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域观下的无被害人犯罪概念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大威 《北方法学》 CSSCI 2013年第3期46-55,共10页
不同的论域下有不同的犯罪概念。目前给无被害人犯罪所下的定义存在着论域不清的问题。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应区分刑法还是犯罪学论域。关于无被害人的含义是界定概念的关键。刑法中,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道德并法益侵害不... 不同的论域下有不同的犯罪概念。目前给无被害人犯罪所下的定义存在着论域不清的问题。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应区分刑法还是犯罪学论域。关于无被害人的含义是界定概念的关键。刑法中,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道德并法益侵害不明显。犯罪学中,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但社会危害性小。外延上要与隐形犯罪、没有在意的犯罪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域 无被害人犯罪 法益侵害性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论无被害人犯罪及其刑事政策 被引量:2
2
作者 荣晓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97,共4页
无被害人犯罪是相对于有被害人犯罪而言的一种犯罪。无被害人犯罪应区分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在刑法学中,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道德但法益侵害不明显;在犯罪学中,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但... 无被害人犯罪是相对于有被害人犯罪而言的一种犯罪。无被害人犯罪应区分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在刑法学中,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道德但法益侵害不明显;在犯罪学中,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但社会危害性小。我们应当在对国外无被害人犯罪刑事政策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科学建构我国无被害人犯罪刑事政策,以保证有效遏制、减少无被害人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刑法学 犯罪学 刑事政策
下载PDF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对无被害人犯罪的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仕银 韩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1-46,共6页
犯罪与被害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对"无被害即无犯罪"的非难。本文认为,无被害人犯罪中的被害人不是绝对地不存在。该种犯罪形式上表征出无被害人,但实质上应当存在着隐性的被害人。针对无被害人犯... 犯罪与被害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对"无被害即无犯罪"的非难。本文认为,无被害人犯罪中的被害人不是绝对地不存在。该种犯罪形式上表征出无被害人,但实质上应当存在着隐性的被害人。针对无被害人犯罪,可以根据其具体罪质本体对社会客体状态的危害情况,分别实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犯罪化 非犯罪化 隐性被害人
下载PDF
我国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小亮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30-36,共7页
当前,我国犯罪一直呈上升态势,刑事司法工作压力巨大。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研究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对我国刑法体系的完善和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刑法的进步和完善应遵循犯罪化和非犯罪化的双... 当前,我国犯罪一直呈上升态势,刑事司法工作压力巨大。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研究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对我国刑法体系的完善和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刑法的进步和完善应遵循犯罪化和非犯罪化的双向思维模式。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是探讨如何在立法层面实现我国刑法的非犯罪化。我国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可从四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活化传统容隐制度;二是强化"但书"的出罪机能;三是增设正当化事由;四是确立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立法路径 容隐制度 但书 正当化事由 无被害人犯罪
下载PDF
中西无被害人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怡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9-76,共8页
国外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沿革呈现非犯罪化的趋势,但刑法典中仍保留了许多无被害人犯罪罪名。而我国刑法对无被害人犯罪一直持以谨慎的态度,更多地是作为行政处罚的范畴和道德领域的事。对此,本文对中西无被害人犯罪刑事立法政策作了... 国外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沿革呈现非犯罪化的趋势,但刑法典中仍保留了许多无被害人犯罪罪名。而我国刑法对无被害人犯罪一直持以谨慎的态度,更多地是作为行政处罚的范畴和道德领域的事。对此,本文对中西无被害人犯罪刑事立法政策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从"犯罪分层"、宗教与伦理、国家权力观几个方面对导致中西政策差异的原因作了透析,从中找到借鉴的价值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非犯罪化 刑事政策
下载PDF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无被害人犯罪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军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2-26,共5页
无被害人犯罪是犯罪学上的一个特殊类型,对之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是否能够对之进行非犯罪化,因此在刑法学上属于"待非犯罪化"的犯罪。无被害人犯罪并非没有被害人,而是当事人不认为自己是被害人,因此,无被害人犯罪能否被... 无被害人犯罪是犯罪学上的一个特殊类型,对之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是否能够对之进行非犯罪化,因此在刑法学上属于"待非犯罪化"的犯罪。无被害人犯罪并非没有被害人,而是当事人不认为自己是被害人,因此,无被害人犯罪能否被犯罪化在于该种行为是否对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非犯罪化 法益侵害说
下载PDF
无被害人犯罪研究
7
作者 莫开勤 黄伟亚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0-66,共7页
各国关于刑事法律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立法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这部分被保留的无被害人犯罪在道德伦理上具有损害性,在刑事政策上具有可被规制的必要,在刑法学上具有侵害法益应被归为犯罪的特质。因此,部分无被害... 各国关于刑事法律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立法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这部分被保留的无被害人犯罪在道德伦理上具有损害性,在刑事政策上具有可被规制的必要,在刑法学上具有侵害法益应被归为犯罪的特质。因此,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基因具有其独立的品格,不应当被忽视,更不能为了迎合刑事犯罪的"轻刑化"、"无罪化"的改革趋势而不假思索地放弃对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非犯罪化 道德 法益 刑事政策 风险社会
下载PDF
论我国刑法中的无被害人犯罪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贺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34-137,共4页
目前,将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已经成为国际潮流与趋势,但是我国立法与刑事政策在无被害人犯罪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其原因有实践中的问题,亦有理论上的困惑。这种状况将影响我国社会与法律之发展。文章从阐述无被害人犯罪理论出发,... 目前,将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已经成为国际潮流与趋势,但是我国立法与刑事政策在无被害人犯罪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其原因有实践中的问题,亦有理论上的困惑。这种状况将影响我国社会与法律之发展。文章从阐述无被害人犯罪理论出发,对我国刑法中的典型无被害人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刑法中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立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非犯罪化 立法建议
下载PDF
自我决定权、比例原则与无被害人犯罪的除罪化——从“马尧海案”说起 被引量:1
9
作者 曹瑞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84-89,111,共6页
"马尧海案"所引发的巨大争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聚众淫乱罪"。从刑法学角度,基于刑法的谦抑性,无被害人犯罪应当除罪化;从宪法学角度,公民享有自我决定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必须符合宪法意义上的比... "马尧海案"所引发的巨大争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聚众淫乱罪"。从刑法学角度,基于刑法的谦抑性,无被害人犯罪应当除罪化;从宪法学角度,公民享有自我决定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必须符合宪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私密性的聚众淫乱行为如被入罪,即属于无被害人犯罪。这侵害了公民的自我决定权,亦不符合宪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众淫乱罪 无被害人犯罪 自我决定权 比例原则
下载PDF
谦抑性视阈下无被害人犯罪探析--兼论谦抑性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子铭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3-70,共8页
无被害人犯罪是指违反道德风化类的犯罪,虽然形式上具有妨害社会管理的风险,但实质上并不会对案外人权益造成实际侵害,因而不应当被认定为犯罪。从刑法谦抑性视阈出发,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或轻罪化存在合理性和正当性,制定无被害人犯罪... 无被害人犯罪是指违反道德风化类的犯罪,虽然形式上具有妨害社会管理的风险,但实质上并不会对案外人权益造成实际侵害,因而不应当被认定为犯罪。从刑法谦抑性视阈出发,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或轻罪化存在合理性和正当性,制定无被害人犯罪出罪空间与规制合乎比例的制裁方法亦为现行谦抑性理论的一场检讨战争。因此,撇清我国刑法关于无被害人犯罪的暧昧态度对谦抑性的反思与重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刑法应正视无被害人犯罪体系,帮助其成长的同时亦给出空间,以适应风险社会行为高度入罪化的需要。我国应以法益危害性为中心,对违反风化类犯罪采用行政化或道德化处理模式,为我国轻罪化与非罪化立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谦抑性 非罪化 轻罪化
下载PDF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无被害人犯罪
11
作者 邵娜 《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第8期253-256,共4页
我国的无被害人犯罪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刑法中规定的较少,但随着法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和现实考察的不断深入,社会的越轨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和新型化趋势,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无被害人犯罪"相关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广泛讨论... 我国的无被害人犯罪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刑法中规定的较少,但随着法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和现实考察的不断深入,社会的越轨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和新型化趋势,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无被害人犯罪"相关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广泛讨论。通过论证,得出处理"无被害人犯罪"问题应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有关"无被害人犯罪"问题所涉及的聚众淫乱罪和"高利贷"问题的刑事立法提出薄见,以期使其在刑法规制上更加富有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犯罪化 非犯罪化
下载PDF
风俗犯罪刍议
12
作者 胡波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31-138,144,共9页
风俗犯罪是一类尤为古老和特殊的犯罪,与妨害风化罪不可等同,二者相较,风俗犯罪所涵盖的个罪范围更广,可以这样认为,妨害风化罪只是风俗犯罪的一种类型。风俗犯罪既具有与其他犯罪相类似的共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征,而且风俗犯... 风俗犯罪是一类尤为古老和特殊的犯罪,与妨害风化罪不可等同,二者相较,风俗犯罪所涵盖的个罪范围更广,可以这样认为,妨害风化罪只是风俗犯罪的一种类型。风俗犯罪既具有与其他犯罪相类似的共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征,而且风俗犯罪有异于自然犯和无被害人的犯罪,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的关系。保护社会生活中的善良风俗免受侵害是风俗犯罪立法的直接目的,而法益保护则是风俗犯罪立法的根本目的。总体而言,风俗犯罪的反社会性是偏弱的,应当将其视为典型的反道德伦理性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犯罪 自然犯 无被害人的犯罪 立法目的 社会属性
下载PDF
无被害人犯罪探微
13
作者 郑梦凌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5-48,共4页
无被害人犯罪,由于其具有不易被人发现、当事人不具有被害人意识,甚至像安乐死以及聚众淫乱罪等这样的犯罪由于是双方协议自愿的,很容易让当事人钻了法律漏洞。其影响之大,参与的行为人之多,极易激发其他犯罪的发生。从理论、实务多角... 无被害人犯罪,由于其具有不易被人发现、当事人不具有被害人意识,甚至像安乐死以及聚众淫乱罪等这样的犯罪由于是双方协议自愿的,很容易让当事人钻了法律漏洞。其影响之大,参与的行为人之多,极易激发其他犯罪的发生。从理论、实务多角度分析无被害人犯罪的罪与非罪的界定,并拓展对非犯罪化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无疑有着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社会危害性 非犯罪化 有限的犯罪化
下载PDF
宽严相济视角下的无被害人犯罪研究
14
作者 席若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2期118-123,134,共7页
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对待无被害人犯罪的基准可归纳为犯罪的危害性、社会现状和社会效果。对满足三个标准的行为,直接予以非犯罪化;对欠缺第二个标准的行为,应从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向立法上的非犯罪化过度。基于此,自愿的成年人... 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对待无被害人犯罪的基准可归纳为犯罪的危害性、社会现状和社会效果。对满足三个标准的行为,直接予以非犯罪化;对欠缺第二个标准的行为,应从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向立法上的非犯罪化过度。基于此,自愿的成年人在秘密场所发生的聚众淫乱行为,以自愿的成年人为对象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行为,可以直接进行非罪化的处理;对"以赌博为业"的参赌行为只能先进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宽严相济 性犯罪 淫秽物品 赌博
下载PDF
域外非犯罪化的立法途径及启示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凌梅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06,171,共10页
对非犯罪化的立法途径进行域外考察,可以借鉴域外立法的先进之处,弥补我国立法的不足。域外非犯罪化立法途径主要有无法益侵害性犯罪的废除、轻微法益侵害犯罪的行政化处理、责任阻却事由的特殊规定、处罚阻却事由的设置等四种。在此基... 对非犯罪化的立法途径进行域外考察,可以借鉴域外立法的先进之处,弥补我国立法的不足。域外非犯罪化立法途径主要有无法益侵害性犯罪的废除、轻微法益侵害犯罪的行政化处理、责任阻却事由的特殊规定、处罚阻却事由的设置等四种。在此基础上分析域外立法的可借鉴之处,从而启示我国非犯罪化的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域外 立法途径 无被害人犯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