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Term Trends in the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Grades of Haze Days in China from 1960 to 2013 被引量:1
1
作者 FU Chuan-bo DAN Li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0年第2期199-207,共9页
The number of haze days and daily visibility data for 543 stations in China were used to define the probabilities of four grades of haze days:slight haze(SLH)days;light haze(LIH)days;moderate haze(MOH)days;and severe ... The number of haze days and daily visibility data for 543 stations in China were used to define the probabilities of four grades of haze days:slight haze(SLH)days;light haze(LIH)days;moderate haze(MOH)days;and severe haze(SEH)days.The change trends of the four grades of haz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The highest probability was obtained for SLH days(95.138%),which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over the last54 years with the fastest rate of decrease of-0.903%·(10 years)-1 and a trend coefficient of-0.699,passing the 99.9%confidence level.The probabilities of LIH and MOH days increased steadily,whereas the probability of SEH days showed a slight downward trend during that period.The increasing probability of SLH days was mainly distributed to the east of 105°E and the south of 42°N and the highest value of the trend coefficient was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s.The increasing probability of LIH days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region.The probabilities of MOH and SEH days was similar to the probability of LIH days.An analysis of the four grades of haze days in cities with different sizes suggest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LH days in large cities and medium cities clearly decreased during the last 54 years.However,the probabilities of LIH days was<10%and increased steadily.The probability of MOH days showed a clear interdecadal fluctuation and the probability of SEH days showed a weak upward trend.The probability of SLH days in small cities within 0.8°of large or medium cities decreased steadily,but the probability of LIH and MOH days clearly increased,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act of large and medium cities.The probability of SLH days in small cities>1.5°from a large or medium city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reached 100%after 1990;the probability of the other three grades was small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e days long-term trends PROBABILITY visibility China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1980~2009年灰霾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晓慧 朱彬 +1 位作者 王红磊 张恩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29-1936,共8页
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38个观测站1980-2009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2001-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统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年灰霾分布情况.计算了观测站点的消光系数并进行了两次订正,给出了其季均值和... 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38个观测站1980-2009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2001-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统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年灰霾分布情况.计算了观测站点的消光系数并进行了两次订正,给出了其季均值和年均值分布情况,讨论了3个典型站(南京、杭州和合肥)的能见度与灰霾日数、干消光系数和AP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日数整体呈增长趋势,有71%的站点灰霾日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大于零.订正后的消光系数冬季高,夏季低.南京、杭州和合肥灰霾日数与干消光系数的增长趋势一致,在霾日,南京、杭州和合肥三地,能见度与API呈负相关,其相关性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灰霾 干消光系数 能见度 API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 被引量:19
3
作者 祁妙 朱彬 +1 位作者 潘晨 苏继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99-2907,共9页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3个子区域:Ⅰ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Ⅱ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Ⅲ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Ⅰ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Ⅱ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Ⅲ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是因为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Ⅰ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Ⅲ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低能见度 雾-霾 地区差异 气象条件
下载PDF
明亮区域的暗原色先验算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崔宝侠 贾冬雪 段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79,共5页
针对暗原色先验算法在处理含有大面积明亮区域的有雾图像时,复原图像会产生严重色彩偏移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点的透射率修正方案.在分析暗原色先验去雾原理以及复原图像色彩偏移成因的基础上,对去雾模型进行推导,使用暗通道亮度... 针对暗原色先验算法在处理含有大面积明亮区域的有雾图像时,复原图像会产生严重色彩偏移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点的透射率修正方案.在分析暗原色先验去雾原理以及复原图像色彩偏移成因的基础上,对去雾模型进行推导,使用暗通道亮度与大气光数值接近度及像素通道间数值接近度作为明亮区域判定机制,得出更具普适性的透射率求取方法.明亮区域采用容差机制纠正错误估计的透射率,非明亮区域仍采用原透射率求取方式,并首次将改进算法应用到雪天模糊图像清晰化中.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使去雾图像清晰自然,可有效修正色彩失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暗原色先验 去雾 明亮区域 色彩失真 透射率 容差机制 雪花去除
下载PDF
近35年广东省区域灰霾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丽云 邓雪娇 +2 位作者 何启华 李菲 邓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97-2303,共7页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观测站1980-2014年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在对"区域灰霾过程"与"单站灰霾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即连续三站3d及以上出现灰霾日的天气过程),并对其长期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观测站1980-2014年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在对"区域灰霾过程"与"单站灰霾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即连续三站3d及以上出现灰霾日的天气过程),并对其长期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灰霾过程主要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粤北及粤东个别地区,并以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西侧最为严重."区域灰霾过程"以日平均能见度在5-10km之间的过程为主,没有出现过日平均能见度低于2km的重度灰霾过程.各"区域灰霾过程"的特征有所差异:首先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出现峰值的时间略有差异.尽管灰霾过程均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但粤北和粤东、西两翼最多出现在冬季(12月-翌年1月)、春季次之,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最多出现在春季(3-4月)、冬季次之.其次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变化趋势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在2008年以前总体呈增多趋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势最为显著的时段是2000-2008年,而粤北地区则是1991-2011年;粤西地区灰霾过程在2000年以前变化都比较平稳,2004年开始快速增多;粤东地区的灰霾过程近35年来虽有小的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呈稳中略减的趋势.利用M-K法和滑动t检验的突变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过程的增多是一种不连续的突变现象,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1986年;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则在1992-1994年出现了突发性增多的现象;粤西地区灰霾过程也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灰霾日 区域灰霾过程 单站灰霾过程 特征 突变 广东省
下载PDF
北京地区灰霾污染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歌 陈义珍 +2 位作者 刘厚凤 杨欣 赵妤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46-1952,共7页
灰霾天气能见度较低,除影响人们日常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外,空气中携带的有毒有害细粒子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几年,北京市加大治霾力度,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灰霾天气仍然频发。为进一步更好地治理北京灰霾,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须了... 灰霾天气能见度较低,除影响人们日常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外,空气中携带的有毒有害细粒子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几年,北京市加大治霾力度,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灰霾天气仍然频发。为进一步更好地治理北京灰霾,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须了解北京地区灰霾污染特征,因此,对北京市2013年6月到2014年5月的气象观测数据和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统计了不同强度灰霾的分布,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M2.5质量浓度影响能见度变化程度的分界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地区出现灰霾时总计4 572 h,发生频率为56.2%,灰霾日总计233 d,频率为64.4%,呈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湿霾最易发生在夏季,干霾最易发生在冬季,分别占当季灰霾时的17.6%和59.0%;全年不同强度霾发生小时数呈现轻微霾>重度霾>轻度霾>中度霾,其中,轻微霾时数1 625 h,重度霾1 163 h,轻度霾1 101 h,中度霾683 h;研究期间PM2.5质量浓度呈夏季低冬季高的显著变化趋势,PM2.5日均质量浓度达一级空气质量标准59 d,达二级标准159 d,达标率分别为17.7%和47.74%;PM2.5小时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负相关性较高的幂函数关系(置信度取99%,P<0.01),无高湿条件影响下,空气中细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更为直接;北京地区在改善能见度的过程中,通过降低1μg·m-3的PM2.5,使能见度改善大于或远大于1 km的概率仅为18.9%,而在50.4%的时段内仅能使能见度的改善小于或远小于0.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灰霾 能见度 PM2.5
下载PDF
暗原色先验图像去雾改进算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得成 徐国庆 鲁建勇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68-71,共4页
针对含雾图像的去雾增强问题,提出基于环境光调节参数的暗通道去雾改进算法,该算法考虑到使用暗原色先验算法在图像中含有较多的类似大气等场景时,会降低图像的去雾效果。首先,在含雾图像中暗原色去雾统一框架中引入环境光调节容差参数... 针对含雾图像的去雾增强问题,提出基于环境光调节参数的暗通道去雾改进算法,该算法考虑到使用暗原色先验算法在图像中含有较多的类似大气等场景时,会降低图像的去雾效果。首先,在含雾图像中暗原色去雾统一框架中引入环境光调节容差参数,在去雾过程中引入背景因素变化。其次,通过修正参数重新推导出准确透射率函数,并讲其应用于更新的去雾方程。最后,结合对含雾图像一本的统计,获取去雾算法的最优调节参数,该参数可以较好地适应大气环境的影响,在背景变化时可以实现对去雾效果的自适应处理。实验表明,算法可以在去雾过程结合环境背景因素的变化,在天空前景交界处能够明显改进图像去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图像去雾 暗原色先验 可视化
下载PDF
广州2017年1月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开燕 王蓓蕾 +1 位作者 王春林 邓雪娇 《环境科技》 2018年第3期23-27,共5页
利用颗粒物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要素、风廓线和micaps天气形势资料对广州2017年1月1~6日出现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此次灰霾污染过程的污染源、气象条件和垂直风场特征。结果表明:灰霾污染过程是自北向南... 利用颗粒物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要素、风廓线和micaps天气形势资料对广州2017年1月1~6日出现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此次灰霾污染过程的污染源、气象条件和垂直风场特征。结果表明:灰霾污染过程是自北向南发展的,过程污染最严重的是广州中部各区;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场稳定,地面风速较小,湿度较大,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高于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吸湿增长对大气能见度降低的贡献超过了颗粒物本身的消光作用;灰霾过程出现了双层逆温,2 km以下的风速≤4 m/s,阻止了污染物向上的湍流扩散和水平输送;后向轨迹表明此次灰霾污染过程是本地污染源累积造成的,区域污染源输送对此次污染过程的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过程 PM2.5 能见度 垂直风 相对湿度
下载PDF
2014年秋季长株潭城市群一次典型霾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莉 周慧 +2 位作者 杨云芸 许霖 兰明才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1期39-46,共8页
利用长株潭地区地面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MODIS火点监测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10月17—18日长株潭地区一次严重霾天气过程的空气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此... 利用长株潭地区地面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MODIS火点监测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10月17—18日长株潭地区一次严重霾天气过程的空气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此次严重霾天气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地区秸秆焚烧产生的颗粒物,经高空偏东北气流引导输送到长株潭地区,是这次大范围烟霾天气的主要来源。长株潭地区西部高空槽区宽广,槽前西南气流较为强盛,地面受均压场控制,水平风速弱,为严重霾污染天气的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中低层逆温和大气底层湿度的增加,使污染物粒子不断累积;近地面连续静(小)风和风向的频繁转变,不利于污染物粒子的水平扩散;中下层弱的下沉气流、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累积,为此次重度霾污染天气的发展、加强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地区 霾天气过程 后向轨迹 秸秆焚烧 PM2.5小时浓度
下载PDF
一种基于深度信息的图像雾效模拟算法
10
作者 高仁杰 王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6-1169,共4页
在已知的图像场景深度信息和大气散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的图像雾效模拟算法。算法引入了最大能见度概念,通过场景深度与雾透射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将深度图直接转化为透射率图,使用引导滤波对透射率进行优化,最终通过大气散... 在已知的图像场景深度信息和大气散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的图像雾效模拟算法。算法引入了最大能见度概念,通过场景深度与雾透射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将深度图直接转化为透射率图,使用引导滤波对透射率进行优化,最终通过大气散射模型生成雾效模拟图像。实验表明,算法所生成的雾效场景符合空间透射原则,在不同的能见度和大气光结合的条件下可获得变化丰富的有雾效果,具有较强的真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雾效模拟 图像深度 大气散射模型 引导滤波 最大能见度
下载PDF
广州2017年1月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王开燕 王蓓蕾 +1 位作者 王春林 邓雪娇 《环境科技》 2018年第2期79-84,共6页
利用颗粒物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要素、风廓线和 micaps 天气形势资料对广州 2017 年 1 月 1 -6 日出现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此次灰霾污染过程的污染源、气象条件和垂直风场特征.结果表明院灰霾污染过程... 利用颗粒物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要素、风廓线和 micaps 天气形势资料对广州 2017 年 1 月 1 -6 日出现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此次灰霾污染过程的污染源、气象条件和垂直风场特征.结果表明院灰霾污染过程是自北向南发展的,过程污染最严重的是广州中部各区;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场稳定,地面风速较小,湿度较大,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高于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吸湿增长对大气能见度降低的贡献超过了颗粒物本身的消光作用;灰霾过程出现了双层逆温,2 km 以下的风速 ≤ 4 m/s,阻止了污染物向上的湍流扩散和水平输送;后向轨迹表明此次灰霾污染过程是本地污染源累积造成的,区域污染源输送对此次污染过程的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灰霾过程 PM2.5 能见度 垂直风 相对湿度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霾判别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晓慧 朱彬 +4 位作者 高晋徽 张恩红 王红磊 陈烨鑫 王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239-3246,共8页
为对比霾判别方法的差异,探讨霾观测标准的再完善性,文中从空间分布与单点时间序列两方面分别分析研究了4种霾判别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1980~2009年38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资料,根据使用日均值的方法 1、2和使用14:0... 为对比霾判别方法的差异,探讨霾观测标准的再完善性,文中从空间分布与单点时间序列两方面分别分析研究了4种霾判别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1980~2009年38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资料,根据使用日均值的方法 1、2和使用14:00观测值的方法 3分别统计各站点的霾日,分析3种方法的异同.发现这些方法都能够反映出霾的长期变化趋势,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代际变化逐渐减小.由方法 1得到的霾日数最多。方法 3考虑了天气现象,比方法 1和2更合理.依据南京北郊2012年5月~2013年4月的逐时PM2.5浓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等资料,分析比较了方法 4(霾的观测和等级预报,QX/T 113-2010)与方法 1、2、3的不同.结果表明,由方法 3统计出的霾日少于其他方法,由方法 4统计出的霾日数介于方法 1与方法 3的结果;方法 3不能分辨出霾的严重程度,而其他方法能较好地分辨出霾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判别方法 对比 长江三角洲地区 能见度 PM2.5
原文传递
双模式太阳跟踪器太阳质心提取算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姜春霞 王灿进 陈娟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5-292,共8页
在传统太阳跟踪器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处理技术,搭建一套双模式太阳跟踪器,并围绕太阳质心提取算法展开研究。针对太阳跟踪器在太阳被云雾遮挡时无法准确跟踪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中值滤波的去雾算法,根据暗通道先验计算出透射率图,... 在传统太阳跟踪器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处理技术,搭建一套双模式太阳跟踪器,并围绕太阳质心提取算法展开研究。针对太阳跟踪器在太阳被云雾遮挡时无法准确跟踪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中值滤波的去雾算法,根据暗通道先验计算出透射率图,使用快速中值滤波代替软抠图方法对透射率图进行平滑,还原出无雾图像。为避免人工阈值带来的分割误差,在去雾增强的图像上使用快速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SER)特征区域检测方法检测出太阳区域,并提取出太阳质心。实验证明该算法在雾霾天气下仍然能够还原出清晰的太阳图像,准确提取出太阳质心,并且算法复杂度较低,满足太阳跟踪器实时处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太阳跟踪 去雾 最大稳定极值区域特征区域 质心提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