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Visual Experience Taking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and Extraterritorial Construction of the Visual Image of Sun Wukong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Daqi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1493-1502,共10页
As typical visual culture symbol of China, the visual image of Sun Wukong firstly appeared on the mural of Yulin Caves of Dunhuang in Western Xia regime and the story of Monk Tang and his prentices on the mural in Yua... As typical visual culture symbol of China, the visual image of Sun Wukong firstly appeared on the mural of Yulin Caves of Dunhuang in Western Xia regime and the story of Monk Tang and his prentices on the mural in Yuan Dynasty. Up to Yuan Dynasty, it became very popular. Since the novel Pilgrimage to the West was published, the visual image of Sun Wukong has appeared in the visual carriers of wood block, colored drawing, paper-cut,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film, television, ad, cartoon and so on. European countries, America, Japan and South Korea use advanced film and TV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to deduce, model, adapt and simulate the visual image of Sun Wuko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sual image of Sun Wukong in China and extraterritori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tries to explore Chinese "visual" experience in mediaeval times and especially modern times and seeks a clue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problem of visual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visual experience expression mechanism Sun Wukong visual image
下载PDF
Visual processing of word and image in the fusiform gyrus
2
作者 Guihua Jiang Junzhang Tian +5 位作者 Yingwei Qiu Hongchang Zhai Jing Ren Xudong Xu Chulan Lin Lianbao Li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78-382,共5页
BACKGROUND: The role of the left midfusiform gyrus as a target for visual word processing has been a topic of discussion. Numerous studies have utilized alphabetic writing for subject matter. However, few have addres... BACKGROUND: The role of the left midfusiform gyrus as a target for visual word processing has been a topic of discussion. Numerous studies have utilized alphabetic writing for subject matter. However, few have addressed visual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left midfusiform gyrus. OBJECTIVE: To verify visual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mages in the left midfusiform gyrus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blocked design paradigm stud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the Room of Magnetic Resonance, Guangdong Provincial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China from May to June 2009.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eigh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a, comprising two females and six males, aged 20-23 years. The subjects were right-handed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a Chinese standard questionnaire. None of the subjects had a history of psychoneurosis, familial disease, color blindness, or color weakness. METHODS: A total of eight undergraduates were enrolled as subjects. Picture-naming and verb generation tasks were employed through the use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lmages software was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 MAIN OUTCOME MEASURES: Visual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mages in the left midfusiform gyrus was measured. RESULTS: Picture-naming and verb generation tasks were shown to significantly activate the bilateral midfusiform gyrus. Activation occurred in the visual word form area of the left midfusiform gyrus. CONCLUSION: The left midfusiform gyrus plays a general role in visual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word form area imageS chinese character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usiform gyrus BRAI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dynamic smile and upper lip curvature in young Chinese 被引量:11
3
作者 Ling-Zhi Liang Wen-Jie Hu +1 位作者 Yan-Ling Zhang Kwok-Hung Chu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9-53,共5页
During smile evaluation and anterior esthetic construction,the anatomic and racial vari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matching results.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validate an objective metho... During smile evaluation and anterior esthetic construction,the anatomic and racial vari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matching results.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validate an objective method for recording spontaneous smile process and to categorize the smile and upper lip curvature of Chinese Han-nationality youth.One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Chinese Han-nationality youths(88 males and 100 females) ranged from 20 to 35 years of age were selected.Spontaneous smiles were elicited by watching comical movies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spontaneous smile were captured continuously with a digital video camera.All subjects’ smil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commissure,cuspid and gummy smile based on video editing software and final images.Subjects’ upper lip curvatures were also measur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upward,straight and downward.Reliabil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obtain intra-rater reliabilities on twice measurements.The Pearson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differences for each parameters(α=0.05).In smile classification,60.6%commissure smile,33.5%cuspid smile and 5.9%gummy smile were obtained.In upper lip measurement,26.1%upward,39.9%straight and 34.0%downward upper lip curvature were determined.The commissure smile group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igher percentage of straight(46.5%) and upward(40.4%) in upper lip curvatures(P<0.05),while cuspid smile group(65.1%) and gummy smile group(72.7%)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igher frequency in downward upper lip curvature(P<0.05).It is evident that differences in upper lip curvature and smile classification exist based on race,when comparing Chinese subjects with those of Caucasian descent,and gen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Han nationality image processing SMILES upper lip curvature
下载PDF
Establish and Highlight the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4
作者 Xiaohua WU Anran LI Qingqing YA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160-176,共17页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s necessary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s necessary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state.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its practice,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Chines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narratives,build a new era cultural symbol system led by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and creatively transform and innovatively develop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原文传递
数字人文视域下馆藏清代土尔扈特档案文献可视化开发 被引量:1
5
作者 华林 张富秋 +1 位作者 刘菊 宋晓婷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事件形成的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发展的档案佐证。数字人文环境下,对其档案进行可视化开发,可深入挖掘档案文本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提升档案馆知识服务效能,满足多元利用需求。据此,在阐释... 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事件形成的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发展的档案佐证。数字人文环境下,对其档案进行可视化开发,可深入挖掘档案文本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提升档案馆知识服务效能,满足多元利用需求。据此,在阐释土尔扈特档案文献内涵外延、资源特征及其可视化开发理论与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以项目实施为依托的“多元共建共享”土尔扈特档案文献可视化开发方案。从档案的数据化整合、语义化处理与可视化服务等流程建构可视化开发路径,对于发掘土尔扈特档案文献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新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尔扈特档案文献 可视化开发 数字人文 知识组织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概念的跨域映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概念隐喻及其修辞机制
6
作者 刘涛 庞宇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隐喻机制主要发生在话语、语义和符号三个维度。话语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一种概念隐喻实践,代表性的知识话语是“共在”“相互依存”“多元一体”。语义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依赖于某种隐喻图式的激活与发明,常见的隐喻图式包括基于家庭隐喻的“互助”概念建构、基于建筑隐喻的“连接”概念建构以及基于容器隐喻的“团结”概念建构。符号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视觉隐喻和听觉隐喻两种隐喻实践,其分别通过视觉意象的再造与声音景观的建构,创设一种通往共同体认同的图像化与声音化想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概念隐喻 视觉隐喻 听觉隐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理论基础、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
7
作者 龙金菊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9,共13页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出了形象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形象的生成过程及其多层级转化机制,并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亦是多层级不断发生互动与意义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必要从形象研究的理论谱系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生成机制、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进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强有力的解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在具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设与叙事中,应依据历史记忆符号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源、依靠政治文化符号具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体、依托语言文字符号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意。有必要在整体性视角中兼顾历史性与现代性、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融通共同性与差异性、贯通民族性与世界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多维互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 文化符号
下载PDF
文明传播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形象重塑
8
作者 白文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9,共11页
从文明传播的视域来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质是中华文明形象在现代的重塑。21世纪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文明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充分的文... 从文明传播的视域来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质是中华文明形象在现代的重塑。21世纪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文明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充分的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的文明传播来到了以文明对话与互鉴为特征的新阶段。在新阶段开展文明传播,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依据文明对话的新世界史观建立自主话语体系,“鉴”“戒”传统中国文明传播的“天朝模式”与现代西方文明传播的“帝国模式”,积极探索以多元文明观为基础的文明传播的文明对话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持续成功,则是当代中华文明成功传播和文明形象得以重塑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传播 中华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形象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中医药与国家形象自塑研究
9
作者 李成华 孙慧明 孔冉冉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4期6-9,共4页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政府推动下,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疗效也得到国内外民众的认可,中医药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增长和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证实了其疗效确切,有力回击...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政府推动下,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疗效也得到国内外民众的认可,中医药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增长和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证实了其疗效确切,有力回击了国外个别媒体“污名化”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自塑起到积极作用。在翻译中准确阐释中医药理论及其疗效,增强文化自信,能为中医药塑造国家形象搭建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国家形象 自塑 服务贸易 疫情防控 媒体报道 翻译
下载PDF
中华文化基因视域下礼乐精神的艺术呈现与价值构建
10
作者 蔡晓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2,共14页
在中国文化基因谱系中,礼乐作为“天人合一”的实践媒介,体现出一种将宇宙秩序引入人性与社会的文化模式。自然之律、道德之音、仪式之乐作为礼乐精神的三重维度,以十二音律合于天地之气、以琴乐德音涵养高尚人格、以祭祀乐舞象征伦理... 在中国文化基因谱系中,礼乐作为“天人合一”的实践媒介,体现出一种将宇宙秩序引入人性与社会的文化模式。自然之律、道德之音、仪式之乐作为礼乐精神的三重维度,以十二音律合于天地之气、以琴乐德音涵养高尚人格、以祭祀乐舞象征伦理秩序的深刻意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品质。礼乐精神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塑造国家意象,以及审美体验和道德教化的双重作用,涵养人性意蕴,体现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基因 礼乐精神 国家意象 人性意蕴
下载PDF
从近代“夷”形象嬗变看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以《海国图志》为中心
11
作者 姚武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海国图志》中的“夷”形象嬗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异域”形象由“夷”到“他者”的转型,其主体由传统“少数民族”转型为近代“西方列强”。这一深刻嬗变带来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文化机制由传统“华夏中心”一元构架向近代“中西... 《海国图志》中的“夷”形象嬗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异域”形象由“夷”到“他者”的转型,其主体由传统“少数民族”转型为近代“西方列强”。这一深刻嬗变带来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文化机制由传统“华夏中心”一元构架向近代“中西冲突”二元构架转型;二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向“自觉”演进。这不仅论证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是在中国古代各民族“自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伴随着近代强势他者的出现而“自觉”形成的,还揭示了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向“自觉”演进的时间节点和推动中华民族意识演进的文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形象嬗变 中华民族意识 自觉 《海国图志》
下载PDF
“铸牢”话语中民族共同体形象的认知分析及其体系建设
12
作者 杨德明 刘阳洋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铸牢”话语应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其研究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出发。文章先对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代表的话语材料进行认知分析后发现:文本重心不同地调用结构构型策略的图式效果、框架化策略的多视角效应以及识别定... “铸牢”话语应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其研究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出发。文章先对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代表的话语材料进行认知分析后发现:文本重心不同地调用结构构型策略的图式效果、框架化策略的多视角效应以及识别定位策略的参与者角色控制来完成话语目的,建构出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后从话语体系建设视角对当前我国“铸牢”话语体系的话语原则、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以及话语方式进行概括后发现:“铸牢”话语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之产物。三层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主体结构赋予了铸牢话语丰富的新时代内涵。我们应改善“铸牢”话语“重内轻外、重前轻后”的呈现方式,提高下沉性、扩大传播,带动创新生产以强化“铸牢”话语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 批评认知语言学 形象建构 话语建设
下载PDF
新国族形象的想象与建构——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特征分析
13
作者 贾冀川 李瑞琪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纵观20世纪的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呈现在不断流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政策和文艺政策的影响,红色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历史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地位形成了一种命运上的互文。从革命先锋、民族战士到被改造者,再到启蒙者,知... 纵观20世纪的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呈现在不断流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政策和文艺政策的影响,红色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历史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地位形成了一种命运上的互文。从革命先锋、民族战士到被改造者,再到启蒙者,知识分子形象完成了在新国族形象中的自我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族形象 中国红色戏剧 知识分子形象 想象 建构
下载PDF
“三化双驱”教学方法的思政案例设计研究——以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课程为例
14
作者 苏亚飞 《绿色包装》 2024年第6期75-78,91,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针对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民族文化与VI设计融合不足问题,将教学内容由单向文化输入向双向文化融合转化,从基础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针对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民族文化与VI设计融合不足问题,将教学内容由单向文化输入向双向文化融合转化,从基础思维、民族文化提炼、设计方法三个角度进行重构。提出“三化双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实施上采用“三察二讲一项目三评”模式,以“引导进阶式”教学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精神,助力“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设计 课程思政 案例设计 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课程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康丽 安兰花 +3 位作者 张金生 杜晓燕 尹乐乐 张希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9-1796,共8页
背景:探讨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把握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可视化解析基于功能磁共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 背景:探讨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把握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可视化解析基于功能磁共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把握未来研究趋势,并进一步探索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类型相关的神经活动异常脑区分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关键词突显性检测、共被引文献图谱可视化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热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与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功能障碍相关的神经活动异常的脑区分布。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54篇文献进行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外年度发文量显示,该领域研究热度自2000-2022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良好,但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内。②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失语、偏瘫和认知障碍为热点卒中后功能障碍类型;电针、针刺、头针为热点干预措施;功能连接为热点分析方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为热点扫描技术;各研究热点时间跨度均较长,提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且研究逐步深入,推动了该领域研究进展;但目前干预措施以针刺为主,缺少对中药、中成药、针药并用等其他中医药疗法的研究。③关键词突显性检测结果显示,功能连接、图论、度中心性、默认网络、随机对照试验的影响力大,爆发力强,为该领域当下及今后的前沿热点词,提示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全脑网络信息整合的研究,同时加强对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性。④共被引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同任务下大脑激活模式、脑卒中后脑网络功能异常的神经病理机制为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医药靶向脑区与神经网络,揭示中医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重构的脑效应机制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⑤共纳入255篇文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觉运动皮质、运动前区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海马、小脑后叶、楔前叶、颞下回、前扣带回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楔叶、角回、前额叶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前扣带回、小脑后叶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⑥上述脑区是感觉运动网络、默认网络及奖赏环路的核心脑区,提示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中与功能障碍相关的脑网络内或网络间功能异常可能是中医药干预的潜在靶区,但神经活动激活或抑制的具体变化仍有待未来研究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医药 功能磁共振 神经重构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知识图谱 二元LOGISTIC回归 功能连接 脑网络
下载PDF
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起点、基本特征及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6
作者 耿希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7,共13页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逻辑起点,它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深入教材建设的实践转化,还是教材建设强化新时代国家意识的核心要义,更是新时代教材推进...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逻辑起点,它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深入教材建设的实践转化,还是教材建设强化新时代国家意识的核心要义,更是新时代教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的自为选择。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凸显强国特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体现多元呼应以及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呈现系统有序。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目标定位;要以教材建设现代化为着力点,建立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体系;要以教材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助推中国式教材国家形象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教材 国家形象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意识 国家治理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中文语境下的新疆坎儿井文化意象演化研究
17
作者 张景平 杨璐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2,共8页
新疆坎儿井是我国干旱区传统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清代开始为汉语史料所明确记载,逐步形成辨识度鲜明的文化意象。清代民国时期,坎儿井作为边疆开发“利器”的巨大效益引发了内地人士的关注,并被知识精英视为古代中原文化影响西域的活化... 新疆坎儿井是我国干旱区传统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清代开始为汉语史料所明确记载,逐步形成辨识度鲜明的文化意象。清代民国时期,坎儿井作为边疆开发“利器”的巨大效益引发了内地人士的关注,并被知识精英视为古代中原文化影响西域的活化石。1949年之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媒体极大提升了新疆坎儿井的知名度,人民史观与民族团结视角灌注期间,虽一度在具体宣传口径方面蕴含张力,最终融合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话语中,使新疆坎儿井成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代表符号之一。民国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系列重要修辞策略促进了新疆坎儿井文化意象在中文语境中的公众接受,但其中亦存在欠严谨、缺乏学术支撑等问题,对新疆坎儿井文化意象的提升造成某些明显的负面影响,亟需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坎儿井 文化意象 宣传口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联合视觉分组的图像中文描述
18
作者 郝子娴 汪兴建 杨有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4年第8期73-80,共8页
针对图像描述任务中使用的编码器提取图像细粒度语义特征不充分,导致模型生成的描述内容粗糙而文本细腻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视觉分组的图像中文描述模型。模型采用编解码结构,编码阶段,使用两种方式实现图像全局语义和局部细节... 针对图像描述任务中使用的编码器提取图像细粒度语义特征不充分,导致模型生成的描述内容粗糙而文本细腻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视觉分组的图像中文描述模型。模型采用编解码结构,编码阶段,使用两种方式实现图像全局语义和局部细节两类特征的提取。首先,使用对比语言图像预训练编码器提取图像的潜在语义信息;其次,结合视觉分组的思想将图像中各物体类别划分为不同规则大小的视觉片段,以此提取图像细节特征。最后。对编码器得到的两类特征进行融合,并通过映射网络转换为描述文本的前缀信息,再嵌入到语言模型中。解码阶段,使用语言模型GPT-2生成图像描述。与相关文献的模型相比,所提模型在BLEU-1到BLEU-4评价指标上分别获得了0.815、0.711、0.616和0.532,达到了最佳性能。在AIC-ICC数据集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生成的描述文本更准确、更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中文描述 视觉分组 特征融合 图像语义 编解码器
下载PDF
“图像—意象”共生传播机制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研究
19
作者 韦俊全 谢清果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1,123,共12页
图像传播与意象传播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共生传播形态与结构。在中华文明的意象传播实践中,意象往往以图像的视觉传播为主要形式载体来实现信息与意义的传播。在图像与意象协同发生作用的传播活动中,“图像—意象”的传播模式中呈现着从基... 图像传播与意象传播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共生传播形态与结构。在中华文明的意象传播实践中,意象往往以图像的视觉传播为主要形式载体来实现信息与意义的传播。在图像与意象协同发生作用的传播活动中,“图像—意象”的传播模式中呈现着从基础媒介共生到最终共生传播的共生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抽象化的观念性对象,其具体叙事开展与传播实践必然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与文化符号来进行和完成,而“图像”与“意象”在此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图像—意象”作为民族精神气质的媒介符码与媒介场域,其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空间与传播气质也召唤、促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就与文化身份认同。在图像的视觉传播形式辅助下,意象所内含的意识形态机器也能很好地进入个体的意识机构,在勾连历史、重启记忆的过程中,受众可以感知到既往的文明发展轨迹所包含的一系列精神特质,进而涵养其自身的民族气质,唤起其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传播 图像传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生传播 文明意象
下载PDF
议题设置与传播态势:数字化时代泰国华文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20
作者 赵振涛 昌蕾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9期168-172,共5页
选取泰国华文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泰国星暹”和“泰国网传媒”一年内的涉华文章(N=1058)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其篇幅、主题、阅读量等方面的特征和受欢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泰国华文媒体公众号的涉华文章以中长篇幅为主... 选取泰国华文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泰国星暹”和“泰国网传媒”一年内的涉华文章(N=1058)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其篇幅、主题、阅读量等方面的特征和受欢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泰国华文媒体公众号的涉华文章以中长篇幅为主,内容选择上注重实用性和与受众的接近性,注重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展现出独立客观的传播态势;其受众群体多样且不稳定;文章品质、内容策略、信息可信度、“负面偏见”、标题和导语等均会对涉华文章的阅读量和阅读量稳定性产生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力的提升策略:深入分析海外受众的需求、优化内容策略,注重信息的价值和接近性,同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泰国媒体 华文媒体 内容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