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tical Differenti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Main Strike-slip Fault Zones in the Shunbei Area,Central Tarim Basin: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Deformation Mechanisms,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ignificance 被引量:3
1
作者 TIAN Fanglei HE Dengfa +1 位作者 CHEN Jiajun MAO Dan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415-1431,共17页
Vertical differenti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VDSD),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ike-slip fault zones(SSFZs)in the Shunbei area,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deformation in the SSFZ and i... Vertical differenti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VDSD),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ike-slip fault zones(SSFZs)in the Shunbei area,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deformation in the SSFZ and it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ignificance.Based on drilling data and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data,we analyzed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SFZs in the Shunbei area.Coupled with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rock mechanism,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of these SSFZs in different formations were differentiated and divided into four deformation layers.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s and comparisons,three integrated 3-D structural models could describe the VDSD of these SSFZs.The time-space coupling of the material basis(rock mechanism stratification),changing dynamic conditions(e.g.,changing stress-strain states),and special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en echelon normal fault array uniformly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the VDSD in the SSFZs of the Shunbei area.The VDSD of the SSFZs in this area controlled the entir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Multi-stage structural superimposing deformation influenced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accumulation,distribution,preservation,and secondary adjus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vertical differenti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hunbei area central Tarim Basin
下载PDF
A 2D numerical study on the condens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non-azeotropic binary hydrocarbon vapor mixtures on a vertical plate
2
作者 Lili Zhang Guanmin Zhang +2 位作者 Yi Zhang Maocheng Tian Jingzhi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746-2757,共12页
To improve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supply cost,the liquefa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to store and transport the natural gas.During the liquefaction,the various components(e.g.propane,et... To improve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supply cost,the liquefa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to store and transport the natural gas.During the liquefaction,the various components(e.g.propane,ethane,methane etc.)undergo fractional condensation phenomen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boiling points.This means that when one component condenses,others play a role of non-condensable gas(NCG).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NCG on this condensation process,a numerical method was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condens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non-azeotropic binary hydrocarbon vapor mixtures,namely the propane/methane(80%–95%),ethane/methane(65%–85%)and methane/nitrogen(2%–13%)mixtures,on a vertical plate.The model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iffusion layer model,and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A user defined function was developed by cell iterative method to obtain the source terms in the condensation process.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 phase boundary layer formed by the NCG becomes the main resistance to the reduction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And for the above three mixtures,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CG concentration and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Meanwhile,the results show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meaning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is reliable.Three mixtures within same non-condensable mole fraction of 20%were also investigated,indicating that the mixtures with a higher binary hydrocarbon molecular ratio have a lowe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As a result,the presence of the lighter NCG contributes to a thicker boundary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ensation characteristics Non-azeotropic hydrocarbon mixture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Liquid film distribution vertical plate
下载PDF
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刻画方法及其应用
3
作者 付广 丁云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5-2023,共9页
为了搞清含油气盆地断裂与盖层配置(简称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组合封闭特征及其下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和油源断裂与上中下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封闭和不封闭部位... 为了搞清含油气盆地断裂与盖层配置(简称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组合封闭特征及其下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和油源断裂与上中下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封闭和不封闭部位叠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的刻画方法,并利用其刻画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裂与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简称沙一中亚段)、东营组二段(简称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结果表明: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东部和西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中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相对发育,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相对不发育,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内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刻画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盖配置组合 下、中、上部 油气运聚 纵向分布 刻画方法
下载PDF
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为例
4
作者 郭刚 苏圣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30,共13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油气纵向富集差异受断层控制作用明显,但断层活动期与成藏期匹配关系差,油气成藏时断层处于不活跃期(简称静止断层),明确油气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西湖凹陷或相似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油气纵向富集差异受断层控制作用明显,但断层活动期与成藏期匹配关系差,油气成藏时断层处于不活跃期(简称静止断层),明确油气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西湖凹陷或相似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综合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和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岩石热解等分析测试数据,研究平湖斜坡油气供烃层系与成藏期次,确定油气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湖斜坡供烃层系为宝石组和平湖组好—优质的成熟烃源岩,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于平中段—平上段,具有下生上储的运聚特征。存在玉泉组—柳浪组沉积期和三潭组沉积期至今两期油气充注,断层主要活动时间为宝石组—龙井组沉积期,与成藏期匹配关系差,油气晚期沿静止断裂带发生了垂向运移。油气能够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断裂带宽度、烃源岩层压力和断裂带排替压力。研究区断裂带宽度分布在138~288m之间,与油气垂向运移距离呈正相关关系。烃源岩层压力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成藏期压力略低于现今,但已发育弱超压或超压,现今和成藏期压力系数越高,油气垂向运移距离越大。断裂带排替压力主要分布在0.2~3.5MPa之间,与油气垂向运移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基于3个影响因素与油气垂向运移距离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断层垂向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公式,评价结果与油气最大运移距离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据此确定了平湖斜坡有利勘探层系为F2和F5断层附近的平湖组和花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断层 油气垂向运移 断裂带结构 烃源岩层压力 断裂带排替压力 输导能力
下载PDF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被引量:31
5
作者 刘国卿 张干 +6 位作者 李军 李可昌 郭玲利 刘向 池继松 彭先芝 祁士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 5 )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 1 0 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 2cm)的含量介于5 9~...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 5 )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 1 0 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 2cm)的含量介于5 9~330ng·g-1 (干重) .从1 9世纪6 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 0世纪5 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 0世纪6 0~70年代有所降低.2 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沉积钻孔 珠江口 沉积通量 垂直变化
下载PDF
断层输导作用与油气充注作用关系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震 张旺 +3 位作者 曹尚 刘明洁 张威 董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02-1313,共12页
断层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断层的开启及闭合影响到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效率。但油气在断层中的运移与在砂层中的充注存在差异性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一般认为,只要发育断层,其断开的渗透层就会被油气充注,极少关注地层水和石油... 断层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断层的开启及闭合影响到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效率。但油气在断层中的运移与在砂层中的充注存在差异性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一般认为,只要发育断层,其断开的渗透层就会被油气充注,极少关注地层水和石油的压缩特性对充注的影响。本文提出,地下单断层活动时,深部油气在超压作用下以涌流方式难以快速充注进入中浅层被切割的砂体,因此,单砂体至少要存在一条断层作为泄水出口,石油才能通过其余断层充注进入砂体,即单砂体要发育两条及两条以上断层,石油才能注入砂体。在断层静止期,油气通过渗流方式沿特定深度范围断面垂向运移,对油气垂向运移距离影响较小。本文运用4个大型盆地的典型油气藏与断层分布关系讨论了本文观点。该观点对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成藏目标评价有较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垂向输导 超压 烃类充注 砂岩体
下载PDF
天津地区典型土壤剖面多环芳烃的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枝焕 王学军 +5 位作者 陶澍 彭正琼 崔艳红 吴水平 叶必雄 苑金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2-567,共6页
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中均检出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荧蒽、芘、屈、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荧蒽、苯并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等多环芳烃化合物,但含量... 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中均检出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荧蒽、芘、屈、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荧蒽、苯并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等多环芳烃化合物,但含量差别显著,南、北排污河污灌区多环芳烃含量明显高于非污染区及北部山区。不同剖面表土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别,与非污灌耕地及北部山地相比,污灌耕地和滨海盐土耕地四环以上芳烃相对含量明显较高,而烷基取代物含量明显较低。剖面表层至40cm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相对较高,深处含量明显降低,但不同剖面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别,污灌耕地和滨海盐土耕地降低幅度最大,其它剖面变化较小,但剖面深部(>40cm)芳烃化合物组成特征基本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多环芳烃 污染物 纵向分异 天津
下载PDF
不整合纵向结构及其成藏作用物理模拟 被引量:26
8
作者 吴孔友 李林林 查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7-541,共5页
不整合是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地层缺失所呈现出的一种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在纵向上可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它不仅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能形成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模拟实验表明,油气沿不... 不整合是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地层缺失所呈现出的一种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在纵向上可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它不仅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能形成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模拟实验表明,油气沿不整合纵向结构运移受控于岩石物性、坡度,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圈闭较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遮挡圈闭(潜山)更有利于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纵向结构 成藏机理 模拟实验
下载PDF
珠江广州河段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清书 雷亚平 +3 位作者 欧素英 麦碧娴 傅家谟 盛国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4-43,共10页
对珠江广州河段白鹅潭水域采集水柱一条,并按6层采集水样,根据美国EPA标准对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广州河段水环境中多环芳烃和16种优控多环芳烃浓度范围分别为2602.4~5145.2ng/L和987.1~2878.5ng/L;颗粒相和溶解相多环... 对珠江广州河段白鹅潭水域采集水柱一条,并按6层采集水样,根据美国EPA标准对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广州河段水环境中多环芳烃和16种优控多环芳烃浓度范围分别为2602.4~5145.2ng/L和987.1~2878.5ng/L;颗粒相和溶解相多环芳烃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249.3~3614.9ng/L和919.6~2848.8ng/L。多环芳烃垂向分布特征具有环数越高,其在水柱中下层水体中的含量越高特征,表明水柱可明显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层水体,两层水体多环芳烃的组成、污染物的输入方式均有较大的差异,中下层水体高环数的多环芳烃与河口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初步分析表明在涨、落急过程中随流速加大可能引起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作用造成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水环境 垂直分布 珠江广州河段
下载PDF
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土壤PAHs污染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何江涛 金爱芳 +1 位作者 陈素暖 魏永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6-673,共8页
采用Eijkelkamp土壤采样器对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进行了3个钻孔剖面采样,同时采集了灌溉用水及地下水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有14种PAHs检出,浓度在0.4~53.1μg·k... 采用Eijkelkamp土壤采样器对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进行了3个钻孔剖面采样,同时采集了灌溉用水及地下水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有14种PAHs检出,浓度在0.4~53.1μg·kg-1之间,∑PAHs平均含量为206.7μg·kg-1,达到了土壤污染临界值;表层以下PAHs的检出种类和含量显著减少,以中、低环的萘、菲、芴、荧蒽、芘为主,∑PAHs仅占表层的3.8%~12.0%,从剖面PAHs含量变化可以判断,低环PAHs较易迁移,迁移性强弱顺序为萘、芴>菲>芘、荧蒽;污灌区表土中PAHs组成与大气降尘接近,但与再生灌区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灌溉用水不同所造成;再生水灌区表土以下土壤剖面检出的PAHs与再生水中的PAHs一致,说明再生水灌溉是导致土壤剖面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中检出的PAHs种类也与土壤剖面基本一致,但含量较高,可能是早期污水灌溉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灌溉 多环芳烃 垂向剖面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化探在油气勘查中的作用与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军 赵克斌 +1 位作者 刘崇禧 孙长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基础上的化探技术是用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痕量的油气组分,不同级次的异常均具有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区域异常可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区带异常指出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局部异常为评价圈闭或圈闭钻探先... 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基础上的化探技术是用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痕量的油气组分,不同级次的异常均具有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区域异常可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区带异常指出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局部异常为评价圈闭或圈闭钻探先后排序提供了依据;矿置异常显示了油气田扩边外缘的方向。井中化探能随钻预测油气层,提供试油层位。文中以实践探例论述了化探的上述功能,指出了当今油气化探存在的混淆勘查阶段、急功近利、忽视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队伍技术力量不足等制约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查 油气组分 异常 勘查阶段 垂向运移 油气化探
下载PDF
多环芳烃在岩溶区上覆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玉川 沈立成 袁道先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5-805,共11页
选取典型表层岩溶泉域内的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样品的主要理化指标,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进行定量分析,研究16种PAHs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迁移规律及控制因素。... 选取典型表层岩溶泉域内的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样品的主要理化指标,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进行定量分析,研究16种PAHs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迁移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个土壤剖面中,16种PAHs均被检测出,其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161~3 285 ng g-1,平均值为987 ng g-1。兰花沟泉域水稻田和水房泉泉域土壤剖面中,PAHs的组成均以低环PAHs为主,后沟泉泉域土壤剖面中以高环PAHs为主,柏树湾泉域马尾松林地和兰花沟泉域马尾松林地土壤剖面中,0~2 cm表层土壤中以高环PAHs为主,2 cm以下土层中以低环PAHs为主。从剖面PAHs含量和组成变化可以判断,低环PAHs较易迁移,但在土层较薄的后沟泉泉域土壤剖面中,由于翻耕等人为的扰动,高环PAHs也较易迁移。5个剖面中,PAHs在水房泉泉域土壤剖面的迁移能力最强。由于岩溶区较薄的土壤层,使得PAHs较易迁移并污染表层岩溶泉水。对土壤理化性质和PAHs总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是控制后沟泉、兰花沟泉和柏树湾泉泉域土壤中PAHs迁移的主要因子,而在水房泉泉域土壤中,无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岩溶带 土壤剖面 多环芳烃 垂向分布
下载PDF
油气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及特点 被引量:30
13
作者 程军 刘崇禧 +2 位作者 赵克斌 郭旭升 杨志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烃类垂向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严格受边界条件控制 ,在地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地下水矿化度的梯度变化及离子组合改变等都因油气垂向微运移所致。油气垂向微运移还使得轻烃组分、芳烃荧光强... 烃类垂向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严格受边界条件控制 ,在地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地下水矿化度的梯度变化及离子组合改变等都因油气垂向微运移所致。油气垂向微运移还使得轻烃组分、芳烃荧光强度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从储层到盖层 ,分子量和分子半径小的轻烃相对富集 ,不同波长段的芳烃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另外 ,深部油气藏与地表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基本一致 ,也说明了油气的确存在垂向微运移。因油气垂向微运移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等特点 ,所以在化探指标柱状图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化学勘探 证据 油气垂向微运移 指标
下载PDF
北京典型土壤剖面中饱和烃的组成及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奉朋 张枝焕 高丹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0-178,共9页
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具有代表性的10个土壤剖面样品中饱和烃污染物的含量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剖面饱和烃的浓度差别明显,其变化范围为1.5-54.1μg·g^-1,其中城区(B7)、污灌农田(B9)和工业区(B10)浓度较高.... 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具有代表性的10个土壤剖面样品中饱和烃污染物的含量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剖面饱和烃的浓度差别明显,其变化范围为1.5-54.1μg·g^-1,其中城区(B7)、污灌农田(B9)和工业区(B10)浓度较高.所有的剖面均检出了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烷基环己烷和甾、萜类等饱和烃污染物,大部分剖面中各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甾萜类〉烷基环己烷,而且在表层土中正构烷烃的含量明显占优势.不同剖面中饱和烃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表层30 cm内饱和烃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40 cm以下含量基本保持恒定,且与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球化学参数(如CPI1、CPI2、甾萜类生物标志物参数等)分析表明,城区表土(B7)主要受化石燃料污染,而其它剖面表土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但也受不同程度的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的污染;剖面深部土样中正构烷烃来源与表层土不同,其来源与土壤本身或成土母岩中所含的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演化有关,而甾萜类化合物和烷基环己烷与表层土中的来源可能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饱和烃 垂向分布 北京
下载PDF
油气微渗漏的垂向结构与地面地电化学油气检测 被引量:16
15
作者 文百红 林蓓 刘吉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35,共3页
油气微渗漏现象是现代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地质勘探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研究油气微渗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油气微泡迁移模型和流体力势概念,建立了油气微渗漏动力学参数与地层孔隙结构的函数关系。按作用在油气微泡上... 油气微渗漏现象是现代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地质勘探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研究油气微渗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油气微泡迁移模型和流体力势概念,建立了油气微渗漏动力学参数与地层孔隙结构的函数关系。按作用在油气微泡上势力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油气藏微渗漏的垂向分区结构,即划分为渗漏区、阻隔区、聚集区和迁移区。这种分区结构主要是由油气藏和围岩的孔隙结构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决定的。根据在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成油区和在中国内蒙陆西坳陷两地油藏上方的金属有机相态地电化学油气检测结果,揭示了油气微渗漏的地表晕环状结构,表明了油气微渗漏特征与油气藏空间分布和地质构造的必然联系,证实了地电化学方法对确定油气藏边界的有效性。图3 参7 (文百红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微渗漏 垂向结构 地面地电化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榆树林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规律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16
作者 于利民 马世忠 +2 位作者 孙雨 陈雷 陈志巍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9,共4页
为研究榆树林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富集规律,对葡萄花油层顶面古构造进行恢复,并分析深大断层及烃源岩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尚家鼻状构造南部存在一个古鼻状构造,该鼻状构造和尚家鼻状构造的演化在油气运移时期使它们... 为研究榆树林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富集规律,对葡萄花油层顶面古构造进行恢复,并分析深大断层及烃源岩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尚家鼻状构造南部存在一个古鼻状构造,该鼻状构造和尚家鼻状构造的演化在油气运移时期使它们的轴部、两翼及邻凹斜坡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在构造演化控制下,与油气主运方向垂直、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和大断距顺向正断层邻凹侧为有利的富油区;在成熟烃源岩控制范围内,以垂向运移为主的油气容易在邻凹侧聚集在低熟~未熟烃源岩控制范围内油气供应不足,加之受侧向运移通道的限制,很难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导致构造高部位的尚家地区含油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 古构造 烃源岩 垂向运移 榆树林葡萄花油层
下载PDF
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及垂向运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伟 鲍征宇 +1 位作者 黎华 李方林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9-33,共5页
 在前人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烃类物质微渗漏的概念模型,并且推导了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烃类物质胶体气泡上升机制的合理性,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  在前人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烃类物质微渗漏的概念模型,并且推导了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烃类物质胶体气泡上升机制的合理性,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平衡时间,进一步验证了烃类物质气泡上升机制满足运移速度快、流量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渗漏机制 烃类物质 垂向运移 动力学模型 数值模拟 油气藏
下载PDF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文杰 王小庆 +1 位作者 李冬 李发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28-1932,共5页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红壤 多环芳烃 释放 纵向迁移
下载PDF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被引量:39
19
作者 赵密福 刘泽容 +1 位作者 信荃麟 蔡燕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1-24,共4页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层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层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与纵向含油气层系的长短关系不大。并进一步阐述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两者通常是伴生的 ,后者更有利于油气沿断层的垂向运移 ,规模也较大 ,而前者差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走滑性质 断层 活动强度 石油 天然气 纵向运移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孔雀1井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烃类的垂向运移 被引量:6
20
作者 程同锦 朱怀平 陈浙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利用从钻井岩屑中获取的烃类气体地球化学信息,分析了孔雀1井烃类气体的来源及其纵向上的变化规律、运移方式、运移方向等,指出该井志留系储集层聚集了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气藏中的天然气以扩散和渗透方式发生了垂向上的运移,... 利用从钻井岩屑中获取的烃类气体地球化学信息,分析了孔雀1井烃类气体的来源及其纵向上的变化规律、运移方式、运移方向等,指出该井志留系储集层聚集了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气藏中的天然气以扩散和渗透方式发生了垂向上的运移,这种运移一直可以追索到地表。认为孔雀河斜坡具有寻找天然气的潜力和前景,该地区的地表油气化探方法应选择直接烃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气体 地球化学特征 垂向运移 孔雀1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