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食源性致病菌环境适应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其带来的食物安全事件频发,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传统基于平板培养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的需求,尤其是难以有效识别“活的非可...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食源性致病菌环境适应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其带来的食物安全事件频发,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传统基于平板培养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的需求,尤其是难以有效识别“活的非可培养”(the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的微生物,以及近年引起争论的中空细胞,常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严重时可能忽略实际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对食品微生物活菌进行早期、快速且准确的检测对食品安全和追踪疫情爆发至关重要,以便及时识别并召回受污染食品,防止感染的扩散。本文详细论述了当前广泛报道的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基于膜通透性、细胞代谢活性、免疫学、核酸扩增的活菌检测技术等,重点关注基于恒温核酸扩增技术的活菌检测法,对基于不同生物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实际应用及其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并展望了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特别是核酸扩增技术的研究,为后续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开发和筛选针对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的新兴技术,从而更全面地监控食品中的微生物状态,能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精确的数据支持。展开更多
细菌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指细菌受到不良环境因素胁迫时,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的一种状态,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通常仍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且保持具有致病性和毒性的能力。VBNC状态细菌在适合条件...细菌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指细菌受到不良环境因素胁迫时,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的一种状态,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通常仍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且保持具有致病性和毒性的能力。VBNC状态细菌在适合条件下可复苏并恢复到能够正常培养的状态,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首先对细菌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后的形态、生理生化、生物大分子等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其次总结了可导致细菌进入VBNC状态的各种诱因,常见因素包括不适宜细菌生存的温度和pH值;概括了实验室中建立的VBNC状态细菌可复苏的条件,其中充足的营养是VBNC复苏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论述了检测VBNC状态细菌的主要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法、流式细胞术、光学显微镜法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法因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度高的优势,在VBNC状态细菌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总结VBNC状态细菌的特征、影响因素、复苏条件以及检测方法,对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开展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培养、复苏及检测方法研究提供更多思路。展开更多
许多细菌在不良环境下能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细菌培养技术常常造成VBNC状态的细菌漏检,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以提高VBNC细胞的阳性检出率。针对VBNC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基于细菌特异...许多细菌在不良环境下能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细菌培养技术常常造成VBNC状态的细菌漏检,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以提高VBNC细胞的阳性检出率。针对VBNC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基于细菌特异性DNA分子、mRNA分子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而利用报告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检测VBNC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最近利用叠氮溴乙锭(ethidium monoazide bromide,EMA)或者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联合PCR技术选择性抑制细菌死细胞扩增,该方法结合了EMA(PMA)选择渗透性和PCR特异性,作为一种区分细胞死活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细菌VBNC细胞。展开更多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是指某些细菌在不良环境中所形成的休眠状态,常规条件培养下不能繁殖,却仍然保持代谢活性。VBNC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特征等都会发生变化,且能在适宜条件下复苏为可培...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是指某些细菌在不良环境中所形成的休眠状态,常规条件培养下不能繁殖,却仍然保持代谢活性。VBNC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特征等都会发生变化,且能在适宜条件下复苏为可培养状态。这一概念是1982年中国海洋大学徐怀恕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期间,与Rita R.Colwell等首次提出的,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发表VBNC相关论文10800余篇。本文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针对VBNC细菌近4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阐述,包括VBNC细菌的发现、主要类群和诱导因素、形成机制、生物学特征、检测和复苏方法以及环境VBNC细菌的分离培养等。目前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尚未获得纯培养,对VBNC细菌进行复苏或将成为分离培养海洋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的重要手段。展开更多
文摘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食源性致病菌环境适应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其带来的食物安全事件频发,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传统基于平板培养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的需求,尤其是难以有效识别“活的非可培养”(the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的微生物,以及近年引起争论的中空细胞,常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严重时可能忽略实际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对食品微生物活菌进行早期、快速且准确的检测对食品安全和追踪疫情爆发至关重要,以便及时识别并召回受污染食品,防止感染的扩散。本文详细论述了当前广泛报道的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基于膜通透性、细胞代谢活性、免疫学、核酸扩增的活菌检测技术等,重点关注基于恒温核酸扩增技术的活菌检测法,对基于不同生物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实际应用及其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并展望了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特别是核酸扩增技术的研究,为后续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开发和筛选针对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的新兴技术,从而更全面地监控食品中的微生物状态,能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精确的数据支持。
文摘细菌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指细菌受到不良环境因素胁迫时,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的一种状态,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通常仍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且保持具有致病性和毒性的能力。VBNC状态细菌在适合条件下可复苏并恢复到能够正常培养的状态,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首先对细菌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后的形态、生理生化、生物大分子等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其次总结了可导致细菌进入VBNC状态的各种诱因,常见因素包括不适宜细菌生存的温度和pH值;概括了实验室中建立的VBNC状态细菌可复苏的条件,其中充足的营养是VBNC复苏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论述了检测VBNC状态细菌的主要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法、流式细胞术、光学显微镜法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法因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度高的优势,在VBNC状态细菌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总结VBNC状态细菌的特征、影响因素、复苏条件以及检测方法,对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开展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培养、复苏及检测方法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文摘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是指某些细菌在不良环境中所形成的休眠状态,常规条件培养下不能繁殖,却仍然保持代谢活性。VBNC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特征等都会发生变化,且能在适宜条件下复苏为可培养状态。这一概念是1982年中国海洋大学徐怀恕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期间,与Rita R.Colwell等首次提出的,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发表VBNC相关论文10800余篇。本文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针对VBNC细菌近4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阐述,包括VBNC细菌的发现、主要类群和诱导因素、形成机制、生物学特征、检测和复苏方法以及环境VBNC细菌的分离培养等。目前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尚未获得纯培养,对VBNC细菌进行复苏或将成为分离培养海洋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