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lidity of the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 SGA)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Rui Kang Yin Ling Li Fu +5 位作者 Ping Chen Zhen Ming Fu Hong Xia Xu Chun Hua Song Ming Hua Cong Han Ping Shi 《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 2021年第3期109-116,共8页
Objective The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is a nutritional assessment tool specially designed for cancer patients.This study tested the validity of the PG-SGA for the nutritional assessment o... Objective The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is a nutritional assessment tool specially designed for cancer patients.This study tested the validity of the PG-SGA for the nutritional assess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CRC)patients in China.Methods A total of 8,093 Chinese patients with any stage CRC were enroll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observational study.Within the first 48 hours of admission,patient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PG-SGA,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and some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mid-arm circumference(MAC),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hand grip strength(HGS),maximum left calf circumference(MLCC),and maximum right calf circumference(MRCC),among others.Spearman’s correlation test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item-total score correlation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otal PG-SGA score and other parameters or performance scores,further testing convergent validity.The discriminative ability of the PG-SGA was measured by compar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everal nutritional groups.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selected parameters to evaluate the construct validity.Results The average total PG-SGA score of all patients was 5.69±4.46,and they had a median age of 59 years(interquartile range(IQR),51-67 years)and an average body mass index(BMI)of 22.57±3.29 kg/m^(2).The item-total correlations of the total PG-SGA score between the global PG-SGA rating(Spearman,r=0.94)and PG-SGA score(patient-generated)(Spearman,r=0.97)were strong.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also found between the total PG-SGA score and other nutritional screening tools,including the BMI(Spearman,r=-0.26),KPS(Spearman,r=-0.36),and NRS 2002(Spearman,r=-0.47).Well-nourished(41.2%),mildly or moderately malnourished(35.3%)and severely malnourished(23.5%)group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PG-SGA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Patients with a worse nutritional status tended to have a decreased BMI(well-nourished,23.32 kg/m^(2)vs.mildly or moderately malnourished,22.52 kg/m^(2)vs.severely malnourished,21.35 kg/m^(2);P<0.001),hemoglobin,body fat mass,muscle mass,protein mass,TSF,MAC,HGS,MAMC,and MLCC,and a dramatically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The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was>0.7,and the P value of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was<0.001.One component was extract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PG-SGA score explained the total variances of 97.3%.Conclusion The PG-SGA is a valid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 for Chinese CR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idation Nutritional status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Colorectal cancer
下载PDF
Family Status and Dilemma of HIV Positive Subjects
2
作者 Jun-qing WU Ying YANG +2 位作者 Wen-ying LI Yu-yan LI Rui-ping WANG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CAS 200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amily status and dilemma of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provide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Methods Con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used to survey their psychological n...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amily status and dilemma of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provide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Methods Con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used to survey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111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from 4 provinces in China. Results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had strong mental stress. All of them hope to get support from their families; the most difficulty the subjects faced was economic poor. Conclusion It is a highlight to promote AIDS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can live quietly and happily.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is very important to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positive subject family status mental stress economic poor
下载PDF
村治的“私”化:激发村民主体性的基础逻辑——基于水城区积分制实践的社会学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恩宇 肖秋香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4,共11页
当前乡村社会面临内生性治理力量式微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内生治理主体缺位、村民主体性缺失,由此阻碍治理有效乃至乡村振兴目标的推进。水城区的“诚信积分制”从村民主体视角出发,以清晰化逻辑将村级“公务”具象化为个体层面的“... 当前乡村社会面临内生性治理力量式微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内生治理主体缺位、村民主体性缺失,由此阻碍治理有效乃至乡村振兴目标的推进。水城区的“诚信积分制”从村民主体视角出发,以清晰化逻辑将村级“公务”具象化为个体层面的“私务”,基于村民“私”的行动逻辑与家本位观念,人为构造出个人行为与自身、家庭成员及全村利益关联的行为责任连带机制,由此驱动村民的公共参与行为。同时,在物质利益和面子心理的关联下,村民的行动单位逐渐由家户之“小私”朝着乡村社会之“大私”演进,制度建构的连带公共治理义务被内化为村民的自发参与行为,现代村落共同体日渐生成,村庄有效治理目标逐步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制 乡村治理 村民主体性 公私观念
下载PDF
权力、资本和地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4
作者 李伯华 张洁 窦银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增进村民福祉、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之一。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采用“权力—资本—地方”三元辩证视角分析,构建了“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网络体系—形成多元...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增进村民福祉、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之一。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采用“权力—资本—地方”三元辩证视角分析,构建了“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网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互动机制—提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行动路径”的分析框架,以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对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进行机制探索和路径选择。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指政府、企业和村民三大更新主体,为实现有机秩序修复和传统功能转型两大更新目标,通过精准判定、精准修复和精准施策的更新方式提供多元保障的过程。2)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更新经过4个阶段的实践演进,最终在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模式下成功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网络体系。张谷英村政府强化权力规制机制、企业落实资本投入机制、村民践行地方参与机制,共同构成了张谷英村“构建有机更新网络、培育有机更新信任和形成有机更新规范”的三维互动机制。3)基于三维互动机制,针对张谷英村管理失衡、收益失策和权益失位的现实阻滞,提出了规划制定和监管强化、责任共担和收益共享、意识强化和行为规范的行动路径。研究从多元主体视角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研究进行补充,对张谷英村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有机更新 张谷英村
下载PDF
乡村旅游视域下传统村落的主体性消解与重构
5
作者 孙九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高强度的社会流动加剧了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村落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场域。本文依据“主体性意识”和“主体行动能力”两个维度,重新对传统村落进行类型学划分,并进一步解读乡村旅游发展何... 高强度的社会流动加剧了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村落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场域。本文依据“主体性意识”和“主体行动能力”两个维度,重新对传统村落进行类型学划分,并进一步解读乡村旅游发展何以消解与重构传统村落的主体性。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塑造了差异化的村落主体性景观,具体表现为主体性意识与主体行动能力的双重消解、主体性意识与主体行动能力的双重重构、主体性意识的消解与主体行动能力重构、主体性意识重构与主体行动能力消解四种类型;“有主体意识—有行动能力”是乡村旅游驱动传统村落转型的理想状态。其中,主体性意识得以重构的关键在于社区精英或外来精英有意识的引导和干预;主体行动能力得以重构的关键在于确保多元主体均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参与机会和参与空间,尤其注重对村民参与能力的培育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 主体性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主观相对贫困
6
作者 张志新 丁鑫 杨在顺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后扶贫时代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通过A-F法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进行测算,并构建logit模型等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 后扶贫时代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通过A-F法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进行测算,并构建logit模型等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民主观相对贫困发生率为30.25%,获得感维度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参与、文化活动等指标对主观相对贫困贡献度最大。(2)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且可以通过扩大收入效应与消费效应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3)村庄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相对落后地区;个体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果对老年群体和风险厌恶群体更为明显。鉴于此,要加强农村民生、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打造农村数字环境,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组织公益性技能培训,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主观相对贫困 收入效应 消费效应
下载PDF
国家叙事与地方表达——论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主体性价值
7
作者 乔杰 李晓峰 洪亮平 《新建筑》 2024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民族村寨建设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国家叙事和地方表达。通过考察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建设中文化自觉、文化惯性和文化生产过程,从文化主体的适应性、因应性和回应性中重新认识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面... 民族村寨建设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国家叙事和地方表达。通过考察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建设中文化自觉、文化惯性和文化生产过程,从文化主体的适应性、因应性和回应性中重新认识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面对国家政策设计和地方实践表达中的话语矛盾与冲突,从匠作技术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和地方性空间生产中分析民族村寨建设中的主体实践挑战;最后,从主体回归、实践赋权和空间活化三个层次提出我国民族村寨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价值面向。文化主体性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为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民族村寨建设 国家叙事 地方表达 武陵山区
下载PDF
主客观方法的寒地传统村落生态治水韧性评价
8
作者 赵宏宇 鲁玮 顾鑫华 《北方建筑》 2024年第2期51-56,共6页
本文以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耦合评价体系对村落人居空间生态韧性要素进行多维分析研究,在对寒地典型村落特征进行判定的基础上,引导形成现代治水防灾规划的启示。首先针对城乡空间环境韧性评价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得出了以多维... 本文以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耦合评价体系对村落人居空间生态韧性要素进行多维分析研究,在对寒地典型村落特征进行判定的基础上,引导形成现代治水防灾规划的启示。首先针对城乡空间环境韧性评价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得出了以多维模型耦合评价空间韧性的合理性与实操性;其次,总结不同研究方法结合模式梳理评价因子体系,通过多层筛选确定用于北方村落治水韧性评价方式与模型,通过观察测量无人机与三维模型数据处理技术得到评价数据,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韧性评价,通过结合实例分析构建的评价体系与村落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体系的合理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与调研数据综合分析,得出针对村落防灾生态规划建设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评价 寒地村落 主客观耦合 生态治水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红 陈滟铭 王飞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6,共10页
【目的】在界定农民获得感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假说。【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与县域宏观匹配数据实证探究数字乡村建设是否对农民获得感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内生性和多种稳健... 【目的】在界定农民获得感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假说。【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与县域宏观匹配数据实证探究数字乡村建设是否对农民获得感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内生性和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1)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客观获得的维度,而非农民主观获得感的维度;2)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强化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客观获得的正向影响;3)数字乡村建设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群体获得感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确保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民客观获得与主观获得感的双提升。同时,还需注重农民的心理建设,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精准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获得感 客观获得 主观获得感 农民获得
下载PDF
“变”与“不变”:村落体育主体性之辩证思考——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
10
作者 李伟艳 郎勇春 郑国华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0,共10页
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主体性理论框架下解读村落体育主体性的“变”与“不变”。认为:村落体育百年嬗变历经了村民作为意识主体、参与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之“变”,同时,蕴含党... 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主体性理论框架下解读村落体育主体性的“变”与“不变”。认为:村落体育百年嬗变历经了村民作为意识主体、参与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之“变”,同时,蕴含党领导下的体育发展为人民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满足村民主体性实践需要的宗旨“不变”。提出:构建人民主体的理念,把握人民主体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存在论,是坚守党领导下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的纵向理路延伸;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保障村民主体地位与村落发展的协同、村落体育中“人”的目的性与制度建设的统一是于“不变”中主动应“变”的横向路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体育 体育主体性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主体 辩证统一
下载PDF
太原市店头村声景主观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秦宇俏 雷一彬 +1 位作者 董旭娟 高建敏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9-214,258,共7页
以太原市典型传统村落店头村为例,对村内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探寻游客对传统村落声景的主观感受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因素对于店头村声景整体评价未体现出差异性,在机动车声、交通道路声和飞机轰鸣声的喜好度上存在显著性差... 以太原市典型传统村落店头村为例,对村内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探寻游客对传统村落声景的主观感受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因素对于店头村声景整体评价未体现出差异性,在机动车声、交通道路声和飞机轰鸣声的喜好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和学历因素在店头村声景整体评价和大部分声源的喜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基于因子分析法提取店头村整体声景的感知评价主要因子,店头村声景情感偏好突出,其次是空间特性、音质特性和环境知觉性,同时年龄和学历因素会影响游客对主要因子的评价。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店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振兴过程中所需要的声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店头村 传统村落 声景主观评价 社会特征 差异性
下载PDF
国家资源输入与村民自治——抑制还是促进?
12
作者 马璐 张德元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3期1-13,25,共14页
随着国家资源输入农村,其治理效果日益成为政学两界的争论焦点。基于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村干部主动性和村民主体性两个维度考察了国家资源输入对村民自治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国家资源输入显著提升了村... 随着国家资源输入农村,其治理效果日益成为政学两界的争论焦点。基于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村干部主动性和村民主体性两个维度考察了国家资源输入对村民自治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国家资源输入显著提升了村干部主动性,对村民主体性的影响不显著。第二,国家资源输入的治理效果随着不同类型项目资源进村而凸显其异质性,其中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类项目进村对国家资源输入治理效果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文化娱乐和组织发展类项目进村未能显著促进村民自治效果。第三,国家资源输入的治理效果会随着资源输入力度的增加而增进,并且,在中部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平均值和未实行“一肩挑”的村庄,国家资源输入的治理效果更为明显。第四,国家资源输入通过干群互动机制、正向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提升村干部主动性,从而提升村民自治效果。文章为坚定外生性资源输入向村庄内部有效治理转变的信心提供证据,为引导国家资源输入激活村民自治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资源输入 村民自治 村干部主动性 村民主体性
下载PDF
村民主体视角下胶东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策略
13
作者 袁本壮 刘剑伟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4年第2期18-19,23,共3页
基于村民主体视角,为胶东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提出营建策略。通过解读人居环境及村民主体视角的深层含义,明确村民主体认知的立场,通过实地调研胶东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胶东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策略。
关键词 村民主体 胶东地区 地域文化 人居环境设计
下载PDF
以陪伴式规划引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潜山市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探索
14
作者 曹璐 刘琳 +1 位作者 郭秋晨 朱穆峰 《城市设计》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本文介绍了潜山市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试点的陪伴式规划实践。陪伴式规划作为以人为中心的落地型规划,可以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动态调整规划内容,通过将规划建设项目拆解、策划为一系列乡村“公共事件”,实现村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文化传... 本文介绍了潜山市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试点的陪伴式规划实践。陪伴式规划作为以人为中心的落地型规划,可以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动态调整规划内容,通过将规划建设项目拆解、策划为一系列乡村“公共事件”,实现村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村民生计培育等目标,使规划过程切实转化为乡村产业、文化、社会治理全面振兴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伴式规划 乡村综合性成长 树形工作模式 村民主体性地位
下载PDF
“常人治村”:实践内涵、生成逻辑与治理后果--基于鄂中S村的田野调查
15
作者 王进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从资源形态与身份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有着差异化的村治主体谱系,但学界通常在基层治理的精英研究传统中对其予以检视,忽视外部制度变迁及其推动的村级治理“去精英化”,由此遮蔽了“常人治村”这一经验事实。调研发现,“常人治村”具有... 从资源形态与身份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有着差异化的村治主体谱系,但学界通常在基层治理的精英研究传统中对其予以检视,忽视外部制度变迁及其推动的村级治理“去精英化”,由此遮蔽了“常人治村”这一经验事实。调研发现,“常人治村”具有行为取向的弱发展性、行动价值的公共导向以及权威来源的外部赋权等实践内涵。从生成逻辑来看,基层政府借助科层体系的制度通道,对村级治理情境进行了有力塑造,主要表现为治理任务过密化、治理方式合规化和治理面向“组织内”,由此解构了村治精英原有的兼业空间与价值动力。相比之下,村干部的工资薪酬和职业晋升对普通村民具有结构适配性和价值吸引力。“常人治村”推动了村级治理权力的民主化运作,实现村干部人才队伍优化,但也存在干群关系悬浮化和村治成本高企化的问题。对此,需要找回村级治理的社会基础,以制度赋权与规则创新为抓手推动村治主体结构的梯度分布,实现村治主体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治主体 精英范式 制度环境 治理结构 常人治村
下载PDF
城中村道德适应的主体建构与责任边界
16
作者 刘刚 王颖 《城市学刊》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伦理实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个体、公民社会、政府一系列发展环节,最终导向伦理精神的实现。道德适应的责任主体建构直接关涉谁来对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进行伦理引导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建构面向他者的道德责任,呼唤一种自由道德责任的回... 伦理实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个体、公民社会、政府一系列发展环节,最终导向伦理精神的实现。道德适应的责任主体建构直接关涉谁来对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进行伦理引导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建构面向他者的道德责任,呼唤一种自由道德责任的回归。通过对城中村道德适应责任主体进行分层建构,并依此从个人主体的道德自觉、公民社会的伦理支持、适当政府的责任边界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明晰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的主体责任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道德适应 主体建构 责任边界
下载PDF
村社统筹的土地细碎化治理:机制与效益——以安徽“小田变大田”为例
17
作者 郑佳鑫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9,共11页
单一的土地细碎化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小田并大田”的地方实践提供了治理机制融合的契机。实地调查发现,从村社统筹的视角出发,村社集体由于具有政经社合一的属性,在发挥自组织优势的基础上整... 单一的土地细碎化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小田并大田”的地方实践提供了治理机制融合的契机。实地调查发现,从村社统筹的视角出发,村社集体由于具有政经社合一的属性,在发挥自组织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了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是三位一体治理机制的承接载体。在具体实践中,村社集体能够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实现土地产权整合并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统筹治理的机制在于村社集体通过整合地方政府的治理资源激活自组织,在发挥自组织动员能力的基础上改进行政机制的不足并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使三种机制在实践中能够取长补短。村社统筹的土地细碎化治理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以及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因此,在土地细碎化治理的融合机制探索中,应充分重视村社集体在土地细碎化治理中的统筹功能,同时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细碎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 村社统筹 多元主体 治理机制
下载PDF
价值发现、主体联动与制度支持:“千万工程”建设中的文化挖掘重塑机制研究
18
作者 王灿灿 《老区建设》 2024年第6期14-22,共9页
“千万工程”的全面铺开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的基础上如何改变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实现魅力乡村的转型是当下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是凸显乡村建设“美而特”的重要着力点。通过... “千万工程”的全面铺开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的基础上如何改变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实现魅力乡村的转型是当下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是凸显乡村建设“美而特”的重要着力点。通过系统剖析S村文化村落重生的实践历程,展现文化挖掘重塑的缘起、行动、成形过程,从“价值发现—主体联动—制度支持”分析框架,提出乡村文化挖掘重塑的内在机制:一是以本土精英为主体的文化识别价值发现机制;二是“初级”与“次级”主体互动与利益博弈的主体联动机制;三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互动的制度支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文化挖掘重塑 价值发现 主体联动 制度支持
下载PDF
社会系统理论视角下乡村干部主体性现状与培育研究
19
作者 张乐平 张文政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村干部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领导力量。当前,大多数村干部具备良好的治理能力,能够有所作为。然而,部分乡村干部主体性不强,阻碍乡村建设的发展。文章通过调研Y县,了解该县村干部主体性现状,剖析了...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村干部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领导力量。当前,大多数村干部具备良好的治理能力,能够有所作为。然而,部分乡村干部主体性不强,阻碍乡村建设的发展。文章通过调研Y县,了解该县村干部主体性现状,剖析了乡村干部主体性较弱的原因,并从强化教育培训、畅通监督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培育村干部主体性的可行性对策,以帮助村干部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干部 主体性 社会系统理论 乡村建设
下载PDF
“新人民性”的可能——论梁鸿的“梁庄三部曲”
20
作者 刘东玲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31,123,共14页
从《中国在梁庄》到《梁庄十年》,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对梁庄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和表现,这种记述和表现既关注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切身的自我身份的审视,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 从《中国在梁庄》到《梁庄十年》,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对梁庄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和表现,这种记述和表现既关注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切身的自我身份的审视,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对农民生存境遇的体察和思考;基于对梁庄农民和农民工的生存境况田野调查式的考察和探求,表达了作者对诸多乡村现实问题和中国农村问题的审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梁鸿通过连续十年的实地考察,深度介入到每一个被写作的农民个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心理,超越了田野调查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人物不仅仅是样本,而且是无数具体的个体生命形态的呈现,梁鸿“梁庄三部曲”,勾连现实与文学,展示了文学“人民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庄三部曲 田野调查 生存境遇 主体间性 新人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