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verse virtual social center for elderly communication in time of social distancing
1
作者 Hui LIANG Jiupeng LI +3 位作者 Yi WANG Junjun PAN Yazhou ZHANG Xiaohang DONG 《Virtual Reality & Intelligent Hardware》 2023年第1期68-80,共13页
Background The lack of social activities among the elderly due to physical limitations can result i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The spread of COVID-19 has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 elderly to conduct stable social act... Background The lack of social activities among the elderly due to physical limitations can result i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The spread of COVID-19 has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 elderly to conduct stable social activities, increasing feelings of loneliness. The metaverse is a virtual world that mirrors reality. This allows the elderly to overcome the constraints of reality and perform social activities stably and continuously,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alleviating loneliness.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ir needs, a virtual social center framework for the elderly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n addition, a prototype system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is framework. The elderly can socialize in virtual reality with metaverse-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ools. Additionally, a test was conducted jointly with the chief physician of the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a tertiary hospital. Resul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elderly who had used the virtual social center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ose who had not used it. Conclusions Thus, virtual social centers can help relieve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the elderly with increasing global epidemics and an aging society. Hence,they have promotion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DERLY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Metaverse virtual social center HCI
下载PD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Virtual Groups: Examining Homophily, Iden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Attraction Using Social Relations Model in Network
2
作者 Zuoming Wang 《Social Networking》 2023年第2期45-56,共12页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virtual group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is an intriguing issue. Using the Social rela...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virtual group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is an intriguing issue. Using the Social relations model (SRM) [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virtual groups from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In particular, it examines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homophily, iden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attraction, and explores how much of these directional and dyadic relational evalua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actor, the part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al Groups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social Relations Model HOMOPHILY IDENTIFICATION Individual Attraction
下载PDF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 Between a Humanoid Robot and a Virtual Human Through a Shared Platform for Adaptive Agent Ecology 被引量:3
3
作者 S. M. Mizanoor Rahman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190-203,共14页
Two artificial agents(a humanoid robot and a virtual human) are enriched with various similar intelligence,autonomy, functionalities and interaction modalities. The agents are integrated in the form of a cyber-physica... Two artificial agents(a humanoid robot and a virtual human) are enriched with various similar intelligence,autonomy, functionalities and interaction modalities. The agents are integrated in the form of a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CPSS) through a share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create a social ecology. In the ecology, the agents collaborate(assist each other) to perform a real-world task(search for a hidden object)for the benefits of humans. A robot-virtual human bilateral trust model is derived and a real-time trust measurement method is developed. The role of taking initiative in the collaboration is switched between the agents following a finite state machine model triggered by bilateral trust, which results in a mixedinitiative collaboration. A scheme i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gents in the ecology through the CPS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bot and the virtual human perform satisfactorily in the collaboration through the CPSS. The results thu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al-world ecology between artificial agents of heterogeneous realities through a shared platform based on trust-triggered mixed-initiatives. The results can help develop adaptive social ecology comprising intelligent agents of heterogeneous realities to assist humans in various tasks through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agents in the form of a CP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agent ecology assisted living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CPSS) humanoid robot(HR) smart homes social interaction virtual human(VH) shared platform trust
下载PDF
融合VR-眼动的施工现场隐患识别视觉注意与搜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霞忠 石博元 +1 位作者 陈云 胡其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7-1095,共9页
为探究施工现场隐患识别视觉注意与搜索特征,提升识别绩效水平,融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眼动追踪技术,开展VR施工场景内的隐患识别试验,收集不同隐患识别经验群体的眼动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累计注视时间、注视百分... 为探究施工现场隐患识别视觉注意与搜索特征,提升识别绩效水平,融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眼动追踪技术,开展VR施工场景内的隐患识别试验,收集不同隐患识别经验群体的眼动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累计注视时间、注视百分比等眼动指标的差异性,揭示隐患识别经验与注意力资源分配方式的内在联系;基于眼动轨迹匹配法,聚类首次视觉搜索轨迹,结合施工现场空间布局,探究隐患识别经验影响下搜索习惯的差异。结果表明:经验知识水平对隐患识别绩效具备驱动作用,但隐患专业度过低则会弱化经验知识的效果;被试的注意资源大多集中于具有视觉显著性特征的无关要素,仅有小部分分配于隐患,然而,具有较高经验知识水平的被试对隐患信息更加敏感,分配于隐患的注意资源占比更高;相较于新手组同一区域多次重复的搜索习惯,专家组大多采用某一区域的详细搜索再切换到下一区域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工程 隐患识别 虚拟现实(VR) 眼动试验 识别特征
下载PDF
专利视角下的元宇宙技术应用
5
作者 程小梅 李青 《电视技术》 2024年第6期222-224,共3页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先锋,正在不断渗透并改变着各个领域的格局。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元宇宙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深入研究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CNTXT)中公开的元宇宙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通过全面的统计分析和实际案例的结合,揭示元宇...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先锋,正在不断渗透并改变着各个领域的格局。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元宇宙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深入研究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CNTXT)中公开的元宇宙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通过全面的统计分析和实际案例的结合,揭示元宇宙技术的几个主要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拟教育 虚拟社交
下载PDF
流动的老年与虚拟的社交:随迁老人微信社会支持研究
6
作者 庄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6,共12页
随迁老人群体规模的迅速增长与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在流动性、老龄化、数字化交叠的城市空间,随迁老人群体在随子女迁徙的过程中面临着脱嵌与再嵌入的困境。相较于非随迁老人,随迁老人的微信使用总体更为熟练;微信在其生活中... 随迁老人群体规模的迅速增长与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在流动性、老龄化、数字化交叠的城市空间,随迁老人群体在随子女迁徙的过程中面临着脱嵌与再嵌入的困境。相较于非随迁老人,随迁老人的微信使用总体更为熟练;微信在其生活中起到了增权益能的作用,尤其是以社交补位的方式,帮助该群体于虚拟空间弥合实体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线下关系的再聚合与再拓展;但技术的普及与使用是一个不均衡的赋权过程,现实个体差异仍然影响着该群体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与支持的获取。如何让仍在负重前行的随迁老人老有所依,应有赖于线上线下多元支持网络的构建以及代际、友辈间多维的深度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迁老人 微信 虚拟社区 互联网社会支持
下载PDF
复杂全球化场景中的个人身份认同离散与国家认同塑造
7
作者 于春洋 刘鸿鑫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当今时代的全球化日益显露其复杂化特征。复杂全球化在让国家职能削弱、个体身份破碎的同时,也让囿于现代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个体身份认同面临困境,发生纵向迁移和横向离散。其中,社会实体组织与网络虚拟社群是在横向上与民族国家争夺... 当今时代的全球化日益显露其复杂化特征。复杂全球化在让国家职能削弱、个体身份破碎的同时,也让囿于现代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个体身份认同面临困境,发生纵向迁移和横向离散。其中,社会实体组织与网络虚拟社群是在横向上与民族国家争夺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行为主体,它们的存在使得个体身份的横向离散成为事实。这一事实既让社会个体面临“难以抉择”的身份认同困境,也造成现代民族国家普遍面临国家认同危机。基于此,可以通过国家主义导向的文化建设来重塑社会个体的国家认同。首先,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深入开展舆论斗争,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其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国家主流价值观有机地引入社会各组织、各网络群体中,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增强各组织群体成员对国家全方面多角度的认同;最后,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唤起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于国家的认同,强化高水平的国家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重要价值,形成重塑社会个体国家认同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身份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意识形态 网络虚拟社群 社会实体组织
下载PDF
校企合作视阈下大学、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空间实践——以深圳虚拟大学园(SZVUP)为个案
8
作者 刘子云 谢爱磊 孟久儿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0,共10页
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了现代大学推进校企合作的空间创新,以推进大学、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空间社会学视角下,校企合作将大学、科技、人才勾连为一个关系紧密的社会空间。以作为校企合作典范的“深圳虚拟大学园”为个案,通过... 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了现代大学推进校企合作的空间创新,以推进大学、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空间社会学视角下,校企合作将大学、科技、人才勾连为一个关系紧密的社会空间。以作为校企合作典范的“深圳虚拟大学园”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科技、人才协调融合发展中,存在“并置与内聚、分异与区分、切割与剥离”等空间实践,同时存在“差异的空间、秩序的空间、竞争的空间、矛盾的空间”等空间表征。未来要推进大学、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则需要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空间创新,从观念迭代、体制创新、秩序再构等维度加以反思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深圳虚拟大学园 社会空间 协调融合发展
下载PDF
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fsQCA的多因素组态分析
9
作者 杨毅 曹学谦 熊梦君 《科技管理学报》 2024年第4期97-108,共12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品牌社区已经成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形成的重要平台,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索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驱动路径,既有文献分析了单个或多个因素的净效应,但极少分析多因素的协同效应。研...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品牌社区已经成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形成的重要平台,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索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驱动路径,既有文献分析了单个或多个因素的净效应,但极少分析多因素的协同效应。研究基于组态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虚拟品牌社区用户生成内容质量和社会网络嵌入2个层面探讨5个前因条件对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用户生成内容信息质量、用户生成内容互动质量、结构嵌入、文化嵌入和关系嵌入并非单独构成促进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必要条件,存在3条驱动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路径,即“关系—文化驱动模式”、“结构—知识驱动模式”和“网络—信息驱动模式”;用户生成内容质量与社会网络嵌入的合理匹配对促进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丰富社会网络嵌入与用户生成内容质量的研究体系,还可以为虚拟品牌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品牌社区 社会网络嵌入 UGC质量 价值共创行为
下载PDF
区分还是融合?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下的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策略
10
作者 严鸣 郑石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4-770,共17页
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当前企业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产生了无边界的工作特征,工作和家庭领域高度重叠,改变了以往工作和家庭可区分的研究和实践前提。为此,学者开始提倡顺应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促进工作和家庭融合。然而,基于这一管理思... 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当前企业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产生了无边界的工作特征,工作和家庭领域高度重叠,改变了以往工作和家庭可区分的研究和实践前提。为此,学者开始提倡顺应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促进工作和家庭融合。然而,基于这一管理思路的企业实践却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果。这让我们不禁重新思考:在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发展趋势下,我们更适合采用以往的工作-家庭区分思路,还是当前的工作-家庭融合思路,抑或是其他新的管理思路?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弥补资源保存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不足,探讨团队虚拟性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家庭整合行为,采用怎样的管理思路进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的效果。本研究为数智化变革下的工作-家庭平衡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推动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指导企业从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家庭平衡 团队虚拟性 资源保存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 工作-家庭整合
下载PDF
虚拟数字人的传播风险与社会行动者治理
11
作者 郭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虚拟数字人日益嵌入社会结构当中,加剧当下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在其迅速应用于内容生产领域的同时,还出现了内容失当和传播伦理等问题。虚拟数字人是非人之物(non-human),但该场景中的社会行动者——中之人既是自然人,又为内容把关模式的... 虚拟数字人日益嵌入社会结构当中,加剧当下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在其迅速应用于内容生产领域的同时,还出现了内容失当和传播伦理等问题。虚拟数字人是非人之物(non-human),但该场景中的社会行动者——中之人既是自然人,又为内容把关模式的创新提供一个可行的视角。中之人被视为法律责任的主体之一,作为新型把关主体,其隐匿于后台,把关的创新体现在主体、对象、策略和价值引导等方面,呈现出中介化和弥散化的特点,相关主体性的建构还需与主流文化同频共振,以求把关主体的价值观和“善治”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数字人 传播风险 智能传播 社会行动者
下载PDF
虚拟仿真结合社会实践任务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杨光启 孙书琴 +2 位作者 张正芬 秦素霞 武江涛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第17期85-87,共3页
目的探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结合急救科普社会实践任务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方法于2023年9—12月选取2022级18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采用常规实训教学法,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结合急救科普社会实践任务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方法于2023年9—12月选取2022级18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采用常规实训教学法,观察组采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结合急救科普社会实践任务教学法。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实训成绩、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及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实训成绩、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教学中,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结合急救科普社会实践任务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教学效果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护理学 虚拟仿真 实训教学 社会实践任务 急救科普
下载PDF
利用数字媒体和多元化途径助推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
13
作者 陈平 郭梦垚 高泽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1-91,共11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国际形象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推广方式已无法满足今天的时代发展,数字媒体为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提...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国际形象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推广方式已无法满足今天的时代发展,数字媒体为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同时,文化艺术交流、教育交流、旅游合作等多种方式也有助于扩大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化遗产的案例研究,分析数字媒体和多元化方式在传递价值观、增强国际认同感和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应用,探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采取多维策略确保文化遗产传播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国际传播 数字媒体策略 跨文化受众分析 社交媒体优化 虚拟现实
下载PDF
短视频社区情境下用户品牌价值共创行为机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
14
作者 刘晓云 章雪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3-53,共11页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虚拟品牌社区已然成为企业与第三方平台聚合品牌产品相关信息、品牌爱好者来塑造品牌资产、进行价值共创以及推广品牌产品的重要社交场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构建了短视频平台虚拟品牌社区...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虚拟品牌社区已然成为企业与第三方平台聚合品牌产品相关信息、品牌爱好者来塑造品牌资产、进行价值共创以及推广品牌产品的重要社交场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构建了短视频平台虚拟品牌社区特征、用户参与社区活动所获收益对其品牌价值共创行为影响的模型,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利用SPSS和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品牌价值共创行为受到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经济收益是关键驱动因素,且内容质量、激励机制、社交互动以及品牌知名度均对用户感知收益有正向影响。因此,企业应当制造品牌热点、优化内容质量,完善激励机制,拓宽品牌社区进入渠道,挖掘潜在客户,以促使用户自愿、积极参与企业或品牌价值共创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品牌社区 品牌价值共创 社会交换理论
下载PDF
社会媒介化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的地方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琢玮 保继刚 周彤昕 《旅游论坛》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展开了概念性的探索,依托社会媒介化理论与地方建构理论,从媒介化的视角提出地方建构的概念框架。根据该框架,目的地的地方建构涉及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实交叠空间等3个层面。在目的地地方建构的过程中,社交媒介不仅作为变量对地方建构产生影响,而且还作为社会语境融入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动态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媒介化 地方建构 社交媒介 虚拟空间 虚实交叠空间
下载PDF
虚拟主播文化下的受众情感满足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佳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虚拟主播作为技术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所具有的开放性与拟像性满足了受众获取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的需求,受众可以通过虚拟社群中信息的交互获得多种满足感。与此同时,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被消融,受众对虚拟空间的依赖感加强,使其现实亲... 虚拟主播作为技术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所具有的开放性与拟像性满足了受众获取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的需求,受众可以通过虚拟社群中信息的交互获得多种满足感。与此同时,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被消融,受众对虚拟空间的依赖感加强,使其现实亲密关系呈现消解化趋向。因此,个体在虚拟关系中所获得的情感必须与现实亲密关系构建相结合,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一步的良性互动,最终使个体形成健康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促使虚拟主播文化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主播 受众 情感诉求 虚拟社群 交互 社会关系
下载PDF
基于SNA的IDI制度下住宅工程项目利益相关主体虚拟组织结构设计
17
作者 代云云 林诺 +3 位作者 李德智 李志刚 安琪 周剑峰 《工程管理学报》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将住宅工程项目各阶段涉及的建设单位、政府、保险公司等利益相关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等方法识别IDI制度下住宅工程项目利益相关主体,通过专家访谈量化分析各利益主体间的交互频率、情感强度、熟识性和互惠性分析主... 将住宅工程项目各阶段涉及的建设单位、政府、保险公司等利益相关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等方法识别IDI制度下住宅工程项目利益相关主体,通过专家访谈量化分析各利益主体间的交互频率、情感强度、熟识性和互惠性分析主体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结果表明:IDI制度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保险公司、政府部门等4主体属于核心主体位于结构的核心层,其关系紧密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集成管理;其他一般利益主体位于结构的外围层,借助合同形成契约关系,建立短期协作机制完成建造任务。建立“核心-外围”双层网络型虚拟组织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和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I保险制度 利益相关主体 虚拟组织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SNA)
下载PDF
数字资本视角下旅游虚拟社区用户基于信息资源的价值共创行为研究
18
作者 王瑞 袁勤俭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4,共13页
文章旨在明晰用户数字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何作用于旅游虚拟社区价值共创行为。通过问卷调研方式收集用户数字资本、社会资本和价值共创行为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用户数字接入与其价值共创行为并不直接相关,用户... 文章旨在明晰用户数字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何作用于旅游虚拟社区价值共创行为。通过问卷调研方式收集用户数字资本、社会资本和价值共创行为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用户数字接入与其价值共创行为并不直接相关,用户数字能力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用户数字资本的积累有助于增进其社会资本的持续累加,数字接入和数字能力对结构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和认知社会资本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用户结构和认知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其价值共创行为,关系社会资本则产生负向影响。为提升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价值共创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虚拟社区 数字资本 社会资本 价值共创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一项经典扎根理论研究
19
作者 何龙韬 彭华民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3期69-82,共14页
虚拟现实技术在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发展面临很多障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成熟的教学理论框架。本研究采用线上书面访谈的方法,收集了12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1名博后和7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观点和建议,使用扎根理... 虚拟现实技术在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发展面临很多障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成熟的教学理论框架。本研究采用线上书面访谈的方法,收集了12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1名博后和7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观点和建议,使用扎根理论分析访谈文本资料。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内部的利弊特征和外部的现实挑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和已有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微观理论,提出了一个整合性实践教学理论模型,包括定制型学习理论的基础框架、伦理预案和相应的规划、目的导向和情感参与的教学案例设计、真实与虚拟场景融合式的教学实施四个核心组成因素。这个模型能够有效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定的教学目的、促进情感性参与以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规避其本身可能产生的新伦理困境、无法复原真实场景的复杂性等局限性和外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健康社会工作 实践教学 整合性
下载PDF
青年网民网络伪装的认同分化与价值冲突
20
作者 乔新玉 张国伟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网络伪装是指人在网络世界中对包括身份、个性等在内的数字身体进行编辑,所做的技术化呈现。作为现代传播技术革新的产物,数字身体与自然身体在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中的融构作为人们的赛博格实践,带来了自我基于身体的认知、认同和价值... 网络伪装是指人在网络世界中对包括身份、个性等在内的数字身体进行编辑,所做的技术化呈现。作为现代传播技术革新的产物,数字身体与自然身体在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中的融构作为人们的赛博格实践,带来了自我基于身体的认知、认同和价值观的分化与冲突。人们对网络伪装的矛盾认知可以网络社交中代具性的自我呈现为切入点,以此呈现网络社交中网络伪装通过身体技术干预人性的内核,研究发现,网络社交中基于网络伪装的社会认同分化与价值冲突是赛博格实践的必然,传统认同规则和价值观虽仍占主导地位,但网络社交的价值正在快速崛起并形成严峻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伪装 赛博格 数字身体 社会认同 价值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