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ction of cadmium chloride induced DNA damage by Lamiaceae plants
1
作者 Ramaraj Thirugnanasampandan Rajarajeswaran Jayakumar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5期391-394,共4页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total phenolic content,DNA protecting and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ethanolic leaf extracts of three Lamiaceae plants,i.e.Anisomelos malabarica(A.malabarica),Leucas aspera(L.aspera)and Oc...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total phenolic content,DNA protecting and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ethanolic leaf extracts of three Lamiaceae plants,i.e.Anisomelos malabarica(A.malabarica),Leucas aspera(L.aspera)and Ocimum basilicum(0.basilicum).Methods:The total polyphenols and flavonoids were analyzed in the ethanolic leaf extracts of the lamiaceae plants.To determine the DNA protecting activity,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the plant extracts were prepared and treated on cultured HepG2 human lung cancer cells.The pretreated cells were exposed to H_2O_2to induce DNA damage through oxidative stress.Comet assay was done and the tail length of individual comets was measured.Nitric oxide and superoxide anion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lamiaceae plants were analyzed.Results:Among the three plant extracts,the highest amount of total phenolic content was found in O.basilicum(189.33 mg/g),whereas A.malabarica showed high levels of flavonoids(10.66 mg/g).O.basilicum also showed high levels of DNA protecting(85%)and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Conclusion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bioactive phenols present in lamiaceae plants may prevent carcinogenesis through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and inhibiting DNA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 chloride dna damage Lamiaceae plants PHENOLS comet assay ANTIOXIDANT activity
下载PDF
氯乙烯染毒大鼠DNA损伤与肝脏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朱守民 王爱红 +4 位作者 刘桂明 孙祖越 金复生 周元陵 夏昭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和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肝脏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实验 )法 ,代谢酶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 ,肝功能测定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 彗星发生率染毒组显著...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和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肝脏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实验 )法 ,代谢酶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 ,肝功能测定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 彗星发生率染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肝细胞和血淋巴细胞彗星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 VCM可导致大鼠肝细胞和血淋巴细胞DNA发生损伤 ,且存在剂量 效应 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彗星实验
下载PDF
氯乙烯接触工人DNA损伤与代谢酶基因多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守民 程蔚 +2 位作者 都凤仁 王爱红 夏昭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5-657,共3页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所致DNA损伤与VCM代谢酶多态间的关系。方法彗星实验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设计,PCRRFLP测CYP2E1c1c2、mEH4His139Arg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结果CYP...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所致DNA损伤与VCM代谢酶多态间的关系。方法彗星实验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设计,PCRRFLP测CYP2E1c1c2、mEH4His139Arg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结果CYP2E1c1c2和c2c2基因型与DNA损伤显著相关(P<0.01)。累积接触剂量高和低的个体同时具CYP2E1c1c2c2c2基因型,其DNA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OR4.92,95%CI1.35~13.85和OR2.57,95%CI1.01~6.59)。结论VCM累积接触剂量和代谢酶CYP2E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代谢酶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离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民生 蒋晓红 +3 位作者 王湘苏 徐德洲 P.Schmezer R.G.Klein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19-222,共4页
应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测试技术(microgelsinglecellelectrophoresisassay,MGE)检测氯乙烯对哺乳动物肝脏细胞(肝实质性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发现:氯乙烯可致肝实质性细胞DNA损伤,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肝非实质... 应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测试技术(microgelsinglecellelectrophoresisassay,MGE)检测氯乙烯对哺乳动物肝脏细胞(肝实质性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发现:氯乙烯可致肝实质性细胞DNA损伤,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肝非实质性细胞只有在与肝实质性细胞混合培养时才出现一定程度的DNA损伤。本文就肝实质性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对氯乙烯敏感性差异的原因作了讨论。结果还表明,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技术是一项灵敏的测试动物细胞DNA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微量凝胶电泳 肝细胞
下载PDF
氯乙烯致大鼠DNA损伤与DNA损伤修复酶和p53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守民 王爱红 +2 位作者 许祖德 都凤仁 夏昭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356,共4页
目的研究氯乙烯(VC)对大鼠原代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DNA损伤修复酶(rMSH2和XPD)和抑癌蛋白p53表达的影响;探索VC所致DNA损伤的修复和调控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VC,隔日染毒,染毒剂量分别为5,10和20 mg/kg。单细胞凝胶电泳测肝细胞... 目的研究氯乙烯(VC)对大鼠原代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DNA损伤修复酶(rMSH2和XPD)和抑癌蛋白p53表达的影响;探索VC所致DNA损伤的修复和调控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VC,隔日染毒,染毒剂量分别为5,10和20 mg/kg。单细胞凝胶电泳测肝细胞DNA损伤,免疫组化法测肝脏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彗星细胞数目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彗星发生率与VC染毒剂量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rMSH2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XPD和p5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VC致DNA损伤与XPD表达具有相关关系。结论VC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DNA损伤修复酶和p53蛋白参与修复VC所致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彗星实验 dna损伤修复酶 P53蛋白
下载PDF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活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民生 蒋晓红 +3 位作者 王湘苏 徐德洲 P.Schmezer R.G.Klein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22-224,共3页
SD大鼠呼吸道染毒(1900±50)ppm氯乙烯2小时后,以肝脏灌流加酶消化方法获得肝实质性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MGE)技术测定上述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发现,整体暴露氯... SD大鼠呼吸道染毒(1900±50)ppm氯乙烯2小时后,以肝脏灌流加酶消化方法获得肝实质性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MGE)技术测定上述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发现,整体暴露氯乙烯可引起肝实质性和非实质性细胞的DNA损伤,但程度不同,且与体外试验结果相一致。氯乙烯还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肝细胞 淋巴细胞 凝胶电泳
下载PDF
氯乙烯染毒致小鼠DNA损伤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力军 马世伟 +4 位作者 马晓明 岳玉妹 张春梅 陈曦 汤乃军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研究氯乙烯(VC)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探讨VC所致损伤的早期敏感监测指标。方法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10,20,40 mg/kg,连续腹腔注射染毒4周,隔2天染毒一次。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 目的研究氯乙烯(VC)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探讨VC所致损伤的早期敏感监测指标。方法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10,20,40 mg/kg,连续腹腔注射染毒4周,隔2天染毒一次。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法进行评价,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以反映肝功能变化。结果染毒组小鼠外周淋巴细胞的彗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251.17,P<0.01),彗星细胞尾相值(oliver tail moment,OTM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57.760,P<0.01),各染毒组与阴性对照的肝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在未导致肝功能变化时,VC可导致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彗星细胞的损伤程度及出现率可作为氯乙烯所致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肝功能 彗星实验
下载PDF
氯乙烯暴露工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DNA损伤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冀芳 王威 +5 位作者 仇玉兰 刘静 朱守民 李俊 柴尚健 夏昭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暴露工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145名VCM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一对照设计,PCR-RFLP测GST...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暴露工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145名VCM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一对照设计,PCR-RFLP测GSTP1A/G、CYP2E1c1/c2、CYP2D6LG/C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个人职业暴露史。结果GSTP1 AA和AG+GG基因型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0.7%,39.3%和78.7%,21.3%,经检验,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T1、GSTM1、CYP2E1和CYP2D6L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GSTP1多态在氯乙烯所致DNA损伤中的作用与单因素研究结果一致,携带GSTP1 AG+G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GSTPl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升高(OR=2.48,95%CI:1.11~5.53,P〈0.05);其他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谢酶GSTP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携带GSTP1 AG或GG基因型个体可能为氯乙烯致DNA损伤的易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代谢酶 基因多态 彗星实验
下载PDF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守民 王爱红 +3 位作者 许祖德 吴建辉 孙祖越 夏昭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对DNA损伤修复酶 [O6 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 (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3(XRCC3) ]表达的影响 ;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对DNA损伤修复酶 [O6 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 (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3(XRCC3) ]表达的影响 ;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VCM染毒 ,实验组按不同染毒剂量分为 3个剂量组 ,分别为低剂量 5mg kg、中剂量 10mg kg和高剂量 2 0mg kg ,染毒12周 ,以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测DNA损伤 ,免疫组化法测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 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75 %、12 .38%和 17.6 3% ,均高于对照组(5 .6 7% ) ,且中、高剂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MGMT和XRCC1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 ,而XRCC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VCM致DNA损伤与XRCC3表达有相关关系 (r=0 .4 38,P =0 .0 6 7)。结论 VCM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 ,且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VCM所致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大鼠 肝细胞 dna损伤 dna修复 基因表达 彗星试验 剂量
原文传递
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冀芳 朱守民 +4 位作者 孙品 王威 李俊 柴尚健 夏昭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Ⅰ相、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87名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按彗星发生率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用PCR-RFLP... 目的探讨Ⅰ相、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87名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按彗星发生率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用PCR-RFLP法测CYP2E1(rs3813867)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GSTP1(rs947894)、CYP1A1(rs1048943,rs4646903)和UGT1A6(rs6759892,rs1105879,rs4124874,rs3755319,rs887829,rs4148323)基因型。结果经χ2检验,CYP2E1基因rs3813867c1c1和c1c2+c2c2基因型、GSTP1基因rs947894AA和AG+GG基因型及UGT1A6基因rs1105879AA和AC+CC基因型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29,P=0.004和P=0.00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G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升高(OR=13.393,95%CI:2.410~74.431,P<0.01);携带UGT1A6基因rs1105879AC+CC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降低(OR=0.064,95%CI:0.006~0.637,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高于DNA损伤组(P<0.05)。结论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或GG基因型和UGT1A6基因rs1105879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DNA损伤的风险增高,它们可能为氯乙烯致DNA损伤的易感人群。而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对氯乙烯中毒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代谢酶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多态与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仇玉兰 王威 +4 位作者 孙品 刘静 李俊 柴尚健 夏昭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53、P21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对P53...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53、P21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对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的3′非翻译区,以及CCND1基因第4外显子等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研究对象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45,0.04,0.05,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37和0.50,CCND1第4外显子突变频率为0.42。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0岁以上年龄组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22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202,95%CI:1.0580~1.4072,P=0.0062);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49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1491,95%CI:0.9841~1.3416,P=0.0772);P53第6内含子突变基因型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野生基因型人群的1.30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032,95%CI:1.1285~1.6405,P=0.0285)。P53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携带BBB/AAA和BAB/AAA单倍型对(按照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顺序,B表示突变型,A表示野生型)的人群微核率与野生型AAA/AAA人群相比,OR值分别为1.4418(95%CI:1.0316~2.0152)和1.7100(95%CI:1.0385~2.8157)。结论氯乙烯暴露人群中,30岁以上、女性、P53 INTRON6等位基因突变以及P53第4外显子,第3和第6内含子单倍型对为BBB/AAA和BAB/AAA都是个体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P53 P21 细胞周期蛋白D1 多态性 细胞周期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