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8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in non-viral gene delivery systems fabricated via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Youxiang SHENJiac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4期289-294,共6页
Gene delivery systems are one of key issues that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therapy. The novel non-viral gene delivery systems fabricated via supramolecular assem- bly have begun to show increasing promising and ap... Gene delivery systems are one of key issues that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therapy. The novel non-viral gene delivery systems fabricated via supramolecular assem- bly have begun to show increasing promising and applica- tions in gene therapy due to its suitable nanometric size, controllabl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In this review, the fundamental and recent progress of non-viral gene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is reviewed. Artificial vi- ruses——the future direction of non-viral gene delivery sys- tems are also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人造病毒 超分子集合 基因技术 结构特征 DNA
原文传递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Biomimetic PLGA-(ASP-PEG) Matrix with RGD-Containing Peptide:a New Non-Viral Vector for Gene Transfer and Tissue Engineering 被引量:3
2
作者 郭晓东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41-43,共3页
RGD-containing peptide ( K16-GRGDSPC) , characterized as non-viral gene vectors, was fabricated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PLGA-[ASP- PEG] matrix, which offered the foundation for gene transfer with porous matrix of g... RGD-containing peptide ( K16-GRGDSPC) , characterized as non-viral gene vectors, was fabricated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PLGA-[ASP- PEG] matrix, which offered the foundation for gene transfer with porous matrix of gene activated later. Peptide was synthesized and matrix was executed into chips A, B and chip C. Chip C was regarded as control. Chips A and B were reacted with cross-linker. Then chip A was reacted with peptide. MS and HPLC were ased to detect the .14W and purity of peptide. Sulphur, existing on the surface of biomaterials, was detected by XPS. The purity of un-reacted peptide in residual solution was detected by a spectrophotometer. HPLC shows that the peptide purity was 94%- 95% , and MS shows that the MW was 2 741. 3307. XPS reveals that the binding energy of sulphur was 164 eV and the ratio of carbon to sulphur (C/S) was 99. 746 :0. 1014 in reacted chip A. The binding energy of sulphur in reacted chip B was 164 eV and 162 eV, C/ S was 99.574:0.4255, aM there was no sulphur in chip C. Peptide was manufactured and linked to the surface of biomimetic and 3-D matrix, which offered the possibilities for gene transfer and tissue engineering with this new kind of non-viral gene v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sue engineering gene transfection biomimetic material non-viral vector RGD peptide
下载PDF
MicroRNA-regulated viral vectors for gene therapy 被引量:10
3
作者 Anja Geisler Henry Fechner 《Worl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6年第2期37-54,共18页
Safe and effective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require targeted tissue-specific transfer of a therapeutic transgene.Besides traditional approaches, such as transcriptional and transductional targeting, micro RNA-dependent... Safe and effective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require targeted tissue-specific transfer of a therapeutic transgene.Besides traditional approaches, such as transcriptional and transductional targeting, micro RNA-dependent posttranscriptional suppression of transgene expression has been emerging as powerful new technology to increase the specificity of vector-mediated transgene expression. Micro RNAs are small non-coding RNAs and often expressed in a tissue-, lineage-, activation- or differentiation-specific pattern. They typically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by binding to imperfectly comple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3' untranslated region(UTR) of the m RNA. To control exogenous transgene expression, tandem repeats of artificial micro RNA target sites are usu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3' UTR of the transgene expression cassette, leading to subsequent degradation of transgene m RNA in cel s expressing the corresponding micro RNA. This targeting strategy, first shown for lentiviral vectors in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has now been used for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vector-encoded therapeutic transgenes, to reduc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the transgene, to control virus tropism for oncolytic virotherapy, to increase safety of liv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s and to identify and select cell subsets for pluripotent stem cell therapies, respectively.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into the technical mechanism underlying micro RNA-regulation, highlights new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and gives an overview of applications of micro RNA-regulated viral vectors for cardiac, suicide gene cancer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herapy, as well as for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and ey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RNA Micro RNA regulation Micro RNA target sites viral vectors Adeno-associated virus RNA interference gene therapy Vector targeting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4
作者 刘莉莉 边缘 +2 位作者 吴圣龙 包文斌 吴正常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45-2555,共11页
【目的】探究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复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SG15基因组织表达谱及肠道组织差异表达情况,同时以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模型,检测PEDV CV777毒株感染... 【目的】探究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复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SG15基因组织表达谱及肠道组织差异表达情况,同时以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模型,检测PEDV CV777毒株感染细胞不同时间点PEDV M基因mRNA和N蛋白表达量,并从RNA和蛋白水平检测ISG15表达变化;分别构建猪ISG15基因干扰和过表达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ISG15基因表达对PEDV复制水平的影响;对ISG15基因过表达前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其下游调控基因及信号通路。【结果】ISG15基因在仔猪肠道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中空肠和回肠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PEDV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中ISG15基因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P<0.01);M基因mRNA和N蛋白表达量出现上升趋势,与0 h相比,ISG15基因表达水平在24 h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ISG15基因过表达后PEDV复制出现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而ISG15基因干扰后PEDV复制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转录组测序发现,过表达ISG15基因前后存在1 532个差异表达基因,且其主要富集在自噬、MAPK、内吞等信号通路中。【结论】本研究揭示了PEDV感染过程中ISG15基因的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发现ISG15基因上调可显著抑制PEDV复制,增进了对PEDV与宿主细胞互作分子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ISG15基因 病毒复制 转录组
下载PDF
金银花源miR2911靶向PEDV基因区域分析
5
作者 张秦川 李云辉 +11 位作者 张满义 薛嘉熹 孙雪梅 张自瑞 乔亚萱 刘伟楠 蒋松 肖非 高宏伟 孙延鸣 盛金良 张彦兵 《中国猪业》 2024年第1期53-56,共4页
金银花源miR2911是一种丰度较高、性质稳定的抗病毒分子,在抗流感病毒感染和SARS-CoV-2感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miR2911靶向PEDV基因区域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miR2911靶向PEDV的基因区域,进一步分析miR2911靶... 金银花源miR2911是一种丰度较高、性质稳定的抗病毒分子,在抗流感病毒感染和SARS-CoV-2感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miR2911靶向PEDV基因区域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miR2911靶向PEDV的基因区域,进一步分析miR2911靶点在不同流行毒株中的保守性。利用miRanda软件成功预测miR2911在PEDV基因组中存在多个靶点,靶向PEDV基因区域保守性很高。为后续深入研究miR2911在抗猪源病毒感染的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 PEDV miR2911 病毒基因 靶向区域 金银花 抗病毒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生物标志物
6
作者 杨梦霞 李亚可 +2 位作者 陈腾飞 徐霄龙 刘清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9期801-807,共7页
目的通过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集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和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数据集,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 12.0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对这... 目的通过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集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和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数据集,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 12.0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筛选出Hub基因,使用DAVID数据库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101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22个,下调基因497个。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富集于细胞质、蛋白质磷酸化、免疫应答、补体成分、激酶活性、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及FoxO信号通路等。最终确定了CDK1、CCNA2、CCNB2、CDC20、TOP2A、KIF20A、DLGAP5、BUB1、KIF11和TPX2为Hub基因。结论本研究阐明了10个Hub基因(CDK1、CCNA2、CCNB2、CDC20、TOP2A、KIF20A、DLGAP5、BUB1、KIF11和TPX2)有可能作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仍需更多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索这些Hub基因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中的具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病毒性肺炎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纳米粒子在骨组织工程化基因修饰治疗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光照 裴锡波 王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771-4783,共13页
背景:传统的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存在成骨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而以非病毒纳米粒子为基因载体构建的基因强化型骨组织工程移植物,具有更高的成骨效率和安全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的: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纳... 背景:传统的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存在成骨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而以非病毒纳米粒子为基因载体构建的基因强化型骨组织工程移植物,具有更高的成骨效率和安全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的: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纳米粒子在组织工程成骨基因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述,旨在为纳米粒子介导的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第一作者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上进行文献检索,并以“Bone defect repair,Bone tissue engineering,Gene delivery,Nanoparticles,Non-viral gene vector,Sustained release technology,Sequential release,Targeted delivery”作为英文检索词,以“骨缺损修复,骨组织工程,基因递送,纳米粒子,非病毒基因载体,缓释技术,序贯释放,靶向递送”作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84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1)在骨缺损愈合的各个生理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基因递送可以显著增强骨修复效果。在早期炎症阶段,通过纳米粒子递送抗炎基因来调节炎症反应,可以为后续骨愈合奠定基础;在血管新生期,向局部递送促血管化基因有助于形成高度组织化、可灌注的血管系统,加快骨愈合速度;随着血管化的进行,骨骼的神经再支配也开始发生,此时递送促神经再生的功能性基因有利于促进神经化骨再生;在成骨阶段,通过构建纳米粒子-成骨基因复合物,可以直接提升支架及体内新骨形成的效率。(2)各种有机、无机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框架和外泌体等非病毒纳米载体,在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纳米基因载体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基因转染效率、生物安全性和成骨特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类型。(3)为了全面提升递送基因的效果,目前主要通过对纳米载体进行各种功能设计来增强基因转染效率,包括增强缓释性和多基因递送序贯性等时间调控能力、增强对骨组织和成骨相关细胞的空间靶向能力、增强跨膜运输效率和细胞核靶向能力等全过程调控手段。(4)未来要进一步推动纳米粒子介导的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挑战,包括提高有机纳米基因载体的基因转染效率、降低无机纳米载体的生物安全性风险、优化新型纳米载体的生产工艺以及促进其它生理过程与成骨交互作用等,这些问题也是未来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和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骨组织工程 基因递送 纳米粒子 非病毒基因载体 缓释技术 序贯释放 靶向性递送
下载PDF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与病毒性脓毒症儿童患者相关的关键基因
8
作者 侯洁欣 戴吉 +3 位作者 戴标 陆俊杰 乔国洪 袁栋波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目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鉴定与病毒性脓毒症儿童患者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使用GSE119217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筛选病毒性脓毒症儿童患者相关的DEGs。采用WGCNA筛选与脓毒症临床特征相关性最高的模块。利用... 目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鉴定与病毒性脓毒症儿童患者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使用GSE119217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筛选病毒性脓毒症儿童患者相关的DEGs。采用WGCNA筛选与脓毒症临床特征相关性最高的模块。利用维恩图将所选模块中的基因和DEGs取交集,获得致病基因。利用Cytoscape中的CytoHubba插件选择MCC算法中的前10个基因。结果通过GSE119217数据集筛选出154个与病毒性脓毒症儿童患者相关的DEGs,43个与脓毒症相关的高危致病基因。筛选出前10个基因包括RSAD2、DDX60、IFIT3、IFIT2、IFIT1、ISG15、RTP4、IFI44、USP18、XAF1。这些基因主要与病毒的防御反应、干扰素信号、对生物刺激反应的调节、干扰素刺激基因的抗病毒机制有关。结论RSAD2、DDX60、IFIT3、IFIT2、IFIT1、ISG15、RTP4、IFI44、USP18、XAF1是与病毒性脓毒症相关的高危致病基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病毒性脓毒症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脓毒症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 差异分析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F334L基因编码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9
作者 刘佳晨 李丽薇 +7 位作者 郭子强 陈金霞 曹云雷 乔思娜 刘长龙 赵冉 童光志 高飞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178,共6页
本研究通过将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的一种非结构蛋白编码基因F334L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完成重组表达质粒pCold-Ⅰ-ASFV-F334L的构建。将pCold-Ⅰ-ASFV-F334L转化受体菌感受态细胞,经1 mmol/L的IPTG诱... 本研究通过将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的一种非结构蛋白编码基因F334L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完成重组表达质粒pCold-Ⅰ-ASFV-F334L的构建。将pCold-Ⅰ-ASFV-F334L转化受体菌感受态细胞,经1 mmol/L的IPTG诱导原核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结果表明,F334L基因得到了良好的表达,将所得的F334L基因编码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获得含多克隆抗体的血清。利用该抗体检测实验室构建并拯救的表达ASFV F334L基因编码蛋白的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rPRRSV-F334L,试验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证明了ASFV F334L基因可在PRRSV活载体中稳定表达,为ASFV活载体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活载体 F334L基因 重组病毒
下载PDF
鸭瘟病毒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10
作者 封莹洁 孟鸽 +7 位作者 房立春 罗娟 尚佳静 于晓慧 蒋文明 刘华雷 范春艳 李阳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7期61-68,共8页
疫苗接种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方法一,其中病毒载体疫苗以其转染效率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高等优点成为当前疫苗的重要研究方向。鸭瘟病毒基因非常适合作为插入和表达其他病原体的外源抗原基因,并且随着CRISPR/Cas9技术、细菌人工染色体技... 疫苗接种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方法一,其中病毒载体疫苗以其转染效率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高等优点成为当前疫苗的重要研究方向。鸭瘟病毒基因非常适合作为插入和表达其他病原体的外源抗原基因,并且随着CRISPR/Cas9技术、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同源重组技术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鸭瘟病毒作为最有前途的载体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疫苗研发。经试验验证,基于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的禽细菌病疫苗以及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病毒病疫苗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本文综述了鸭瘟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特点、鸭瘟病毒的基因编辑技术和鸭瘟病毒载体疫苗应用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发鸭瘟病毒载体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发传染病预防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瘟病毒 病毒载体疫苗 基因编辑技术 疫苗研发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对4~6月龄犊牛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艳永 杨德洪 +1 位作者 徐瑞 陈宁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本试验旨在评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对4~6月龄犊牛的安全性。12头4~6月龄犊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4头,各组分别肌肉注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牛病毒... 本试验旨在评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对4~6月龄犊牛的安全性。12头4~6月龄犊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4头,各组分别肌肉注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或疫苗稀释液,2 mL/头。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后所有试验用牛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发热和临床症状,也不引起白细胞水平的下降;仅1头牛在免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疫苗后第7 d检测到病毒血症和鼻腔排毒,在其他时间点均为阴性。所有犊牛均无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弱毒疫苗对4~6月龄的犊牛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基因缺失弱毒疫苗 安全性
下载PDF
BVDV非结构蛋白NS4B的结构分析及其蛋白表达与鉴定
12
作者 柳凯月 董亚尊 +6 位作者 吴双双 马一瑄 刘鸿雁 王北艳 于立权 宋佰芬 马金柱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NS4B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非结构蛋白,为研究BVDV在病毒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对ns4b进行了结构分析、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表达。采用Prot-Param、TExpasy和SignalP-4.1等软件分析NS4B蛋白的氨基... NS4B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非结构蛋白,为研究BVDV在病毒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对ns4b进行了结构分析、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表达。采用Prot-Param、TExpasy和SignalP-4.1等软件分析NS4B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疏水性和空间结构。根据Genebank上公布的BVDVns4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方法获得ns4b基因片段,连接到p3×Flag-CMV10表达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3×Flag-CMV10-ns4b,经双酶切与测序鉴定正确后,将p3×FlagCMV10-ns4b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利用Western blot检测NS4B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BVDV NS4B蛋白分子量为38.4 kDa,不存在信号肽,有49个磷酸化位点和6个糖基化位点,是一种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组成的疏水性稳定蛋白。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3×Flag-CMV10-ns4b,并且p3×Flag-CMV10-ns4b在HEK-293T细胞中成功表达,为今后研究NS4B蛋白在BVDV感染宿主细胞及其免疫逃逸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ns4b基因 载体构建 蛋白表达
下载PDF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的评估价值
13
作者 庞丁华 丘文明 +3 位作者 黄明捷 黄馨 肖国有 劳永聪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376-381,共6页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代谢参数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基因突变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18)F-FDG PET/C...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代谢参数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基因突变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不同阈值下的代谢肿瘤体积(MTV)和病变总糖酵解(TLG)、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KRAS基因突变状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患者KRAS基因突变相关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临床病理特征及二者联合评估患者KRAS基因突变的效能。基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和临床病理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V_(max)≥19.55、MTV50%≥7.95、肿瘤组织中/高分化与患者KRAS基因突变有关。SUV_(max)、MTV50%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评估患者KRAS基因突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3、0.625和0.621,三者联合评估的AUC为0.800,均高于单个指标的AUC(P<0.05)。基于SUV_(max)、MTV50%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00,校准曲线与参考线基本拟合。结论^(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SUV_(max)、MTV50%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联合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患者KRAS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代谢参数 临床病理特征 列线图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陕西分离株的鉴定及E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4
作者 王凯茸 丁雨欣 +4 位作者 于皓同 马永杰 张淑霞 张琪 许信刚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9,共6页
为分析陕西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子变异情况,采集陕西省某牛场腹泻患牛粪便样品,经处理后接种至MDBK细胞后,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BVDV进行E2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经过RT-PCR鉴定后接毒,第4天出现明显的... 为分析陕西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子变异情况,采集陕西省某牛场腹泻患牛粪便样品,经处理后接种至MDBK细胞后,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BVDV进行E2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经过RT-PCR鉴定后接毒,第4天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收获的病毒成功扩增出BVDV E2基因,证明分离的病毒为BVDV。对该病毒的E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所得序列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BVD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4.5%~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2.1%~100%。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并进行了E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陕西地区BVDV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依据,为BVDV的区域流行及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为新疫苗的研发提供地方种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分离鉴定 E2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草鱼miR-1260对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复制的调控作用
15
作者 马嘉霖 战盈瑾 +3 位作者 周杰 黄鉴涛 闫秀英 简纪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目的】鉴定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miR-1260(cid-miR-1260),分析cid-miR-1260在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China,LCDV-cn)感染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 carp ovary cells,GCO)过程中的时序表达特性,揭示ci... 【目的】鉴定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miR-1260(cid-miR-1260),分析cid-miR-1260在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China,LCDV-cn)感染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 carp ovary cells,GCO)过程中的时序表达特性,揭示cid-miR-1260对其靶基因znf574和LCDV-cn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制备LCDV-cn感染的GCO细胞,通过茎环RT-PCR和测序鉴定cid-miR-1260;采用定量PCR检测cid-miR-1260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cid-miR-1260的靶基因,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靶基因;通过转染cid-miR-1260 mimic和cid-miR-1260 inhibitor使cid-miR-1260过表达和抑制表达,并用定量PCR检测cid-miR-1260、靶基因znf574、LCDV-cn mcp基因的表达;应用Reed-Muench法测定LCDV-cn在GCO细胞中的滴度。【结果】cid-miR-1260与其他已知miR-1260仅有一个碱基差异,且cid-miR-1260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变化,72 h时表达量最高(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znf574为cid-miR-1260的靶基因;重组质粒pmirGLO-znf574-WT与cid-miR-1260 mimic共转染后,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证实znf574为cid-miR-1260的靶基因;cid-miR-1260过表达后,靶基因znf574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LCDV-cn mcp的表达和LCDV-cn在GCO细胞中的滴度显著上升(P<0.05);抑制cid-miR-1260表达后,靶基因znf574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LCDV-cn mcp的表达量和LCDV-cn在GCO细胞中的滴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LCDV-cn感染GCO细胞后,cid-miR-1260的表达显著上调;在LCDV-cn感染中,cid-miR-1260对其靶基因znf574的表达起负调控作用,且cid-miR-1260表达与LCDV-cn的复制呈正相关,起促LCDV-cn感染作用,而锌指蛋白ZNF574具有抗LCDV-cn作用。本研究为淋巴囊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 草鱼卵巢细胞系 cid-miR-1260 锌指蛋白基因znf574 病毒复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GEO数据库探讨心瘅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机制
16
作者 张平安 高娜 +2 位作者 姚涛 王国斌 车志英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5期101-109,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GEO数据库探讨心瘅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microRNA-mRNA调控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心瘅...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GEO数据库探讨心瘅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microRNA-mRNA调控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心瘅方中药物活性成分及其靶基因;利用GEO数据库筛选病毒性心肌炎与健康人的差异microRNA;利用FunRich3.1.3对差异microRNA进行mRNA富集,并与药物靶基因取交集基因;通过蛋白-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以及cytoNCA筛选出核心基因;运用R软件对核心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心瘅方中药物活性成分共199个,潜在作用靶点490个,GEO数据库Series GSE148153符合要求,通过筛选得到差异microRNA 438个,50个microRNA与核心基因有对应关系,上调基因45个,下调基因5个;筛选得到交集基因207个,其中33个为核心基因;GO功能注释主要富集在肌细胞增殖、MAP激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且主要富集在PI3K/Akt、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白细胞介素17等信号通路。结论:心瘅方调控microRNA-mRNA过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与中药成分干预肌细胞增殖、MAP激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和PI3K/Akt、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有关,此过程可能涉及hsa-miR-15b-5p和hsa-miR-21-5p等外泌体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网络药理学 GEO数据库 靶基因 MICRORNA 心瘅方
下载PDF
单细胞测序分析病毒性肺炎患者T细胞受体基因差异
17
作者 马恩泽 宁可 朱晓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6-801,共6页
目的:采用单细胞测序分析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基因差异,探讨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利用NCBI数据库获得数据,设置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使用RStudio软件R语言分析单细胞测序数据,绘制表格和图片,得出结论。结果:病例组... 目的:采用单细胞测序分析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基因差异,探讨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利用NCBI数据库获得数据,设置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使用RStudio软件R语言分析单细胞测序数据,绘制表格和图片,得出结论。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TCR有显著差异。对TCRα链和β链V、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进行分析,其中病例组TRAV1-2、TRAV29/DV5、TRAJ33、TRAJ48、TRBV20-1、TRBV2、TRBJ2-3、TRBJ1-1等基因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V-J基因组合分析显示,病例组α链V-J对使用频率最高的是TRAV1-2-J33,β链V-J使用频率最高的是TRBV20-1-J2-1,αβ双链V-J使用频率最高的是TRAV30-J24-TRBV3-1-J2-7。结论: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TCR基因发生了明显改变,可能与病毒免疫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病毒性肺炎 T细胞受体 基因
下载PDF
基因治疗递送系统的研究新进展: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治疗的曙光
18
作者 翟杨 苏子璇 +1 位作者 王兴华 姜发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419,共6页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多种先天性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为特点,具有多种遗传形式。由于其病变的根源在于基因突变,通过基因治疗,即利用外源性核苷酸替换或沉默基因缺陷细胞内的致病...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多种先天性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为特点,具有多种遗传形式。由于其病变的根源在于基因突变,通过基因治疗,即利用外源性核苷酸替换或沉默基因缺陷细胞内的致病基因,使细胞表达正确的蛋白质,恢复细胞的功能,就有可能治愈疾病。同时,眼睛具有免疫“豁免”特性,是实现基因治疗的理想器官。为了完成遗传物质的修正,治疗性核苷酸需要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携带健康基因的载体递送系统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利工具。该文重点总结了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在内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基因治疗 基因递送系统 病毒载体 非病毒载体
下载PDF
病毒载体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9
作者 何伟伟 周长慧 +5 位作者 郑明岚 李嫚琪 崔文腾 方雅励 王晓炜 常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320,共7页
随着基因治疗产品逐渐进入市场,迫切需要建立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的病毒载体主要有2种:慢病毒载体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能够稳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而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中主要以附加... 随着基因治疗产品逐渐进入市场,迫切需要建立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的病毒载体主要有2种:慢病毒载体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能够稳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而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中主要以附加体形式存在,仍能以低频率随机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其整合方式包括随机整合和靶向整合。本文对已有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包括脱靶修饰的全基因组分析、整合位点分析、核型分析和评估细胞转化潜力试验等进行综述,并对建立准确快速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的评价体系予以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研发新的病毒载体遗传毒性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病毒载体 整合 遗传毒性
下载PDF
马病毒性动脉炎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
作者 梁歆歆 王科珂 +6 位作者 蒋刚强 徐军 陈凯云 王艳 肖媛媛 白梅花 刘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为建立检测马病毒性动脉炎病毒(EAV)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EAV ORF7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及探针,并对其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标准曲线,结果显示,EAV荧光定量RT-PCR方法在退火温度为61℃、引物和探针终浓度均为0.6μmol/L的... 为建立检测马病毒性动脉炎病毒(EAV)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EAV ORF7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及探针,并对其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标准曲线,结果显示,EAV荧光定量RT-PCR方法在退火温度为61℃、引物和探针终浓度均为0.6μmol/L的反应条件下效果最优;质粒标准品体外转录的cRNA在1.6×10^(7)拷贝/μL~1.6×10^(2)拷贝/μL时与Ct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方程为y=-2.68x+32.88,R^(2)=0.9927,初步建立了EAV荧光定量RT-PCR方法。采用该方法检测EAV、马焦虫、马疱疹病毒1型、马疱疹病毒4型、马流感病毒,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检测到EAV,其他病原检测均为阴性,该方法特异性强;将体外转录合成的质粒标准品cRNA 10倍倍比稀释后利用该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6×10^(2)拷贝/μL,灵敏性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0%,重复性好。采用本实验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文献发表的EAV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对23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两者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4.1%(33/234),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为马病毒性动脉炎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病毒性动脉炎 ORF7基因 荧光定量RT-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