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程抱一作品中的诗画意境
1
作者 唐毅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4年第3期1-9,90,共10页
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曾以西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对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做系统研究,这使他备受西方学界赞誉。他在早期诗画共论的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整体、转化、和谐等美学意蕴,进而在诗画一体的文艺创作中深入存在、死亡、虚、元气、道等... 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曾以西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对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做系统研究,这使他备受西方学界赞誉。他在早期诗画共论的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整体、转化、和谐等美学意蕴,进而在诗画一体的文艺创作中深入存在、死亡、虚、元气、道等哲学思考,力图在跨越中西文化的对话中揭示隐秘而真实的生命和世界。诗画共论的批评范式和诗画一体的创作风格共同营造出趋虚向道、走向大开的诗画意境,构成程抱一文艺思想的重要面向。得益于中西合璧的诗画艺术,他在多个领域的写作都体现出生命存在的和谐以及宇宙整体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抱一 诗画意境 整体观 道家思想
下载PDF
桐城派晚期诗歌选本编纂与唐诗观建构——以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为中心
2
作者 安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曾国藩所编选的《十八家诗钞》,是其诗学思想和审美标准的重要显化。此书十分重视诗歌与气韵之关系,同时善于以文论诗、以史释诗。从《十八家诗钞》的审美倾向及编选目的来看,曾国藩论诗时继承了桐城学人诗文一理、... 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曾国藩所编选的《十八家诗钞》,是其诗学思想和审美标准的重要显化。此书十分重视诗歌与气韵之关系,同时善于以文论诗、以史释诗。从《十八家诗钞》的审美倾向及编选目的来看,曾国藩论诗时继承了桐城学人诗文一理、以气论诗的诗学主张,将文论引入诗论之中,同时极为推崇杜甫、韩愈这种“合乎文法”的诗歌风格,其选本所选取的诗歌也常呈现出“气盛言宜”的审美特点,这些编选特点亦能体现出曾国藩对桐城派早期及中期代表人物姚鼐、方东树等人唐诗观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曾国藩 诗学理论 唐诗观
下载PDF
西方诗学文化的时间化传统及空时性趋向
3
作者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文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空间化转向在西方诗学文化领域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传统的西方诗学文化具有一种时间化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与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言观具有内在联系。由于“逻各斯”...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文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空间化转向在西方诗学文化领域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传统的西方诗学文化具有一种时间化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与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言观具有内在联系。由于“逻各斯”的两大基本含义是“言说”和“理性”,在逻各斯语言观的影响下,西方诗学也有两大突出特征:注重语言音韵的感性审美特征,强调文学的理性本原和认识功能。由于音韵是在时间中存在的现象,理性逻辑也以时间秩序为基础,西方诗学文化传统因此具有一种时间化倾向。这一时间化倾向还表现在强调“诗画界限”、反对视觉化美学,把诗乐进行类比、强调“诗之乐境”诸方面。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中西诗学文化、文明互鉴,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代跨媒介艺术文化理论所表现出的空时性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语言观 时间化传统 诗画界限 诗乐类比 空时性趋向
下载PDF
许学夷《诗源辩体》的诗歌发展史观探究
4
作者 杨晖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明代是中国诗学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开始有了诗歌发展史观的自觉。王世贞的“衰中有盛,盛中有衰”、胡应麟的“诗以代变”“格以代降”的思想影响了许学夷诗歌发展史观念的形成。许学夷在历时性的宏观视野上,以理势观为出发点,以正变为主... 明代是中国诗学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开始有了诗歌发展史观的自觉。王世贞的“衰中有盛,盛中有衰”、胡应麟的“诗以代变”“格以代降”的思想影响了许学夷诗歌发展史观念的形成。许学夷在历时性的宏观视野上,以理势观为出发点,以正变为主线,在自律与他律的交织中,呈现出诗体“正”“变”“亡”的演变逻辑,并在否定之否定中表现出“诗体代变”的特征。他对诗歌演变路径的分析、“理势观”的表达、“他律”与“自律”的阐释,全面呈现其诗史观念。他批评公安诗学,继承与发展了王世贞与胡应麟的诗史思想,为清代诗歌发展史观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学夷 《诗源辩体》 诗史观
下载PDF
论黄子云《野鸿诗的》对李商隐的批判
5
作者 葛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1-78,共8页
李商隐诗瑰丽诡谲、朦胧窈渺,《无题》组诗更是感情深藉、凄艳浑融,允为诗史经典。但清代诗论家黄子云却对此深恶痛绝,在《野鸿诗的》中对李商隐大加斥责,称其为“三百篇之罪人”。究其缘由,除与黄子云颇具个人特色的诗学观、对传统诗... 李商隐诗瑰丽诡谲、朦胧窈渺,《无题》组诗更是感情深藉、凄艳浑融,允为诗史经典。但清代诗论家黄子云却对此深恶痛绝,在《野鸿诗的》中对李商隐大加斥责,称其为“三百篇之罪人”。究其缘由,除与黄子云颇具个人特色的诗学观、对传统诗学观片面的选择和继承、其自身的个性等相关之外,在时代流变下,以黄子云为代表的“卫道士”对诗歌政教功能的维护也是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子云 野鸿诗的 李商隐 功利诗教观
下载PDF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黄宏荃《英译宋代词选》中的“心译”法解析
6
作者 冯全功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8-89,112,F0003,共14页
作为一名被遮蔽的翻译家,黄宏荃的代表性译作《英译宋代词选》还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论文旨在探讨黄宏荃在《英译宋代词选》中提出的“心译”法,结合书中的大量译例,分析其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撰写导言与注释,为译文读者提供解读语... 作为一名被遮蔽的翻译家,黄宏荃的代表性译作《英译宋代词选》还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论文旨在探讨黄宏荃在《英译宋代词选》中提出的“心译”法,结合书中的大量译例,分析其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撰写导言与注释,为译文读者提供解读语境;(2)添加具体词汇,烘托原作的情感氛围;(3)充分利用英语形合特征,打造地道译文;(4)采用各种变通手段,译出原作的精神与韵味。黄宏荃的“心译”法对中国古典诗词以及整个文学翻译不无启发,译者唯有全身心地投入翻译,方能产出精品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宏荃 《英译宋词词选》 “心译”法 中国古典诗词
下载PDF
陈维崧的词学思想与词体艺术品格的开拓
7
作者 王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陈维崧是清初少有的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兼擅的杰出文学家。陈维崧的词学思想是其词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的创作力的源泉。陈维崧打破了传统以词体比附诗体的尊体策略,提出“为经为史”的词学主张;在创作论方面,强调寄托的技法... 陈维崧是清初少有的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兼擅的杰出文学家。陈维崧的词学思想是其词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的创作力的源泉。陈维崧打破了传统以词体比附诗体的尊体策略,提出“为经为史”的词学主张;在创作论方面,强调寄托的技法以适应词意内言外的复调特质,并对创作主体提出“思”“气”“变”“通”的严格要求;在风格论方面,正体与变体兼容,纤柔婉娈和雄阔豪放并重。除此之外,陈维崧倡导复“艳”为雅和推崇“清”的艺术品格,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维崧 词心 尊体 “为经为史” 雅化
下载PDF
信疑之间:苏轼的祈雨实践与祈雨书写
8
作者 王贞贞 代娇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2-61,共10页
苏轼关于祈雨禳旱的诗文呈现出矛盾的状态。作为私人书写的诗歌,其中反映的祈雨心态代表着苏轼个体的思想,而作为公文书写的祝文,其祷神之词代表着守土之臣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义务。这种祈雨心态与祈雨实践的矛盾,使苏轼在务虚的、非理性... 苏轼关于祈雨禳旱的诗文呈现出矛盾的状态。作为私人书写的诗歌,其中反映的祈雨心态代表着苏轼个体的思想,而作为公文书写的祝文,其祷神之词代表着守土之臣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义务。这种祈雨心态与祈雨实践的矛盾,使苏轼在务虚的、非理性的祈雨实践中融入了理性与人文的因素:其祈雨实践既有北宋地方祈雨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又展现出儒教为先、重民闵生、排斥巫术、人神对举等鲜明的特点;祈雨诗歌则在神明崇拜的蒙昧氛围中散发出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祈雨 祝文 诗歌 天人观
下载PDF
宦湘作家吴镇对集句诗的认识及其集句诗创作
9
作者 曹艳华 杨齐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5-79,共5页
吴镇是清中期集句诗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集句诗的功能和创作有着明确的认识,其集句诗题材广泛,体式完备,裁剪随心,工巧自然,意境悠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吴镇于乾隆后期曾任湖南沅州知府,宦湘期间受湖湘山水的影响,创作了《沅... 吴镇是清中期集句诗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集句诗的功能和创作有着明确的认识,其集句诗题材广泛,体式完备,裁剪随心,工巧自然,意境悠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吴镇于乾隆后期曾任湖南沅州知府,宦湘期间受湖湘山水的影响,创作了《沅州杂咏》和《潇湘八景》两组专题集句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中期集句诗走向繁荣,推动了湖湘文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镇 集句诗 《沅州杂咏》和《潇湘八景》
下载PDF
从江顺诒到王国维:近代“以境论词”审美批评趋向
10
作者 戴倩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境界”说是近代词学研究的焦点,但从江顺诒到王国维“以境论词”的审美批评变化及价值,在词学史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寻绎“以境论词”这一近代词学审美批评的趋向,一方面是审美思维发生转变。江氏首次明确提出“词境”,把“以境论词... “境界”说是近代词学研究的焦点,但从江顺诒到王国维“以境论词”的审美批评变化及价值,在词学史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寻绎“以境论词”这一近代词学审美批评的趋向,一方面是审美思维发生转变。江氏首次明确提出“词境”,把“以境论词”从传统词学风格审美,上升至统摄词学的审美批评;而王氏受西方哲学影响,又超越传统词学的审美义界。另一方面,“以境论词”的确立,促使词学审美形态的变化。从江氏词学体例的首次明确,到王氏的批评之学,超越了传统词学的审美形态。究其根源,在近代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以境论词”审美价值的多元,隐含了对外来文化冲击的不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境论词 近代词学审美 江顺诒 王国维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中国语境下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中“现代情绪”的书写
11
作者 杨佳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采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以及比较互参的方法,分析了现代派诗人对晚唐诗风的现代性重释、现代派诗人在非线性时间观中完成了自我主体的确证、现代派诗人对中国式“荒原”的书写等问题,着眼于当时的历史场域以及晚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中... 采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以及比较互参的方法,分析了现代派诗人对晚唐诗风的现代性重释、现代派诗人在非线性时间观中完成了自我主体的确证、现代派诗人对中国式“荒原”的书写等问题,着眼于当时的历史场域以及晚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层面,试图窥见一批知识分子在中国语境下传达出的不同于西方的、繁复的现代情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诗人群体 “现代情绪” 非线性时间观 “晚唐诗热” 中国式“荒原”
下载PDF
古汉诗英译本的翻译反合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跃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7-43,共7页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中译者的忠实性与反叛性、译法的正译法与反译法以及译本的文本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反合关系,尝试性提出翻译反合观,以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问题。该论题不仅揭示诗歌译本的语言反合辩证发展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拓展汉诗英译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诗英译本 忠实性与反叛性 正译法与反译法 文本性与创造性 翻译反合观
下载PDF
陈衍的“新诗”观及其后期诗学的特征
13
作者 潘建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4-223,共10页
陈衍不但常以白话新词入诗,而且基本接受胡适创造的“白话诗”这一概念,在诗话中经常提及,这与他后期诗学的转向密切相关。前期的陈衍注重“学人之诗”,意在矫正诗歌质地单薄、情感空疏之弊,故提倡以“经史”来充实诗的根柢;后期他赞赏... 陈衍不但常以白话新词入诗,而且基本接受胡适创造的“白话诗”这一概念,在诗话中经常提及,这与他后期诗学的转向密切相关。前期的陈衍注重“学人之诗”,意在矫正诗歌质地单薄、情感空疏之弊,故提倡以“经史”来充实诗的根柢;后期他赞赏“诗人之诗”,则由于当时的部分旧诗刻意堆垛典故,以致窒息了感性,因而侧重强调诗要抒写性情,辞必己出。陈衍的诗学理论中本身就存在变革性的因素,如果平行对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能看出陈衍的持论与之极为相近。此外,陈衍论诗极为重视音乐性,这与现代派诗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殊途同归。只有结合新文化运动这一大背景来谈论后期陈衍的诗学,才能全面认识他与新诗理论之间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衍 “新诗”观 后期诗学 新诗理论
下载PDF
中国新时代的美国诗歌史研究与中国知识创建
14
作者 刘东霞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6期43-51,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与编撰实践相互激发,推动了新时代美国诗歌史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从学术史和中美学术互鉴的视角总结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成果及其历史编纂观。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学者基于学术与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与编撰实践相互激发,推动了新时代美国诗歌史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从学术史和中美学术互鉴的视角总结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成果及其历史编纂观。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学者基于学术与政治互渗、中西互鉴与中国自主相结合的历史编纂观,在美国文学史框架下的诗歌史、诗歌专题史和诗歌专门史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国诗歌史知识和话语,为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创建提供了注脚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时代 美国诗歌史研究 历史编纂观 中国知识创建
下载PDF
从感物到性灵:阳明心学与传统诗文观的嬗变
15
作者 张小琴 吴珊珊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7-93,共7页
“感物说”与“性灵说”作为我国传统诗文创作的两种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作家创作的一种审美体验。“感物说”历经了一个以物为先,以物为重到心、物并举的审美体验过程。“性灵说”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以心为主,顺应心性的审美创作过程。“... “感物说”与“性灵说”作为我国传统诗文创作的两种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作家创作的一种审美体验。“感物说”历经了一个以物为先,以物为重到心、物并举的审美体验过程。“性灵说”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以心为主,顺应心性的审美创作过程。“性灵说”强调心之主体意识的突出性、重要性与功能性。从“感物说”到“性灵说”的创作审美体验过程中,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对性灵文学观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主导性作用。王阳明强调“心”在诗文创作中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心学理论指引诗文创作,转变了传统“感物说”的创作理念,使诗文创作沿着“性灵说”的方向发展与演变。王阳明的心学观在明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后世诗文作家的性灵文学书写风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说 性灵说 阳明心学 传统诗文观
下载PDF
寻求富有传统姻缘的美术史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燕靖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9期26-36,I0001,I0002,共13页
以中国传统美术史学核心理论为建构主题,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会贯通于整个美术史学的研究当中,对其内涵在学术上作出更加清晰的阐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今美术史学研究中涌... 以中国传统美术史学核心理论为建构主题,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会贯通于整个美术史学的研究当中,对其内涵在学术上作出更加清晰的阐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今美术史学研究中涌现出的富有现实价值的观点。其具体研究措施主张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推进传统美学和古典文艺理论融通中西,向传统美术史学领域沟通,完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现代性转换。本文从“诗言志”、“中和观”及“观物取象”与化境说的主题切入,进一步阐释中国传统美术史观的文化特性,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术史学 史观与核心理论 诗言志 中和观 意象与意境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的宋诗观
17
作者 周童 《德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6-60,64,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的集部对宋代诗歌之观照,形成了具有《总目》特色的宋诗观。通过与唐诗的比较和对宋诗本身的认知,《总目》之宋诗诗史观可用一“变”字概括;《总目》对作家的考察集中在人品、根柢、师承三个方面,形成了由内到外、由浅... 《四库全书总目》的集部对宋代诗歌之观照,形成了具有《总目》特色的宋诗观。通过与唐诗的比较和对宋诗本身的认知,《总目》之宋诗诗史观可用一“变”字概括;《总目》对作家的考察集中在人品、根柢、师承三个方面,形成了由内到外、由浅入深的评价体系;风格上,《总目》崇雅、追骨、尚格,体现了对温柔敦厚诗教的推崇。总体来看,《总目》的宋诗观比较公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客观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宋诗 诗史观 作家论 风格论
下载PDF
陈师道与吕本中诗学观之比较--以《后山诗话》和《童蒙诗训》为视角
18
作者 戴斌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6期33-36,共4页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宋代诗话在中国诗话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陈师道和吕本中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都对宋代诗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主要体现在他们各自所作的《后山诗话》与《童蒙诗训》...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宋代诗话在中国诗话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陈师道和吕本中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都对宋代诗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主要体现在他们各自所作的《后山诗话》与《童蒙诗训》之中。他们的诗学观有许多相合之处:如推崇诗骚、汉魏,称道杜甫;强调作诗的“悟”“意”;注重诗歌的“新”“变”。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对苏、黄诗歌的态度不同;对诗歌创作法则的要求不同;对唐宋诗人的取法态度不同。通过比较二人的诗学观,可以观照他们对宋代诗学的不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吕本中 《童蒙诗训》 诗学观
下载PDF
革命精神的高扬:论怀安诗派的诗学探索和创作实践
19
作者 王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7期58-64,共7页
怀安诗社是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古典诗社,具有较为典型的诗歌流派属性,其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主要成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总体来看,它传承了早期革命者的诗歌风格,基调昂扬并富有战斗精神,同时他们对传... 怀安诗社是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古典诗社,具有较为典型的诗歌流派属性,其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主要成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总体来看,它传承了早期革命者的诗歌风格,基调昂扬并富有战斗精神,同时他们对传统诗歌中雅俗问题的探讨亦值得注意,在继承诗界革命和南社等革命诗派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此外,他们对诗教功能的承续与实践,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精神 怀安诗派 革命诗派 诗学观
下载PDF
现当代古体诗词应否入史之论争的核心问题思考
20
作者 谭光辉 王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6,共8页
文学史是一个具有某种逻辑链的叙述文本。现当代古体诗词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根本原因,是其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三个主要逻辑链:革命历史逻辑链、现代性逻辑链和文学自身逻辑链。现当代文学史收录古体诗词不符合“故事链逻辑... 文学史是一个具有某种逻辑链的叙述文本。现当代古体诗词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根本原因,是其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三个主要逻辑链:革命历史逻辑链、现代性逻辑链和文学自身逻辑链。现当代文学史收录古体诗词不符合“故事链逻辑自洽”的文学史叙述原则。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体诗词创作思想创新不足,未能形成具有可叙述性的史学品质;二是现当代文学史家视野不够宽广,为文学史观所局限;三是古代文学史家思想不够开放,未能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当下。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文学研究内部各学科、各群体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取长补短,消除偏见,与时俱进,打破学科壁垒,重塑文学研究总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体诗词 现当代文学史 入史品质 文学史观 历史逻辑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