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 of Asymmetric Models to Adjust the Vitamin Intake Distribution Data for Older People
1
作者 José Eduardo Corrente Giovana Fumes 《Health》 CAS 2016年第9期887-893,共7页
One of the main interests in the nutrition field is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usual nutrient in-take. Data from vitamin intake generally present high asymmetry mainly to the presence of outliers. This can occur ... One of the main interests in the nutrition field is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usual nutrient in-take. Data from vitamin intake generally present high asymmetry mainly to the presence of outliers. This can occur due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diet and, in this case, robust estimation to ge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ata can be required. Then, the aim of paper is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usual intake through asymmetric distributions with random effects applied to data set 10 vitamins obtained from a dietetic survey for 368 older people from Botucatu city, S?o Paulo, Brazil. In general, thes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s include parameters related to mean, median, dispersion measures and such parameters provide good estimates for the intake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make some comparisons, a model fitted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method with only for amount of nutrient intake was established using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 (AIC). NCI method is based on a Box-Cox transformation coupled with normal distribution but in case of asymmetric data, this transformation can be not useful. It was observed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outliers, the asymmetric models provided a better fit than the NCI method in the major of the cases. Then, these models can be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 intake mainly because a transformation for the data is no necessary and all the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directly from th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ymmetric models Older People vitamin Intake
下载PDF
Plasma Accumulations of Vitamin B6 from an Oral Dose in a New Reversible Model for Mouse Gut Injury and Regeneration
2
作者 Pilar Jiménez Damián Cordoba-Diaz +5 位作者 Patricia Cabrero Mónica Aracil Manuel J. Gayoso Manuel Garrosa Manuel Cordoba-Diaz Tomás Girbés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9期908-917,共10页
Chemically based rodent model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positive effects promoted by foods and gut microbiota on gut health. Lectins with enzymatic activity, such as type 2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 might also pro... Chemically based rodent model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positive effects promoted by foods and gut microbiota on gut health. Lectins with enzymatic activity, such as type 2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 might also prove useful for exploring these issues. Sub-lethal doses of the lectin nigrin from Sambucus nigra L. to mice promoted reversible derangement of gut epithelium by induction of apoptosis of transit amplifying cell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crypts in a time-dependent course. The present work seeks to study vitamin B6 accumulation in plasma from an oral bolus in a mouse nigrin model. 24 h after sub-lethal nigrin b treatment, there was clear body weight reduction associated to a notable increase in Evan’s blue stain accumulation in excised small intestine, an increase in myeloperoxidase activity, and a near 50% reduction in plasma accumulation of vitamin B6.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small intestine sections of nigrin b-treated animals also revealed significant derangement of intestinal crypts. Seventy two hours after nigrin b treatment, stain uptake decreased and vitamin B6 accumulation was almost restored despite villi derangement. Large intestine crypts were scarcely or not at all affected. Eight days after nigrin b treatment, vitamin B6 uptake and intestinal crypt structure had fully recovered. The nigrin b mice model supports the view that,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carrier-mediated vitamin B6 uptake component of the small intestine crypts is probably the most active when the vitamin is administered orally as a bolus. Th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uitability of the present mice model for nutritional or drug absorption studies in conditions of partially altered or injured intestinal muc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amin B6 Nigrin b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SAMBUCUS RICIN INTESTINES Mice model
下载PDF
基于DID模型分析轻盈祛浊汤治疗痰湿瘀阻型糖尿病肾病的远期疗效及对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白海龙 边云 +6 位作者 孟晓峰 王丽芳 王凤英 田风胜 崔荣岗 苏阳 李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4期426-430,共5页
目的:基于双重差分法(DID)模型分析轻盈祛浊汤治疗痰湿瘀阻型糖尿病肾病(DN)的远期疗效及对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痰湿瘀阻型DN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基于双重差分法(DID)模型分析轻盈祛浊汤治疗痰湿瘀阻型糖尿病肾病(DN)的远期疗效及对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痰湿瘀阻型DN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标准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轻盈祛浊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血钙、血磷和25(OH)D水平,采用DID模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1、2、3及6个月)的血清25(OH)D水平。结果:随访6个月,无1例失访。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56/60)]较对照组[78.33%(47/6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结束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在时间、组间、时间-组间交互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ID回归模型显示,两组治疗前的差分效应量为0.844,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9>0.1),满足平行趋势假设;两组治疗后的差分效应量为-1.87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说明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的效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双重差分效应值为-2.7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轻盈祛浊汤能上调痰湿瘀阻型DN患者维生素D水平,改善钙磷水平,减轻炎症水平,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盈祛浊汤 糖尿病肾病 痰湿瘀阻型 维生素D 双重差分法模型
下载PDF
工作自主性的“过犹不及”效应
4
作者 董蕊 王平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6,共9页
让员工拥有工作自主权越发普遍。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工作自主性积极后效,对其潜在消极影响鲜有关注。本文梳理工作自主性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复杂作用;指出工作自主性与工作结果变量存在曲线关系;揭示工作自主性的提高遵循“收益与损失... 让员工拥有工作自主权越发普遍。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工作自主性积极后效,对其潜在消极影响鲜有关注。本文梳理工作自主性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复杂作用;指出工作自主性与工作结果变量存在曲线关系;揭示工作自主性的提高遵循“收益与损失的叠加”和“动机与机会的交互”两条路径,在工作结果上表现为“过犹不及”效应;指出未来研究应致力于“过犹不及”效应的发生范围、内在机理、边界条件和破解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自主性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维生素模型 “过犹不及”效应
下载PDF
龙趸石斑鱼肝脏维生素A的形态分布及其对干眼症细胞模型的影响
5
作者 张静 黄文婷 +4 位作者 曹文红 陈忠琴 郑惠娜 高加龙 章超桦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3,共12页
为探究龙趸石斑鱼肝脏中天然维生素A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合成维生素A对干眼症改善效果的差异,采用水浴皂化法结合反相色谱法测定龙趸石斑鱼肝脏各脂质组分中维生素A含量,并从中性脂中分离得到天然维生素A棕榈酸酯含量较高的F3组分,分... 为探究龙趸石斑鱼肝脏中天然维生素A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合成维生素A对干眼症改善效果的差异,采用水浴皂化法结合反相色谱法测定龙趸石斑鱼肝脏各脂质组分中维生素A含量,并从中性脂中分离得到天然维生素A棕榈酸酯含量较高的F3组分,分别研究了F3组分与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细胞模型的影响及二者的差异。实验设置角膜上皮细胞正常组(NC)、干眼症细胞模型组(MC)、F3实验组[低剂量组(LF3)、中剂量组(MF3)、高剂量组(HF3)]及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标准品对照组[低剂量组(LVAP)、中剂量组(MVAP)、高剂量组(HVAP)]。采用CC K-8法检测细胞活性及毒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内炎症因子(I L-6、I L-1β及TNF-α)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龙趸石斑鱼肝脏中99.57%的维生素A以结合态形式存在,主要是维生素A棕榈酸酯,且在肝脏中性脂中含量最多。从中性脂中分离纯化得到了含天然维生素A棕榈酸酯的F3组分,当F3组分质量浓度高于286.00 pg/mL时,HC E-T存活率显著下降。F3组分及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均能显著提高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细胞存活率,降低其凋亡率,且低、中剂量的F3组细胞活力高于高剂量F3组及低、中、高剂量的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组。在白介素(I L-6)相对表达量中,低、中剂量的F3组及低剂量的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组显著高于中、高剂量的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组(P<0.05);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对表达量中,低、中、高剂量的F3组显著低于低剂量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组(P<0.05)。F3组分及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均能下调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细胞模型中I L-6及TNF-α的基因表达(P<0.05),缓解干眼病导致的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趸石斑鱼 维生素A 形态分布 干眼症 细胞模型
下载PDF
挤压刺梨牛肉干中维生素C损失预测模型
6
作者 马秀兰 李静鹏 +5 位作者 苏婕妤 张广涛 张汝平 王明科 赖虹睿 邓力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4期432-439,共8页
为了探索挤压刺梨牛肉干中维生素C(VC)的损失规律,解决挤压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的“黑箱”问题,本文使用双螺杆挤压机生产刺梨牛肉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物料挤压前后的VC含量,得到挤压前后的VC损失率。以碳粉为示踪剂,测定物料在挤... 为了探索挤压刺梨牛肉干中维生素C(VC)的损失规律,解决挤压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的“黑箱”问题,本文使用双螺杆挤压机生产刺梨牛肉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物料挤压前后的VC含量,得到挤压前后的VC损失率。以碳粉为示踪剂,测定物料在挤压机内的停留时间,将平均停留时间(MRT,记作t m)视为不同条件下物料在挤压机内的反应时间,对不同挤压条件下VC损失率进行动力学分析,通过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不同机筒温度、螺杆转速条件下的VC损失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挤压过程中VC损失率与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刺梨添加量影响不显著。动力学分析表明,不同挤压条件下VC的损失速率常数(k)为0.00354~0.00605 s-1,通过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k、t m对不同机筒温度、螺杆转速条件下的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 2分别为0.7564和0.9712,模型拟合度较高,可实现对挤压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规律的合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挤压 刺梨牛肉干 维生素C损失率 预测模型 营养物质损失
下载PDF
Effects of vitamin E on experimental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被引量:2
7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65-65,共1页
fectsofvitaminEonexperimentalhepaticfibrosisinratsWANGYaFan,LIQiFen,WANGHong,MAOQingandWUChunQingDepartme... fectsofvitaminEonexperimentalhepaticfibrosisinratsWANGYaFan,LIQiFen,WANGHong,MAOQingandWUChunQing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cirrhosis/prevention & control vitamin E/pharmacology disease models animal rats WISTAR
下载PDF
A SEASONAL INFLUENZA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MODEL INCORPORATING METEOROLOGICAL AND SOCIO-BEHAVIORAL FACTORS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智翔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9年第1期1-12,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analysis of 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a transmission theory base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causative factors of influenza seasonali...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analysis of 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a transmission theory base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causative factors of influenza seasonality and the biodynamical mechanisms of seasonal flu.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seasonality and weekly activity of influenza in different areas across all continents and climate zones around the world. Model solution and the good matches between model output and actual influenza indexes affirm that influenza activity is highly auto-correlative and relies on determinants of a broad spectrum. Internal dynamic resonance; variatio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and dewpoint); socio-behavioral influences and herd immunity to circulating strains prove to be the critical explanatory factors of the seasonality and weekly activity of influenza. In all climate regions, influenza activit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exponential of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precipitation and to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of quarter power of sunny hours. Influenza activity is a negative exponential function of dewpoint in temperate and arctic regions and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of the absolute deviation of dewpoint from its annual mean in the tropics. Epidemics of seasonal influenza could be deemed a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dynamic resonance and interactions of determinants. Early interventions (such as opportune vaccination, prompt social distancing, and maintaining incidence well below a baseline) are key to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easonal influenza. Moderate amount of sunlight exposure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during rainy and short-day photoperiod seasons, more outdoor activities, and appropriate indoor dewpoint deserve great attention in influenza prevention.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the study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za seasonality, demonstrating a potential for influenza activity projection. The concept and algorithm can be explored for furthe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uenza influenza seasonality influenza modeling solar radiatio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eather vitamin D
下载PDF
维生素C对妊娠期精神束缚压力暴露SD大鼠子代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9
作者 程艳 郭建伟 +1 位作者 赵静 李扬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5期22-27,共6页
目的明确精神束缚压力暴露SD大鼠妊娠期饮食中加入维生素C(VitC)是否能改善子代鼠认知功能,并了解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3只健康清洁SD大鼠(雄鼠14只,雌鼠49只)分为VitC1组、VitC2组、VitC3组、VitC4组、VitC5组、压力暴露组(PE组)、对照... 目的明确精神束缚压力暴露SD大鼠妊娠期饮食中加入维生素C(VitC)是否能改善子代鼠认知功能,并了解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3只健康清洁SD大鼠(雄鼠14只,雌鼠49只)分为VitC1组、VitC2组、VitC3组、VitC4组、VitC5组、压力暴露组(PE组)、对照组(C组),每组7只雌性和2只雄性SD大鼠,将2~3月龄雌性与雄性SD大鼠(3∶1)放置过夜进行交配,次日晨检查雌性SD大鼠阴道涂片,确定涂片为阳性的日期即为胚胎第0天。VitC1组、VitC2组、VitC3组、VitC4组、VitC5组妊娠SD大鼠胚胎第0天饮食中加入3.1、10.4、31.2、62.4、104.4 mg/(kg·d)VitC,在妊娠第14~20天每天3次暴露于精神束缚压力下,持续45 min~1 h;PE组:压力暴露同上,饮食中未加入VitC。对照组:无压力束缚暴露,饮食中未加入VitC。对1月龄子代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测试。上述行为学测试完成后,断头处死子代鼠,取脑组织,测定脑细胞中NADH-CoQ氧化还原酶(线粒体复合物Ⅰ)、琥珀酸-CoQ氧化还原酶(线粒体复合物Ⅱ),脑组织中SOD、MDA、ROS及GCL活性。结果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压力暴露第3、4天,与C组子代鼠相比,PE组潜伏期延长(P<0.05);与PE组相比,VitC2组及VitC3组潜伏期缩短(P均<0.05)。在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中,与C组子代鼠相比,PE组子代鼠平台所在象限滞留时间百分比和穿越平台有效区域次数减少(P均<0.05);与PE组相比,VitC2组与VitC3组子代鼠平台所在象限滞留时间百分比和穿越平台有效区域次数增加(P均<0.05)。与C组子代鼠相比,PE组子代鼠Y迷宫新颖臂探索距离、探索次数及探索时间增加(P均<0.05);与PE组相比,VitC2组与VitC3组子代鼠Y迷宫新颖臂探索距离、探索次数及探索时间减少(P均<0.05)。与C组相比,PE组子代鼠脑细胞中线粒体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Ⅱ活性下降(P均<0.05);与PE组相比,VitC1、VitC2及VitC3组子代鼠脑细胞中线粒体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Ⅱ活性增加(P均<0.05)。与C组相比,PE组子代鼠脑组织中SOD及GLC活性下降、MDA表达增加(P均<0.05);与PE组相比,VitC2及VitC3组子代鼠脑组织中SOD及GLC活性增加、MDA表达下降(P均<0.05)。与C组相比,PE组子代鼠脑组织中ROS含量增加(P均<0.05);与PE组相比,VitC1、VitC2及VitC3组子代鼠脑组织中ROS含量减少(P均<0.05)。结论妊娠期饮食中给予适宜剂量[10.4、31.2 mg/(kg·d)]VitC能改善精神束缚压力暴露SD大鼠子代鼠的认知功能,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子代鼠脑细胞线粒体损伤、抑制其脑组织内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认知功能 动物模型 妊娠期精神束缚压力暴露动物模型 线粒体损伤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维生素D_3联合高脂饲料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被引量:46
10
作者 赵娟 李相军 +2 位作者 孙波 高海成 任立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569-3571,共3页
目的:探索维生素D3(VD3)联合高脂饲料快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高脂组、模型组。4周后,检测血清中Ca2+、TG、TC、HDL-C、LDL-C的含量,制作胸主动及肝脏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目的:探索维生素D3(VD3)联合高脂饲料快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高脂组、模型组。4周后,检测血清中Ca2+、TG、TC、HDL-C、LDL-C的含量,制作胸主动及肝脏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和高脂组相比,各血清学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胸主动脉内膜下可见明显的钙化、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泡沫样细胞,而高脂组大鼠胸主动脉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肝细胞内有大量的脂滴空泡,肝系数明显高于高脂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腹腔注射VD370万U/kg,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可快速成功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VD3 模型 大鼠
下载PDF
三种剂量维生素D_3结合高脂饲料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53
11
作者 周红 吴晓燕 +1 位作者 袁艺标 戚晓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95-998,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3结合高脂饲料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四组: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对照组喂常规饲料,模型组喂高脂饲料。模型1组在造模前腹腔注射维生素D370万IU/kg,分... 目的探讨维生素D3结合高脂饲料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四组: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对照组喂常规饲料,模型组喂高脂饲料。模型1组在造模前腹腔注射维生素D370万IU/kg,分4次每隔两天注射;模型2组在造模前注射60万IU/kg,造模后第3、6、9周分别注射10万IU/kg;模型3组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3、6、9周分别注射60万IU/kg;喂养12周后比较各组动物体重、血脂和主动脉病理变化。结果 12周后,模型组各组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模型3组体重下降最显著且死亡率最高;模型组各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1、2、3组造模成功只数分别为3只、8只和5只。结论高脂饲料结合造模前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造模后第3、6、9周各补充10万IU/kg是比较有效的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模型 维生素D3
下载PDF
高脂饲料及维生素D_3联合应用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被引量:41
12
作者 刘磊 焦向英 +1 位作者 张炜芳 赵荣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681-683,692,共4页
目的建立适合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高脂+VD3组、高脂组、对照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Ca2+,分离各组大鼠主动脉弓,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作HE... 目的建立适合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高脂+VD3组、高脂组、对照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Ca2+,分离各组大鼠主动脉弓,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作HE染色及von Kossa染色。结果试验后,高脂饲料+VD3组及高脂饲料组血清TC、TG水平均明显升高,同对照组相比P<0.01,高脂饲料+VD3组血钙水平明显高于高脂饲料组和对照组。高脂饲料组可见大鼠主动脉壁管壁明显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高脂饲料+VD3组可见血管内较典型的动脉粥样斑块。von Kossa染色有大量黑色钙沉积于血管中膜。结论用大剂量维生素D3腹腔注射,联合应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可建立理想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模型 高脂 维生素D 大鼠
下载PDF
氨基胍和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强翔 文格波 +2 位作者 颜向军 吴玉书 阳红娟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 观察氨基胍、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免疫功能影响。 方法 利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诱导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将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维生素C治疗组、氨基胍治疗组、维生素C和氨基胍联合治疗组。治疗 4... 目的 观察氨基胍、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免疫功能影响。 方法 利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诱导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将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维生素C治疗组、氨基胍治疗组、维生素C和氨基胍联合治疗组。治疗 4周 ,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况 ,检测血中IgG、IgM含量及外周血粒细胞数量的变化。 结果 ①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与正常组比较大鼠感染率增加 ;②氨基胍、维生素C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感染率 ;③两种药物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糖尿病大鼠IgG、IgM含量及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两药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结论 氨基胍和维生素C能降低糖尿病大鼠感染率 ,提高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胍 维生素C 糖尿病模型 IGG IGM 白细胞
下载PDF
利用近红外图谱技术同时检测预混料中多种维生素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冬冬 刘志英 +2 位作者 常淑平 马书宇 刘庆生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15年第8期61-65,共5页
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计量化学方法,通过优选检测波段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了包括多维预混料中12种维生素及其载体在内的13条校正模型。在建立模型时,尝试将多维预混料中各种维生素含量的配方值作为近红外光谱的参考值建立定量模... 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计量化学方法,通过优选检测波段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了包括多维预混料中12种维生素及其载体在内的13条校正模型。在建立模型时,尝试将多维预混料中各种维生素含量的配方值作为近红外光谱的参考值建立定量模型,在进行外部验证时同时利用配方值和国标检测值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以确认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除VA、VD3和VB73个模型的效果尚需改进之外,其他模型的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剩余预测偏差(RPD)、相关系数值均达到了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要求,其中VE、VB3和载体模型的剩余预测偏差值高于5,预测效果理想,这些模型在实际生产质控中应用可以提高检测频率并节省大量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维生素 预混料 模型
下载PDF
维生素B_(12)模型分子侧链钴-氮键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冯亚青 张晓东 张卫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0-554,共5页
维生素B12(VB12)模型分子[单腈六甲基-N-(3-咪唑基)丙酰胺钴啉酯高氯酸盐4b—4f],在甲醇溶液中用酸性缓冲溶液处理生成5b—5f.通过测定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的UV-Vis谱,计算了Co—N键的平衡常数... 维生素B12(VB12)模型分子[单腈六甲基-N-(3-咪唑基)丙酰胺钴啉酯高氯酸盐4b—4f],在甲醇溶液中用酸性缓冲溶液处理生成5b—5f.通过测定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的UV-Vis谱,计算了Co—N键的平衡常数,侧链氮原子与中心钴离子配位键的强弱次序为4d>4f>4c>4e>4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模型分子 VB12 钴氮键 稳定性
下载PDF
红提葡萄V_C含量的可见/近红外检测模型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辰 鲁晓翔 +2 位作者 张鹏 陈绍慧 李江阔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74,共5页
为了建立红提葡萄VC含量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应用不同的化学计量学建模方法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在不同特征波长区间内建立定标模型,讨论建模效果,并通过预测集样品验证最优模型的精度。结果显示:在全光谱... 为了建立红提葡萄VC含量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应用不同的化学计量学建模方法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在不同特征波长区间内建立定标模型,讨论建模效果,并通过预测集样品验证最优模型的精度。结果显示:在全光谱范围内,应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PLS)结合一阶导数、5点平滑、加权多元离散校正(WMSC)处理得到的定标模型效果最优,交互验证标准差SECV为0.054 3,定标决定系数R2cv为0.920 2,预测决定系数R2p为0.931 8,预测标准差SEP为0.050 0,残差平方和PRESS为0.188 0,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PD为3.640 0。故应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对红提葡萄果实VC含量进行快速无损检测是可行的,模型稳定且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红提葡萄 VC 检测模型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1
17
作者 杨鹏远 芮耀诚 焦亚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02-804,共3页
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方法 :4 0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 (10只 )和实验组 (30只 )。实验组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 D 6 0万 IU / kg,喂食高脂饲料 ;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喂食基础饲料。观察... 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方法 :4 0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 (10只 )和实验组 (30只 )。实验组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 D 6 0万 IU / kg,喂食高脂饲料 ;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喂食基础饲料。观察主动脉、心脏、肝脏的病理变化 ,并根据病变程度评分。结果 :对照组大鼠未出现明显病变。实验组大鼠 2周后未出现明显病变。4周后大鼠主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病变评分为 0 .5 0± 0 .39;冠状血管仅出现少量脂质浸润 ;心肌组织有少量脂质沉积 ;肝脏切片油红 O染色呈强阳性。 6周后主动脉斑块增多 ,病变评分为 0 .75± 0 .34;冠状动脉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病变评分为 1.12± 0 .4 8;心肌组织脂质沉积严重 ,病变区心肌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红染颗粒。其发病病理过程与人类相似。结论 :成功建立了快速简便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大鼠 实验模型 维生素D 膳食脂肪类 疾病模型
下载PDF
水溶性辅酶Q_(10)与维生素E协同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白宁宁 徐彩菊 +3 位作者 丁钢强 陈集双 孟佳 傅剑云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3840-3841,3844,共3页
[目的]研究水溶性辅酶Q10与维生素E协同对老龄小鼠和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通过测定给药小鼠血液中或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来研究水溶性辅酶Q10+维生素E的抗氧化功能。[结果]老龄鼠组:... [目的]研究水溶性辅酶Q10与维生素E协同对老龄小鼠和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通过测定给药小鼠血液中或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来研究水溶性辅酶Q10+维生素E的抗氧化功能。[结果]老龄鼠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辅酶Q10+维生素E组能明显提高小鼠红细胞中SOD活力,MDA活性均不同程度下降;衰老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辅酶Q10+维生素E组小鼠红细胞及肝脏组织中SOD活性有不同程度升高,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辅酶Q10和维生素E具有协同作用,其抗氧化效果优于单独的维生素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与维生素E D-半乳糖 模型动物 抗氧化作用
下载PDF
三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复制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88
19
作者 郭延松 吴宗贵 +1 位作者 杨军柯 黄高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65-469,共5页
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比较了三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的方法。分别予单纯高脂、高脂 +维生素D、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大鼠 ,90天后比较血脂、血钙、胸主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巨噬细胞和α 平滑肌... 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比较了三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的方法。分别予单纯高脂、高脂 +维生素D、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大鼠 ,90天后比较血脂、血钙、胸主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巨噬细胞和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结果发现 ,三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升高 (P <0 .0 1) ;高脂 +维生素D组、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和高脂组相比 ,血钙均明显升高 (P <0 .0 1) ;高脂 +维生素D组、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内膜增厚、中膜萎缩 (P <0 .0 5或P <0 .0 1) ;单纯高脂组、高脂 +维生素D组CD6 8为弱阳性 ,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组为强阳性 ;高脂 +维生素D组内膜有较厚的α 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 ,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组斑块表面只有很薄的α 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 ;单纯高脂组只可形成高脂血症 ,无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高脂 +维生素D组可形成纤维斑块 ;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组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明了大鼠可作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动物模型 ,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组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复制 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大鼠模型 高脂 维生素D 内皮损伤
下载PDF
苹果中维生素C氧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梦祥 喻萍萍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8年第3期69-71,共3页
运用定温法和加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苹果中维生素C氧化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以通过维生素C的保留量预测苹果在各个不同温度下的氧化快慢;比较了动力学常见的4种反应机理函数模式,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得到线性最佳的三维扩散函数作为苹果... 运用定温法和加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苹果中维生素C氧化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以通过维生素C的保留量预测苹果在各个不同温度下的氧化快慢;比较了动力学常见的4种反应机理函数模式,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得到线性最佳的三维扩散函数作为苹果中维生素C的反应机理函数,获得其前因子、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以及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其结果可为指导苹果的贮藏与运输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维生素C 氧化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