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in the Neighbouring Area on Quality of Artemisia argyi Leaf
1
作者 Juan WU Xiangluan WAN +2 位作者 Dingrong WAN Yujie CHEN Rui PU 《Medicinal Plant》 CAS 2020年第3期65-67,共3页
[Objectives]To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from Qichun County,Hubei Province,China,to neighbouring area on the chemical substance contents and moxa yield o... [Objectives]To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from Qichun County,Hubei Province,China,to neighbouring area on the chemical substance contents and moxa yield of Artemisia argyi leaf in Qichun(AALQ).[Methods]The content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in AALQ was determin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with apigenin as reference substance.The contents of volatile oil and tannin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5 edition).The moxa yield was detected by the self-developed method of grinding and sifting with high-speed pulverizer.[Results]Whether applying cake fertilizer,or compound fertilizer after applying barnyard manure,the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oids and tannins in AALQ were reduced in varying degrees,and the content of volatile oil was changed,which had adversely affect the accumulation of effective substances in the leaves of medicinal A.argyi as a whole.The contents of related chemical substances and moxa yield of A.argyi planted in the neighbouring Xishui County from Qichun,Hubei Province were relatively high.[Conclusions]The contents of effective substances and moxa yield of AALQ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s a whole when applied fertilizer in planting,especially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barnyard manure,compound fertilizer was added.The quality of A.argyi leaf would not be adversely affected if it was transplanted from Qichun County,Hubei Province,which is the genuine producing area,to nearby areas with simila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argyi leaf in Qichun(AALQ) FERTILIZATION 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volatile oil Total flavonoids TANNINS Content determination Moxa yield
下载PDF
艾叶中挥发油综合评价与分析
2
作者 许兰杰 安素妨 +2 位作者 余永亮 杨青 梁慧珍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8-71,共4页
以70份不同产地的艾叶为材料,测定其挥发油及挥发油6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评价艾叶挥发油。结果表明:挥发油及其6种组分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23.14%~199.23%,其中α-侧柏酮含量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指... 以70份不同产地的艾叶为材料,测定其挥发油及挥发油6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评价艾叶挥发油。结果表明:挥发油及其6种组分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23.14%~199.23%,其中α-侧柏酮含量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9~1.57,多样性指数前3个分别为挥发油含量、桉油精含量、薄荷脑含量,挥发油含量与桉油精含量、龙脑含量、樟脑含量、薄荷脑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7个品质指标简化为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71.44%。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3.0处可以将70份艾叶聚为2大类,第2类群挥发油和6种组分平均含量高于第1类群。采用隶属函数值法筛选出4份特异种质,可用于新品种选育或品质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遗传多样性指数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3
作者 谭春斌 周瑶 +2 位作者 苏智敏 李娟 陈岗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2期144-147,共4页
艾叶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其富含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重庆艾获得其挥发油成分,并通过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与鉴定。将重庆艾挥发油成分与湖北、广东、河南等地产艾进行了... 艾叶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其富含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重庆艾获得其挥发油成分,并通过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与鉴定。将重庆艾挥发油成分与湖北、广东、河南等地产艾进行了比较。发现重庆与湖北产艾叶挥发油中桉叶油醇百分含量较高;广东岭南红脚艾挥发油中β-石竹烯百分含量较高;河南汤阴北艾中挥发油4-萜烯醇较高;仅在河南方城艾叶中检测出了杜仲烯,百分含量约29%。研究结果对不同产地艾挥发油的进一步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水蒸气蒸馏 GC-MS
下载PDF
提取工艺对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陈吼 张小飞 胡家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17,共5页
目的:通过测定艾叶挥发油的不同工艺参数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考察不同工艺参数对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冷凝温度、收集温度、加热温度、药液比、粉碎程度下的提取率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GC-MS测定其成分,采用相关... 目的:通过测定艾叶挥发油的不同工艺参数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考察不同工艺参数对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冷凝温度、收集温度、加热温度、药液比、粉碎程度下的提取率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GC-MS测定其成分,采用相关性分析软件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艾叶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冷凝温度20℃、收集温度10℃、加热温度280℃、药液比1∶15、粉碎进行提取。艾叶提取工艺参数中冷凝温度与挥发油主要成分中的蒿醇、樟脑、石竹烯呈显著相关性,药材粒度与挥发油主要成分中龙脑呈显著相关性。提取率与挥发油主要成分中蒿醇呈显著正相关。随着药材粒度的增加,挥发油主要成分中龙脑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挥发油提取率的提高,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中蒿醇含量随之增加。结论:不同工艺参数条件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较大,可以为工艺提取提供依据,工艺参数对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艾叶 GC-MS 相关性
下载PDF
艾叶中挥发油类成分分析及妇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郭燕玲 许金榜 +2 位作者 陈鸣 牛培广 张进华 《海峡药学》 2023年第10期1-11,共11页
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最早认识和使用的植物药之一,是中医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抗肿瘤、保肝、镇痛、抗炎、抗氧化、止咳平喘等... 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最早认识和使用的植物药之一,是中医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抗肿瘤、保肝、镇痛、抗炎、抗氧化、止咳平喘等功效。本文通过对艾叶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妇科临床使用等内容进行综述,进一步认识艾叶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组成及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为艾叶及其制品等的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成分分析 妇科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被引量:39
6
作者 徐新建 宋海 +2 位作者 韩玉琦 杨文龙 赵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657-2658,共2页
目的分析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艾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得54个化学组分峰,并确定出其中38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 目的分析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艾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得54个化学组分峰,并确定出其中38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数的78.92%。结论艾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7-乙基-1,4-二甲基-甘菊环烯(17.34%)、桉油精(10.37%)、β-柠檬烯醇(8.16%)、石竹烯(2.03%)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洪宗国 魏海胜 +2 位作者 张令令 吕丰 吴焕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32-35,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艾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6种采集期不同的艾叶挥发油的含量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6种采集期艾叶中挥发油质量分数分别为0.607%,0.750%,0.953%,0.884%,0.751%,0.680%,鉴...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艾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6种采集期不同的艾叶挥发油的含量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6种采集期艾叶中挥发油质量分数分别为0.607%,0.750%,0.953%,0.884%,0.751%,0.680%,鉴定出的化学成分数目依次为29,32,29,27,34和28种,有17种相同的化合物被检出.通过比较艾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如1,8-桉叶油素、樟脑、龙脑、4-萜烯醇等时发现,6月2日采集的艾叶中的挥发油含量最高,品质最好,6月上旬为艾叶的最佳采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GC 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曾虹燕 张晓云 冯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288,263,共5页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6MP,萃取温度31℃,CO2流量20kg/h和时间80min,得率3.75%;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6MP,萃取温度31℃,CO2流量20kg/h和时间80min,得率3.75%;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辐射功率720w,辐射时间200s,溶剂量400mL,洗涤剂量50mL,得率4.85%。水蒸馏法提取率为1.87%。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和水蒸馏法萃取艾叶挥发油品质最好;微波萃取收率最高,但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微波萃取
下载PDF
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4
9
作者 何正有 张艳红 +3 位作者 魏冬 郁荣华 袁慧慧 蓝闽波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8年第4期284-288,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艾叶挥发油的工业化制备提供相关参数。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汽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制备艾叶挥发油,计算挥发油收率,以气相色谱法分析3种艾叶挥发油样品的化学成分。... 目的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艾叶挥发油的工业化制备提供相关参数。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汽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制备艾叶挥发油,计算挥发油收率,以气相色谱法分析3种艾叶挥发油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果水蒸汽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制备艾叶挥发油的收率分别为0.86%、2.11%和2.08%。从3种挥发油中鉴定了共61个化合物。其中,水蒸汽蒸馏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中所含化合物以小分子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以长链酯类化合物为主;石油醚提取法则得到大量的芳香族化合物。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相差较大,工业化生产时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油类 挥发 中药分析化学 色谱法 超临界液相 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安徽产艾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杜家俊 高瑞 +2 位作者 王少圣 赵金红 李朝品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分析安徽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法从安徽产艾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8个化学组分,所占比例最高的... 目的:分析安徽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法从安徽产艾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8个化学组分,所占比例最高的为蒿醇(10.26%),其次为油酸酰胺(6.51%)、环己酮(5.07%)、(Z)-13-二十二烯酰胺(4.73%)、正二十七烷(3.65%)、植醇(3.61%)、棕榈酰胺(3.38%)、2,7,7三甲基二环[3,1,1]庚-2-烯-6-酮(2.56%)、邻-异丙基苯(2.21%)等,以酮类和醇类居多。结论:安徽产艾叶挥发油成分与其他产地艾叶挥发油成分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艾叶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成分GC-MS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甜甜 孙立立 +1 位作者 周倩 石典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对艾叶及其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艾叶生品及生拌醋品挥发油得率为0.8%,其他炮制品为0.5%。生品中共检出42个成分,其中广藿香烷为首次检测到;... 目的:对艾叶及其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艾叶生品及生拌醋品挥发油得率为0.8%,其他炮制品为0.5%。生品中共检出42个成分,其中广藿香烷为首次检测到;醋炒品中检出42个成分;清炒品中检出44个;清炒拌醋品中检出37个;生拌醋品中检出36个。醋炒品、清炒拌醋品及生拌醋品中检出了生品中没有的新成分龙脑,醋炒品与清炒拌醋品中检出了新成分蓝桉醇,清炒品与生拌醋品中检出了新成分愈创木烯。结论:炮制对艾叶的挥发油成分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炮制品 挥发油 GC—MS
下载PDF
艾叶主要活性成分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许兰杰 梁慧珍 +7 位作者 余永亮 谭政委 杨青 杨红旗 董薇 李磊 安素妨 鲁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23-25,共3页
艾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植物,具有抑菌、抗炎、抗癌防癌等多种功效。阐述了艾叶挥发油成分、黄酮、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研究进展,对影响艾叶挥发油组分及含量的产地、植株部位、生长期、采收期、储存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艾... 艾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植物,具有抑菌、抗炎、抗癌防癌等多种功效。阐述了艾叶挥发油成分、黄酮、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研究进展,对影响艾叶挥发油组分及含量的产地、植株部位、生长期、采收期、储存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艾种质资源的品质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活性成分 挥发油 功效
下载PDF
不同采收时间对艾叶挥发油及其挥发性主成分与毒性成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张元 康利平 +4 位作者 詹志来 南铁贵 李颖 周爱香 郭兰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分析不同采集时间对艾叶挥发油含量和主要成分及毒性成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湖北蕲春2014年种植的艾叶为对象,选择端午节前后的1个月左右(5月8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7日,6月3日,6月9日,6月16...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分析不同采集时间对艾叶挥发油含量和主要成分及毒性成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湖北蕲春2014年种植的艾叶为对象,选择端午节前后的1个月左右(5月8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7日,6月3日,6月9日,6月16日)为采集的时间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所采集艾叶样本的挥发油,利用GC-MS/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对,结合NIST库进行成分的分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湖北蕲春种植的艾叶在不同时间的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挥发油含量在端午节前不断增加,到5月20号左右达到最高点,然后挥发油含量逐渐降低;化合物的种类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及酮、醛、烷、醇及苯系化合物等;其检出和鉴定的化学成分随采集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由5月8日的69种逐渐增多为6月16日的82种;以挥发油含量及30种主成分相对含量为指标,艾叶最佳的采集期为端午节前1-2周左右;以挥发油所含侧柏酮等数种毒性成分为指标,最佳的采集期则为端午节之后1-2周左右。结论:不同采集时间对艾叶挥发油的含量及其主要成分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异性,该研究结果为艾叶采收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毒性成分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艾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世仙 余永华 +1 位作者 敖克厚 曾启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5-708,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6个组分,鉴定出59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组分峰面积的94.3%。贵州遵义产艾叶主要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为1,8-桉叶油...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6个组分,鉴定出59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组分峰面积的94.3%。贵州遵义产艾叶主要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为1,8-桉叶油素(22.19%)、樟脑(10.39%)、绿花白千层醇(6.57%)、蒿醇(4.95%)、L-龙脑(4.88%)、α-松油烯(3.98%)、蒿酮(3.44%)、顺式桧烯水合物(3.36%)、4-松油醇(2.68%)、菊油环酮(2.51%)、β-崖柏酮(2.41%)、1-松油醇(2.32%)和丁香酚(2.26%)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油 艾叶
下载PDF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对盐酸环丙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金波 侯巍 +1 位作者 沈德凤 周海瑞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631-632,共2页
目的考察艾叶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对盐酸环丙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对盐酸环丙沙星进行体外透皮吸收研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其透皮吸收速率。结果0.8%包合物的渗透方程为Q=3.869 4 t-0.863 8,稳态渗... 目的考察艾叶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对盐酸环丙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对盐酸环丙沙星进行体外透皮吸收研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其透皮吸收速率。结果0.8%包合物的渗透方程为Q=3.869 4 t-0.863 8,稳态渗透速率Js为0.586μg.cm-2.s-1,增渗比为1.61。结论0.8%的艾叶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对盐酸环丙沙星有显著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环丙沙星 透皮吸收 艾叶挥发油 Β-环糊精包合物
下载PDF
微波联合纤维素酶提取艾叶挥发油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易雪静 刘刚 龚铮午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0-164,共5页
为了提高艾叶挥发油的提取率,采用微波联合纤维素酶的提取方法,探讨酶解时间、温度和微波处理功率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艾叶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 为了提高艾叶挥发油的提取率,采用微波联合纤维素酶的提取方法,探讨酶解时间、温度和微波处理功率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艾叶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酶解时间60min、酶解温度45℃、微波处理时间10min、微波功率250W、酶液用量0.9%和缓冲液pH值4.0时,挥发油的平均提取率可达3.61%,与无微波处理的相比提高了1.25%。GC—MS的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主要由苯甲酰甲酸乙酯、匙叶桉油烯醇和邻苯二甲酸等物质组成,其含量分别为11.68%,5.24%,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微波 酶法提取
下载PDF
艾叶挥发油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枢 王宇 张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7-789,共3页
目的:观察艾叶挥发油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IgE、IL-4和IL-5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用卵蛋白(OVA)、氢氧化铝和灭活百日咳杆菌皮下注射致敏,用10%... 目的:观察艾叶挥发油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IgE、IL-4和IL-5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用卵蛋白(OVA)、氢氧化铝和灭活百日咳杆菌皮下注射致敏,用10%的卵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鼻激发,建立AR模型。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分别灌胃给予艾叶挥发油和氯雷他定治疗10天,正常对照组用橄榄油代替药物;另外20只大鼠用于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检验大鼠模型制备及治疗情况;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4、IL-5和IgE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鼻喷嚏平均次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PCA试验阳性率为92%,其余三组全部表现为阴性;模型组IgE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IgE、IL-4、IL-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降低AR大鼠血清中IL-4、IL-5和IgE含量,减轻鼻粘膜变应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变应性鼻炎 PCA IL-4 IL-5 IGE
下载PDF
艾叶油对小鼠胚胎骨骼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兰美兵 李啸红 +2 位作者 江惠彩 张宏 余永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讨艾叶油是否对小鼠胚胎骨骼发育有毒性作用。方法选用昆明种孕鼠25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ig给予等容积花生油;艾叶油2,1和0.5ml·kg-1组,ig给予艾叶油;环磷酰胺12.5mg·kg-1阳性对照组。艾叶油组和正常对照组自孕... 目的探讨艾叶油是否对小鼠胚胎骨骼发育有毒性作用。方法选用昆明种孕鼠25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ig给予等容积花生油;艾叶油2,1和0.5ml·kg-1组,ig给予艾叶油;环磷酰胺12.5mg·kg-1阳性对照组。艾叶油组和正常对照组自孕第12天开始ig给药,连续5d;阳性对照组只于孕第13天ip给予环磷酰胺。各组孕鼠均于孕第16天处死后取出胎鼠测量身长和尾长,将1/2胎鼠行阿利新蓝和茜素红骨骼双染,对前肢芽进行Neubert评分,观察胎鼠主要骨骼骨化点的发育。结果艾叶油2,1和0.5ml·kg-1组胎鼠身长分别为18.9±0.4,19.4±1.4,(19.9±1.0)mm,尾长分别为7.8±0.2,8.5±0.7,(8.5±0.7)mm,与正常对照组身长(19.0±1.0)mm和尾长(7.9±1.1)m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艾叶油2,1和0.5ml·kg-1组前肢芽Neubert评分分别为285.0±3.5,278.0±4.1和289.4±2.6,与正常对照组294.0±0.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艾叶油2,1和0.5ml·kg-1组主要骨骼发育骨化点出现的数量无显著性差异;而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组胎鼠身长和尾长明显缩短(P<0.05),分别缩短了21%和23%,前肢芽Neubert评分及骨骼发育骨化点出现的数量也显著低于艾叶油组(P<0.05)。结论艾叶油2,1和0.5ml·kg-1对胎鼠肢芽和骨骼发育无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油 胚胎肢芽 Neubert评分 骨化点
下载PDF
艾叶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伟 张亚囡 +2 位作者 王会 朱兰兰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7期392-396,共5页
目的研究艾叶不同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ALT、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结果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对小鼠单次肝毒性"量... 目的研究艾叶不同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ALT、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结果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对小鼠单次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为:小鼠单次灌服8.0g/kg的艾叶水提组分和0.34 mL/kg的艾叶挥发油组分后,血清ALT、AST值随时间不同造成肝损害程度不同:艾叶水提组分ALT、AST均在药后2 h达到高峰,毒性持续时间约达72h。艾叶挥发油组分ALT在给药后4 h、AST在给药后6h达到高峰,毒性持续时间约72 h;均可导致肝脏指数明显升高,艾叶水提组分在8.0、5.6、3.92、2.74、1.9、1.33g/kg剂量范围内、艾叶挥发油组分在0.34、0.27、0.23、0.19、0.15、0.13 mL/kg剂量范围内,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剂量的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服艾叶不同组分均可造成一定的急性肝损伤,其对肝损伤均呈现有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不同组分 单次给药 小鼠 肝毒性
下载PDF
艾叶挥发油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詹国平 郝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39-2244,共6页
制备新型艾叶挥发油明胶微球,探究其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学性质和载药性进行研究,以增加艾叶挥发油在制剂中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其药物疗效。实验中以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明胶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用不同复合凝聚剂制备微球,并通过考察... 制备新型艾叶挥发油明胶微球,探究其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学性质和载药性进行研究,以增加艾叶挥发油在制剂中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其药物疗效。实验中以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明胶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用不同复合凝聚剂制备微球,并通过考察微球粒径及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等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对微球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采用复合凝聚剂所制备的艾叶挥发油明胶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均匀,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23.25μm,平均载药量(质量分数)为8.52%,药物包封率为29.35%,重现性较好;优选制备工艺所得微球具有较强的储存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工艺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明胶微球 正交试验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