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文化关于“儿童是谁”的历史先声——《老子》儿童观探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康宁 于洪波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8,共6页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内涵的博大精深与外延的普适致用。先秦道家代表作《老子》对儿童的天性、德性、形态、潜质、发展及其途径等均有独到的立论,可谓我国早期文明创建儿童观的历史先声。在《老子》看来,儿童乃天赋自...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内涵的博大精深与外延的普适致用。先秦道家代表作《老子》对儿童的天性、德性、形态、潜质、发展及其途径等均有独到的立论,可谓我国早期文明创建儿童观的历史先声。在《老子》看来,儿童乃天赋自然之人,其天性不仅体现为身体的柔弱性,而且体现为天赋的生命力及其思虑无邪和机敏聪慧。儿童因合于自然性而天然地具备德性,成人应向儿童学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对儿童来说,其日后的发展即是保全自然性、不损德性,成人应遵循"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原则,实施顺乎儿童本性的知识教导方式和"抱一为式"的榜样教育。探究先秦原始道家关于"儿童是谁"的观点,不仅可以对中华文明早期的儿童观进行溯本清源,进而以正视听,而且可以与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乃至西方的儿童观参照互补,为我国学前教育提供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观 道家思想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