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ng total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wheat by canopy hyperspectral data and nitrogen vertical distribution 被引量:11
1
作者 DUAN Dan-dan ZHAO Chun-jiang +6 位作者 LI Zhen-hai YANG Gui-jun ZHAO Yu QIAO Xiao-jun ZHANG Yun-he ZHANG Lai-xi YANG Wu-d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562-1570,共9页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to monitor nitrogen(N) in crops is important for obtaining both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value because it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ertilization and reduces the ecological an...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to monitor nitrogen(N) in crops is important for obtaining both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value because it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ertilization and reduces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urden.In this study,we model the total leaf N concentration(TLNC) in winter wheat constructed from hyperspectral data by considering the vertical N distribution(VND).The field hyperspectral data of winter wheat acquired during the 2013–2014 growing season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nd validate the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law of LNC was distinct,presenting a quadratic polynomial tendency from the top layer to the bottom layer.(2) The effective layer for remote sensing detection varie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The entire canopy,the three upper layers,the three upper layers,and the top layer are the effective layers at the jointing stage,flag leaf stage,flowering stages,and filling stage,respectively.(3) The TLNC model considering the VND has high predicting accuracy and stability.For models based on the greenness index(GI),mND705(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705),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the values for the determining coefficient(R2),and 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 are 0.61 and 8.84%,0.59 and 8.89%,and 0.53 and 9.37%,respectively.Therefore,the LNC model with VND provides an accurate and non-destructive method to monitor N levels in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concentration HYPERSPECTRAL vertical nitrogen distribution WINTER WHEAT
下载PDF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M, N, P in Surface Soil around Lake Chaohu 被引量:1
2
作者 Ronggui Fan Changchun Wang +1 位作者 Zhaosheng Chu Shuqin Che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3年第6期585-590,共6页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organic material (OM) at sixty grid division in Lake Chaohu basin around the lake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organic material (OM) at sixty grid division in Lake Chaohu basin around the lake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N, TP and OM were 1027 mg/kg, 483 mg/kg, 1.95%,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253 mg/kg to 2273 mg/kg, 223 mg/kg to 1173 mg/kg and 0.291% to 5.48%, respectively.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s were located at the basins of Tuogao river and Zhao river while the low concentration areas were located at basins of Pai river, Nanfei river and Dianpu riv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TN and OM were higher in East part than in West par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N, TP and OM concentrations of the surface soil showed in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inflow rivers and the lake and the TN and TP of lake sediment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OHU LAKE Soil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Organic Mater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utrients along an Alpine Grassland Transect across Northern Tibet 被引量:9
3
作者 CAO Ying-zi WANG Xiao-dan +2 位作者 LU Xu-yang YAN Yan FAN Ji-h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564-573,共10页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 content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has motivated ecologists to find their spatial patterns in various geographical...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 content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has motivated ecologists to find their spatial patterns in various geographical area.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at high altitudes. Our aim was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cold and arid climatic region. We also tried to explor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vailable nitrogen (AN),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44 sites along a 300 km transect across the alpine grassland of northern Tibet.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grassland type wa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SOC, TN and TP distribution along the Gangdise Mountain-Shenzha-Shuanghu Transect. SOC, TN and TP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lpine meadow than alpine steppe ecosystems. SOC, TN, TP and AN contents in two soil layers (0-15 cm and 15-3o cm)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le AP content in top soft (0-15 c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sub-top soil (15-30cm). SOC content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N and TP content (r = 0.901and 0.510, respectively). No correlations were detected for clay content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D). Our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soil C, N and P seem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rocks itself along latitude gradient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However, we did not found similar impacts of veget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in depth. In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an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data pool on soil carbon st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lpinegrassland TIBET
下载PDF
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氮垂直分布 被引量:60
4
作者 王棣 耿增超 +2 位作者 佘雕 和文祥 侯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421-5429,共9页
以秦岭典型林分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松栎混交林、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 以秦岭典型林分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松栎混交林、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氮素的积累和分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云杉和松栎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含量较低,不同林分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46—26.41 g/kg、4.47—9.51 g/kg,大小顺序均为云杉>松栎混交林>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各个林分的土壤C/N在5.93—15.47之间,C/N平均值大小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油松﹥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锐齿栎(马头滩林区);各个林分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云杉>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油松,分别为150.94、135.28、124.93、109.24、102.15、96.62 t/hm2;各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与C/N则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布 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对北方传统农耕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心昱 陈利顶 +3 位作者 李琪 齐鑫 马岩 傅伯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7-381,共5页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怀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SOC)、全...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怀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含量均呈现自上层向下层逐渐降低的趋势,养分含量的差异主要发生在0~10cm和10~25cm土层中。(2)在0~10cm土层中,种植果树土壤中SOC含量最高,种植蔬菜土壤中的TN、TP、AP最高;在10~25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SOC、TN、TP、AP含量最高;在25~40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A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AP含量;在40~70cm土层中,种植果树的土壤中T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TP含量;在40~100cm土层中,4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SOC和TN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植果树有利于土壤质量和碳库含量的提高;蔬菜地养分含量较高,但存在较大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速效磷 农业土地利用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对嘉兴土壤氮磷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罗春燕 张维理 +1 位作者 雷秋良 林超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98-2103,共6页
为了探讨农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嘉兴市水稻田、菜地、果园、畜禽养殖、农村庭院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氮、磷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土... 为了探讨农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嘉兴市水稻田、菜地、果园、畜禽养殖、农村庭院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氮、磷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TN、TP、Olsen P含量均呈自上层向下层逐渐降低的趋势。(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cm土层土壤TN含量差异显著,而40~80cm土层土壤TN含量差异不大。(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80cm各土层土壤TP、Olsen P含量的差异均显著。在0~80cm土壤剖面中,养殖场、庭院、果园、菜地土壤TP平均含量分别为水田土壤的4.0、2.1、1.9、1.8倍;土壤Olsen P平均含量分别为水田土壤的35.5、10.6、10.0、4.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利用方式 垂直分布 速效磷 全氮 全磷
下载PDF
作物冠层中叶片氮素垂直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庄克章 郭新宇 +2 位作者 王纪华 黄文江 王空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07,129,共5页
作物冠层中叶片氮素含量沿冠层从上向下逐渐减少,形成了氮素的垂直分布梯度。冠层中叶片氮素垂直分布是由于氮素向生长中心转运和叶片适应光在冠层中分布特征的结果,这种分布有利于提高冠层和植株的光合速率。在综合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 作物冠层中叶片氮素含量沿冠层从上向下逐渐减少,形成了氮素的垂直分布梯度。冠层中叶片氮素垂直分布是由于氮素向生长中心转运和叶片适应光在冠层中分布特征的结果,这种分布有利于提高冠层和植株的光合速率。在综合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冠层叶片氮素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 氮素垂直分布 叶面积指数 叶片氮素含量 消光系数
下载PDF
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垂直分布及储量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海玲 陈乐蓓 方升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即K模式、片林模式即P模式和网格模式即W模式)的100cm土体8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剖面分布均表现出在表层相对较高,都有随土壤剖...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即K模式、片林模式即P模式和网格模式即W模式)的100cm土体8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剖面分布均表现出在表层相对较高,都有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耕作层以下迅速降低。3种模式深度10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64~15.27g/kg,全氮含量变化范围0.30~2.09g/kg;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及C/N呈极显著相关关系;100cm深土壤有机碳储量在3种模式中分别达(71.19±0.72)、(40.67±0.58)和(42.64±0.56)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农复合生态系统 有机碳含量 全氮含量 垂直分布
下载PDF
若尔盖RM孔有机碳、总氮和碳氮比值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2
9
作者 钱君龙 吉磊 王苏民 《山地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244-246,共3页
分析了RM孔岩心样595个.孔内总有机碳含量TOC变动范围较大,低者1—2%,高者10—20%;总氮含量TN多0.1—0.2%,少数0.4—0.8%;碳氮比值C/N较低(≤8)段属浅湖沉积,C/N较高(>8)段属湖滨... 分析了RM孔岩心样595个.孔内总有机碳含量TOC变动范围较大,低者1—2%,高者10—20%;总氮含量TN多0.1—0.2%,少数0.4—0.8%;碳氮比值C/N较低(≤8)段属浅湖沉积,C/N较高(>8)段属湖滨沼泽沉积;TOC,TN和C/N明显有四个波动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总氮 若尔盖盆地 比值
下载PDF
淀山湖沉积物碳-氮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丽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3-16,59,共5页
近年来,经过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淀山湖的营养水平持续下降,但每年仍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暴发,严重影响其作为水源地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探讨淀山湖水质改善策略,本研究对淀山湖沉积物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淀山湖沉积物碳、... 近年来,经过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淀山湖的营养水平持续下降,但每年仍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暴发,严重影响其作为水源地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探讨淀山湖水质改善策略,本研究对淀山湖沉积物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淀山湖沉积物碳、氮分布特征及垂直变化规律,并用沉积物肥力评价了淀山湖沉积物营养程度。结果表明,淀山湖沉积物营养盐存在明显的富集作用,二十多年来沉积物碳、氮含量大幅上升,表层沉积物均属于重污染状态。空间分布上,沉积物营养盐北部高,南部低,北部样点大部分属于重污染状态,南部样点基本属于中污染状态。垂直分布上,受航道回淤与北部围网养殖影响,部分样点营养盐垂直分布规律不显著,其他样点均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营养盐显著降低的趋势。除出水口D1样点外,淀山湖有机质与TN表现出显著的同源相关性,表明有机质是淀山湖内源负荷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山湖 沉积物 垂直分布 TN TOC 有机指数
下载PDF
淮阴市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规律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月明 颜中民 于永清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996年第4期37-40,共4页
通过对淮阴市城区内大气污染源调查及不同高度主要大气污染指标的监测研究,分析了淮阴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基本趋势。结果表明,市区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分布及源强呈一定相关性,近地面的大气环境质量劣于高空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 通过对淮阴市城区内大气污染源调查及不同高度主要大气污染指标的监测研究,分析了淮阴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基本趋势。结果表明,市区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分布及源强呈一定相关性,近地面的大气环境质量劣于高空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的垂直分布受大气稳定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总悬浮微粒
下载PDF
杭州城市湿地沉积物碳、氮垂向分布特征研究
12
作者 单监利 龚梦丹 +3 位作者 顾优丽 周泽明 王京津 朱维琴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年第4期51-55,共5页
2012年6月采集了杭州市西溪I期、II期、III期及和睦湿地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沉积物中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溪湿地I期、II期、III期及和睦湿地柱状沉积物样层理明显,沉积特征变化不大,剖面各层容... 2012年6月采集了杭州市西溪I期、II期、III期及和睦湿地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沉积物中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溪湿地I期、II期、III期及和睦湿地柱状沉积物样层理明显,沉积特征变化不大,剖面各层容重随沉积物深度增加均呈“S”型增长趋势;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和密度均以0~10 cm层最高,全氮含量均以0~5 cm层较高;有机碳储量大小顺序为西溪湿地III期&gt;和睦湿地&gt;西溪湿地I期&gt;西溪湿地II期;总氮储量大小顺序为和睦湿地&gt;西溪湿地III期&gt;西溪湿地II期&gt;西溪湿地I期。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两者均与沉积物深度或容重呈指数式负相关关系。人为扰动明显降低了西溪湿地I、II期沉积物中的碳、氮含量及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有机碳 全氮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婺江流域农田土壤不同种植方式下碳氮含量的特征
13
作者 高婷 孔祥忠 +1 位作者 于红梅 束良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461-465,共5页
以婺江流域兰溪市烟溪村为研究地区,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对油菜地、苗圃地、菜地、黄豆地、棉花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碳氮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为烟溪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农田不同种植方式... 以婺江流域兰溪市烟溪村为研究地区,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对油菜地、苗圃地、菜地、黄豆地、棉花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碳氮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为烟溪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农田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差异显著,0~20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排序:菜地〉苗圃地〉油菜地〉黄豆地〉棉花地,菜地有机碳含量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40~60cm土层,苗圃地的有机碳累积含量最高,为21.63g/kg,棉花地累积含量最低,为6.93g/kg;0~1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垂直空间分布表现:菜地〉苗圃地〉油菜地〉棉花地〉黄豆地.随着土层的加深,全氮含量逐渐下降,30cm土层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农田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的深入而降低,0~30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下降明显;30cm土层以下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全氮 土地利用 婺江流域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碳氮储量垂直分布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弓文艳 陈丽华 郑学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57,164,共7页
以辽东大伙房水库周边防护林典型林分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林、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 以辽东大伙房水库周边防护林典型林分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林、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逐渐降低;4种林分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落叶松林(24.16g/kg)>刺槐林(23.07g/kg)>针阔混交林(16.06g/kg)>油松林(15.76g/kg);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刺槐林(5.23g/kg)>落叶松林(4.57g/kg)>油松林(3.45g/kg)>针阔混交林(2.42g/kg);C/N平均值大小顺序为落叶松林(7.36)>针阔混交林(6.51)>油松林(4.67)>刺槐林(4.57);4个林分0-40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大小为落叶松林(112.94t/hm^2)>刺槐林(107.40t/hm^2)>针阔混交林(105.42t/hm^2)>油松林(89.89t/hm^2);4种林分土壤pH无明显差别,各土层土壤pH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4种林分土壤容重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1.73g/cm^3)>油松(1.65g/cm^3)>落叶松(1.64g/cm^3)>刺槐(1.56g/cm^3)。4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互相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C/N之间则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在针阔混交林中,土壤容重、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pH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存在线性数量关系,而其他纯林则没有这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全氮 C/N 有机碳储量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里下河区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营养盐溯源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汗 燕文明 +2 位作者 吴挺峰 宋兰兰 黄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152,共4页
以里下河区的大纵湖、得胜湖、蜈蚣湖、九龙口为例,分析了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的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了引起其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以及三种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通过C/N和N/P的比值追溯C、N、P的来源。结果表明,... 以里下河区的大纵湖、得胜湖、蜈蚣湖、九龙口为例,分析了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的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了引起其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以及三种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通过C/N和N/P的比值追溯C、N、P的来源。结果表明,四个湖泊中表层沉积物中的TOC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刚经过疏浚的湖泊表层底泥中的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明显小于其他湖泊;不同湖泊营养盐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除DS采样点外,研究区域C/N值多介于2~8之间,有机质来源以水生植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总有机碳 总磷 总氮 垂向分布 里下河区
下载PDF
珠江源头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和丽萍 李贵祥 +2 位作者 孟广涛 王祖芳 柴勇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29,共7页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状况及差异特征,分析了珠江源头区典型流域占马地不同退化地类(灌木林地、疏林地、耕地及荒草地)恢复治理后土壤剖面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密度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被恢复16a后,6...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状况及差异特征,分析了珠江源头区典型流域占马地不同退化地类(灌木林地、疏林地、耕地及荒草地)恢复治理后土壤剖面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密度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被恢复16a后,6种恢复地类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累积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荒草地、云南松疏林地、滇青冈林地、萌生栎类灌丛、板栗林地、坡耕地,剖面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试验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聚作用”明显,且整个试验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相对分布比较均匀;不同恢复地类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全氮密度差别较大,且在同一恢复地类土壤中,单位深度土壤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土(0~20 cm)最大,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试验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各恢复地类土壤C/N水平相对较低,介于3.92~9.67 g/kg之间,除坡耕地土壤碳氮比呈“Ⅴ”型外,其他5个样地土壤碳氮比大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试验区6种恢复地类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在2.09~3.91 kg/m 2之间,低于我国森林土壤0~20 cm土壤平均碳密度4.24 kg/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垂直分布 不同恢复地类 珠江源头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缘土壤碳氮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17
作者 张卓 曹广超 +3 位作者 许泰 张富玲 杨荣荣 刘芳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9年第4期626-631,共6页
棕漠土和灌淤土在塔里木盆地西缘洪积平原上广泛分布,文章选取这两种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在不同的土壤层位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探讨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它们与粒级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洪积平原两种土壤... 棕漠土和灌淤土在塔里木盆地西缘洪积平原上广泛分布,文章选取这两种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在不同的土壤层位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探讨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它们与粒级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洪积平原两种土壤剖面在0~100 cm层位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壤层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40~60 cm层位上两种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差值达到最大值,并且整个剖面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垂直分布 塔里木盆地西缘 新疆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坤 张颖 +1 位作者 唐素贤 刘俊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88-1995,共8页
选取若尔盖高寒湿地(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作为研究区域,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壤1 m深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湿地氮循环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和... 选取若尔盖高寒湿地(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作为研究区域,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壤1 m深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湿地氮循环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和密度具有垂直分异现象,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较高值出现在0~0.3 m土层,且显著高于0.3~1.0 m土层。水平分布上,土壤全氮密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在0~1.0 m土层,研究区内土壤全氮总储量为62.6 Tg,平均全氮密度为3.8 kg·m^-3。常年淹水湿地0~1.0 m土层土壤平均全氮密度为4.0 kg·m^-3,全氮储量为29.2 Tg,约占研究区内土壤全氮总储量的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 垂直分布 水平分布 储量 若尔盖
原文传递
基于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垂向分布与吸附解吸特征的白洋淀清淤深度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亚婷 陈兴宏 +4 位作者 李立青 张伟军 张美一 王东升 王洪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781-4788,共8页
针对白洋淀清淤示范区2种主要水体类型:开阔淀和鱼塘,采用沉积物总氮(TN)和总磷(TP)的垂向分布拐点法和吸附解吸平衡浓度法,开展了清淤深度确定研究.根据沉积物TN和TP含量垂向分布拐点法与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分别确定的清淤深度是一致的.... 针对白洋淀清淤示范区2种主要水体类型:开阔淀和鱼塘,采用沉积物总氮(TN)和总磷(TP)的垂向分布拐点法和吸附解吸平衡浓度法,开展了清淤深度确定研究.根据沉积物TN和TP含量垂向分布拐点法与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分别确定的清淤深度是一致的.南刘庄示范区淀水体清淤深度为(50±10)cm,南刘庄示范区鱼塘水体清淤深度为(30±10)cm,采蒲台示范区鱼塘水体清淤深度为(30±10)cm.沉积物对NH_(4)^(+)-N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NC0)与交换态NH_(4)^(+)-N含量和TN含量显著正相关;沉积物对溶解态活性磷(SRP)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与沉积物交换态SRP含量和TP显著正相关.沉积物TN和TP含量可以预测沉积物对上覆水体释放氮、磷的风险.南刘庄和采蒲台清淤示范区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氮、磷的趋势,沉积物是水体营养的来源.建议判别清淤深度TN控制值为750 mg·kg^(-1)、TP控制值为500 mg·kg^(-1),沉积物剖面TN含量大于750mg·kg^(-1)、TP含量大于500 mg·kg^(-1),可设计为清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清淤工程示范区 清淤深度 氮、磷吸附解吸 总氮和总磷垂向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