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无致病力突变株插入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车建美 马桂美 +2 位作者 刘波 郑雪芳 唐建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231-1236,共6页
利用TN5插入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获得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菌落形态观察及弱化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表现为典型的无致病力菌落形态,且弱化指数均在0.8以上。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特异性引物从... 利用TN5插入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获得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菌落形态观察及弱化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表现为典型的无致病力菌落形态,且弱化指数均在0.8以上。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特异性引物从突变菌株FJAT-t582和FJAT-t583中均扩增出片段大小为681bp的条带,而野生型菌株FJAT-91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TN5转座子已插入其基因组中。对这2株无致病力突变株进行反向PCR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出插入位点在编码putative diguanylate phosphodiesterase基因和Ⅲ型效应蛋白基因中,推测这2个基因的突变致使强致病力菌株表现出无致病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无致病力突变株 弱化指数
下载PDF
茄假单胞菌寄主花生特异性毒性基因的定位 被引量:3
2
作者 蓝乐夫 冯家勋 +2 位作者 段承杰 马庆生 唐纪良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40-445,共6页
通过对从茄假单胞菌中克隆的 p GX12 52进行亚克隆分析 ,发现含 p GX12 52右边4 .5kb K pn I/ Eco RI片段的亚克隆 p GX140 4仍象 p GX12 52一样能使对花生不致病菌株 T2 0 14在花生上致病 .用转座子 Tn5- lac对 p GX140 4进行了饱和插... 通过对从茄假单胞菌中克隆的 p GX12 52进行亚克隆分析 ,发现含 p GX12 52右边4 .5kb K pn I/ Eco RI片段的亚克隆 p GX140 4仍象 p GX12 52一样能使对花生不致病菌株 T2 0 14在花生上致病 .用转座子 Tn5- lac对 p GX140 4进行了饱和插入诱变 ,一共分离得到 6个在 p GX140 4上不同位置的独立插入突变 ,其中离 p GX140 4右末端约 1.4 kb、2 .2 kb的两个 Tn5- lac插入使p GX140 4丧失了扩大 T2 0 14寄主范围的能力 ,证实 hsv基因位于 p GX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假单胞菌 寄主特异性毒性基因 寄主 花生 定位
下载PDF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健尧 李焕秀 +3 位作者 李立佼 谭华强 张莉 铁曼曼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0-534,共5页
为研究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的变异,探索了继代培养、在 NB 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 pH 处理7 d 和15 d、不同温度处理1 h 后对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 为研究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的变异,探索了继代培养、在 NB 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 pH 处理7 d 和15 d、不同温度处理1 h 后对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0代出现了无致病力菌株;在 NB 培养基上培养15 d 时,强致病力菌株已完全转化为不确定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30 d 时,强致病力菌株几乎完全转化为无致病菌株;pH7.0时,处理7 d 和15 d 后,强致病力菌株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93.33%和92.22%,pH5.8时,强致病力菌株比例最低,分别为46.67%和31.11%;用不同温度处理强致病力菌株发现,温度50℃时,菌株死亡,温度40℃时,活菌数显著低于其他(4~30℃)处理,强致病力菌株比例为4~40℃所有处理中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强致病力菌株 无致病力菌株 弱化指数
下载PDF
广藿香青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泳 贺红 +1 位作者 李巧 王邦伟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9-254,共6页
目的对广藿香青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及分析。方法以广藿香青枯病菌菌株PRS-84的Tn5转座子插入突变株为材料,通过伤根浸泡法分别接种于广藿香植株,筛选致病性减弱的突变株;对筛选获得的突变株进行生长速率、泳动性和生物膜形成等... 目的对广藿香青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及分析。方法以广藿香青枯病菌菌株PRS-84的Tn5转座子插入突变株为材料,通过伤根浸泡法分别接种于广藿香植株,筛选致病性减弱的突变株;对筛选获得的突变株进行生长速率、泳动性和生物膜形成等表型分析;再利用反向PCR扩增致病性减弱突变株Tn5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得到了2个致病性减弱的突变株(PRS-84-11-33、PRS-84-11-123),它们对广藿香植株的致病性均明显低于野生株PRS-84。与野生株相比,致病性减弱突变株的菌落形态无明显变化,突变株PRS-84-11-123在培养后期生长速率有所升高。突变株PRS-84-11-33及PRS-84-11-123的泳动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均低于野生株。突变株Tn5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2个致病性减弱突变株的Tn5转座子插入位点基因分别为lptE基因和lon基因。结论该研究筛选获得了与广藿香青枯病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为了解青枯病菌的致病机制、寻找有效防治广藿香青枯病的方法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青枯病菌 Tn5转座子插入突变株 致病相关基因
下载PDF
广藿香青枯病菌低致病力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5
作者 黎广卫 贺红 +5 位作者 李颛 张宇瑶 王亚琴 蔡静 李巧 张泳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95-1000,共6页
目的对广藿香青枯病菌低致病力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广藿香青枯菌菌株PRS-84(对照)及通过Tn5转座子插入获得的低致病力突变株PRS-84-4-7、PRS-84-4-49为供试菌株,分别继代培养至100代;以Tn5转座子上的Kanr基因设计引物,对... 目的对广藿香青枯病菌低致病力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广藿香青枯菌菌株PRS-84(对照)及通过Tn5转座子插入获得的低致病力突变株PRS-84-4-7、PRS-84-4-49为供试菌株,分别继代培养至100代;以Tn5转座子上的Kanr基因设计引物,对继代突变株进行PCR验证,并根据Tn5转座子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反向PCR检测转座子插入位点,以考察突变株基因组中Tn5转座子的遗传稳定性;通过观察菌体形态,并测定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致病性,考察突变株继代前后表型的变化。结果Tn5转座子在继代100代的低致病力突变株基因组中仍稳定存在,且插入位点不变;继代对低致病力突变株的菌体形态、生长速率、运动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通过Tn5转座子插入突变获得的低致病力突变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为研发防治广藿香青枯病的生防菌株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Tn5转座子 青枯病菌低致病力突变株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