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Rights as Unique Rights——an analysis of Raz's Political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1
作者 严海良 JIANG Yu(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1年第2期311-332,共22页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notion of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times and triggered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what are human rights"The natur...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notion of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times and triggered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what are human rights"The natural rights view,which is based on human nature,regards human rights as universal moral rights owned by everyone against all others.holding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rom the natural rights view,Raz,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litical notion of human rights,bases his view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restrict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in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defines human rights as the legal rights enjoyed by everyone against the country since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which should be enforced by fair and reliabl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Unavoidably,Raz’s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has been subject to questioning and criticism by natural right theorists.The controversy around Raz’s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shows that:on one hand,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 has not readied a basic consensu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ight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actice;on the other hand,it deeply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ne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reach a basic consensus 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actice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ical view of human rights natural rights national sovereignty legal rights
下载PDF
Analysis of Song of Solomon from Ecocritical Perspective
2
作者 李鹏 《海外英语》 2014年第3X期170-171,共2页
Ecocriticism claims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resist modern evils in the beauty of the nature.It believes that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must have their own orders and such kind of order will bring human beings the moral... Ecocriticism claims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resist modern evils in the beauty of the nature.It believes that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must have their own orders and such kind of order will bring human beings the moral confidence and the spiritual belongs.Analyzing Song of Solomon from three levels of ecocritical perspective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better and find out the further solutions to deal with the identity those blacks have lost and some of them are searching f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CRITICISM three levels of ecocritical perspecti
下载PDF
论商鞅法治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
3
作者 李刚 蒋永安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商鞅法治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是其历史观与人性论。以商鞅的历史观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将物质生产资料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商鞅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方式存在差异。以商鞅的人性论为视角,可以看... 商鞅法治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是其历史观与人性论。以商鞅的历史观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将物质生产资料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商鞅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方式存在差异。以商鞅的人性论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指明了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从而主张轻罪重刑,目的在于防止人民行奸邪之事,借重刑的手段来遏制人趋利的本性,借此督促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商鞅提出的法治理论丰富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内容,为后世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商鞅忽略了道德的作用,盲目推崇法治万能论,将人民束缚在极为严密的法网之下,繁杂而严苛的法律引起了人民内心的激愤之情,导致其法治主张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法治主义 历史观 人性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论依据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晨晨 《理论建设》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任何国家走向现代化都必然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迫切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屡屡造成生态危机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人与自...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任何国家走向现代化都必然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迫切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屡屡造成生态危机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从而确保现代化能够兼顾稳定与发展。这种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借鉴与传承,对西方现代化反生态性的思考与超越,同时也是对我国生态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源此深厚的立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构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从而为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化
下载PDF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
5
作者 冯正强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1-45,53,共6页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不同于孔孟从人性善进路来探讨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蕴含,荀子另辟蹊径从人性恶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儒家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理解。他的性恶论思想让我...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不同于孔孟从人性善进路来探讨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蕴含,荀子另辟蹊径从人性恶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儒家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理解。他的性恶论思想让我们看到了非友善行为的人性根源所在,即人的“生而好利”;他对“人生不能无群”的强调,深刻揭示了友善型人际关系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他对“礼者,人道之极也”的探讨,也为我们描绘了友善型人际关系如何得到规范和固化的途径。重温荀子思想的友善价值观蕴含,有效拓宽了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思想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友善观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生灵、传说与人地关系--北京潭柘寺大青二青传说研究
6
作者 赵灵毓 齐乐遥 鞠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0期81-86,100,共7页
大青二青是潭柘寺中的灵蛇,其传说主要讲述灵蛇与潭柘寺建寺和当地水源的深厚关联。传说之所以经久流传,是因为“灵蛇”走向了现实生活,成为一种地方自然知识。将其放回当地固有的农业传统,会发现不同版本的传说中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区域... 大青二青是潭柘寺中的灵蛇,其传说主要讲述灵蛇与潭柘寺建寺和当地水源的深厚关联。传说之所以经久流传,是因为“灵蛇”走向了现实生活,成为一种地方自然知识。将其放回当地固有的农业传统,会发现不同版本的传说中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区域性认同,形成了山川圣地中生态—文化的互动。民众对灵蛇的认识反映了当地山民如何理解自然,尤其是地方经验下人与生灵、水的关系,即“自然观”。在其想象中,生灵具有感知人性的能力,可以链接人与自然。京西山民所理解的人地关系,既有基于环境的“自然—生灵—人”关系,也有基于等级的“天—皇权—民”范畴。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以“生态—信仰”为基本结构,这正是潭柘寺山民共享并内涵于生活的自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灵 大青二青 民俗传说 潭柘寺 生态 自然观 人地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启迪
7
作者 曹鏸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础上,以劳动实践串联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人—自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的辩证统一性、生产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统一性、现实生态价值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础上,以劳动实践串联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人—自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的辩证统一性、生产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统一性、现实生态价值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性四大理论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瑰宝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泉源。汲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精华,从坚持人本价值依归、把握实践自然本质、警惕异化自然恶果、秉持国际生态正义观四方面,为解决我国现实生态难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成就、基本经验与前景展望
8
作者 金书秦 丁斐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8,共10页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包含了在工农、城乡、社会群体之间重构生产关系的向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贯穿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包含了在工农、城乡、社会群体之间重构生产关系的向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贯穿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系统把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从“两个结合”的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抓手,稳定粮食安全基本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三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 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历史观
下载PDF
科学革命视角下对近代“自然状态”学说的理论重构
9
作者 刘萌萌 《科学文化评论》 2024年第2期108-122,共15页
近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自然状态”学说的实质在于对人属自然的部分和属人的部分做出区分,并凸显前者的实在性与后者的虚幻性、可建构性。自然状态学说这一框架和各哲学家为其赋予的内容关联着近代自然科学领域对于自然新的理解,即把“自... 近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自然状态”学说的实质在于对人属自然的部分和属人的部分做出区分,并凸显前者的实在性与后者的虚幻性、可建构性。自然状态学说这一框架和各哲学家为其赋予的内容关联着近代自然科学领域对于自然新的理解,即把“自然”首先理解为客观的独立于人的“自然界”,因而关联着近代人从整体上对自然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划分。自然状态学说所体现的对社会的消解和还原,对附着在各种社会关系、意义网络中的人的消解与还原,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实施的“去人化”策略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在不同领域的表现。自然状态维度弱化了人的自然嵌入性和社会嵌入性,使人成为最初的存在论意义上的人,促进了人的自觉和自为,相应地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文化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观 科学革命 政治哲学 自然状态 人性论
下载PDF
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10
作者 薄凡 赵笛 韩瑞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花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潮流下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理想模式,与中国本土文化和城市发展形势相结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中国式花园城市吸收国外花园城市建设经验,延续中华传统自然山水观意蕴,拓展现代生态都市主义理论,成为建设人与自... 花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潮流下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理想模式,与中国本土文化和城市发展形势相结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中国式花园城市吸收国外花园城市建设经验,延续中华传统自然山水观意蕴,拓展现代生态都市主义理论,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特性包括系统性、人民性、人文性、生态性、强韧性等。在具体构成上以城市要件、环境要件和连通要件为支撑,涵盖微观花园要素、中观花园场景、宏观花园体系三个层次。实践方面可在景观设计上建设开敞花园空间、在空间形态上打造全域花园体系、在功能设置上营造多元花园场景、在治理方式上共享多重花园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花园城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居环境 自然山水观 生态营城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生态观
11
作者 若贺曼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1-34,共4页
通过对生态学、生态观的概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生态学以及生态观的概念范畴中,人、社会、自然都是其重要的核心要素。因此笔者以人、社会、自然要素为核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生态观进行梳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自然观、社会... 通过对生态学、生态观的概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生态学以及生态观的概念范畴中,人、社会、自然都是其重要的核心要素。因此笔者以人、社会、自然要素为核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生态观进行梳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进行分析,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 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实践自然观下侗寨理水智慧及其生态治理启示
12
作者 黄梅 乔杰 +1 位作者 于洋 段德罡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5,共11页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理水生态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危机。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黔东南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跟...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理水生态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危机。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黔东南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跟踪调查,首先,从生产主义时期生态循环传统断裂、功能主义下流域自调节能力下降、经济理性下水“生态-社会”系统失衡的新“生产-交往-个体”实践中剖析了侗寨面临的理水生态危机;其次,通过“实践-历史-资本”理论关系解析了侗寨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标准化现代工程实践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下的功能空间异化、农业生命逻辑缺失下的现代生态制度失范;最后,从融入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流域多尺度生态规律的功能空间活化、加强村民主体意识的水“生态-社会”系统共治3个方向提出新时期侗寨水环境治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实践自然观 理水智慧 生态治理 黔东南侗寨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
13
作者 李海龙 张潇月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7-35,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有自身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 中国式现代化有自身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总结现代化规律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包括三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与西方生态哲学既有共通之处,又在实践中显示出自身独特的优越性。中国积极主张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法理要素与立法融入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斌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4,157,共10页
阐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法理内涵,是社会保障法治化的关键要点。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设定,蕴含四项法理要素,即人的要素、时空要素、公平要素和监督要素。根据实质性社会宪法观,上述要素的宪法规范基础,不能仅从宪法社会权条款... 阐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法理内涵,是社会保障法治化的关键要点。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设定,蕴含四项法理要素,即人的要素、时空要素、公平要素和监督要素。根据实质性社会宪法观,上述要素的宪法规范基础,不能仅从宪法社会权条款获得理解,它包括四个综合维度:生存权与发展权的规范支撑、国家根本任务的目标指引、宪法平等原则的引申效力、宪法义务条款的整体约束。在宪法的立法实施语境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塑造,在策略上需区分两种类型。创制型立法应以建立核心框架为要务;提升型立法应以体系化、融贯性为必要原则。就内容而言,应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法理要素,融入立法之中:基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推动社会保障分支型立法;基于普惠正义理念,促进社会保障立法的基础整合;基于公平原则,提升社会保障立法的层次完整性;立足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专门性监督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人的尊严 社会权 社会宪法观
下载PDF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张力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傲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8-135,共8页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嬗变不是相互否定的颠覆式演进,而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历史解放的理论主题下的接续发展,随着马克思理论视域的转换而呈现出多维理论样态。资本与劳动间的对立与调适构成了这一历史嬗变过程的内在张力,具体而言,人化...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嬗变不是相互否定的颠覆式演进,而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历史解放的理论主题下的接续发展,随着马克思理论视域的转换而呈现出多维理论样态。资本与劳动间的对立与调适构成了这一历史嬗变过程的内在张力,具体而言,人化自然的生成在人本主义哲学维度寓于人与自然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之中,并在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实现合乎人性的自然界复归的过程中完成自身合逻辑性建构;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统一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是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在政治经济学中,则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被资本逻辑所统摄的物质变换过程;而在科学社会主义语境中,人化自然应然形态的达成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统一于共产主义的实现之中,其当代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的而言,这一嬗变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逐层深入的逻辑理路,论及了人化自然生成的实质、历史、现实及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化自然观 资本 劳动
下载PDF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余华小说的人性勘查与伦理拆解
16
作者 宫雪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作家余华创作了包括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文城》和数十篇中短篇小说,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有着文学创作的异禀天赋,更有生活经验的智慧灵悟。事实上... 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作家余华创作了包括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文城》和数十篇中短篇小说,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有着文学创作的异禀天赋,更有生活经验的智慧灵悟。事实上,每一位杰出的作家都有自己与世界建立默契关系的方式和途径。将生命体验潜移默化地渗入文字中,与志趣和信念浑然一体,铸就了作家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学风貌。余华始终在记忆、经验、判断、错位和整饬中不断地进行着由里及表的探索,赤裸裸、血淋淋地表现死亡的战栗,以“现实的偶然”表现命运的昭示,展开对人性的勘察和伦理的拆解。拨开冷酷的文字表象,由表及里地不断触摸和寻望,勘探其文学肌理中流淌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人性勘查 伦理拆解 命运的看法
下载PDF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性的实然与超越:回归教育的精神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程 曾永红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9-124,共6页
准确把握技术在推动教育变革的同时对人性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认清技术的局限性及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亦有助于以正确的教育观与技术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对教育情境中人性的自然性及社会性的剖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对人的发展而言... 准确把握技术在推动教育变革的同时对人性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认清技术的局限性及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亦有助于以正确的教育观与技术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对教育情境中人性的自然性及社会性的剖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对人的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教育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对人性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为了促使人超越其实然存在,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关注人的精神性提升: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促进其育人责任的觉醒;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技术发掘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此,教育信息化才能超越技术限制,才能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教育观
下载PDF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18
作者 李孟儒 李劲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9-23,101,共6页
马克思从理论意义出发,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的自然观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基础上,形成了以实践概念为核心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理论,其理论内涵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相统一、人... 马克思从理论意义出发,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的自然观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基础上,形成了以实践概念为核心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理论,其理论内涵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相统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融洽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系列问题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寻找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化自然观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人性观上的会通
19
作者 卢怡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34-39,共6页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发展,与它和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内在契合有着密切关系。在人性观层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三点会通。它们都认为:人性是预成和生成的辩证统一;重视人的实践向度;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点会通...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发展,与它和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内在契合有着密切关系。在人性观层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三点会通。它们都认为:人性是预成和生成的辩证统一;重视人的实践向度;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点会通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由于人性是预成和生成的辩证统一,社会与个人才能相互影响,而实践是联系二者的桥梁,是实践本性使得个人的预成天性得以发挥出来作用于社会整体,反过来在实践中个人也被社会整体所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儒学 会通 人性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叙事逻辑
20
作者 崔美杰 张庆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5-80,108,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代性诠释与创新性发展。依循“理论凭依—发展向度—价值归宿”的叙事逻辑,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的三维解读构成了现代化叙事的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代性诠释与创新性发展。依循“理论凭依—发展向度—价值归宿”的叙事逻辑,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的三维解读构成了现代化叙事的逻辑起点;古为今用的现代性诠释与推陈出新的创新性发展构成了现代化叙事的发展向度;人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二重和解构成了现代化叙事的价值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