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modynamic analysis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matched comparison study of flow diverter versus LVIS
1
作者 Jian Liu Wenqiang Li +3 位作者 Yisen Zhang Kun Wang Xinjian Yang Ying Zhang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22年第2期73-81,共9页
Background: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 of 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with flow diverter and LVIS-assisted coiling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emodynamic changes caused by different stent and coil pack... Background: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 of 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with flow diverter and LVIS-assisted coiling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emodynamic changes caused by different stent and coil packing in endovascular treatment.Methods:Fifty-one UIAs in 51 patients treated with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defined as the PED group.We matched controls 1:1 and enrolled 51 UIAs who were treated with LVIS stent,which were defined as the LVIS group.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hemodynamic alterations between PED and LVIS.Clinical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after the match.Results: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558).At the first angiographic follow-up,the complete occlus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VIS group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PED group(98.0%vs.82.4%,P=0.027).However,during the further angiographic follow-up,the complete occlusion rate in the PED group achieved 100%,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VIS group(98.0%).Compared with the LVIS group after treatment,cases in the PED group showed a higher value of velocity in the aneurysm(0.03±0.09 vs.0.01±0.01,P=0.037)and WSS on the aneurysm(2.32±5.40 vs.0.33±0.47,P=0.011).Consequently,the reduction ratios of these two parameters also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These parameters in the LVIS group showed much higher reduction ratios.However,the reduction ratio of the velocity on the neck plane was comparable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s:Both LVIS and PED wer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small UIAs.However,LVIS-assisted coiling produced greater hemodynamic alterations in the aneurysm sac compared with PED.The hemodynamics in the aneurysm neck may be a key factor for aneurysm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 HEMODYNAMICS Flow diverter STENT
原文传递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郑鉴峰 郭宗铎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8,共8页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特征[动脉瘤数量(单发、多发)、SAH责任动脉瘤形态(存在子囊、多囊或分叶的动脉瘤为不规则动脉瘤)和位置(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后循环)],根据入院头部CT影像明确SAH的分布情况,使用改良Fisher分级将患者SAH情况分为1~4级,应用Hijdra评分对患者SAH的出血量进行评分。收集患者治疗方式(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将所有患者通过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1~2级为少量SAH组,3~4级为大量SAH组。比较少量SAH组与大量SAH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为因变量,将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中P<0.1的可能影响SAH出血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将患者术前CT可见的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恶化的新发出血定义为再出血,所有患者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再出血为因变量,在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比较中P<0.1的因素中筛选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男103例,女26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11)岁。以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大量SAH组198例,少量SAH组165例。与少量SAH组相比,大量SAH组患者年龄更大(P=0.011),男性、合并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更高(均P<0.05),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26.3%比2.4%,P<0.01),GCS评分更低[(13.1±1.8)分比(13.9±0.8)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9.7±5.4)分比(8.4±2.6)分,P<0.01];大量SAH组和少量SAH组患者动脉瘤数量和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组,再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组333例。与无再出血组相比,再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比例(83.3%比49.2%,P<0.01)和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43.3%比12.9%,P<0.01),GCS评分更低[12(9,14)分比14(13,14)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8(9,26)分比14(9,18)分,P=0.024];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动脉瘤数量、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两种手术方式在两种分组方式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和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6~1.049,P=0.012)、高血压病(OR=1.858,95%CI:1.196~2.886,P=0.006)是小型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775,95%CI:1.371~10.391,P=0.010)、较低的GCS评分(OR=0.677,95%CI:0.561~0.816,P<0.01)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病、GCS评分较低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型动脉瘤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任俊 张洲 +2 位作者 周妙兵 肖红波 张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73-776,78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再破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行血管内治疗术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根据DSA结果,其中术中再破裂11例(9.73%),未再破裂102例(90.27%)。高血压(OR=3.714,95%CI:1.331~6.285)、SBO(OR=4.052,95%CI:1.594~10.602)及重度ACAAS(OR=3.193,95%CI:1.158~16.521)是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预警评分系统预测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705~0.906),最佳截断值为6.0分,且预测术后复发的特异度为0.715,敏感度为0.902,Youden指数为0.617。结论对于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高血压、SBO及重度ACAAS可导致术中再破裂的风险增高。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和短期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术 再破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4
作者 蒲阳 母其文 +1 位作者 郭志伟 唐雨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37-39,共3页
目的 建立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2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影响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相关因素及CTA检查指标。根据有无动脉瘤破... 目的 建立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2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影响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相关因素及CTA检查指标。根据有无动脉瘤破裂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与CTA扫描资料,以LASSO回归筛选变量,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列线图进行可视化。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226例患者中共有121例(53.53%)出现破裂。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间在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家族史、动脉瘤部位、动脉瘤血管位置、异常搏动点、瘤颈、AR、SR、流动角及子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异常波动点、 AR、SR、流动角及子囊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AUC为0.886[95%CI(0.844,0.928)]。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概率阈值为0.15-1.00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颅内小动脉瘤破裂主要受异常波动点、AR、 SR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可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CTA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介入治疗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5
作者 刘树燊 李晓伟 蔺晓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究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70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对照组(未破裂)和观察组(破裂),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格拉斯哥昏迷... 目的 探究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70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对照组(未破裂)和观察组(破裂),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半年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0.05±1.16)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25±0.50)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50±0.2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73±1.07)、(4.00±0.25)、(1.75±0.25)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机能评分(88.32±3.57)分、躯体疼痛评分(90.26±3.17)分、精神健康评分(89.21±3.25)分、社会功能评分(89.85±2.5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1.63±3.61)、(82.69±2.24)、(83.55±3.58)、(83.44±3.67)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术后半年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 低分子肝素盐水 安全性
下载PDF
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的临床预后结果
6
作者 李宏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1期32-35,共4页
目的 研究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使用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48例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 目的 研究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使用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48例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卡氏(KP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2.14±0.23)h、住院时间(10.43±0.46)d均短于对照组的(2.84±0.25)h、(14.74±0.53)d,术中失血量(16.24±3.15)ml、住院费用(3.41±0.23)万元少于对照组的(105.53±19.22)ml、(6.03±0.6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14.53±1.73)分、KPS评分(83.25±11.85)分及MMSE评分(26.46±3.15)分优于对照组的(20.34±2.24)、(71.52±7.23)、(20.35±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入射角(100.34±11.53)°、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长度之比(AR)(1.34±0.15)及动脉瘤瘤体直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1.32±0.15)均小于对照组的(115.36±10.93)°、(1.58±0.05)、(1.64±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良好,能促使患者各项状态不断改善,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开颅手术 小动脉瘤 颅内破裂 预后
下载PDF
颅内小动脉瘤的CT征象及MSCTA在夹闭手术前后及随访中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陈萍 周和平 +5 位作者 朱亚男 冉纯洁 姚俊 李辉 李少杰 张晓丽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3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的CT征象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夹闭手术前后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到医院就诊的81例高度怀疑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的CT征象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夹闭手术前后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到医院就诊的81例高度怀疑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确诊患者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分析夹闭手术前后影像学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术中所见对比。结果:MSCTA相对于DSA及术中所见诊断颅内小动脉瘤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83%、93.75%、94.12%;MSCTA相对于DSA及术中所见诊断颅内小动脉瘤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25)。MSCTA诊断颅内小动脉瘤大小的准确性与DSA及术中所见无差异。MSCT平扫显示以蛛网膜下腔或颅内出血为主。MSCTA术前诊断显示60例患者共71个颅内动脉瘤,形态为菱形、囊形;64例患者行颅动脉夹闭术,术后2周复查MSCTA,60例患者满意;36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异常。结论:MSCTA能为颅内小动脉瘤夹闭术提供丰富信息,还可作为术后评估和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螺旋CT CT血管成像 动脉瘤夹闭 术后评估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万立野 曹宏伟 +3 位作者 崔志新 程艳芬 王胜林 王金熙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患者CTA检查结果,以容积再现数字血管减影(3DDSA)、手术或者两者共同作为检验金标准,判定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患者CTA检查结果,以容积再现数字血管减影(3DDSA)、手术或者两者共同作为检验金标准,判定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在金标准中共检查出84个小动脉瘤(71例患者)。按照患者评价,64层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8.2%,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97.6%,阳性预测值PPV为98.6%和阴性预测值NPV为97.6%。按照动脉瘤评价,64层CTA的诊断准确性为96.8%,敏感性97.6%,特异性95.1%,PPV97.6%和NPV95.1%。2例假阳性和2例假阴性均在微小动脉瘤中(<3mm)。结论:64层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测,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方法。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且CTA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则容积再现DSA仍旧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LVIS支架在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明铭 欧阳奕安 +2 位作者 黄昊 蒋宇钢 喻孟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1-825,共5页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载瘤动脉及附近重要穿支情况,术中应用3D路图指导微导管到位;通过支架“推拉”技术释放支架(“压缩”方式),以增加动脉瘤颈处支架的金属覆盖率进行血管内治疗,并评估安全性和短期疗效。结果:LVIS支架辅助治疗微小动脉瘤17例,其中床突旁7例,后交通段4例,前交通段3例,颈动脉分叉部2例,后循环小脑上动脉瘤1例。1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共置入LVIS支架17枚,栓塞动脉瘤18个。Raymond I级栓塞13例(76.5%),Raymond II级栓塞4例(23.5%)。随访1个月至1年,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 16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6分)1例,良好率为94.1%。围手术期未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推拉”技术释放LVIS支架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微小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治疗 推拉释放技术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颅内小血管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伟 李司司 +5 位作者 王川川 刘建民 杨鹏飞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在颅内血管直径<2.5 mm的动脉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并且载瘤动脉直径<2.5 mm的所有颅内囊状动脉... 目的探讨在颅内血管直径<2.5 mm的动脉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并且载瘤动脉直径<2.5 mm的所有颅内囊状动脉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未破裂动脉瘤23例;前循环占93.3%(28例),载瘤动脉直径为1.6~2.4 mm,平均(2.1±0.2)mm。分析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DSA及临床结果和4~14个月随访数据。结果 LVIS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12例(40.0%),RaymondⅡ级11例(36.7%),RaymondⅢ级7例(23.3%)。2例发生并发症,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和术中破裂各1例。25例患者接受DSA随访(RaymondⅠ级21例,Ⅱ级3例、Ⅲ级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1±2.6)个月。1例患者发生支架远端的无症状载瘤动脉狭窄,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在小血管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期随访效果较好。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治疗 颅内小血管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巍 薛德友 +3 位作者 王实 徐飞 白晶波 焦德让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3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8个动脉瘤,其中57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81个宽颈动脉瘤中,74个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3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8个动脉瘤,其中57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81个宽颈动脉瘤中,74个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个以支架覆盖瘤颈(1例为双支架套叠置放)。结果成功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131个,成功率为94.93%;弹簧圈和动脉瘤平均体积分别为(6.77±5.08)mm3和(9.71±4.43)mm3,平均弹簧圈栓塞容积比为(31.96±14.02)%。按Raymond分级方法,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19个(86.23%),瘤颈残留12个(8.70%),瘤腔残留7个(5.07%)。术中发生并发症16例(11.59%),其中出血性卒中11例,缺血性卒中5例。术后30d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1级,4例;2级,13例;3级,11例;4级,42例;5级,63例。5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7.11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效果
下载PDF
256排双源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对比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文浩 冯广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5期7-1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65例疑似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对其双源CTA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记录小动脉瘤发生的位置、大小、数目及瘤颈宽度,并分析双源...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65例疑似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对其双源CTA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记录小动脉瘤发生的位置、大小、数目及瘤颈宽度,并分析双源CTA诊断颅内小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 32例确诊为小动脉瘤患者中,双源CTA诊断出31例患者35枚小动脉瘤,其中34枚动脉瘤检出结果与DSA一致,CTA检出动脉瘤情况与DSA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瘤颈宽度基本相符。结论双源CTA对诊断颅内小动脉瘤具有良好敏感度及特异度,双源CTA相对DSA检查,具有无创、快捷、风险小、费用低的特点,可作为筛查颅内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诊断结论对进一步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双源CTA DSA 对比分析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岩升 宋来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3例(共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9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例。通过分析栓塞方法、效果、并发...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3例(共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9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例。通过分析栓塞方法、效果、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来评价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共34个被栓塞;达完全栓塞者25个,动脉瘤瘤颈残留的6个,瘤腔残留3个;术中发生破裂出血者2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术后3个月GOS评定结果示:I级1例,II级2例,III级4例,IV级8例,V级18例;27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结合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德俊 万定 +2 位作者 李宗正 孙涛 杨新健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回顾性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直径≤3.0mm)的临床可行性、难度及其适应证。方法总结分析5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相关临床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临床一般状况、Hent-Hess分级、血管内栓塞治... 目的回顾性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直径≤3.0mm)的临床可行性、难度及其适应证。方法总结分析5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相关临床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临床一般状况、Hent-Hess分级、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以及临床预后。结果 55例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50例为破裂动脉瘤,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完全栓塞30例(54.55%),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25例(45.45%)。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7.27%),术后再出血1例(1.81%),术后死亡1例(1.81%)。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临床治愈47例(85.46%),轻度肢体活动功能障碍5例(9.09%),重度肢体活动障碍2例(3.64%),无复发及颅内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有效、可行的;另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预后选择最佳血管内治疗方案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颅内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云贵 卢晓闻 +1 位作者 许烈鹏 袁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9期634-635,63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6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GOS评分4~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6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41例,预后不良2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OR=11.453,95%CI:1.888~69.495,P=0.008)、合并脑内血肿(OR=6.665,95%CI:1.298~34.236,P=0.023)、合并脑梗死(OR=11.353,95%CI:1.909~67.520,P=0.008)是影响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内血肿、合并脑梗死,预后较差。这些因素可评估此类病人近期预后,指导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微小动脉瘤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家锐 王本瀚 +1 位作者 郭效东 张广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7期388-390,共3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 mm 15枚、1.6~1.9 mm 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 mm 15枚、1.6~1.9 mm 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再玉 张合亮 +5 位作者 赵卫华 侯延伟 陈谦 杨云军 刘晓良 杨国巍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期4-6,10,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和/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应用支架和威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28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 目的探讨支架和/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应用支架和威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28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10个;支架辅助栓塞20个,球囊辅助3个,支架和球囊辅助4个,单纯支架治疗1个)。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1个,次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恢复良好21例,重残1例;8例(11个动脉瘤)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5例行CT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和,或球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球囊
下载PDF
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18
作者 喻明 蒋世杰 +2 位作者 顾成武 杨小芳 聂本刚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944-1945,共2页
目的总结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均采用自膨式Enterprise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支架到位均满意,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闭塞90%以上6... 目的总结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均采用自膨式Enterprise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支架到位均满意,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闭塞90%以上6例。术后3~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造影复查,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prise支架 弹簧圈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栓塞
下载PDF
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19
作者 赵林 杨明 +2 位作者 李林芳 董鹏飞 王立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为未破裂动脉瘤。每个动脉瘤均采用LVIS支架覆盖,手术即刻造影可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无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发症。分析术后6~27个月,平均(11.0±5.15)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成功随访19例患者,1例失访。18个动脉瘤均实现瘤颈闭合,2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单支架扰流技术适合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扰流技术 单支架 未破裂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A与3D-DSA对颅内小型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昊 秦尚振 +2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程少容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37-340,共4页
目的对比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4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SAN)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85例均行4D-CTA和3D-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结... 目的对比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4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SAN)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85例均行4D-CTA和3D-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结果结合3D-DSA所见,185例中的87例患者发现99个小动脉瘤,4D-CTA正确检出94个小动脉瘤,7例显示为假阴性,2例显示为假阳性。在总体检出SAN数量方面,4D-CTA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3.9%,准确性为93.2%,4D-CTA与3D-DSA的一致性为优(Kappa值=0.83);对于SAN瘤体最大径的测量,CTA容积重建图像与3D-DS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值[(3.0±0.73)mm∶(3.3±0.9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4D-CTA对诊断SA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很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之一,但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的小动脉瘤仍有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