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峪村石头房形态及其营建方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文鹏 李世芬 +1 位作者 李思博 于璨宁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2期170-172,共3页
方峪村属于典型鲁中南地区传统山地村落,至今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形态,2016年列为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成果,对方峪村的历史沿革、院落型制、民居形态等方面展开研究,提炼... 方峪村属于典型鲁中南地区传统山地村落,至今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形态,2016年列为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成果,对方峪村的历史沿革、院落型制、民居形态等方面展开研究,提炼出方峪村民居形态特征,并对当地石头房民居的建造材料和建筑构造进行研究,揭示了方峪村独特的民居形态及其营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峪村 石头房 院落型制 民居形态 营建方式
下载PDF
灵石县冷泉古村传统民居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旭 薛林平 《华中建筑》 2016年第8期172-177,共6页
冷泉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村内现存建筑遗产丰富,其中传统民居院落40余座。古村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为主,且大部分的正房为窑洞,厢房和倒座房为向内单坡的瓦房建筑,每个院落单元具有很强的围合感,体现了村落的防御性。村中... 冷泉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村内现存建筑遗产丰富,其中传统民居院落40余座。古村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为主,且大部分的正房为窑洞,厢房和倒座房为向内单坡的瓦房建筑,每个院落单元具有很强的围合感,体现了村落的防御性。村中传统民居格局规整、形式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绘、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对古村的民居特色、院落形制和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古村 民居特色 院落形制 民居建筑
下载PDF
山西乡村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化的深层机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炜霞 谢迎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03-1611,共9页
改革开放40 a,在中国各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中,对乡村聚落保存贡献较大的是乡村旅游的开展。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模式中,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内,而向景区周边环境及区域环境扩展,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 改革开放40 a,在中国各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中,对乡村聚落保存贡献较大的是乡村旅游的开展。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模式中,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内,而向景区周边环境及区域环境扩展,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乡村大院景区皇城相府周边环境为例,采用统计分析、ENVI解译和GIS方法对其演化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周边环境空间演化过程的3个时期和先天条件、管理、需求3个影响层因素,发现景区周边环境演变机理的根本性原因是管理层因素,即自主性强、环境宽松的集体体制与目标明确、踏实奋斗的管理人员的共同作用。这一演化机理对于古村落、乡村民居旅游开发及乡村振兴具有推广意义。其中集体经济体制使得景区内部以及周边环境的管理主体唯一,有利于协调管理,对山西其他乡村大院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并为国家和全球治理提供微观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城相府 村落大院型民居 景区周边环境 深层演化机理
下载PDF
平田新四合院杂记 院落、开间,身体和土木的思考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维仁 《时代建筑》 2016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平田新四合院的重建打开了住宅隔墙,彰显梁柱间架体系的结构,使得空间超越公共私密的使用功能,成为完全开敞的流动关系。在中性而连续的柱列之间,天井院子光影与温度的细微改变,成为空间与时间经验的重要参照。围合院子的门扇成为重要... 平田新四合院的重建打开了住宅隔墙,彰显梁柱间架体系的结构,使得空间超越公共私密的使用功能,成为完全开敞的流动关系。在中性而连续的柱列之间,天井院子光影与温度的细微改变,成为空间与时间经验的重要参照。围合院子的门扇成为重要的建筑表现,强化了建筑界定出的自然天地,也是虚实之间的边界,身体经验的自然延伸。设计透过开窗取景加入立面语汇的现代修辞,夯土厚墙提供了窗户外推、内缩以及大小方向的变化,成为响应环境景观与调节光线的空间策略。就建构而言,松阳四合院的重建是土与砖以及木与钢的构造尝试,也是和工匠建立共识的工作记录。建筑的左右两侧和后面的加建,是四合院配合功能因应基地的变化延伸。平田新四合院一年多的建造结合了山村里云、水、林、土的山气,更带动了外围公共空间的形成,再度开启了村民参与空间叙事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村 四合院 结构空间 身体空间 土木建构 叙事公共空间
下载PDF
唐山地区防御性村庄聚落特征演变与现代传承研究——以唐山市丰润区城北寨村为例
5
作者 王丽洁 张宏亮 武佳文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86-94,共9页
唐山地区村庄聚落的规划和民居合院形式与华北平原同纬度地区差异性较大,以该地区的历史条件与所处地理区位为切入点,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图解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村庄规划与合院形式的防御性特征。结果显示,村庄在由军营转化的过程... 唐山地区村庄聚落的规划和民居合院形式与华北平原同纬度地区差异性较大,以该地区的历史条件与所处地理区位为切入点,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图解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村庄规划与合院形式的防御性特征。结果显示,村庄在由军营转化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屯兵历史、卫所制度、地理劣势以及防御工程缺失的四大因素影响下,在村庄规划层次形成了轴心内向、组团独立、路网便捷可达、外部边界规则封闭等防御性特征,合院在组合层面形成了新的视觉通廊防御系统与撤退防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区 卫所制度 平原地形 村庄聚落防御特征 合院形式
下载PDF
基于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的村落景观设计优化策略——以徽州地区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国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3-88,共6页
新村空间设计语汇模块化是村落景观设计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地域特征弱化和空间不契合空间行为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古村落宅间元素是村民日常生活与村落环境在相互影响下长期适应性发展的结果,宅间元素模式研究可促进丰富新村空间设... 新村空间设计语汇模块化是村落景观设计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地域特征弱化和空间不契合空间行为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古村落宅间元素是村民日常生活与村落环境在相互影响下长期适应性发展的结果,宅间元素模式研究可促进丰富新村空间设计语汇。以徽州地区古村落为例,从宅间元素的分类、图示、与空间行为的关联3个方面论述了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研究方法论。通过徽州茆田新村景观设计阐述了宅间元素模式的应用,论述了基于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的村落景观设计优化策略,有益于形成并推广地方空间设计语汇,避免过度依赖和使用既有的、来自城市的广场、草坪、树池等元素造成的全国村落的无差别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设计 村落 宅间元素
下载PDF
山西传统村庄空间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方 《山西建筑》 2009年第4期63-64,共2页
对山西境内的传统村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山西境内传统村庄的街道布置及房屋建筑的特点,探讨了山西农村新建房屋的变化,指出宜居新农村的建设要保留农村院落的特点,确保把农村建设成可以居住几个世纪的小型人类宜居地。
关键词 传统村庄 空间 房屋建筑 院落
下载PDF
焦庄户的村落与民居特点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克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95-101,共7页
本文着重分析了焦庄户的村落布局、周边环境、空间景观等方面的特点。并就自然村落的历史根源进行了探讨。同时根据测绘成果对民居及其院落、门楼、影壁等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就“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提出... 本文着重分析了焦庄户的村落布局、周边环境、空间景观等方面的特点。并就自然村落的历史根源进行了探讨。同时根据测绘成果对民居及其院落、门楼、影壁等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就“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 院落 民居 遗址保护 总体规划
下载PDF
中原传统村落的院落空间研究——以河南郏县朱洼村和张店村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斌 何刚 李华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4-69,共6页
通过对中原地区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朱洼村和张店村正在居住使用的普通院落的调查,分析中原地区传统村落中院落的内在空间特征,以及分家对院落空间变化的影响,以及院落的组合方式对村落空间肌理和街道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院落 组合 空间肌理
原文传递
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后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三杨庄遗址发现了汉代房屋,其特点是每个庭院都是独立的,互不相连,这与传世文献所定型的汉代农村印象有相当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认定传世文献对汉代农村居住形式的记载不完备,而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 三杨庄遗址发现了汉代房屋,其特点是每个庭院都是独立的,互不相连,这与传世文献所定型的汉代农村印象有相当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认定传世文献对汉代农村居住形式的记载不完备,而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文献漏载的汉代民居的典型形式,以此可以要求重新改写关于汉代“里居”的既有含义;二是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特例,不把它视为汉代的“典型农居”。贾让《治河三策》在开篇处谈及:汉代一部分农夫,在原来黄河堤内的滩地上,“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而且是“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如果我们以贾让所说的“新起庐舍”来观察和分析三杨庄遗址的“房舍一农田”的总体布局,似乎疑问可以豁然开释:这里不是汉代的寻常农村,而是在黄河滩地新垦殖区出现的新起庐舍。而传世文献所描述的“闾里”民居,对应的是贾让所谈及的“城郭”旧居。如此认识三杨庄遗址的性质,并没有降低其历史文化价值,而是更加拓展了它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 聚落 汉代农村民居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