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and skin lipids based on molecular docking techniques
1
作者 REN Weishuo WULAN Tuya +4 位作者 DAI Xingxing ZHANG Yingying JIA Mingyue FENG Minfang SHI Xinyuan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tructural types of volatile oil compo-nents(VOCs)and skin lipid molecules;and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volatile oil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VOCMM)as pene...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tructural types of volatile oil compo-nents(VOCs)and skin lipid molecules;and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volatile oil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VOCMM)as penetration enhancers.Methods In this study;210 different structural types of VOC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VOCMM penetration enhancer database;and the molecular dock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three main lipid molecules of skin:ceramide 2(CER2);cholesterol(CHL);and free fatty acid(FFA).Each VOC was docked individually with each lipid molecule.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nding energy of VOCs and their molecular struc-tures.Nine specific pathogen-free(SPF)Sprague Dawley(SD)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Nootkatone;and 3-Butylidenephthalide groups for in vitro percutaneous experi-ments;with three rats in each group.The donor pool solutions were 3%gastrodin;3%gas-trodin+3%nootkatone;and 3%gastrodin+3%3-butylidenephthalide;respectively.The pen-etration enhancing effects of VOCs with higher binding energy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12-hour cumulative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gastrodin(Q12;µg/cm²).Results(i)Most of the VOCs were non-hydrogen bonded to the hydrophobic parts of CHL and FFA;and hydrogen bonded to the head group of CER2.Among them;sesquiterpene ox-ides showed the most pronounced binding affinity to CER2.The VOCs with 2-4 rings(in-cluding carbon rings;benzene rings;and heterocycles)demonstrated stronger binding affini-ty for three skin lipid molecules compared with the VOCs without intramolecular rings(P<0.01).(ii)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analysis;most of the VOCs that bond well to CER2 had 2-3 intramolecular rings.The non-oxygenated VOCs were bonded to CER2 in a hydrophobic manner.The oxygenated VOCs were mostly bonded to CER2 by hydrogen bonding.(iii)The results of Franz diffusion cell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Q12 of Control group was 260.60±25.09µg/cm2;and th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of gastrodi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Nootkatone group(Q12=5503.00±1080.00µg/cm²;P<0.01).Th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of gastrodin was also increased in 3-Butylidenephthalide group(Q12=495.40±56.98µg/cm²;P>0.05).(iv)The type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in VOCs was also an influencing factor of binding affinity to CER2.Conclusi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VOC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in the VOCMM and three skin lipid molecules in the stratum corneum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 in this paper.This research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data support for the screening of volatile oil-based penetration enhancers;and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penetration-enhancing mechanism of volatile 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ateria medica volatile oil Stratum corneum lipids Transdermal penetration-enhancing effects Molecular docking Ceramide 2(CER2) Penetration enhancers
下载PDF
广西莪术和蓬莪术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研究
2
作者 张伟龙 王玉钗 +8 位作者 谯茹 贺鹏 梁珊珊 刘晟 谭应阳 唐昱 龚力民 贺福元 潘雪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23-129,共7页
目的基于中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并用气质联用法建立其指纹图谱。应用总量统计矩法对2种莪术“印迹模... 目的基于中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并用气质联用法建立其指纹图谱。应用总量统计矩法对2种莪术“印迹模板”的印迹性进行对比;计算各批莪术挥发油的物芯指数(CI),结合化学计量学对2种莪术“印迹模板”的拓扑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挥发油提取率无明显差异;两者的总量零阶矩分别为(1.907±0.177)×10^(8)、(1.979±0.413)×10^(8)μV·s,表明两者挥发油成分总含量无明显差异;总量一阶矩分别为(30.969±0.962)、(33.198±0.409)min,总量二阶矩分别为(56.176±11.368)、(43.891±4.113)min^(2),表明两者挥发油成分含量配比及种类有显著差异;2种莪术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大多低于界定值,表明两者挥发油的整体化学成分与其构成比存在差异性;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明显将广西莪术和蓬莪术分为两类;通过P值与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Xvp四阶、Xvpc五阶、Xvpc六阶、Xvpc七阶、Xvc三阶、Xvpc四阶6个阶数的CI值为主要差异性数值。结论通过对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进行“印迹性”及“拓扑特征”的表征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成功区分广西莪术和蓬莪术,并找到2种莪术“印迹模板”差异性的CI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莪术 蓬莪术 挥发油 中药超分子 印迹模板 物芯指数 总量统计矩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八种中药挥发油对布洛芬促透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罗晓清 顾瑶华 吴芝园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1-573,共3页
目的:对吴茱萸、防风、茅苍术、云木香、温郁金、羌活、沉香及荆芥八种中药挥发油对布洛芬的促透作用进行比较,为天然促透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透皮实验装置上进行透皮吸收实验,用HPLC法测定布洛芬的含量。结果:上述八... 目的:对吴茱萸、防风、茅苍术、云木香、温郁金、羌活、沉香及荆芥八种中药挥发油对布洛芬的促透作用进行比较,为天然促透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透皮实验装置上进行透皮吸收实验,用HPLC法测定布洛芬的含量。结果:上述八种中药的挥发油对布洛芬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增渗倍数分别为3.46、3.00、2.36、2.32、2.28、2.01、1.37和1.29。结论:上述八种中药的挥发油对布洛芬的透皮吸收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吴茱萸及防风的挥发油的促透作用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透皮吸收 促透作用 布洛芬
下载PDF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辽藁本生长·产量和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武晓林 赵伟 +1 位作者 王大伟 张连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7837-17839,共3页
[目的]为提高辽藁本的产量与质量。[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0、200、300、400 mg/L)多效唑对辽藁本的生长、药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药材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多效唑对辽藁本有明显的矮化增粗效应,以浓度为400 mg/L的效果最为明显... [目的]为提高辽藁本的产量与质量。[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0、200、300、400 mg/L)多效唑对辽藁本的生长、药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药材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多效唑对辽藁本有明显的矮化增粗效应,以浓度为400 mg/L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300mg/L;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升高,辽藁本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现降低趋势;100、400 mg/L的多效唑控制辽藁本花量的效果较好;多效唑浓度为100~300 mg/L时,可提高辽藁本的产量,有助于挥发油的积累。[结论]多效唑浓度为300mg/L时,有利于辽藁本的生长,可提高辽藁本的产量,有助于挥发油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藁本 多效唑 产量 中药栽培 挥发油
下载PDF
亳州3种引种药材气相色谱研究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孟楣 方金宏 周建理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50-52,共3页
目的 :应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亳州 3种引种药材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 :取道地药材作对照品 ,与引种药材作性状、气相色谱图谱分析比较。结果 :引种药材在其性状、化学成分上均有较大变化。结论
关键词 道地药材 挥发油 气相色谱 化学成分 中药材
下载PDF
β-环糊精包结宫必康冲剂中两种中药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秦雪梅 王严冰 +2 位作者 漆小梅 余海燕 许泽华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了宫必康冲剂中当归、川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电动搅拌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油与β-环糊精之比为0.5∶4(ml∶g),包结时间1.5h,搅拌速度2000r/... 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了宫必康冲剂中当归、川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电动搅拌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油与β-环糊精之比为0.5∶4(ml∶g),包结时间1.5h,搅拌速度2000r/min。用显微镜观察了β-环糊精和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证明确已形成包合物。比较了包合前后挥发油在宫必康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能明显提高其在制剂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必康 冲剂 中药化学 挥发油 环糊精 工艺学
下载PDF
南药源提取物食品抗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咏梅 《现代食品》 2020年第20期61-65,共5页
随着食品安全领域对非化学合成的抗菌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来自于天然提取物的食品抗菌物质具有无毒、无害和优良的抗菌效果,其开发和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食品行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已经在开发利用的南药源提取物挥发油中活性成分的抗菌活... 随着食品安全领域对非化学合成的抗菌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来自于天然提取物的食品抗菌物质具有无毒、无害和优良的抗菌效果,其开发和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食品行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已经在开发利用的南药源提取物挥发油中活性成分的抗菌活性研究现状,总结了以肉桂、丁香等为代表的南药源食品抗菌剂和抗菌包装材料开发应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目前南药源抗菌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药 提取物 抗菌剂 挥发油 抗菌材料
下载PDF
通过总挥发油和细辛脂素含量比较野生辽细辛与栽培辽细辛的质量 被引量:4
8
作者 陆杨 赵容 +2 位作者 李佳颖 李鑫 赵海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1期85-86,共2页
目的比较栽培的辽细辛与野生辽细辛的质量差异。方法通过研究其挥发油含量和使用HPLC法测定细辛脂素含量,对辽细辛的栽培样品和野生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两种细辛脂素含量均达到《药典》标准,但栽培细辛的挥发油含量未达到《药典》标准。
关键词 细辛 挥发油 细辛脂素 中药化学
下载PDF
微乳技术在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陆姗姗 钱宇环 +1 位作者 徐贝贝 郭冬青 《科技视界》 2018年第25期237-239,共3页
研究经皮给药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中药挥发油作为一大类性质优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不仅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对皮肤刺激性小,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与透皮吸收的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将其与新型透皮给药... 研究经皮给药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中药挥发油作为一大类性质优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不仅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对皮肤刺激性小,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与透皮吸收的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将其与新型透皮给药载体-微乳技术相结合,作为油相加入到微乳处方中,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性、刺激性和不良反应。本文将从作用机制方面入手,综述微乳技术在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皮促渗 微乳技术 中药挥发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中药挥发油传统功效与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10
作者 王雅琪 杨园珍 +2 位作者 伍振峰 熊耀坤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461,共7页
中药挥发油作为芳香中药的特色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防治疾病。中药挥发油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大量医药典籍和传统中药复方中多有收载,是中药发挥药效的关键物质基础。目前,中药挥发油的研究仍处于探... 中药挥发油作为芳香中药的特色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防治疾病。中药挥发油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大量医药典籍和传统中药复方中多有收载,是中药发挥药效的关键物质基础。目前,中药挥发油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中药挥发油传统治疗理念及应用方法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相关典籍的挖掘和梳理,系统性不强。以中医药古籍为工具,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活性两方面对中药挥发油在中药材中的分布、传统应用方法、性质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探讨中药挥发油应用开发前景,以期为中药挥发油的历史传承及现代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芳香中药 功效 传统应用方法 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21种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药性规律分析 被引量:42
11
作者 姚俊宏 蒋秋冬 +3 位作者 陈军 杨文国 姚映芷 段金廒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为初步探讨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药性规律,选择21种有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报道的常用辛味中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在同一研究平台上完成制备、理化性质考察和透皮促渗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19种中药挥发油,... 目的:为初步探讨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药性规律,选择21种有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报道的常用辛味中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在同一研究平台上完成制备、理化性质考察和透皮促渗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19种中药挥发油,松节油和薄荷油为直接购置,测定其挥发性;采用GC-MS分析了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考察21种中药挥发油对模型药物布洛芬体外经皮透过性的影响;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重对应分析挥发性以及来源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与透皮促渗效果的关系。结果:未发现挥发油的挥发性与透皮促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四气中温、热两气对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辛热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显著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P〈0.05);具有辛苦味、归脾经的中药挥发油可能具有较强的透皮促渗效果。结论: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来源中药的药性特征之间存在关联性,并以四气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挥发性 透皮促渗 药性 氮酮 布洛芬 中药
原文传递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急性肝毒性比较 被引量:44
12
作者 刘红杰 白杨 +1 位作者 洪燕龙 张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39-1446,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广东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急性肝毒性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和石油醚微波提取法制备广东艾叶挥发油,计算挥发油收率,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化... 目的: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广东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急性肝毒性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和石油醚微波提取法制备广东艾叶挥发油,计算挥发油收率,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小鼠口服等剂量不同挥发油5 h后,检查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结果: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和石油醚微波提取法制备艾叶挥发油的收率分别为1.02%,2.46%,3.17%和3.32%,分别鉴定出80,56,45,78个化合物,共鉴定了153个化合物。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水蒸气蒸馏油组肝脏显著增大,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坏死、水肿等,血清ALP,ALT,AST显著升高(P<0.01);超临界CO2萃取油组光镜下可见肝细胞水肿,血清ALP显著升高(P<0.05)。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广东艾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与急性肝毒性相差较大,以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挥发油毒性最大,其小分子萜类化合物和部分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可能是艾叶挥发油产生急性肝毒性的主要原因;艾叶挥发油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对其急性肝毒性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艾叶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急性肝毒性 小鼠
原文传递
中药挥发油防治情志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李慧婷 李远辉 +5 位作者 任桂林 张小飞 柳小莉 罗晶 杨明 黄小英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031-4040,共10页
中药挥发油是芳香中药最具代表性的有效组分,具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安神、神经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经嗅觉、皮肤等途径可达到缓和情绪、调节神志的作用,对于防治抑郁、焦虑、失眠等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也能在其他身心疾病的防治... 中药挥发油是芳香中药最具代表性的有效组分,具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安神、神经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经嗅觉、皮肤等途径可达到缓和情绪、调节神志的作用,对于防治抑郁、焦虑、失眠等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也能在其他身心疾病的防治和康复过程中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是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但目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疗效确切、适宜给药的优质制剂和产品等问题。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对中药挥发油给药途径、药效作用、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情志活动 情志疾病 抗焦虑 抗抑郁 镇静安神 神经保护
原文传递
胶束增溶技术在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伟泽 赵宁 +4 位作者 师湘月 孔朋 梁泽 康瀚方 李金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677-2682,共6页
目的通过对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为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制备方法,以期促进我国中药巴布剂的快速发展。方法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醇回流提取法与... 目的通过对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为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制备方法,以期促进我国中药巴布剂的快速发展。方法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醇回流提取法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将3种提取物分别制备成巴布剂,考察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的影响;将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并考察胶束增溶后对于巴布剂质量的影响。结果 3种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影响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提取物制备过程易于进行,且巴布剂外观均匀一致、黏性良好、膏体柔软,不足之处为蒸馏液久置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批次间有效成分的量差异过大;采用胶束增溶后,不仅能够完全避免久置后由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的批次间差异过大的问题,还能够显著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损失而提高其稳定性(P<0.01)。乙醇回流提取法所得提取物由于在室温下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制备过程需要水浴加热,且加入真空搅拌器后极难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因而导致制备过程不易控制,巴布剂外观色泽差异大易出现黑斑,且膏体柔软性降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所得提取物含有大量的油脂性杂质,提取物呈半固体状而致使其不易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还降低了巴布剂的黏性;且能耗大,生产成本较高。结论将含挥发油的中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蒸馏液,再将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技术得到胶束增溶体系,以胶束增溶体系作为制备巴布剂的水相应用,是一种合理可行的巴布剂中试生产方法,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中药 胶束增溶 巴布剂 中试生产
原文传递
中药挥发油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扬 王阳 刘科攀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1年第6期474-477,共4页
近年来,透皮吸收制剂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其中存在的一个难题就是吸收率低,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中药挥发油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不良反应小,有促渗、治疗双重作用,因此逐渐引起了... 近年来,透皮吸收制剂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其中存在的一个难题就是吸收率低,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中药挥发油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不良反应小,有促渗、治疗双重作用,因此逐渐引起了广大医药工作者的注意。就中药挥发油作促透剂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皮吸收 中药挥发油 透皮吸收促进剂
原文传递
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网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凯文 贺福元 +4 位作者 石继连 刘文龙 邹欢 邱云 陈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076-2083,共8页
目的:研究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验证"网通性"假说,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的代谢规律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鱼腥草挥发油、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 目的:研究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验证"网通性"假说,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的代谢规律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鱼腥草挥发油、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比较2种药物、2种给药方式代谢产物的异同。结果:原鱼腥草挥发油共45种成分,大鼠口服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分别出现了53,69种代谢产物,大鼠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分别出现了52,42种代谢产物;单成分与多成分给药,口服与注射给药,均产生了相同相似的代谢产物,α-蒎烯、β-月桂烯为各组共有的代谢产物,其中鱼腥草挥发油口服与注射血样出现共有代谢产物18,13个,分别占34%,25%;甲基正壬酮口服与注射血样出现共有代谢产物17,15个,占24.6%,35.7%,平均为29.8%,近1/3的代谢产物为共同代谢产物。结论:鱼腥草挥发油及甲基正壬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网通性,中药各成分之间的代谢与原药材成分代谢途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挥发油 甲基正壬酮 中药代谢 网通性 网通虹势 口服 注射
原文传递
中药挥发油质量控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媛 臧振中 +3 位作者 伍振峰 管咏梅 张小飞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5946-5951,共6页
中药挥发油的质量稳定是保证其发挥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前提。目前,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参差不齐,同种药材不同产地、同种药材不同厂家、同种药材不同批次的中药挥发油都存在较大质量差异。对中药挥发油质量控制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 中药挥发油的质量稳定是保证其发挥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前提。目前,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参差不齐,同种药材不同产地、同种药材不同厂家、同种药材不同批次的中药挥发油都存在较大质量差异。对中药挥发油质量控制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药材种植与品种规范化、加工过程规范化、投料部位标准化、提取工艺标准化、提取设备标准化等对策,同时简要分析了挥发油在中成药中的应用现状及质量控制,以期为有效控制中药挥发油及其中成药的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质量控制 规范化 对策 中成药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顾琦 魏旭超 +6 位作者 刘露 梁莹 李健 董洁 蔡徐艺 顾薇 陈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83-1392,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胡椒Piper...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胡椒Piperis Fructus 5种辛热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并与防风Saposhnikoviae Radix等10味辛温中药挥发油进行比较,得到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采用TIGER数据库筛选在皮肤中表达的蛋白,用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并用STRING数据库建立潜在关键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结果辛热中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成分质量分数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给药时更倾向于滞留在皮内,是决定透皮促渗能力的关键成分,可能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关键物质基础。"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结果表明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主要涉及产热相关的核受体共激活蛋白2(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2,NCOA2)靶点及脂代谢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A)、类视黄酸X受体α(retinoic acid X receptorα,RXRA)、NCOA2靶点及抗炎相关的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rostaglandinG/Hsynthase1,PTGS1)、PTGS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靶点,提示产热、减脂、抗炎为辛热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结论β-石竹烯、α-muurolene、吉马烯、β-榄香烯、δ-榄香烯、β-芹子烯、α-胡椒烯等倍半萜类成分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特征组分,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A-RXRA-NCOA2信号轴及PTGS2、PTGS1、IL-6等炎性因子,从而产生产热、减脂、抗炎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外用 药效物质基础 网络药理学 倍半萜类成分 β-石竹烯 产热 减脂 抗炎
原文传递
神农香菊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许俊洁 卢金清 +3 位作者 李肖爽 万丽娟 林杰 屠寒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23-1830,共8页
目的:研究15批次神农香菊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指纹图谱与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揭示神农香菊抗氧化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15批次神农香菊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以HP-5MS毛细管柱(50 m×0.2 mm×0.33... 目的:研究15批次神农香菊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指纹图谱与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揭示神农香菊抗氧化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15批次神农香菊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以HP-5MS毛细管柱(50 m×0.2 mm×0.33μm),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以5℃·min^(-1)升至145℃,然后再以2℃·min^(-1)升至165℃,最终用20℃·min^(-1)升至250℃,保持5 min)等GC-MS分析条件建立挥发油指纹图谱。对15批次神农香菊挥发油、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及维生素E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神农香菊挥发油抗氧化谱效关系。结果:建立15个批次神农香菊挥发油的指纹图谱,确定了15个共有色谱峰,并对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鉴定;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能力从强至弱的顺序为BHT、神农香菊挥发油、维生素E,且各个浓度的神农香菊挥发油都对DPPH有清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率也增大。15个共有色谱峰与抗氧化活性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关联度在0.68~0.79,其中各成分与抗氧化间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甜没药萜醇氧化物、安息香酸苄酯、β-桉叶醇、桉油烯醇、甜没药醇、α-环氧化红没药烯、乙酸氧化芳樟醇酯、金合欢烯、棕榈酸、脱氢芳樟醇、蛇床烯、蛇床烯醇、1.3.3-薄荷属三烯、芳樟醇、p-伞花烃。结论:该文初步探讨了神农香菊挥发油指纹特征峰抗氧化药效的大小,为神农香菊药用物质基础研究、药效评价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香菊 挥发油 体外活性分析 指纹图谱量化特征 抗氧化物质基础 中药谱效学 谱效关系 灰色关联度分析
原文传递
Pickering乳化技术及其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锦 罗怡婧 +5 位作者 刘阳 喻华平 陈颖翀 曾秀巧 岳鹏飞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43-1349,共7页
Pickering乳化技术作为一种以固体粒子为稳定剂的新型乳化技术,已成为化学、材料科学、医药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由于其具有高稳定性、低毒性、可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对改善中药挥发油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优势。对Pickering乳化技... Pickering乳化技术作为一种以固体粒子为稳定剂的新型乳化技术,已成为化学、材料科学、医药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由于其具有高稳定性、低毒性、可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对改善中药挥发油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优势。对Pickering乳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近年来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ickering乳化技术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乳化 中药挥发油 稳定性 生物相容性 固体粒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