例(8%)]、感觉障碍[3例(6%)]。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min;平均ABCD2评分为4.1分,4例患者在发作后1周内形成缺血性脑卒中。33例(65%)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8例(35%),颅外动脉狭窄10例(20%),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5例(10%)。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4%)、11例(22%)、15例(29%)。结论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以一侧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65%,且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 频发
下载PDF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曾昭贤 田莉 杨瑞琦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3期1898-190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老年TIA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并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无狭窄-...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老年TIA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并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组(32例)及中重度狭窄组(16例),观察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无狭窄-轻度狭窄者血流速度(PSV)显著高于中重度狭窄者,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显著低于中重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狭窄-轻度狭窄者MMSE评分为(27.65±7.86)分,显著高于中重度狭窄者的(24.56±6.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各项指标比较,无狭窄-轻度狭窄者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显著高于WCST中重度狭窄者,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及持续性应答数显著低于中重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狭窄程度与MMSE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393,P<0.05),与WCST指标持续性应答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3,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PSV与MMSE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411,P<0.05),与WCST指标持续性应答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2,-0.05)。结论老年TIA颈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其认知功能间关系密切,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越明显,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认知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金霞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6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颈椎病等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原因;眩晕、平衡...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颈椎病等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原因;眩晕、平衡障碍及共济失调是其常见表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及双眼视力障碍是其特征性症状;意识障碍是其严重表现。经过1周-1个月相应药物治疗,47例(48.4%)完全缓解,24例(24.7%)部分缓解,11例(11.3%)无效,15例(15.4%)恶化发展为梗死,其中4例(4.1%)死亡。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具有易复发、易加重的特点,临床医师应掌握其临床表现,尽早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其发作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管病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录玲 史纲 +2 位作者 王润强 高井海 谢春 《华夏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TIA患者均采用3D-ASL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MRA检查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TIA患者均采用3D-ASL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MRA检查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3D-TOF MRA、3D-ASL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及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D-TOF MRA诊断TIA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458,P<0.05);3D-ASL诊断TIA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692,P<0.05);3D-ASL诊断TIA的敏感度、准确度高于3D-TOF MRA(P<0.05)。结论:磁共振3D-ASL技术诊断TIA敏感度及准确度较高,有利于早期发现TIA患者,并及时进行诊治,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司峥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9年第6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方法:将2015-06~2018-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方法:将2015-06~2018-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及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观察组治疗后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LT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聚集指数、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硫酸氢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2
作者 朱晓俊 欧阳福 +1 位作者 曹绪维 田淑芬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8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artery,FT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7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的TIA患者18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颅脑MRI+弥散加权成像(DW...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artery,FT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7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的TIA患者18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颅脑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根据MRA结果分为FTP组和非FTP组,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project,OCSP)的分型标准将TIA分为前循环TIA和后循环TIA,根据FTP出现在一侧或双侧分为单侧FTP和双侧FTP。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FTP与TIA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研究的185例患者中,男性93例,女性92例;前循环TIA组63例,后循环TIA组122例。共52例(28.1%)存在FTP,男性诊断FTP21例,女性诊断FTP31例,女性FTP检出率(33.7%)高于男性(2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8,P=0.093)。后循环TIA性别(χ2=8.381,P=0.004)、糖尿病(χ2=6.199,P=0.013)、高同型半胱氨酸(χ2=4.927,P=0.026)、FTP(χ2=7.077,P=0.008)与前循环TI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28,95%CI1.124-4.417;P=0.022)、FTP(OR=2.624,95%CI1.167~5.900;P=0.02)是后循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一0.343,95%C10.137-O.856;p=0.022)是前循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TP在TIA患者中并不少见,可能促进了后循环TIA的发生。女性患者合并FTP,更易发生后循环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胚胎性大脑后动脉(FTP) 后循环tia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RA)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ASL和PWI技术探讨通督调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陈四芳 韩为 +2 位作者 孙善斌 张国庆 张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13-917,共5页
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技术观察通督调神针刺与西药对缺血性脑卒中(CIS)高危患者脑血流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小卒中(MIS)患者随机分成针刺1组、针刺2组和药物组... 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技术观察通督调神针刺与西药对缺血性脑卒中(CIS)高危患者脑血流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小卒中(MIS)患者随机分成针刺1组、针刺2组和药物组,每组60例。针刺1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法",穴取百会、风府、哑门、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阳关、颈夹脊,每天针刺1次;针刺2组取穴同针刺1组,隔天针刺1次;药物组予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早中晚各1片。3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ASL、PWI(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ASL正常灌注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均P<0.01),针刺1组正常灌注例数多于针刺2组(P<0.05),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rCBV、rCB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rMTT、rTT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1组治疗后rCBV、rCBF高于针刺2组,rMTT、rTTP低于针刺2组(均P<0.05);针刺1组与药物组相比,治疗后PWI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1组、针刺2组和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8.3%(53/60)、73.3%(44/60)与90.0%(54/60),针刺1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2组(P<0.05),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干预能有效改善CIS高危患者脑血流低灌注情况,降低严重CIS的发病率,且针刺每天1次优于隔天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小卒中 通督调神针刺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灌注成像 脑血流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及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献 宋治 郑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9期1203-1205,共3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闭塞(55.4%),40例存在多血管受累(35.5%),血管狭窄部位以MCA受累最常见(38.8%),危险因素越多,受累血管越多。结论 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常累及多条血管,其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多少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经颅多普勒 脑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