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ral View on China's Motorcycle Export Products
1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6年第15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view General view on china’s Motorcycle Export Products
下载PDF
“Amaz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Views of Foreign Friends on China Today
2
作者 Li Jin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2001年第4期26-28,共3页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many foreign friends have visited China at the invitation of CAFIU. Following are excerpts of what they saw and felt in China.
关键词 Amaz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views of Foreign Friends on china Today
下载PDF
China Auto Industry Will Not Lose——Views on China Entry into WTO from People Concerned
3
《中国汽车(英文版)》 1999年第9期1-2,共2页
On November 15, China and USA reached the accession agree-ment on China’s entry into WTO, which indicates that China’s bid for WTO membership took a signifi-cant step closer to the global trade club. WTO entry will ... On November 15, China and USA reached the accession agree-ment on China’s entry into WTO, which indicates that China’s bid for WTO membership took a signifi-cant step closer to the global trade club. WTO entry will b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O china Auto Industry Will Not Lose views on china Entry into WTO from People Concerned AUTO
原文传递
简论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永福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31-35,共5页
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包涵族类、文化、政治三方面的思想要素。文化是古代史家民族史观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文化主义是这一史观的本质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中国中心观念;族类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的观念:同时,华... 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包涵族类、文化、政治三方面的思想要素。文化是古代史家民族史观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文化主义是这一史观的本质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中国中心观念;族类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的观念:同时,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又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诉求,即“正闰”观和“大一统”观。这一民族史观深刻影响了古代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中国中心 华夷之辨 华夷一家
下载PDF
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知国 肖媛媛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7-80,共4页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是语言的花朵。笔者从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三个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与分析,归纳总结出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谚语 中西文化 人文思想 道德观念 宗教思想
下载PDF
“一国两制”与中国完全统一之思考
6
作者 王华斌 《宿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9-12,共4页
“一国两制”构想为我国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为今后解决台湾问题、尽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一国两制”不仅是祖国和平统一的行动纲领,而且又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案。在两岸... “一国两制”构想为我国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为今后解决台湾问题、尽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一国两制”不仅是祖国和平统一的行动纲领,而且又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案。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方面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九二”共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和呼声更加迫切。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植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就是中国必须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中国统一 思考
下载PDF
法汉熟语修辞特征浅释 被引量:1
7
作者 吕芳 《科技信息》 2007年第10期171-172,共2页
法汉熟语都是语言中的瑰宝。本文从修辞手法、喻体喻义角度对法语、汉语熟语进行比较与分析,归纳总结出中法文化人文,思想,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谚语 修辞手法 喻体喻义 中法文化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论析——从党在百年历程中制定的奋斗纲领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珍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7,16,共8页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回顾、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制定的重要奋斗纲领文件中我党至上的"人民群众观",对新时期继续保持党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建设现代化强国,执...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回顾、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制定的重要奋斗纲领文件中我党至上的"人民群众观",对新时期继续保持党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建设现代化强国,执行和完成好党制定的新时代行动纲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在对党各个时期制定的奋斗纲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党的奋斗纲领中体现的人民群众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勇敢起航,制定《中国共产党纲领》;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带领人民大众进行民主革命,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免遭日本侵略者涂炭蹂躏,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建立和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领导制定《共同纲领》;为中国人民享有社会主义优越性成果,制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制定新时代行动纲领。党的百年历程中制定的奋斗纲领,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是为民而生、为民而奋斗的人民的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观 百年历程 奋斗纲领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研究
9
作者 赵杰 石佩芝 《江苏科技信息》 2017年第4期33-35,共3页
党中央制定"一带一路"战略,致富沿线各族人民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创新发展,培养西部少数民族人才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免学费招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为东... 党中央制定"一带一路"战略,致富沿线各族人民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创新发展,培养西部少数民族人才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免学费招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民族教育树立了榜样,也为"一带一路"的致富观提供了理论建构的典型。文章对该案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致富观 援助西部 民族教育
下载PDF
“大一统”观的演化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共14页
本文拟从“大一统”与“正统论”之关系,清朝如何通过“大一统”观重建对“中国”的理解,以及“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大一统”之关联等三个方面,集中阐释“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为避免只聚焦于“大一统... 本文拟从“大一统”与“正统论”之关系,清朝如何通过“大一统”观重建对“中国”的理解,以及“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大一统”之关联等三个方面,集中阐释“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为避免只聚焦于“大一统”观在中国古代疆域扩展方面的作用,或者把“大一统”仅仅视为与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对立的负面思想资源,本文亦尝试对现代中国民族观的形成与“大一统”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出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正统论 中国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原文传递
吉野作造的日本在华权益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晓靓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5,共8页
吉野作造是近代日本的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大正民主运动的旗手",他一生发表了大量关于中日关系的言论,从辛亥革命到南京政府成立,吉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其在华权益观,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然而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生存观... 吉野作造是近代日本的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大正民主运动的旗手",他一生发表了大量关于中日关系的言论,从辛亥革命到南京政府成立,吉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其在华权益观,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然而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生存观也束缚了他的对华认识,九一八事变后吉野对华权益观的倒退,折射出日本民众支持侵华战争的思想根源。战后吉野被日本人认为代表了日本知识分子的良知,则表明吉野作造的权益观并没有成为"历史",而是留存在于现代日本人的历史观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野作造 “对华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在华权益观 中日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